都說冷戰的軍備競賽把蘇聯經濟拖垮,那為什麼沒有把美國經濟拖垮?

董其斌


其實說美國沒事也是假的,經歷了九十年代的泡沫式經濟繁榮與“想揍誰就揍誰”的意氣風發之後,美國的問題也已經逐步暴露出來了,

而且很大程度上相當多的問題都是冷戰時期就已經初現端倪、但是由於美蘇矛盾而被成功掩蓋掉的問題——諸如境內的種族與民族矛盾(已經引得諸如塞繆爾亨廷頓這樣的有識之士發出了“誰是美國人”的呼籲)日益激化(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美國國內的小資產階級性質的自由主義即所謂的“白左”越來越嚴重)、特務機關與國家強力機關權力日益膨脹(別忘了冷戰前期美國國內最有權勢的人是胡佛,冷戰之後美國已經連續爆出特務機關侵犯公民隱私、大規模監視跟蹤的醜聞)、輕工業日益萎縮(冷戰後期重工業中比較輕的部分諸如家電、

汽車製造業已經完成了向日韓等國的轉移,冷戰之後中國異軍突起開始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直接導致了美國國內目前剩下的只有附加值最高、技術最為密集的重工業的精華部分諸如電子信息產業)、軍備擴張極為畸形(大量的軍火集團已經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且對參眾兩院形成強大的影響力,迫使美軍以不正常的速度與高得不正常的價格更新裝備,更關鍵的是還有大量的裝備毫無更新的必要,甚至迫使美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對外干涉政策)。

這些問題擺出來稍微一分析,大家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當年我們分析蘇聯冷戰落敗與解體的因素時不也是這幾條嗎?“輕重工業比例失調不注重發展人民生活”、“軍備擴張畸形拖垮國家財政”、“境內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形成分裂離心力”、“國家強力機關橫行侵犯公民權益”。現在回頭來看,這些因素其實並不構成蘇聯解體的必然性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的中國這樣一個既沒見過現代化國家是什麼樣子、也沒有什麼充分的大國鬥爭與國家治理經驗的土包子看著隔壁皇帝的臆想,還帶有一定的政治正確性與合法性塑造的成分,跟“皇帝刨地都用金鋤頭”差不多。

那麼蘇聯冷戰落敗與最終解體的因素是啥呢?你要筆者分析的話,那就不妨皮一下了——只是俄國傳統而已,沙俄帝國的經濟只能壞不能好,老百姓能有點黑麵包紅菜湯糊弄飽了肚子就算了,萬萬不能讓這

些土包子每年吃上十二普特豬肉,喝上二百公升牛奶,再有一百多公斤白麵包給他們揮霍——就像歷史上的沙俄只要經濟改革一大有起色就要搞大新聞一樣,所謂的蘇聯解體只不過是勃總分蛋糕分的還不錯的情況下老百姓又搞了一次大新聞而已。


軍武次位面


先來講一個故事,話說里根總統上任後,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和蘇聯之間的冷戰問題。他問到身邊的重要幕僚,美國和蘇聯競爭有哪方面的優勢?幕僚們經過分析認為美國錢多,里根總統就下令用錢砸死蘇聯。

為什麼美國能夠通過軍備競賽把蘇聯的經濟拖垮呢?我們不妨回到二戰來看一下。在二戰中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認為美國在短期內沒有辦法恢復戰鬥力。等日本在亞洲戰場站穩腳跟的時候,美軍就算恢復了,戰鬥力也沒有用了。

事實上恰恰相反。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迅速發起了對日本和德國的戰爭。更讓日本人震驚的是,美國的很多企業都開始接了許多軍事訂單,開始幫助美國軍隊生產和修復航空母艦,以及各種各式的武器。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不到一年,美軍戰鬥力就超越了歷史上的最高峰。這是日本人根本意料不到的,也註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敗。兩國之間的戰爭是全面的較量,也是國力之間的比拼。

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同樣是如此,美國的優勢就在於它是世界的頭號強國,早在1894年美國就成為了全球GDP最高的國家。因為美國是充分市場化的國家,民營經濟更加有活力,這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基礎。

蘇聯成立後,採用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法,其中國家一切資源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通過幾個5年計劃,在1937年成為了歐洲頭號經濟強國。

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的經濟受到了重創。但蘇聯掠奪了德國和東北日本大量的機器設備,採用國家的體制來發展經濟,迅速恢復了蘇聯的實力。

但是蘇聯的模式是採用集中所有資源發展的結果,很容易走火入魔。匈牙利經濟學家哈耶克曾經指出公共資源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後果,要麼導致資源使用不足,要麼導致資源浪費過度。

蘇聯的問題就在於此,為了和美國展開全面的競賽,國家採用了掠奪式的開發思路,把全社會的資源都用在了和美國的競爭中。並且在雙方的競爭中不斷升級,最終導致蘇聯的資源枯竭。

蘇聯為了顯示自己制度的優越性,不得不調用所有的資源來參與軍備競賽。這同時也導致了蘇聯社會和經濟的畸形化,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輕工業和農業過於落後。

更致命的問題在於,蘇聯的模式透支了國家經濟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這才是導致蘇聯最終解體的根源。蘇聯以國家的名義,降低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把大量的資源都用來發展國家戰略。

到了蘇聯解體之前的十年,蘇聯對經濟的掠奪已經發揮到了極限,蘇聯的社會和經濟隨時都處在崩潰的邊緣。也就是說在雙方的軍備競賽中,蘇聯根本維持不下去了。

在這時美國的經濟仍然處於非常良好的狀態,尤其是民營經濟非常具有活力。儘管美國在軍備競賽中也揹負了一些外債,但和現在二十幾萬億美元的外債相比,可以說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也就是說在軍備競賽中,美國沒有動用全社會的力量來參與。不管是軍事競賽成功還是失敗,對美國的經濟影響都非常小。蘇聯恰恰相反,不管軍事競賽成敗,最終都將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完全是兩種體制之間的競爭,美國動用了很少的資源在和蘇聯展開競爭,蘇聯卻投入的是自己國家的全部。也可以說蘇聯人在賭博,這就是舉國體制的問題所在。如果賭贏了,也許是一件好事。如果輸了,那將萬劫不復。

在美國發起軍備競賽時,實際上美國政府是耍了一個心眼兒。最核心的是星球大戰,把資源投向外星空無疑是最耗錢的。美國的智囊就分析蘇聯很有可能扛不住,當然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實際上星球大戰是美國人的一個陰謀,就是想把蘇聯拖入一個泥坑,讓他不能自拔。蘇聯人卻不知不覺上當了,而美國人卻並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

這從背後也反映了蘇聯體制的機械和落後,領導人為了自己的面子,什麼都做得出來。所有一切的戰略都是圍繞著大頭領的個人意志展開,就算是錯了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蘇聯人的悲哀。

也可以說從軍備競賽開始的那一瞬間,就註定了蘇聯的解體和崩潰。這是由兩個國家的社會體制所決定的,獨裁體制永遠像一隻猛虎,有可能所向披靡,也有可能像一隻憤怒的雄獅失去理智的摔下懸崖。


新知傳習閣


這個問題讓蘇聯非常尷尬,好歹也是一個超級大國,在與另一個超級大國決鬥時,被對方几乎毫不費力地KO,臉上實在掛不住。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雙方在各個領域都進行了你起我活的鬥爭。雖未爆發大規模熱戰,但劍拔弩張的軍備競賽從未停止過。

而最後的結果是蘇聯轟然崩塌,美國不僅安然無恙,反而越活越精神。

這就奇了怪了,同樣是勞民傷財的軍備競賽,怎麼在蘇聯這裡是毒藥,在美國這卻成了興奮劑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國力差距大

蘇聯輸掉軍備競賽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國力不濟。


這就好像工薪族和白富美去血拼一樣,在工薪族揮霍完好幾年的工資而不得不吃土時,白富美只是花掉了九牛一毛。

沒錢,是蘇聯最大的原罪。

在1894年蘇聯尚未誕生時,建國100多年的美國經濟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作為蘇聯的前身,沙俄雖然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排名世界前10,但和美國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

雖然蘇聯建立後,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推行了異常高效的斯大林模式,使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在短短10年時間裡便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綜合國力在1937年達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就和“齊心協力跨世紀,一場洪水沒咋地”的災難一樣,空前慘烈的蘇德戰爭幾乎將蘇聯數十年的建設成果毀於一旦。本就和美國差距較大的蘇聯,在滿目瘡痍中和未經戰火屠戮的美國差距更加天差地別。

雖然蘇聯依靠美英盟軍的支持,挺過了二戰,擊敗了德國法西斯,並在三五計劃中迅速恢復國力。但此時的美國就像比屌絲還努力的高富帥一樣,早已在1944年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世界各國為美元打工,也就是為美國打工的局面。

這種不在一個層次的玩法就是註定要玩死蘇聯的節奏。雖然蘇聯國土面積是美國的兩倍還多,資源總量更是秒殺級別,但在美元霸權面前,一切是那麼地不值一提。


雖然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但美國很快將美元與石油捆綁,這讓靠出口石油創匯的蘇聯也成了美國的獵物。拿著蘇聯的錢與蘇聯玩軍備競賽,美國不是在吊打,這是在侮辱!

所以蘇聯死了,美國胖了。

2、國情區別大

從某種程度上說,蘇聯是自己人作沒的,軍備競賽只是導致蘇聯崩潰的推手。

作為經濟基礎比美國差,建國時間比美國晚的後起之秀,蘇聯能夠在短短20多年時間脫胎換骨,成為工業強國,和蘇聯特色的斯大林模式密不可分。


作為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斯大林模式將全國為數不多的資源儘可能高度集中,並以行政權力推進快速工業化,這種模式毫無疑問是適應蘇聯較為落後的國情的。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必然遭遇瓶頸,斯大林模式反而成為阻礙蘇聯更進一步的最大障礙。

但斯大林模式太根深蒂固了,一方面這種模式作為基礎性模式,是蘇聯各行各業的綱領,改變斯大林模式意味著徹底的改弦更張。在沒有新的成熟的模式出現之前,改革斯大林模式只能是蘇聯的災難,蘇聯解體後的休克療法就是最好的證明;另一方面,斯大林模式保證了國家領導人權力的高度集中,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這決定了國家領導人作為改革的發起者必然不會放開手腳。而即便國家領導人能大公無私,國家領導人緊密捆綁的特權階層也不會答應。


所以從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後繼的國家領導人無論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還是戈爾巴喬夫都在大力改革,但最終都難有起色。

蘇聯的特權階層在斯大林時期開始形成,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迅速擴大,成為凌駕於蘇聯人民頭上的社會寄生蟲。

由於他們巧取豪奪無所不用其極,大量的蘇聯財富被掏空,再加上國際形勢的惡化,80年代開始蘇聯經濟發展陷於停滯,蘇聯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等到戈爾巴喬夫上臺,這些尾大不掉的特權階層,為避免日後被人民清算,成為瓦解蘇聯的急先鋒。


等到1991年蘇聯解體,這些昔日的蘇聯特權階層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寡頭集團。

所以蘇聯解體,特權階層應記第一功。

3、領導有高下

蘇聯享國70年,前後共誕生了7位國家領導人,但他們的個人素質實在是一言難盡。

事實上除了蘇聯奠基者列寧和斯大林,以及改革派赫魯曉夫,剩下的國家領導人都沒有能力統領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


而蘇聯領導人的個人素質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根深蒂固的斯大林模式。這種將權力高度集中的獨裁模式,註定了蘇聯的內政外交必然取決於最高領導人的執政水平。

相比之下,在建國之初便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的美國,總統雖然是三軍總司令,但受到了諸多制約,這使得美國總統即使能力平平,也不影響美國在內政外交上的政策正確性。

所以本質上說美國與蘇聯的政策對比,就是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的對比,而蘇聯顯然是不佔上風的。


事實上,從1956年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開始,再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全面恢復斯大林模式,因領導人的個人好惡,蘇聯內外政策的搖擺幅度遠遠大於美國,這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再加上因計劃經濟導致的蘇聯發展滯後,美國和蘇聯的差距越來越不在一個層面上。

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真正開始於赫魯曉夫時期,但此時的蘇聯政府相對剋制,因為赫魯曉夫謀求的是與美國共享世界霸權而不是取代美國。


但是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此時的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再加上因第四次中東戰爭偏袒以色列導致阿拉伯國家的猛烈報復,在1973年引發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使得美國不得不由攻勢轉為守勢。而同時期的蘇聯由於奉行斯大林模式,加上石油價格的上漲,蘇聯出現了戰後最大的繁榮,這使得勃列日涅夫開始謀求蘇聯的世界霸權,比如入侵阿富汗,走向四大洋。

但美國很快恢復元氣,並著手對蘇聯進行反擊,最典型的就是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在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競賽難解難分時,美國將戰場向太空擴展,欺騙了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而這一戰術欺騙,輕易地將一蹶不振的蘇聯綁上太空競賽的戰車,最終蘇聯在不堪重負下轟然倒塌。


而星球大戰計劃則促進了美國IT等高新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冷戰後美國經濟的繁榮。

所以和美國玩軍備競賽,就是結結實實的陷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聯的垮臺包含著蘇聯經濟的垮臺,蘇聯經濟的垮臺不一定意味著蘇聯的垮臺!

因為蘇聯的建立不是以自身垮臺目標。蘇聯的經濟也是如!

蘇聯的經濟除了民間少數使用貨幣外,他在宏觀經濟、大宗貿易你國際貿易基本實行已貨易貨的形式。蘇聯國內運行這種模式已經幾十年了,他在和蘇東盟國之間建立經濟互助組織也基本運行這個模式!

如果只是蘇聯經濟出了問題,只要蘇聯還在,那他還能改革!


蘇聯真正出現問題,在於“軍備競賽”、“阿富汗戰爭”!

大量的工業剩餘、士兵傷亡,促使蘇聯的解體。
  • 這導致了經濟互助組織之間以及國民經濟運行等生產與流動性匱乏。
  • 蘇聯所生產的重工業產品無法與其他國家的其他工農領域進行交換,導致整個社會的貧富拉大、僵化。

美國的經濟在冷戰後期也瀕臨垮臺!

這是個事實!不然的話,他也不會要求西歐和日本對他進行讓步。

看一看讓步的具體內容你就明白了:貨幣升值開放對金融領域的限制!

換句話就是,西歐和日本已經把美國的製造業擊垮了。


美國因為與蘇聯全球爭霸,財政鉅額赤字。如果此時想一想:美國在冷戰中取得的巨大的科技進步,與它的國民經濟有什麼意義呢?

只不過是:美國改變了貿易規則,讓它的小夥伴們分擔了它的債務壓力。後來的互聯網科技革命那是另一回事。

蘇聯在冷戰中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進步,但是現在的俄羅斯能拿它做什麼呢?

蘇聯與蘇東國家之間存在著完整的貿易關係,為什麼沒能改變貿易規則而使自己獲得喘息?

只能說蘇聯整個社會已經垮了!


話史煙雲


冷戰的軍備競賽把前蘇聯經濟拖垮,為什麼沒有把美國經濟拖垮?這個問題其實是個經濟學的問題,應該由筆者來回答。美蘇爭霸說到底是兩種經濟模式在競爭,美國是市場經濟,前蘇聯是計劃經濟,搞市場經濟的美國在美蘇軍備競賽中越戰越勇,最後脫穎而出。搞計劃經濟的前蘇聯,在美蘇軍備競賽中最後把自己拖垮掉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美國搞的是市場經濟,在搞軍備競賽的過程中,是將整個軍備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交給市場,也就是交給各個軍工企業,整個軍工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生產任何產品都要考慮盈利,軍備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個零部件生產出來都要賺錢,美國搞軍備競賽的結果帶動了整個軍備產業鏈上所有的大小企業都賺錢了,由於軍備產業的市場需求擴大了,軍備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快速成長,除了給軍備產業鏈的企業提供零部件外,還會給國際上的其他相關產品提供零部件,就連軍工產品或者武器,美國過剩的或者淘汰的也能在國際市上賣個好價錢,整個軍備競賽帶動了美國的經濟發展。

而前蘇聯的經濟模式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不考慮經濟效益,生產的軍備產品不計成本,完全只投入,沒有產出,這種模式只考慮生產而不考慮市場,不考慮生產成本,不考慮是不是賺錢,結果一定是造成巨大的浪費,這種只投入不考慮盈利而且不計成本的生產方式,剛開始還能支撐,短時間也能支撐,如果長時間用這種模式生產,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拖垮掉整個國家經濟。

更何況這種計劃經濟的模式下一定會產生大量的貪腐問題,前蘇聯的問題是出在經濟模式上,兩種經濟發展模式決定了兩個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搞市場經濟。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創業的難題,生活的難題,企業發展難題,產業升級的難題,資本運作的難題,理財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最近,有網友提出一個經濟問題,就是美蘇冷戰時期軍備競賽,特別是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推出的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也綁上了太空競賽的戰車,最終蘇聯經濟給拖垮,但冷戰的軍備競賽為什麼沒把美國經濟給拖垮呢?美國自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越來越活得滋潤了呢?

實際上,蘇聯在與美國的近半個世紀的軍備競賽時,蘇聯經濟存在著一些弊端,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蘇聯經濟被拖垮,美國經濟卻安然無恙的結局。首先,先天不足,國力不濟。就好像工薪族與白富美去血拼一樣,即使工薪族在揮霍掉好幾年的工資,而不得不退出時,白富美只是花掉了九牛一毛,還沒過癮呢。蘇聯與美國在國力上存在明顯差距。

其一,蘇聯前身是沙俄,這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排名世界前10,但是與建國100多年就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相比,相差十萬八千里。而作為沙俄的繼承者,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推行了高效的斯大林模式,使蘇聯經過兩上五年計劃,只用了短短10年光景就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也就是在二戰之前,蘇聯經濟發展得還是不錯的。

其二,就當蘇聯還想繼續發展經濟之時,蘇德戰爭將蘇聯過去二十多年的建設成果毀於一旦。儘管美國在二戰期間給了蘇聯不少物質方面的支持。但是二戰過後,蘇聯這個國家早已千瘡百孔,而美國本土卻並沒有遭受過戰火的洗禮。這進一步拉開了蘇聯與美國經濟差距。蘇聯的強大是虛的,而美國強大是實實在在的。

其三,時間到了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隨後美元與國際油價掛鉤。美國人利用華爾街金融體系控制了國際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這讓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出口的蘇聯也成為了獵物。在關鍵的時刻,美國完全可以靠壓低石油的價格,使得蘇聯即使想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者,蘇聯在體制上出了問題,而美國卻不可能犯同樣的錯誤。蘇聯之所以能在二戰之前的20年時間內脫胎換骨,成為工業強國,與蘇聯特色斯大林摸式是密不可分的。斯大林模式是將國內所有資源高度集中在一起,並用行政權力推進快速工業化。這種做法,在蘇聯工業落後的情況下是有明顯效果的。但是,斯大林模式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反而成為阻礙蘇聯經濟更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

而且斯大林模式太深入人心了,一方面,這種模式作為基礎模式,已成為蘇聯各行各業用了幾十年的綱領,誰也不敢在新的模式出現之前,來改變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確保了國家領導人權力高度集中,作為最大既得利益者的蘇聯領導層也不會放開手腳。而即使有蘇聯領導人大公無私推進改革,特權階層也不會答應。

蘇聯的特權階層在斯大林時期形成,到勃列日涅夫時開始擴大,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他們巧取豪奪將大量的蘇聯財富給掏空了,再加上80年代開始蘇聯經濟就處於停滯不前狀態,蘇聯的各階層的茅盾更加激化。最終還是這批特權階層,為避免日後被蘇聯民眾清算,於是成為瓦解蘇聯的掘墓人。現在,當年蘇聯的特權階層成為了俄羅斯能源的新寡頭,照樣擁有大量資源和財富。

最後,領導人的能力存在差距。蘇聯建國70年,前後誕生了7位國家領導人,但除了強勢的斯大林,以及改革派赫魯曉夫之外,剩下的國家領導人都沒這個能力統領這個龐大紅色帝國走向繁榮富強。

相比之下,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總統雖然是三軍總司令,但受到很多地方的制約。這意味著,美國總統能力平平,也不會影響到美國在內政外交上的政策的正確性。本質上就是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相比,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肯定不佔優勢。當然,美國的三權分立也有弊病,就是各方要互相扯破,效率低下,不如集權制效果高,速度快。

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始於赫魯曉夫時代,當時蘇聯只是想謀求與美國共享世界霸權而不是取代美國。當然,美國不會輕易把霸權輕易的與別人分享,不過。到了1973年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不得不由攻改為守勢。同時,蘇聯卻因為石油價格上漲,導致蘇聯出現了戰後最大的繁榮,並且開始謀求蘇聯的世界霸權,比如入侵阿富汗,走向四大洋。

不過,美國經濟很快恢復了元氣,並著手對蘇聯進行反擊。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在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競賽難分高低之時,美國要向太空擴展,而受這一戰術欺騙,把蘇聯綁上了太空競賽的戰車,最終蘇聯經濟因不堪重負而轟然倒朝塌。而美國政府由於底子比蘇聯厚實,沒有被拖垮。同時,星球大戰計劃也推動了美國IT等高新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冷戰後美國經濟的快速繁榮。


不執著財經


其實說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經濟是不太恰當的,畢竟蘇聯是計劃經濟,雖然計劃經濟效率低,但優點也是有多少錢幹多少事。

真正拖垮蘇聯的是石油價格。

雖然現在看美國大片講的歐美如何抗德,但實際上美國是賺的盆滿缽滿,歐洲戰場也全是閃電戰,損失有限。蘇德戰場才真正是打的寸草不生,就剩個莫斯科捱過了冬天。這也造成蘇聯和美國經濟差距巨大。

更悲催的就是遇上丘吉爾這個政治攪屎棍。論打仗這貨就是廢物,論經濟這貨也一無是處,但為了保證其在歐洲的政治地位,硬生生拉出個鐵幕。這下好,蘇聯不但沒得到援助,直接被經濟封鎖了。

為了應付北約,蘇聯發展軍備是硬性指標,投入了大量科學技術人才,除此之外,蘇聯能拿得出手的就剩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了。

但美國當時實在太強大,不但積累了大量財富,還控制了石油價格。

就在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的時候,石油價格被美國直接拉低。這樣一來蘇聯連最基本的生活計劃都無法實現。本來對計劃經濟國家這也不是致命一擊,但當時的蘇聯領導層對美國有迷之信任,乾脆解體了。

甚至葉利欽還全盤接受美國的雞尾酒療法,經濟順利回到解放前。烏克蘭則聽信美國的口頭保證,把核武器全銷燬了。當然有幾個小國經過華爾街的包裝,順利進入歐盟,過起了騙吃騙喝的日子,當然這是美國為了防患於歐盟。


不停如地動


1.當年蘇聯把所有的錢全部搞軍備,工業、農業幾乎為零。

2.美國當年是全面發展,工業、農業、軍工全面化發展。

3.拿植物大戰殭屍遊戲來解釋:

①蘇聯只種西瓜、辣椒、豌豆莢射手,向日葵只種了一株就完事了,後面很快就沒錢造武器崩潰了。

②美國是一半種向日葵另一半種西瓜、豌豆莢等射手,所以可以一直種。


明宇智遠


據說,美國政治素人好萊塢三流演員里根贏得大選,就任美國總統之時,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欣喜若狂,彈冠相慶。認為美國的民主等於愚昧,居然選出這樣一個廢物總統,不是自尋其敗嗎?為此蘇聯領導層舉行盛大宴會,伏特加滿上,舞女助興,狂歡慶祝一個不戰而勝的偉大勝利。當然從結果看蘇聯輕視對手盲目樂觀,從一開始就已經敗了。

其次里根總統發起太空大戰的戰略,引誘蘇聯跟風軍備競賽。其實里根的太空大戰表裡不一,半真半假,加上美國資產雄厚,玩的真假難辨風生水起。而蘇聯則忘乎所以,不知自已幾斤幾兩,傾囊而出,全力以赴,消費了體能挖空了基礎,焉得不敗?

其三,北約集團皆是富國組成,美國主導,雖有付出,數額有限,不傷大雅,北約強過華約。華約諸國富少窮多,多數要蘇聯駐軍,經濟補貼,蘇聯亦大包大攬,搞得入不敷出,日漸窘迫,被東歐諸華約國拖瘦,拖疲,拖垮……。

綜合以上三點,便是冷戰為何拖垮了蘇聯而不是美國的真實因果。


雙樵\n


格局不一樣,美國幫助整個歐洲重建,表面看吃虧,其實帶活了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形成了統一的國際市場,而蘇聯只會剝削華約成員國,市場狹小,無法互補,到後來離心離德。美國也不好受,越戰的失利,美國差不多也傷筋動骨,里根上臺去金本位,建立石油美元體系,再以海洋霸權保駕付航,可以開開心心捋全世界羊毛,蘇聯以一國經濟要和全世界對抗,換當年大英帝國也扛不住。

計劃經濟本來就問題多多,效率極低!就拿老家來說,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家種地根本沒有“計劃”,反正算的是工分,不看哪個高產、哪個效益高,都是隨便亂種。而且偷懶的人很多,還有不少浪費的、破壞公物的。比如有些人為了改善伙食,偷偷給耕牛唯豆子,把牛脹死。都不是為了自己做事,沒幾個出力的,到處是拖後腿的,經濟好那才叫奇怪了。

當時蘇聯是二戰後的蘇聯。人有傷恢復也需要時間,蘇聯人自大盲目,自以為天下無敵,不把自己身體調理好就過份消耗自身精力,導致身體撐不住垮了。美國佬呢?二戰就是被偷襲了珍珠港,又沒傷筋動骨,經濟好得一批。兩者對比你會發現,這兩個人一個滿身的傷,一個完好無損,怎麼樣打?一個是強弩之末,一個是蓄勢待發。加上蘇聯人自大不需要結盟,而美國佬聯盟眾多。實力根本沒辦法比。被消耗垮的,其原因就是自大自以為是。蘇聯的體制只適合國家初期發展和對抗重大危機,並不適合國家的正常發展。除非蘇聯決策者和執行人沒有任何私心所有的決策都完美無缺,否則崩潰就是時間問題。

只是當時兩超爭霸,誰贏了就上升到另一個政治高度,沒人能夠阻攔的高度,當然人們也是以成敗論的所以就沒有去在意,而轉向蘇聯的失敗打挖特挖,就像春秋五霸和其他比起來是那麼的熠熠生輝,也說明有競爭才會提高,蘇美兩國都達到了空前的歷史成就。美國恰恰是冷戰是時最繁榮階段,許多高科技都是藉助冷戰對抗發展的,之所以沒被拖垮,是因為美元霸權,如果美國是企業早就破產了。

冷戰後蘇聯解體,對手沒了,動力少了美國經濟放緩。個人認為主要還是發展不平衡,由於生產效率不如美國,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生產力都集中到了重工業軍備領域以後,民生領域生產能力就變得嚴重不足,因為蘇聯也是超級大國,民眾心中大國的優越感和現實生活的窘境就會形成強烈的心理反差,影響社會穩定。美國就不同了,生產效率高,即便軍工佔了很大比例,但民生部分的生產力不受影響,雖然像蘇聯預測的那樣資本主義市場分配不平衡是必然的,社會矛盾也是必然的,但美國通過稅收等一系列手段進行調節,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相對健全的法制等制度也讓民怨有合理的宣洩口。

當然目前美國也一樣遇到了問題,高福利的歐洲也一樣,歸根到底還是四個字,貧富差距,直接影響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資本條件下加上民眾的財富觀念,財富集中是必然的,就看宏觀上如何調節了,川總傾向於繼續做大蛋糕,也就是減稅,放水,財政刺激,強迫產業迴歸美國,雖然貧富差距更大,但底層也會有點肉吃,不過個人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蛋糕不可能永遠做大,環境資源消費能力都有上限。民主黨傾向於重新分配,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資源分配失衡和貧富差距問題,解決財富和社會資源過度集中問題,進而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新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