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亞歷山大同秦惠王同一時代,百度一下秦國當時的冷兵器和戰法有多牛叉吧,秦國能夠最後統一六國,是好幾代君王接力式的努力,發展經濟與壯大軍事實力同步進行。如果你看了太多的所謂的美國“大片”電影,誤認為歐洲人戰爭規模浩大、生猛,你就是被電影誤導了,那都是吹牛❌的,他們的戰士沒那麼多、也沒那麼多的先進冷兵器,至於戰法、戰術,和中國古代比,簡直就是小兒科🗡🗡


大漠胡楊46394774


吹噓馬其頓方陣太過了,這種方陣到了中國必然是寸步難行的。紙上談兵沒用,戰國時代打的是攻城戰,而不是兩軍對壘。

1、無法攻城。

戰國時期,平原對陣是非常少見的。戰國時都講謀略,而春秋及以前才是雙方對陣拉開架勢幹一仗。

成語“宋襄之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翻譯: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勢了,楚軍還沒有渡河,宋國司馬子魚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等到楚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們攻擊他,必然取勝。”宋襄公說:“不可”。楚軍渡過河了,還沒有擺開陣列,司馬子魚又請示宋襄公,宋襄公依然不答應。等到楚軍擺好陣列了,雙方交戰,宋軍戰敗了。

這是春秋及以前的打法,雙方各自拉開架勢,誰也不佔誰便宜,可以說是君子打法。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爾虞我詐,誰也不講什麼君子了,誰也不尊周禮了。

所以,假如馬其頓到了中原來,那麼可能根本沒人跟他拉開架勢打,你有本事就來攻城啊?面對中國的護城河和高城牆,馬其頓方陣也只有乾瞪眼的份,根本無法攻城。

2、水土不服、糧草不濟

中原地理環境獨天獨厚,周邊都是高原沙漠,馬其頓軍隊就算開闢了絲綢之路(我國漢代才開闢),士兵們也得累個半死,再加上水土不服,糧草運輸困難,所以馬其頓軍隊必須速戰速決,但是這時候他偏偏遇上的是中國軍隊,我們避而不戰,那馬其頓軍隊只能乾瞪眼。

到時候,攻城攻不下來,糧草不濟,又加上士兵們水土不服,那麼必然撤軍。

3、反擊的可能性

選擇攻城戰,這是我們謀略上的優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作戰形式。

但是,當敵人退兵的時候,我們的軍隊也許會追擊,那麼雙方必然還有對陣的時候。

亞歷山大打印度是公元前327年,這一年是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除新法,秦國這時候正是國力強盛的時候。

秦國此時應該可以動員四五十萬的軍隊。亞歷山大打印度的時候,作戰人員有12萬人。秦軍與東征軍兵力上有4倍的差距。

然後再看作戰的形式。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前面的長矛。首先,我覺得他這個圖片有些誇張了。那麼長的矛,你當是紙糊的嗎?拿著不累嗎?其次,方陣機動性太差,整體就像個烏龜殼。

再看我國軍隊的戰車,戰車對這烏龜殼確實沒法打。但是如果我們拼著損失一批戰馬和戰車,主動衝鋒,從四面八方進攻,戰馬和戰車雖然死在了他們的方陣前,但是他們也被堵住出不來了啊!此時我軍建造壁壘圍困馬其頓軍隊,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鱉!

所以,不管怎麼說,馬其頓如果到中國來,那必然是有去無回,最少也是損兵折將。

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秦軍對付馬其頓軍隊,其他六國從背後偷襲。




GRIDMAN


這麼說吧!歐洲所謂的大帝到中土來充其量不過是個參將的兵力!不說裝備,光人數就不值一提!歐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戰鬥,千人以上都叫大戰了。亞歷山大為什麼叫大帝?因為他有三萬步騎。中土一個小小的趙國快滅國時都能組織起40萬兵力,歐洲人過來根本不夠看的。假設現在還是冷兵器時代,拋開補給的問題,種花家可以統一藍星,而且沒有之一!比之現在的鷹醬強的不是一個數量級!





紫微天帝


這個是沒有發生,且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

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要靠作者的想象來給雙方安排了。

這事我站中國,我認為亞歷山大必敗!

咱們不說什麼走沒走錯路,亞歷山大直接帶著軍隊來了,衝進了戰國時代的中國。咱們不論這幾個國家會不會聯合起來對付外來敵人。

單來說說首當其衝的秦國。

亞歷山大肯定是會從西邊殺過來,所以地處西邊的秦國自然會是第一個迎接敵人的。就不說秦國還沒有到秦始皇時代,就是嬴泗時代,亞歷山大都不是其對手。

我認為亞歷山大有三敗

第一敗:長途跋涉

亞歷山大長途跋涉而來,軍團作戰,最重要的就是補給問題,亞歷山大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我們假設他沒有這個問題,途徑的地區都像他臣服。

但是即便這樣,士兵的精神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長期遠離家鄉作戰,思鄉是一回事。另外每天看著自己的夥伴在自己的身邊倒下,心理承受也會到達極限。

而且,長途作戰,士兵損失卻得不到補充,加上士兵的精神狀態,這就是亞歷山大的第一敗。

第二敗:萬水千山的阻隔

要想到達中原國家地區,即便是地處西邊的秦國也需要亞歷山大翻越崇山峻嶺才可以到達。

無論是喜馬拉雅山脈或者是西藏高原,亦或者是新疆沙漠地區。

這對於外地人來說,又是大兵團作戰來說,未等過去,已經犧牲一半左右的士兵。

惡略的天氣,體力的透支,水土的不服,都是亞歷山大兵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這是亞歷山大的第二敗。


第三敗:對手強大

即便這個時候,亞歷山大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河西走廊,準備來一個俯衝,和秦軍進行交戰。

這個時候的秦國戰鬥力,雖然沒有到達頂峰狀態,但是也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

有敵人來犯,不管你是誰,刀劍早已準備好。秦軍一個弓箭陣過去,亞歷山大損失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剩下的再來一個集體衝鋒,可以說基本必敗無疑了。

我相信,在前兩個因素的影響之下,亞歷山大在秦軍的鐵騎之下,堅持不了五個回個。

所以,不管這個仗怎麼打,亞歷山大都是必敗。


觀復一鑑


告訴你們什麼是歷史。

中國從魏國李悝變法起到秦國孝公變法達到高潮,使得中國率先進入先進的封建時代。而歐洲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才開始進入封建時代。戰國之所以是戰國就是因為封建生產關係之下有著對土地資源的渴望,使得七國既有打的需求,更有廝殺的實力。而奴隸制的歐洲不可能是先進封建制的中國的對手!這才是原因。難道僧格林沁的大清最精銳的鐵騎打不過英國遠征軍,只是因為火器不行麼?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書,別以為看了幾本雜書就認為自己瞭解歷史。要知道歷史的背後還有歷史唯物主義!還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我是小明白


對應一下當時的中國還在戰國時代,並未統一,時間上亞歷山大佔了優勢,不過他的兵種大部分是步兵,騎兵只有幾千,這麼點人力光是走到中國估計都要打個折扣,而且他進來的方向是面對秦國,虎狼之師不是說說而已,而且秦國兵種齊全,又是在自家地盤,可以肯定亞歷山大的軍隊回去的可能性都沒有


來世笑笑生


這個提問忘了一個問題:如果亞歷山大攻擊秦國,其他六國會幫秦國嗎?說不定會從背後抄秦國的後路,秦國面臨兩面夾擊,你覺得秦國還能贏馬其頓方陣嗎?

像亞歷山大能從希臘打到了印度,說明他不怕後方補給的問題,他們都是就地取材,沒準亞歷山大吃的慣肉夾饃、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呲牙][呲牙]


紅紅的煩惱


詳細的資料估計其他人應該都會回答到的。這裡就簡單說了,這個問題網絡上很多人都有討論過。結論很明顯,亞歷山大的部隊在當時雖然戰力不算弱。但是比當時的七雄還是差的的。中國的土地上因為連年征戰。軍事的發展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已經屬於很成熟的部隊,特別是秦國。有了較完整的部隊建制後勤,武器生產。作戰技術。當時的中國還在內鬥。基本也沒有怎麼關注外面的世界。認為天下就是中國這塊土地。世界的中心。亞歷山大的部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中國的差。士兵沒有中國的裝備精良,而且才數萬人。中國的戰爭即使是內戰。也常常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參與的。數萬人的兵力進入到中國可能被吞沒了也冒不出個泡來。亞歷山大一路殺來其實沒有遇到過真正戰力雄厚的對手。如果不是當時中國不知道外界的情況。一致對外的話,當時的中國在軍事上是可以踏平歐洲的。


自在的愛255


如果告訴秦始皇,西邊有一夥金髮碧眼的東西,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現在的歐洲人應該只活在山海經裡了[捂臉]



Dior棉花糖


一支軍隊,進入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首先要糧食補給,要有武器補充,要有人員補充,才能壯大,才有可能贏。

馬其頓離中國上萬公里,如何保證糧食供給呢?有人要說搶中國老百姓的糧,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差異很大,亞歷山大的兵,吃中國食物一定很不適應,一定吃不好飯,飯都吃不飽如何有戰鬥力?

武器丶人員更沒有補充,人越打越少,兵器也越來越少。

由於路途遙遠,到了中國也人困馬乏,中國以逸代勞佔盡地理之利,勝算很大。

戰國時期中國軍人早己經會排兵佈陣,而不是街頭混混式的亂打,若干人組成一個陣,充分地減少喪亡,有效地殺傷敵人,很難對付。

中國打法多樣,戰術靈活,軍事理論高超,《孫子兵法》就成書於戰國時期,試想中國人用水攻,火攻,亞歷山大的兵陣還有用嗎?

所以說亞歷山大的兵到了中國,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