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你會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還是非保本型理財產品?

開偉觀察


這個要看個人的資產情況和風險偏好,一般來說,風險和收益都是成正比的,高風險帶來了高收益。

對於資產50萬以下的個人投資者而言,一般來說是沒有風險抵抗能力的,因為你任何的虧損都會直接導致接下來的收益不能彌補損失。因此對於這類人群而言,毫不猶豫的買保本理財。

而資產稍高一點的人,就可以考慮購買一定比例的非保本理財了,以風險換取一定得收益。而在這兩者之間,如果願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可以用短期高風險理財滾動投資,來同時稀釋風險,提高收益。

但是另一方面,風險的承受意願和風險承受能力不是一件事,這意味著一些資產稍微低一點的人,也會接受高風險,來博取利益。所以很多散戶也會投資股市短線,然後虧的稀里嘩啦,但是夢想著一夜暴富。


諮詢師天生


  從來沒有買過保本理財,自然也就不會購買銀行的保本理財。

  保本實際上是一個幌子,會損害到投資者根本收益。也因此,在資本新規的實施下,到2020年底所有資管類理財產品都需淨值化,不可以再提供保本保收理財產品。

  當然了,非資管類的表內理財還是可以保本保收的,比如結構性存款,它以銀行的資產負債相關聯。

  那麼什麼是資管類理財呢?“資管”顧名思義就是資產管理,即資金不納入發行主體資產負債表,需另設獨立賬戶,發行主體僅是資產管理人,受託管人的監管,受投資者的委託進行資產投資。即資產管理人僅收取一定的資產管理費,收益與風險都由投資者承擔。

  既然資產管理人在其中不處於獨立的法人地位,也就沒有民事責任方,那麼如何提供保本保收呢?保本保收理財產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合規性問題。

  過往的銀行理財之所以能提供保本保收,主要是採取資金池的運營模式。而設資金池運營模式可能存在新錢還舊賬,甚至做假賬的風險(信息不透明),後來的投資者風險不言而喻,比如本身收益不高而提供較高的收益,導致資金池本身沒有錢了,那麼一旦出現過渡擠兌,投資者就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所以,一般保本保收的銀行理財會在設置資金池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的資產準備金計提,或者以“交保費”的形式讓第三方金融機構提供擔保。但是不管哪種形式,都會直接剝削到現有投資者利益(收益)。即在同等風險類型下(一般為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保本理財收益要低於非保本理財產品。

  然而,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投資標的主要為優質債券和貨幣風險,本身就有較為穩定的利息收益,而同時採用的是分散投資,其風險本身就低,非發生極端情況(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等)都不會導致本金損失。那麼保本理財就類同一個人坐車綁了一條安全帶,還擔心安全問題,非要求再綁一條安全帶。


三人聚眾


朋友們好!保本型理財與非保本型理財,各有用武之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明確的講:期限,收益率相近的情形下,自然是保本優先!但,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提供了更個性化的選擇,與更廣闊的預期收益率,波動範圍!

首先來比較一下這兩類產品:

第一,來看二者,預期收益率波動範圍!

保本型理財產品,受產品屬性的限制,範圍較小,根據目前市場實踐,一年期以內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大多略高於銀行存款,在2.5%至4.5%之間,高於這一水平,很難做到保本!


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有更大的波動範圍在0~30%之間,甚至更大!

第二,來看二者的投資品種!

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品種有限,主要是一些,固定收益的票據,短期債券,銀行協議存款等等!

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範圍廣闊,幾乎包含了整個金融和社會生產領域!

第三,來看一下二者的資金利用率!

保本型理財,由於保障本金安全的需要,通常需要,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存款,例如結構性存款,或者作為風險備用金,例如毛款保本型理財,用於主動投資的資金部分,相對減少!

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所有資金,基本上均作為投資使用!

第四其他:相對於保本型理產品,非本型理財產品,品種更豐富,包括了活期,定期基金,金融衍生品,債券,證券等等幾乎所有的投資產品類型,選擇的面更寬廣!

其他的選擇:金融行業與時俱進,創新是生命力!一些創新的金融理財產品,衛計要求安全性又想獲得較為理想預期收益的朋友提供了可能性,與更多的選擇:

1,新型定期存款:
如上圖明確保本,


利率穩定!

2,新型現金管理存款:
如上圖,既能夠保本,又獲取相對穩健的收益率,流動性特別突出!

綜合分析:保本理財與非保本理財,在投資的品種,資金管理,產品種類等諸多方面,有許多差異,但也各有優勢,如何選擇需要個性化的,綜合評估。考察各類因素而定!

保本理財:低風險或極低風險,適合謹慎型穩健型的投資朋友,在本金有明確安全承諾的情形下,獲取相對穩定的預期收益!

非保本理財:屬於低風險,及以上級別,提供了更多的個性化選擇,適配人群廣泛,品種更豐富,收益率波動範圍更廣泛!


理財迦


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還是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各有利弊;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但是,總體而言,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安全性都勿容質疑。但是,到2021年開始,保本型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2018年4月27日,國家《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明確規定資產管理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並對剛性兌付作了相關處罰規定。還給出一個過渡期,讓客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現在客戶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面對的各項產品都有風險等級標明: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等。客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對應產品的風險等級。今天上午,本人在辦理了一筆“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時,還在手機銀行上,通過了風險測試。

根據熟悉的銀行客戶經理介紹,本人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屬於“穩健型”產品。面對即將取消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資管新政”,客戶需要轉變思路,提高投資理財的風險意識。

所謂的剛性兌付,就是指當理財產品到期之後,銀行必須將投資本金與收益分配給投資者,如果理財計劃不能如期兌付,銀行需要對此計劃進行兜底處理。其實此前並沒有硬性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一定要實行剛性兌付的相關法規,只是在具體執行中成為潛移默化,變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今年本人辦理的證券公司和銀行的理財產品,除了標註風險等級之外,還有詳細的產品說明書。這就對客戶的投資理財帶來一定的挑戰,勿能閉了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務必對理財產品的說明書進行認真閱讀。

這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唯有如此;才能降低銀行的運行風險。提高客戶風險意識,提升其投資理財的能力。

“資管新政”的正式實施已經漸行漸近,我們與其抱怨,不如臨陣磨刀。學習研究如何才能準確解讀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最起碼可以知道我們的投資是用在何處?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恭祝讀者投資理財順順當當!


陸燕青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認識。根據銀保監會的規定,銀行是不可以銷售,保本型理財產品。但是證券公司沒有這樣的規定。

超出這個規定,我們從產品談起。

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不會太高,這個要從它的保本屬性談起。對於一個理財產品,產品管理人要承諾保本條款,他是必須要做到,有能力實現穩定的收入。再看市場上已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他們大部分投向債券以及銀行的大額存單。這也就限制了他們產品的收益率。如果產品管理人的收益率較低,那麼將無法給客戶提供更高的收益。

對於非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他的投資市場更加靈活。同時也面臨著虧損的風險。產品的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選擇投資理財,無非是因為儲蓄的利息過低,以及人民幣的貶值造成的財富縮水。

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做到資產配置,也就是說,保本型產品和非保本型產品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投資。

這個具體的投資比例需要專業的金融投資顧問進行配置。投資有風險。安全第1位。


財商智慧


我買了十多年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的。但昨天卻買了一款保本的。為什麼?最近有個感覺,銀行好像要出事,不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誰碰上誰就會倒黴,所以在承諾期間還是小心為好,免得一句不保本讓你欲哭無淚。


3091655038


買國有大行的,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不保本的也沒事


誠行天下22


1、看個人風險偏好;

2、按比例配置,風險承受範圍內,求得收益最大化;

3、找專業人員配置。


我就是鼎爺啊


保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