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物管行業:戰“疫”大考與價值重塑

株洲物管行業:戰“疫”大考與價值重塑

全市近五萬物業從業者奮戰在抗疫一線。吳楚/攝

株洲日報社首席記者 吳楚

●一個半月以來,株洲市有近5萬物業從業者堅守在防疫一線;

●廣大業主捐錢捐物,揪扯多年的緊張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行業形象正在重塑;

●高額的防疫物資採購、人力成本均在預算外,這筆賬如何算;

●正在熱議的增值服務,對株洲而言,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新的盈利模式,業內說法不一;

●“我們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行業在議論。

近5萬物業從業者的堅守

疫情的消息逐步擴散,到1月22日,株洲物管行業開始進入“戰備”狀態。

配備人員是首要任務,時值臘月二十八,各物業公司開始緊急召回返鄉的工作人員。

救助管理站是株洲振興物業一個重點防控項目,一天之內抽回20多位物管人員。而湖南藍天物業在全市有11個住宅服務項目,在1月24日當天,到崗率已經達到90%,員工以本地人為主。

市物業管理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1月25日(大年初一)至今,全市350家企業近5萬名物業從業者一直在防疫一線。

在疫情初期,幾乎每家物業企業都遇到過物資緊缺。“到處找物資,還聯繫廠家點對點送貨,不管價格,只要有就買,但很難買到。”株洲九方物業董事長黃鵬說。

市物業管理協會會長馬文新算了筆賬:全市350家物業企業,近5萬人上崗,1200個物業項目,如果只有80%的人戴口罩,每天的口罩消耗也要4萬隻,如果每個項目每天只需10公斤消毒液,日均消耗也要12噸。

2月5日,市物業管理協會發出求援公開信:全市物業行業到了“彈盡糧絕”的艱難時刻,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援助。

馬文新介紹,隨後,在市住建局、市工信局等部門支持下,通過採購和受捐,全市物業企業得到25萬隻口罩,消毒液和酒精2萬公斤及數百支體溫槍。

總體上看,物業企業在小區防疫的工作,集中在出入監管、公共區域消殺、困難業主幫扶等方面,僅測體溫、增加消殺頻次這兩項,就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於是,依舊缺人。

“我們未到崗的部分人員基本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動辭職,一種是家裡不準來,無論哪種,都是可以理解的。”湖南藍天物業董事長文虎龍說,“只能向業委會、社區求助。”

談及人手,株洲創通物業董事長楊運件說了件事。有個偏遠小區項目原本有23位工作人員,其中大多數保安、保潔都來自周邊農村,某天查崗發現只有3人到崗,原來突遭封村,人出不來,無奈之下只能讓公司財務、辦公室人員頂上去。

不過,也有物業企業早有準備。記者採訪瞭解到,早在1月20日之前,就有部分物業企業已經在增加消殺次數、籌備防疫物資。這些物企的共同點是:都在武漢有項目。

“物業從業者克服困難,冒著風險堅守在一線,令人尊敬。”目前,市物業事務中心主任陳琪最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還未發生物業人員感染病例。

株洲物管行業:戰“疫”大考與價值重塑

株洲美的翰城物業工作人員對小區進行消毒。(資料圖片)

物管企業的價值重塑

馬文新對那幅場景記憶猶新。在經世皇城小區物業處,一位物業人員大著肚子排隊領口罩,一問,這位懷有8個月身孕的準媽媽,主動要求上防疫一線。

“根據年齡段劃分,目前株洲物管行業保安、保潔平均薪酬在兩千上下。”馬文新說,“廣大業主看到了物業的擔當,薪酬微薄又冒著風險在一線堅守。”

採訪中,業主或物業企業都說過太多類似事例。無論為居家隔離的祖孫倆送物資上門,還是為業主送上免費蔬菜,物業人員的種種特殊服務,獲得了多數業主的認同,揪扯多年的緊張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長期以來,物業服務供需端的惡性循環是:複雜問題難以解決,物業收費難,服務跟不上,收費更難。在全市755個住宅項目中,收費率超過90%的物業公司不到50家。這一癥結掐住了行業發展的喉嚨。

2月上旬,為支持物業企業抗疫,市住建局通過物業管理協會向居民發出預交2020年物業管理費的倡議。家和物業的項目經理陳新元統計發現,在倡議發出當晚,小區就有十分之一的業主全額繳納了今年的物業費,一共2萬餘元。

振興物業董事長歐軍良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有個老舊小區項目一直以來收費很難,多次想過退出,但這次倡議書發出後,很快就收到大量物業費。

在黃鵬看來,平常物業的工作都是“背靠背”,比如凌晨清運垃圾,通宵值守等,而這次在一線抗疫,業主們“面對面”看到了物業的付出,他們也清楚這是超出合同範圍的工作。

市物業管理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業主總人數的40%已提前繳納物業費——這一數據創下歷史新高。

“疫情帶給物業企業的除了壓力,好的一面就是形象改善。業主與物業的互動,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陳琪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物管企業價值重塑的開端。希望雙方把握這個機會,能持續保持良好的互動。

當然也出現過摩擦。記者走訪發現,絕大多數小區都出現過有業主不配合防疫管控的現象,比如對反覆測量體溫的不理解。在文虎龍看來,如果溝通工作不細緻,無疑又將加劇緊張關係。

株洲物管行業:戰“疫”大考與價值重塑

華晨山水洲城物業工作人員為業主送菜上門。(資料圖片)

“不敢算”的預算外成本

採購物資及配備人員,都需要錢。對所有物業企業而言,這部分資金都不在預算內。

“隨著復工復產深入推進,消毒液、酒精供應已經迴歸正常範圍,但口罩採購仍頭疼。”楊運件說,目前創通物業每天口罩消耗達800多個,“最貴的時候4塊錢一個的口罩都買過。”

據介紹,到目前,宏達物業僅口罩採購就花了60多萬元,藍天物業株洲區域物資採購已經投入30多萬元,九方物業也採購了7萬元防疫物資。

物資採購一筆是一筆,好算,但人工成本,就難算了——需要考慮緊急召回、特殊時期時限、工作時間、換休代替常規休假等諸多因素。

“藍天物業株洲城區現在11個住宅小區服務項目,每天300多人在崗,如果每人每天補貼20元,一天就要6000元。”文虎龍說,“補貼是一定要給的,不能讓員工寒心。”

宏達物業董事長何巍坦言,員工召回時沒人談錢,到現在也不能撤退只能換休,“現在還沒有算賬,不敢算。”

2月28日,我市下發文件,對城區住宅小區參與疫情防控的物業服務企業,按實際服務住戶每月每戶10元標準給予兩個月補助。經費由市區財政按1:1比例負擔;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非住宅項目的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月平均價格上浮20%標準給予兩個月補助,從業主單位公用經費預算中列支;對廠礦企業的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單位給予適當補助;各縣市可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辦法。

“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缺口難以想象。”何巍說。

文虎龍也直言,嚴格來說,防疫並非物業合同之內的事情,防疫補貼也不在服務合同之內,“這個錢如果光靠物業公司出,出不起。”

雖然大多數物業企業還沒有明確補貼制度,但黃鵬的九方物業已經發放防疫補貼20多萬元。

“員工不是英雄,是普通人,都有普通人該有的擔憂與疲勞,這錢,叫加班費也好,慰問金也罷,津貼也行,總之,是一份關心,感謝大家的付出。”黃鵬說。

前路不明的增值服務

疫情至今,物管行業危中尋機,其中最為火熱的討論是:疫情打開了物業特約服務的窗口,探索將疫情期間的各種臨時免費服務轉變為疫情後的增值服務。

對此,株洲物管行業眾說紛紜。

“增值服務要具備兩個前提,一是周邊生活配套不齊全的大型住宅小區,二是小區業主消費觀念新潮。”黃鵬認為,眼下的株洲物業服務還是要做好本職工作,即認真履行合同條款。

關於增值服務一說,文虎龍並不感冒。幾年前,藍天物業在總部所在的利江花園小區嘗試智慧物業試點,用APP代替門禁卡,可沒想到,只用了13天項目宣告失敗,設備全部被毀壞。

“如果是提供居家懶人服務,那麼電商平臺多如牛毛;如果是提供資源共享平臺,那微信就已經足夠用了。”文虎龍說,“況且數字平臺研發、人力資源投入,對物業企業來說都不是小數目。”

創通物業原來成立過家庭服務部,提供送物資上門等居家服務。“常規與特約服務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通過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去彌補日常服務的短板與不足。”楊運件認為。

探索增值服務背後,是對物業企業盈利模式單一的破題嘗試。但在陳琪看來,“盈利模式單一”, 對非一二線城市來說,是個偽命題。

“物企是服務行業,必須找到專業的、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多種經營也必須要建立在固定的營收模式上。”陳琪認為,物企經營必須迴歸物業服務本質,即管理物業、服務業主。根據合同做好管理與服務,再天經地義收取服務費,就是本質,如果連最基本的收費率都無法提高,何談多種經營。

一場疫情,忙壞了物管行業,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反思與探索。談及疫情之後的行業發展,誰都繞不開“收費率”三個字。

“希望疫情帶來的關係改善不是短暫蜜月期,希望疫情過去之後,大家能記得這幾個月物業工作人員的付出。”一位物業公司項目負責人坦言。

編 輯 | 孫曉靜

審 核 | 李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