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子兵法強調善待俘虜到日內瓦公約-解析其中相同的精神內核


從孫子兵法強調善待俘虜到日內瓦公約-解析其中相同的精神內核

古代中國戰爭頻繁,對於戰爭雙方而言,無論勝敗都要面對俘虜的問題,那麼如何處置俘虜呢?很多人一想到這個問題,很多就想到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40多萬趙國俘虜的暴行,以及近代李鴻章屠殺蘇州城破後投降的太平軍將士,就覺得中國古人對於俘虜只會採用一個簡單而粗暴的方式那就是肉體消滅,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以偏概全,在歷史上殺俘是少數,對於如何處置戰俘,古人信奉的是殺降不詳,善待俘虜才是主流,著名軍事家在其著作《孫子兵法》裡就強調要善待俘虜,原文是“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翻譯過來就是要善待俘虜,而且還要把俘虜中精壯漢子挑選出來,充進自己的軍隊,如此可以讓自己的軍隊更加強大。

從孫子兵法強調善待俘虜到日內瓦公約-解析其中相同的精神內核

在被中國稱為泰西的地方-歐洲,於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等12國在日內瓦簽訂《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公約規定交戰雙方手中的俘虜不論國籍應受到接待和照顧等。日內瓦(四)公約於1950年10月21日生效,1977年6月10日在日內瓦又簽訂了日內瓦(四)公約的兩項附加議定書,並於1978年12月7日生效。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東方的中華文明和西方國家在如何對待俘虜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有人會說是因為文明的發展進步以及人性的光輝,可是文明進步和人性光輝不是主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族群認同。

從孫子兵法強調善待俘虜到日內瓦公約-解析其中相同的精神內核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攻戰,可是各諸侯國都是西周建立後分封的諸侯國,都是炎黃子孫,諸侯國之間,使節來往或者稱呼他國時,都是秦人、晉人、楚人、宋人,可是面對外族時,無論哪一個諸侯國自稱都是諸夏,各諸侯國進行戰爭的目的不是為拓展生存空間,而是為獲得更多人口及可耕土地充實國力,抓到的俘虜與本國國民不存在語言、宗教、民族差異,有相同的民族認同,因此虐待俘虜是不吉利的,殺降不詳由此而來,孫子也認為交戰善之最善者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絕對軍事實力迫使對手投降從而不傷害一人,最大限度的保存珍貴的勞動力,交戰雙方都是華夏民族,戰爭目的是為爭奪土地和人口充實國力,這就是中國發展出善待俘虜的精神內核。

從孫子兵法強調善待俘虜到日內瓦公約-解析其中相同的精神內核

再說說西方簽訂《日內瓦公約》的發起國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等12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國家的民族主體都是日耳曼人,他們屬於同一個語系、源出同一個遠古民族,這些國家中保留君主制的國家相互之間還彼此通婚,如此更進一步強化了彼此的血緣認同。因此他們發起簽訂《日內瓦公約》。可是對於非日耳曼語系的民族,這些國家可曾按照《日內瓦公約》的規定去處置戰俘?從一戰和二戰的過程來看,答案是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