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樣本:加密世界的“奪權”

經典樣本:加密世界的“奪權”

出品 | CoinVoice

文 | 密探君

收購了Steemit,就以為可以擁有它,以及它所持有的大量公鏈資產Steem Power。順著這個邏輯走下去,孫宇晨以為這樣就可以控制Steem。

在幣圈如魚得水的孫宇晨,並不熟諳加密世界的法則。當下的數字資產市場僅有投資者,但沒有培育出對權益屬性有深刻認知的區塊鏈用戶。

打破中心化統治的區塊鏈世界,離我們還很遠。

Steem奪權大戰

故事要從2月14日孫宇晨從Ned Scott手中收購了Steemit Inc開始。收購Steemit Inc後,波場可獲得Steemit.com網址,Steemit Inc社交賬號,Steemit.com前端,Steem代碼的版權(MIT許可證),外加佔總量20%的Steem Token。

只是,等待孫宇晨的是一個壞消息。

2 月 24 日,Steem 社區內包括見證人、開發人員和利益相關者共同撰寫了一份聲明,更新了一份臨時保護協議(軟分叉 22.2 升級)。軟分叉的直接後果是孫宇晨通過收購獲得的Steem Power幣被凍結了。

Steem區塊鏈是開源的,當前該公鏈運行的共識代碼由活躍的見證人/區塊生產者選擇,公鏈網絡由投票選出的見證人節點作為網絡的主要維護者。這裡需要簡要說明,Steemit公司大量掌握的原生Token “Steem Power” 是承諾“不用於投票”的。

波場收購Steemit並不代表它能擁有Steem。在波場完成對 Steemit 的收購後,Steem 社區成員擔心波場對其是報復性收購,會違背這一承諾,不能給 Steem 帶來長遠穩定的發展。

經典樣本:加密世界的“奪權”

很明顯,Steem社區進行“軟分叉”旨在防止網絡被中心化控制。

孫宇晨隨後發動攻擊。包括幣安、火幣、Poloniex 在內的一些大型交易所,利用它們的投票影響力將與 Steemit 相關的見證人提升到了前二十名。

孫宇晨利用這些主流交易所用戶投票的硬分叉奪權, 強勢逆轉了 Steem 社區的軟分叉。孫宇晨還針對性的地凍結少數幾個反對者的賬戶,罷免其投票權。

如此,孫宇晨就建立了對 Steem 的集中控制,原先的見證人徹底失效。

Steem 社區指控孫宇晨賄賂幣安等交易所,利用他們的投票影響力一起重新選出了新的 TOP 20 見證人,並更新了 22.5 軟分叉升級。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認為這是DPos機制下“賄選攻擊”的首次大型案例——中心化交易所參與這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成為幫兇。

在 V神和輿論的壓力之下,幣安 CEO 趙長鵬發推特解釋“Steem 爭權”一事,幣安已撤回其投票;幣安取消投票權以後,火幣也於 3 月 3 日晚間在 Medium 上發佈致 Steem 社區的一封信,宣佈取消投票。

Steem區塊鏈瀏覽器上,原先的見證人節點正在重奪控制權。一個加密世界奪權的樣本劇情就此展開:

孫宇晨收購steemit,Steem社區先行軟分叉凍結孫宇晨的幣,孫宇晨一度成功反擊,交易所等資本力量的進退給案情進展增加了曲折……

孫宇晨或許也沒有想到,這次收購會有這樣的風波。在此之前,BitTorrent、Coinplay、Poloniex、Dlive孫宇晨已經完成了幾場不錯的收購。

波場走上了“收購”的模式,源於“公鏈+DApp”發展模式:目前波場DApp數量為700多個,其中資本盤及菠菜類DApp佔絕大部分;這些虛假的繁榮跟落地沾不上邊,甚至這些垃圾項目會拖垮TRON。收購成為孫宇晨試圖自救的出路。

不過這次他收購了 Steemit,卻無法擁有Steem。這其中最大的魅力所在是Steem原有規則給了見證人節點聯合即可凍結某個人幣的權利,別人利用自己的幣選出新節點、解鎖幣也是規則給予的權利……

EOS創始人Daniel Larimer(BM)發推對Steem社區軟分叉給以認同。他稱,我對STEEM上的這種權力鬥爭表示歡迎,因為它通過要求比礦池運營商更多的參與者進行合作,展示了權力的分散性。可分叉是去中心化系統的關鍵,真正的力量仍在於用戶群體中。

Steemit是BM與Ned Scott聯手創立,。後來BM離開Steemit去做EOS項目。

沒有深諳加密世界法則的孫宇晨,以為聯合交易所可以奪回大權的行為,進一步暴露了加密世界生態的隱患——交易所在這個生態中的中心化角色引人警醒:交易所代用戶行使投票權說明,在DPos制下的區塊鏈上當私鑰不掌握在持幣者手裡時,數字資產上附著的權益屬便無法得到保障。

加密世界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比特幣分叉運動

2013年,中本聰留給比特幣的隱患開始顯現——隨著比特幣用戶體量越來越大、交易越來越頻繁,1MB區塊容量不夠用了。

為解決比特幣網絡擁堵問題,比特幣社區成員先後提出了數百種提案,這些相互競爭的提案者辯論激烈,甚至出現過死亡威脅和黑客攻擊。最後,礦工一派和開發者一派成為最後博弈力量。

以比特大陸為主導的礦工派主張直接在比特幣網絡上擴容,以比特幣核心開發者Bitcoin Core為主導的開發派提出在比特幣網絡之外推出第二層網絡的隔離見證和閃電網絡方案。

比特幣是由一系列的共識規則決定,擴容就意味著修改共識規則,擴容意味著分叉產生新的貨幣;區塊上的信息分為交易信息和見證信息,隔離見證是為了讓區塊鏈可以承載更多的交易量,閃電網絡則是將交易放到傳統區塊之外進行以緩解擁堵。

最積極的推動比特幣擴容的是吳忌寒,一旦實施擴容,他的比特大陸掌握著最大的算力——算力意味著控制。也就是說,比特幣是有機會控制在中國人手中的,對嗎?這正是比特幣社區所擔憂的。

經典樣本:加密世界的“奪權”

在2016年2月20日,來自中國的比特幣礦工代表和美國的比特幣開發社區代表,經過激烈爭論最終達成香港共識——雙方各退一步,承諾比特幣不會分裂成兩個幣,進行隔離認證並將比特幣區塊大小擴容至2M。

香港共識的參與者包括比特幣核心開發者、比特大陸為首的五大礦池(佔比特幣網絡80%算力),四大交易所代表(BTCC、Bitfinex、OKCoin和Huobi)以及其他比特幣相關行業代表,這被視為是比特幣歷史上自白皮書之後最重要的官方文件。

只可惜, Bitcoin Core拒絕承認香港共識,在會議上簽名的開發派Adam Back也聲稱僅代表個人,無法代表Bitcoin Core。

剛剛達成共識的比特幣社區再次分裂。2017年3月,吳忌寒決定另起爐灶搞硬分叉。與Bitcoin Core關係徹底破裂之後,礦工派爭取到了原本在這場爭議中持中立態度的交易平臺,達成紐約共識。

發起紐約共識的是一個商人,妥協的背後也是利益目的的一致性。這期間以太坊帶火了ICO,以太幣市值一度達到比特幣的70%,礦工礦池和交易平臺都陷入焦慮中,迫切希望結束紛爭。

然而,這場所謂的共識仍然沒有得到BitcoinCore團隊的認可,這就意味著共識沒有真正統一。BitcoinCore率先行動,他們決定在2017年8月1日強制推出隔離見證方案,由用戶自行選擇是否支持。該事件也成為UASF,即激活用戶的軟分叉。

為了狙擊開發派強制實行隔離見證,吳忌寒主導的硬分叉產生的新貨幣也在這一天誕生了。

人類文明新秩序

如果把比特幣比作一個王國,不同的勢力就是不同黨派,算力即投票權。

有人用西方的三權分立體系和博弈論,來進一步論證比特幣的設計如何保證權力足夠分散:核心開發者掌握了代碼的權力,好比法院,可以制定、修改規則;礦工掌握了比特幣的記賬權,好比總統,規則通過需要得到51%以上算力的批准;用戶與行業公司們負責監督全節點並維護比特幣的價值,資本背後的是人民和共識,它好比是國會。

這一制衡與博弈在比特幣分叉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開發者認為比特大陸這類“礦霸” 竊取了礦工的話語權,正在摧毀數字貨幣去中心化的本質;礦工認為隔離見證和閃電網絡方案產生的手續費由建設這些多層次網絡的人收取,這是開發者們越權竊走原本屬於礦工的收益;交易所和行業公司代表則希望儘快結束紛爭、維護行情,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協調者的角色。

經典樣本:加密世界的“奪權”

掌握比特幣代碼開發的Bitcoin Core只要不犯錯誤,就能繼續保持原有的路線;主張硬分叉的比特大陸需要用利益爭取更多的算力支持。

事實也是如此——BCH誕生之後,一直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就是沒有人認可。經過吳忌寒的進攻性拉盤,BCH的價格一路走高,礦工們看到BCH有利可圖,紛紛加入。

BCH一度分流了BTC接近一半的算力。這讓比特幣鏈上的交易大幅擁堵,顯然惡性循壞。然而在2017年11月,BCH算力達到了BTC的兩倍,價格只是比特幣的三分之一,BCH算力迅速崩潰,再也沒超過比特幣。

BCH只能以山寨幣的身份存在,比特大陸也逐漸失去了對比特幣算力的絕對優勢,堅信“去中心化”的Bitcoin Core在比特幣開發中的重新取得了主導地位。

孫宇晨與steem社區的奪權大戰,礦工派和開發派博弈的比特幣分叉,可以說是加密世界奪權運動的典型樣本。

只是,現在的數字資產市場有投資者,卻沒有培育出對權益屬性有深刻認知的區塊鏈用戶。

加密世界裡,這一切都顯得急功近利,打破中心化統治的區塊鏈世界離我們還很遠。

但這至少給了人類文明秩序一個進化的可能——民主、自由與平等和法制,議會與共和以及人大代表等體制,都是人類文明秩序的偉大進步,都推動了人們社會的巨大進步,但它們也都在人性善惡與利益博弈中暴露出缺陷。

更長遠的眼光來看,不論是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還是AI算法的數字化時代,未來人類社會進入的智能網絡是數據的世界,這裡面有數據的穩私,數據的秩序,數據的協作,數據的合約。

區塊鏈由於它的去中心化、透明化、可溯源性,是解決數據關係的最好裁判。區塊鏈的加密世界法則,更加適合為智能網絡的數據世界建立“社會秩序”。

我們能在這個新的世界獲得領先身位嗎?

©本文為CoinVoice優質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載。CoinVoice是領先的全球化區塊鏈媒體,專注原創、深度、優質的區塊鏈內容,致力於鏈接全球範圍內的區塊鏈創新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