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周國平說: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讀碎片化的,娛樂的東西,那麼最終難免走向淺薄。我想這句話的的意思應該是要提醒讀者,在這個泛娛樂的時代,除了閱讀一些零散的東西,我們更加需要系統的讀書,讓思想趨於深刻,讓頭腦富有智慧,並以此更好的和這個世界相處。


閱讀是一項我們從小就在踐行的能力,從孩提時起,一個人就在通過閱讀吸收知識,增長見識了。如果你問一個人他會不會閱讀,相信對方一定會給予肯定的回答,甚至會感覺你的提問多餘傲慢。但是,如果你問一個人他最近有沒有讀書?讀了哪些書?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改變?那麼答案可能就有些含糊了。讀書重要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為什麼在讀書這件事上,大家確各有各的苦衷呢?一方面也許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由於我們有太多的閱讀載體可以選擇,所以導致書籍對我們的吸引力在慢慢變小;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我們並沒有掌握讀書法門,好似一個習武之人,只會展現招式,但終無法形成殺傷力。因此如何系統提升讀書能力就尤其關鍵了。


1940年,一本關於如何閱讀的書付梓出版。一經推出就成為當時的暢銷書,高居全美暢銷書排行榜首一年多的時間。後來,這本書被翻譯成五國語言,在全球範圍廣泛發行。1972年,該書經過一次大幅修訂,繼續流傳至今。這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美國學界和出版界傳奇人物艾德勒(Mortimer J.Adler)。讀完此書,我頗為意外。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本相關書籍,能對閱讀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給予如此係統化的梳理與詮釋。也正因此,讓這本書讀起來並不容易。這本書似乎將閱讀複雜化了,人為提升了閱讀的門檻,但這恰是本書價值所在。只有經過困難與複雜淬鍊的能力,才是真正硬核的能力。下面逐一拆解。


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對於閱讀的再認知

1.閱讀的活力

作者強調在閱讀過程中,要始終保持一種活力,也就是要進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所謂主動閱讀,就是在讀時融入自己的思考,要善於在閱讀時提出問題,並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以批判性的消化吸收書中內容。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與書籍作者良好互動,從而內化書中知識。相對被動而言,要達到這種主動的閱讀狀態,讀者應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也就是要在一開始就發現一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要討論這個主題,作者從這個主題衍生出的子議題是什麼。通過這個問題對於一本書有整體上的瞭解。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作者在書中的想法、聲明和論點到底是什麼。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麼?是全部都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個問題需要讀者對全書做一個評判,這就倒逼讀者要很好的回答前兩個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認識這本書,也才可以做出客觀的評判。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這本書闡述的內容對你的改變有多少貢獻,是否對你有比較重要的啟發,會不會讓你有尋著此書繼續一探究竟的慾望。如果以上都沒有,那麼可以考慮換一本書了。


2.閱讀的藝術

讀書不是機械的技術,而是靈動的藝術。艾德勒認為這種藝術主要表現為"閱讀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這個對閱讀藝術性的定義隱含著閱讀困難性的前提。因為如果我們所讀的材料是簡單的,那麼就根本用不上"頭腦運作"和"玩味"這樣的方式了。由此可見,艾德勒更加強調,高質量的閱讀好像一場孤獨而執著的旅行,需要讀者在沒有輔助的條件下,通過有效的閱讀方法達到自我實現。


3.閱讀的目標

現實情況是,並非所有的閱讀都是艱難孤旅,閱讀至少有三種類型:消遣閱讀、資訊閱讀和深度閱讀。消遣閱讀為了快樂,資訊閱讀為了獲取信息,而深度閱讀是為了提升理解力。每種閱讀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只是現代人似乎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前兩種閱讀上,而這對於理解力的提升並沒有多大的益處。所以為了提升認知水平,我們更應該把更多精力用於深度閱讀。正如書中所說:"為獲得消遣和資訊而閱讀,與為增進理解而閱讀,其間的差異不能以道里計"。


4.閱讀的層次

如果按照閱讀的對象和閱讀的方式劃分,可以將閱讀能力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層層遞進,只有掌握下層能力才能發展上層能力。同時上層能力的實現又離不開下層能力的支持。可以說是相互作用和影響。


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閱讀四個層次


5.閱讀的提升

這本書的突出價值在於詳盡給出了四個閱讀層次發展的實踐指南。我梳理總結為三大階段,分別為築基,突破和貫通。


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閱讀提升三階段


  • 築基(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

基礎閱讀是閱讀能力的最底層。也就是我們要完成閱讀任務的最基礎的要求,如要有識字能力。從能力發展角度來說,這個層次的閱讀至少包含四個發展階段,分別是閱讀準備階段(出生到六七歲水平),認字階段(一年級水平),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階段(四年級水平),精練與進步階段(初中畢業水平)。可以說大部分受過義務教育的人士都天然具備基礎閱讀能力。


檢視閱讀代表一個人真正進入閱讀層次。具體分為兩個子層次,一層是有系統的略讀(skim)或粗讀(pre-read)。這種方式通常用於當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發掘書中內容的時候,可以大致瞭解書籍的基本情況。這個子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判斷一本書到底值不值得讀。

略讀的具體建議步驟: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

(3)如果書中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這個動作目的在於瞭解書中出現的重要詞目,方便了解作者的強調和側重。

(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把書打開,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當完成了以上步驟,那麼可以保證我們對一本書有了大概的瞭解,也就可以判斷要不要繼續深入閱讀下去了。

檢視閱讀的第二個子層次是粗淺的閱讀。當我們通過第一個子層次判讀一本書值得繼續發掘,但這本書確又是一本難書的時候。就可以採取這個方式。具體做法很簡單: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如果可以完成以上兩個子層次的要求。我們就完成了檢視閱讀。可以發現,檢視閱讀主要目的是用較短時間判斷一本書是否可讀,然後快速吸收其至少50%的主要內容。因此非常適合時間資源有限,計劃閱讀書籍較多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檢視閱讀並不等同與速讀。速讀更加強調閱讀的快速性而忽略掌握的程度,檢視閱讀恰恰相反。所以速讀只能歸於基礎閱讀層次。這也提醒讀者,讀書不能一味求快貪多,追求掌握內化的程度才是王道。正如艾德勒所說"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 突破(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深度閱讀的核心層次。在閱讀的四個層次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可以將分析閱讀等同於深度閱讀。因此這本書給予了相當大的比重來闡述分析閱讀的問題。具體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1)什麼是分析閱讀;(2)什麼樣的書適合分析閱讀;(3)怎麼樣進行分析閱讀。

(1)什麼是分析閱讀

簡單來說,分析的意思是將整體打碎,研究局部。然後在深入理解局部的基礎上,再反過來理解整體。因此分析閱讀相當於對一本書做一次深入肌理的解剖,將一本書拆散了,掰碎了,骨架連著血肉,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好好的看個清楚。這非常符合科學的分析精神。也正是這種帶著科學精神的閱讀方式,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這恰恰是本書的核心,也是讀書價值體現的關鍵。


(2)什麼樣的書適合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大招,不需每每遇到一本書就要祭出,否則太耗費內力了。只有那些經過了檢視閱讀的考驗,讀者篤定要繼續深挖的,比較困難的書才適合分析閱讀。這樣的書因領域不同而不同。比如筆者最近讀的一本書《商業動態分析》,全書700多頁,但卻是系統動力學必不可逾越的山峰。再比如《物種起源》之於生物學,《國富論》之於經濟學,《公司理財》之於金融學。當然除了這些經典書籍外,時下流行的讀者認為有價值但需深研的書都在此列。


(3)怎樣進行分析閱讀

這正是本書的核心內容。艾德勒在這裡將分析閱讀分為三個步驟,分別為架構關、詮釋關、評論關。每一個步驟又分別制定了實施規則。共計三關15個規則。下面一一拆解。

架構關:找到作品的整體和部分結構

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要把握整本書的骨架,從整體上看清一本書。具體有四個規則。


規則一:一定要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知道越好。

書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虛構的作品,如小說、戲劇、史詩、抒情詩。另一類是論說 性作品,如實用書籍、科學,哲學,經濟學類書籍。論說性作品主要目的是傳達知識,或者讓讀者通過對知識的獲得達到某種行為的改變。分析閱讀更多指向論說性的書籍。


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內容。

即用簡短的方式表達一本書的整體內容到底是什麼。即說明白一本書出現是為了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要講清楚一個什麼樣的主題,換句話說,這本書究竟是幹什麼的。同時這個規則對於讀者的概括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必須可以用幾句話闡明整本書說的是什麼,否則可能說明讀者壓根沒有領會。


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結構清晰。而尋找到這種結構恰恰是讀者的責任。這就需要為一本書擬定大綱。這裡建議採用思維導圖或者金字塔結構,找到一本書的三層架構。比如可以如下羅列:(1)一本書整體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A、B、C;(2)第一部分又分成了三個子部分,分別為A1、A2、A3;(3)第一部分的第一個子部分又分為了四個要點,分別為A11,A12,A13,A14。

一般來說,我們只要分到三層,整本書的架構就會體現出來,再往下分難免陷入細節。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架構的呈現並不一定要按照原書的章節來,讀者根據對整本書的把握,完全可以自行合併拆分,記得目標是內容的架構富有邏輯,而不要拘泥於表現的形式。


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能夠清晰作者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找到作者寫書的意圖。而整本書可以說是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關於如何找到作者的問題,本書給到了一些參考性的提問清單(如下圖),作者的問題一般都出自於此。


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作者的問題清單


詮釋關:詮釋書中的共識、主旨和論述。

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要掌握書中的血肉,也就是作者用到了怎樣的論點、論述、材料來充實書的框架。這些內容也是一本書最為飽滿的部分,讀者要善於從中找到暗含的珍珠。


規則五:找到重要詞語,透過他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這個規則強調語言和思想的一致性。語言不一定能準確表達思想。語言僅僅是思想的載體,是侷限的存在。由於不同人對於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習慣的不同,所以可能造成一詞多義,或一義多詞的情況,從而影響了思想的傳播。比如"閱讀"這個詞,本意指人用肉眼或類似視覺裝置對於文字圖像等形式進行信息攝取,所以看手機文章屬於閱讀,但"閱讀"在本文中僅僅指代讀一本書。如果讀者和筆者沒有就"閱讀"這個詞達成共識,那麼就很容易誤會本文使用該詞的真實意圖。

具體來說,看一本書時,讀者需要重點關注書中出現的關鍵字詞,專門用語和特殊詞彙,做標記,揣摩以達到和作者的意圖同頻。


規則六 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主旨即作者在書中所表達的重要觀點、想法和建議。主旨是作者重要思想的體現,是書中的精華,也是作者要解決問題的答案。主旨往往以句子表現出來。當讀者習慣用筆劃出一句一句的重點時,其實就是在尋找作者的主旨。對於主旨,讀者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怎樣找到書中的主旨;(2)如何理解書中的主旨。


對於第一個問題,艾德勒給出了三條線索,一是有心的作者可能會對重要的句子進行特殊排版處理,如句子加粗或者用下劃線。二是要充分利用規則五讀者找到的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就隱藏在重點的句子中。這是以點尋面的做法。三是注意書中出現的大段論述,如作者的結論,推理等。論述就是作者思想的流動,比如為了說清楚一個觀點,作者可能先講A,再講B,再講C。而重點句子就往往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把握了作者思維的脈絡,就能看出主旨經常出沒的地方。


對於第二個問題,有兩種方式。一是用自己的話將主旨複述一遍,這裡需要注意完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同樣的意思,不能鸚鵡學舌。二是針對主旨的內容,舉一個自己過往的經歷。大多數的主旨都和生活相關,如果我們很難用生活的事例來印證主旨,那麼要麼是主旨過於抽象,要麼是我們壓根沒有領會她是什麼意思。


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一個好的讀者,不僅要領會作者的觀點,還需要知道作者是怎麼推出這個觀點的。推導的過程是否有邏輯,引用的材料是否充分,暗藏的假設是否真切。如果無一具備。那麼這個觀點當然也沒有太多價值。特別是在當下文章,書籍觀點滿天飛的時代,我們尤其要有發現並評判論述合理性的能力。


論述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歸納,一種是演繹。歸納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如看到一隻天鵝為白,則推論天下所有天鵝為白。演繹是從一般到特殊,如知道了萬物都有生滅,看到了一個事物,則推論其也會生滅。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首先能夠對論述的類型加以區分。


另外我們要能夠識別一段論述中,哪些是作者的假設,哪些是有根據的證實,哪些是不用證實的自明之理。這些東西往往是論述的開端,所以他們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後面全部論述的質量。因此要十分小心。比如市面上很多書籍都在談如何成長,並以之為主旨論述展開。那麼這本書暗藏的前提也許是"成長是真理","人人都要成長",這可能是大多數人認為不言自明的道理。因此就可以作為作者寫書的理由。如果有一天,成長的合理性本身收到質疑,前提發生錯誤,那麼這些書就失去了立論的基礎了。


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當面對一本有價值的難書,如果我們按照以上規則從結構到血肉深度解剖。那麼找到答案就不是一件難事了。這個規則完成,可以說已經算是深入了分析了一本書。


評論關:給予作品反饋,完成我們的理解

看完一本書,是否能對這本書做出客觀的評判,也是我們閱讀能力的重要檢驗。這裡的評判並不是虛偽的對於作者和作品的褒揚,而是在必要時給予一些有力量的批評。正如阿德勒所說"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如果無法對一本書做出批評,那麼讀者就有義務完全接受這本書。"

那麼怎樣的評判才算做客觀中立有力量呢?有三天規則供參考。

規則九: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前,一定要肯定說"我瞭解了"。

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以上規則旨在強調,在評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在評論時,尊重差異,保持冷靜與理性。評論後,也要檢視自己的評論是否經得起推敲。


評論的難點在於如何有效提出批評的聲音,這裡有四個切入點:(1)你的知識不足。(2)你的知識有錯誤 (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分析不夠完整主要指作者全書並沒有解決它一開始提出的所有問題,後者論述不夠充分,引用材料不夠完善等。也就是一本書的有限性。但是阿德勒又強調,第四點不能作為不同意一個作者的根據。因為任何書籍都存在有限性的問題。因此我們只能藉助第四點在完整性方面做出評價。比如一個領域的教材一般比該領域的通俗書籍完整性更好。


  • 貫通(主題閱讀)

《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忍受含毒,煎熬七年,後因緣際會,分別學會並融合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拳、太極劍和聖火令神功,終成絕世高手。主題閱讀與之類似,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快速尋找到多本相關書籍,吸取各個作者所長,針對主題,經過融合找到最終答案。


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四層閱讀能力的綜合呈現,如果說基礎,檢視和分析閱讀是以書籍為核心,主題為其次。那麼主題閱讀恰恰相反,是要以主題為核心,用書籍來服務主題。因此做好主題閱讀,必須打好前三層的基礎。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主題閱讀呢?主要應用五步法。下面依次拆解。


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主題閱讀五步法


步驟一:找到相關章節

(1)根據主題,先尋找到相關書籍。

(2)利用檢視閱讀,將所有相關書籍過一遍。這一步主要是通過檢視,在最短的時間確認哪些書籍與所研究主題相關,篩除掉不必要的書籍。並藉助這個過程,進一步明確所研究的問題。

(3)在最終留下的書籍中,找到每本書針對主題的相關章節。


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由於主題閱讀是要同時吸收多本書的內容,而每本書的作者對同一個事情的遣詞造句,用語習慣是不同的。這就需要讀者像統帥一樣,對不同的語言進行統一,強迫作者使用讀者的語言。對於讀者的統帥作用,阿德勒說的更加徹底"我們不只要能夠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詞彙,還得願意面對可能沒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詞彙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事實。"達成共識,就是讀者用自己的詞彙來進行翻譯的過程。


步驟三:釐清問題

主題閱讀的目的就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問題解決。那麼問題到底是什麼?這需要讀者做問題確定。這一本的核心是列出一些能說的明白的問題,然後準備讓各位作者(書籍)來做回答。


步驟四:界定議題

由於每個作者對於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不同,這時我們就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議題就出現了。如果針對一個問題只有正反兩種聲音,那麼這算是簡單的問題。通常情況,由於個人立場不同,一個問題可能伴隨著不同角度的答案。這樣的議題就是值得討論的。


步驟五:分析討論

這一步就是客觀呈現針對議題,不同作者或者派別的答案。這就需要讀者做到"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只是關注討論本身。在討論過程中,讀者按照合理順序依次提出不同的議題,找到這些議題的不同答案,發現答案之間的關聯,將相似的答案歸為同類,從而做到分析整理。最終針對相關問題,就達到了一些答案的基礎。正如阿德勒所說"做好了這一步,就相當於清楚了一些障礙,理出一條路,讓一個原創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不太好讀的書。但真正的價值往往都不易獲取。這本書邏輯結構清晰,系統的說明了主動閱讀的意義和價值,閱讀的三種類型與四個層次,並給到了達成四個層次能力的方法。這本書還針對不同的書籍類型給出瞭如何具體應用的建議,可以說是目前閱讀方法領域整體架構和局部闡釋都較為詳盡的一本書。不過由於年代和本書的學術氣質,書中所舉例的書籍大都是年代久遠,經典到讓人望而卻步的書籍。從下方作者推薦的137本書籍名單可見一斑。至於具體用書中利器讀什麼樣的書,解決怎樣的問題,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領域和興趣加以應用了。

關於閱讀,小白與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硬核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關注我,和你分享成長乾貨。成長路上,不孤單。


附:《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書單

1. 荷馬:《伊利亞特》《奧德賽》

2. 《舊約》

3. 埃斯庫羅斯:悲劇

4. 索福克勒斯:悲劇

5. 希羅多德:《歷史》

6. 歐里庇得斯:悲劇(特別是《美狄亞》《希波利圖斯》《酒神的女祭司們》)

7.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8. 希波克拉底:醫學著作

9. 阿里斯托芬:喜劇(特別是《雲》《鳥》《蛙》)

10. 柏拉圖:對話錄(特別是《理想國》《會飲篇》《斐多篇》《美諾篇》《申辯篇》《斐德若篇》《詭辯篇》《高爾吉亞篇》《智者篇》《泰阿泰德篇》)

11. 亞里士多德:著作(特別是《工具論》《物理學》《形而上學》《靈魂論》《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修辭學》《詩學》)

12. 伊壁鳩魯:《致希羅多德的信》《致美諾西斯的信》

13. 歐幾里得:《幾何原理》

14. 阿基米德:著作(特別是《論平面圖形的平衡》《論浮體》《沙粒的計算》)

15. 阿波羅尼:《圓錐曲線論》

16. 西塞羅:著作(特別是《演說集》《論友誼》《論老年》)

17. 盧克萊修:《物性論》

18. 維吉爾:著作

19. 賀拉斯:著作(特別是《頌歌與長短句》《詩藝》)

20. 李維:《羅馬史》

21. 奧維德:著作(特別是《變形記》)

22.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

23. 塔西佗:《歷史》《編年史》《農業志》《日耳曼尼亞志》

24. 尼科馬庫斯:《數學入門》

25. 愛比克泰德:《論說集》《手冊》

26. 托勒密:《天文學大成》

27. 盧西安:著作(特別是《歷史寫作方法》《真實的故事》《待售的哲學》)

28. 奧勒留:《沉思錄》

29. 蓋倫:《論自然機能》

30. 新約

31. 普羅提諾:《九章集》

32. 聖奧古斯丁:著作(特別是《論教師》《懺悔錄》《上帝之城》《基督教教義》)

33. 羅蘭之歌

34. 尼布龍根之歌

35. 薩加(北歐神話)

36. 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

37. 但丁:著作(特別是《新生》《論世界帝國》《神曲》)

38. 喬叟:著作(特別是《特洛伊羅斯與克里希達》《坎特伯雷故事集》)

39. 達芬奇:《筆記》

40.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論李維前十書》

41. 伊拉斯謨:《愚人頌》

42.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

43. 托馬斯·莫爾:《烏托邦》

44. 馬丁·路德:《三檄文》《席間談》

45. 拉伯雷:《巨人傳》

46.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教義》

47. 蒙田:《隨筆》

48. 威廉·吉爾伯特:《磁石論》

49.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50. 埃德蒙·斯賓塞:《婚前曲》《仙后》

51. 弗朗西斯·培根:《隨筆》《學術的進步》《新工具》《新大西島》

52. 莎士比亞:著作

53. 伽利略:《星際使者》《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

54. 開普勒:《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論世界的和諧》

55. 威廉·哈維:《動物的心血運行論》《論血液循環》《論動物的生殖》

56. 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

57. 勒內·笛卡爾:《指導心智的規則》《論方法》《幾何學》《第一哲學沉思錄》

58. 約翰·彌爾頓:著作(特別是短詩、《論出版自由》《失樂園》《力士參孫》)

59. 莫里哀:喜劇(特別是《守財奴》《太太學堂》《恨世者》《討厭自己的醫生》《答丟夫》)

60. 帕斯卡:《致外省人信札》《思想錄》《科學論文》

61.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光學論》

62. 斯賓諾莎:《倫理學》

63. 約翰·洛克:《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

64. 讓-巴蒂斯特·拉辛:悲劇(特別是《昂朵馬格》《費德爾》)

65.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66. 萊布尼茨:《形而上學序論》《人類理智新論》《單子論》

67.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68. 喬納森·斯威夫特:《木桶的故事》《致斯黛拉小札》《格列弗遊記》《一個小小的建議》

69.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

70. 喬治·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

71. 亞歷山大·蒲伯:《論批評》《鬈髮歷劫記》《論人》

72. 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論法的精神》

73. 伏爾泰:《英國書簡》《贛第德》《哲學詞典》

74. 亨利·菲爾丁:《約瑟夫·安德魯斯》《湯姆·瓊斯》

75. 塞繆爾·約翰遜:《人類希望的虛妄》《英語詞典》《拉塞拉斯》《詩人傳》

76. 大衛·休謨:《人性論》《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人類理解研究》

77. 讓-雅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論政治經濟學》《愛彌兒》《社會契約論》

78. 勞倫斯·斯特恩:《特利斯特拉姆·香第》《多情客遊記》

79.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國富論》

80.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實踐理性批判》《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判斷力批判》《永久和平論》

81. 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自傳》

82. 詹姆斯·鮑斯威爾:《日記》《約翰遜博士傳》

83. 拉瓦錫:《化學原理》

84. 約翰·傑、詹姆斯·麥迪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聯邦黨人文集》(連同《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美國憲法》《獨立宣言》)

85. 傑里米·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虛構理論》

86. 歌德:《浮士德》《詩與真》

87.讓·巴普蒂斯·約瑟夫·傅里葉:《熱的分析理論》

88.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

89. 威廉·華茲華斯:詩集(特別是《抒情歌謠集》《露茜組詩》《十四行詩》《序曲》)

90. 塞繆爾·柯勒律治:詩集(特別是《忽必烈汗》《古舟子詠》)、《文學傳記》

91.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愛瑪》

92.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93. 司湯達:《紅與黑》《帕瑪修道院》《愛情論》

94. 拜倫:《唐璜》

95. 叔本華:《悲觀論集》

96. 法拉第:《蠟燭的化學史》《電學實驗研究》

97. 查爾斯·萊爾:《地質學原理》

98. 奧古斯特·孔德:《實證哲學》

99. 巴爾扎克:《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

100.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代表人物》《隨筆》《日記》

101. 納撒尼爾·霍桑:《紅字》

102. 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103.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邏輯體系》《論自由》《代議制政府》《功利主義》《論婦女的屈從地位》《自傳》

104. 查爾斯·達爾文:《物種起源》《人類的由來》《自傳》

105. 查爾斯·狄更斯:著作(特別是《匹克威克外傳》《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

106. 克勞德·貝爾納:《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107. 亨利·大衛·梭羅:《論公民的不順從》《瓦爾登湖》

108.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連同《共產黨宣言》)

109. 喬治·愛略特:《亞當·貝德》《米德爾馬契》

110. 赫爾曼·麥克維爾:《莫比·迪克》(白鯨記)《比利·巴德》

1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白痴》《卡拉馬佐夫兄弟》

112. 古斯塔夫·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三故事》

113. 亨利克·易卜生:戲劇(特別是《海達·高布樂》《玩偶之家》《野鴨》)

114. 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何謂藝術?》《二十三個故事》

115. 馬克·吐溫:《哈克貝利歷險記》《神秘陌生人》

116.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宗教經驗之種種》《實用主義》《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

117. 亨利·詹姆斯:《美國人》《奉使記》

118.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超越善惡》《道德譜系學》《強力意志》

119. 朱爾·亨利·彭加勒:《科學與假設》《科學與方法》

120.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釋夢》《精神分析引論》《文明及其不滿》《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121. 蕭伯納:戲劇(以及前言,特別是《人與超人》《芭芭拉少校》《愷撒和克里奧佩特拉》《賣花女》《聖女貞德》)

122.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理論的起源與發展》《科學往何處去?》《科學自傳》

123. 亨利·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物質與記憶》《創造進化論》《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

124. 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想?》《民主與教育》《經驗與自然》《邏輯:探索的理論》

125. 阿爾佛雷德·諾思·懷特海:《數學導論》《科學與近代世界》《教育的目標及其他論文》《觀念的探險》

126. 喬治·桑塔亞納:《理性的生活》《懷疑主義與動物信仰》《人與地》

127. 尼古拉·列寧:《國家與革命》

1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129. 伯特蘭·羅素:《哲學問題》《心的分析》《意義和真理的探究》《人類知識:其範圍和限度》

130. 托馬斯·曼:《魔山》《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13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意義》《論理論物理學的方法》《物理學的進化》(與L.英菲爾德合著)

132.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死者》《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33. 雅克·馬利坦:《藝術與經院哲學》《知識的等級》《人權和自然法》《真正的人道主義》

134. 弗朗茲·卡夫卡:《審判》《城堡》

135. 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文明在考驗中》

136. 讓-保羅·薩特《噁心》《無處可逃》《存在與虛無》

137. 索爾仁尼琴:《第一圈》《癌病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