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周国平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读碎片化的,娱乐的东西,那么最终难免走向浅薄。我想这句话的的意思应该是要提醒读者,在这个泛娱乐的时代,除了阅读一些零散的东西,我们更加需要系统的读书,让思想趋于深刻,让头脑富有智慧,并以此更好的和这个世界相处。


阅读是一项我们从小就在践行的能力,从孩提时起,一个人就在通过阅读吸收知识,增长见识了。如果你问一个人他会不会阅读,相信对方一定会给予肯定的回答,甚至会感觉你的提问多余傲慢。但是,如果你问一个人他最近有没有读书?读了哪些书?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改变?那么答案可能就有些含糊了。读书重要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为什么在读书这件事上,大家确各有各的苦衷呢?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由于我们有太多的阅读载体可以选择,所以导致书籍对我们的吸引力在慢慢变小;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我们并没有掌握读书法门,好似一个习武之人,只会展现招式,但终无法形成杀伤力。因此如何系统提升读书能力就尤其关键了。


1940年,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付梓出版。一经推出就成为当时的畅销书,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一年多的时间。后来,这本书被翻译成五国语言,在全球范围广泛发行。1972年,该书经过一次大幅修订,继续流传至今。这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学界和出版界传奇人物艾德勒(Mortimer J.Adler)。读完此书,我颇为意外。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相关书籍,能对阅读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给予如此系统化的梳理与诠释。也正因此,让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容易。这本书似乎将阅读复杂化了,人为提升了阅读的门槛,但这恰是本书价值所在。只有经过困难与复杂淬炼的能力,才是真正硬核的能力。下面逐一拆解。


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对于阅读的再认知

1.阅读的活力

作者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活力,也就是要进入主动阅读的状态。所谓主动阅读,就是在读时融入自己的思考,要善于在阅读时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以批判性的消化吸收书中内容。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与书籍作者良好互动,从而内化书中知识。相对被动而言,要达到这种主动的阅读状态,读者应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也就是要在一开始就发现一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讨论这个主题,作者从这个主题衍生出的子议题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对于一本书有整体上的了解。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作者在书中的想法、声明和论点到底是什么。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个问题需要读者对全书做一个评判,这就倒逼读者要很好的回答前两个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认识这本书,也才可以做出客观的评判。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阐述的内容对你的改变有多少贡献,是否对你有比较重要的启发,会不会让你有寻着此书继续一探究竟的欲望。如果以上都没有,那么可以考虑换一本书了。


2.阅读的艺术

读书不是机械的技术,而是灵动的艺术。艾德勒认为这种艺术主要表现为"阅读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这个对阅读艺术性的定义隐含着阅读困难性的前提。因为如果我们所读的材料是简单的,那么就根本用不上"头脑运作"和"玩味"这样的方式了。由此可见,艾德勒更加强调,高质量的阅读好像一场孤独而执着的旅行,需要读者在没有辅助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达到自我实现。


3.阅读的目标

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阅读都是艰难孤旅,阅读至少有三种类型:消遣阅读、资讯阅读和深度阅读。消遣阅读为了快乐,资讯阅读为了获取信息,而深度阅读是为了提升理解力。每种阅读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现代人似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前两种阅读上,而这对于理解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益处。所以为了提升认知水平,我们更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深度阅读。正如书中所说:"为获得消遣和资讯而阅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其间的差异不能以道里计"。


4.阅读的层次

如果按照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方式划分,可以将阅读能力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只有掌握下层能力才能发展上层能力。同时上层能力的实现又离不开下层能力的支持。可以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


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阅读四个层次


5.阅读的提升

这本书的突出价值在于详尽给出了四个阅读层次发展的实践指南。我梳理总结为三大阶段,分别为筑基,突破和贯通。


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阅读提升三阶段


  • 筑基(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

基础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底层。也就是我们要完成阅读任务的最基础的要求,如要有识字能力。从能力发展角度来说,这个层次的阅读至少包含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出生到六七岁水平),认字阶段(一年级水平),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阶段(四年级水平),精练与进步阶段(初中毕业水平)。可以说大部分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士都天然具备基础阅读能力。


检视阅读代表一个人真正进入阅读层次。具体分为两个子层次,一层是有系统的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发掘书中内容的时候,可以大致了解书籍的基本情况。这个子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判断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略读的具体建议步骤: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这个动作目的在于了解书中出现的重要词目,方便了解作者的强调和侧重。

(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当完成了以上步骤,那么可以保证我们对一本书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就可以判断要不要继续深入阅读下去了。

检视阅读的第二个子层次是粗浅的阅读。当我们通过第一个子层次判读一本书值得继续发掘,但这本书确又是一本难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个方式。具体做法很简单: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如果可以完成以上两个子层次的要求。我们就完成了检视阅读。可以发现,检视阅读主要目的是用较短时间判断一本书是否可读,然后快速吸收其至少50%的主要内容。因此非常适合时间资源有限,计划阅读书籍较多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检视阅读并不等同与速读。速读更加强调阅读的快速性而忽略掌握的程度,检视阅读恰恰相反。所以速读只能归于基础阅读层次。这也提醒读者,读书不能一味求快贪多,追求掌握内化的程度才是王道。正如艾德勒所说"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突破(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深度阅读的核心层次。在阅读的四个层次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可以将分析阅读等同于深度阅读。因此这本书给予了相当大的比重来阐述分析阅读的问题。具体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分析阅读;(2)什么样的书适合分析阅读;(3)怎么样进行分析阅读。

(1)什么是分析阅读

简单来说,分析的意思是将整体打碎,研究局部。然后在深入理解局部的基础上,再反过来理解整体。因此分析阅读相当于对一本书做一次深入肌理的解剖,将一本书拆散了,掰碎了,骨架连着血肉,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好好的看个清楚。这非常符合科学的分析精神。也正是这种带着科学精神的阅读方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这恰恰是本书的核心,也是读书价值体现的关键。


(2)什么样的书适合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大招,不需每每遇到一本书就要祭出,否则太耗费内力了。只有那些经过了检视阅读的考验,读者笃定要继续深挖的,比较困难的书才适合分析阅读。这样的书因领域不同而不同。比如笔者最近读的一本书《商业动态分析》,全书700多页,但却是系统动力学必不可逾越的山峰。再比如《物种起源》之于生物学,《国富论》之于经济学,《公司理财》之于金融学。当然除了这些经典书籍外,时下流行的读者认为有价值但需深研的书都在此列。


(3)怎样进行分析阅读

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艾德勒在这里将分析阅读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架构关、诠释关、评论关。每一个步骤又分别制定了实施规则。共计三关15个规则。下面一一拆解。

架构关:找到作品的整体和部分结构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要把握整本书的骨架,从整体上看清一本书。具体有四个规则。


规则一: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

书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的作品,如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另一类是论说 性作品,如实用书籍、科学,哲学,经济学类书籍。论说性作品主要目的是传达知识,或者让读者通过对知识的获得达到某种行为的改变。分析阅读更多指向论说性的书籍。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内容。

即用简短的方式表达一本书的整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即说明白一本书出现是为了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讲清楚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换句话说,这本书究竟是干什么的。同时这个规则对于读者的概括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必须可以用几句话阐明整本书说的是什么,否则可能说明读者压根没有领会。


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结构清晰。而寻找到这种结构恰恰是读者的责任。这就需要为一本书拟定大纲。这里建议采用思维导图或者金字塔结构,找到一本书的三层架构。比如可以如下罗列:(1)一本书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A、B、C;(2)第一部分又分成了三个子部分,分别为A1、A2、A3;(3)第一部分的第一个子部分又分为了四个要点,分别为A11,A12,A13,A14。

一般来说,我们只要分到三层,整本书的架构就会体现出来,再往下分难免陷入细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架构的呈现并不一定要按照原书的章节来,读者根据对整本书的把握,完全可以自行合并拆分,记得目标是内容的架构富有逻辑,而不要拘泥于表现的形式。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清晰作者整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找到作者写书的意图。而整本书可以说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于如何找到作者的问题,本书给到了一些参考性的提问清单(如下图),作者的问题一般都出自于此。


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作者的问题清单


诠释关: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和论述。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要掌握书中的血肉,也就是作者用到了怎样的论点、论述、材料来充实书的框架。这些内容也是一本书最为饱满的部分,读者要善于从中找到暗含的珍珠。


规则五:找到重要词语,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这个规则强调语言和思想的一致性。语言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思想。语言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是局限的存在。由于不同人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所以可能造成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思想的传播。比如"阅读"这个词,本意指人用肉眼或类似视觉装置对于文字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摄取,所以看手机文章属于阅读,但"阅读"在本文中仅仅指代读一本书。如果读者和笔者没有就"阅读"这个词达成共识,那么就很容易误会本文使用该词的真实意图。

具体来说,看一本书时,读者需要重点关注书中出现的关键字词,专门用语和特殊词汇,做标记,揣摩以达到和作者的意图同频。


规则六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主旨即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重要观点、想法和建议。主旨是作者重要思想的体现,是书中的精华,也是作者要解决问题的答案。主旨往往以句子表现出来。当读者习惯用笔划出一句一句的重点时,其实就是在寻找作者的主旨。对于主旨,读者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怎样找到书中的主旨;(2)如何理解书中的主旨。


对于第一个问题,艾德勒给出了三条线索,一是有心的作者可能会对重要的句子进行特殊排版处理,如句子加粗或者用下划线。二是要充分利用规则五读者找到的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就隐藏在重点的句子中。这是以点寻面的做法。三是注意书中出现的大段论述,如作者的结论,推理等。论述就是作者思想的流动,比如为了说清楚一个观点,作者可能先讲A,再讲B,再讲C。而重点句子就往往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把握了作者思维的脉络,就能看出主旨经常出没的地方。


对于第二个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自己的话将主旨复述一遍,这里需要注意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同样的意思,不能鹦鹉学舌。二是针对主旨的内容,举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大多数的主旨都和生活相关,如果我们很难用生活的事例来印证主旨,那么要么是主旨过于抽象,要么是我们压根没有领会她是什么意思。


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一个好的读者,不仅要领会作者的观点,还需要知道作者是怎么推出这个观点的。推导的过程是否有逻辑,引用的材料是否充分,暗藏的假设是否真切。如果无一具备。那么这个观点当然也没有太多价值。特别是在当下文章,书籍观点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尤其要有发现并评判论述合理性的能力。


论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纳,一种是演绎。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如看到一只天鹅为白,则推论天下所有天鹅为白。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如知道了万物都有生灭,看到了一个事物,则推论其也会生灭。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首先能够对论述的类型加以区分。


另外我们要能够识别一段论述中,哪些是作者的假设,哪些是有根据的证实,哪些是不用证实的自明之理。这些东西往往是论述的开端,所以他们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后面全部论述的质量。因此要十分小心。比如市面上很多书籍都在谈如何成长,并以之为主旨论述展开。那么这本书暗藏的前提也许是"成长是真理","人人都要成长",这可能是大多数人认为不言自明的道理。因此就可以作为作者写书的理由。如果有一天,成长的合理性本身收到质疑,前提发生错误,那么这些书就失去了立论的基础了。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当面对一本有价值的难书,如果我们按照以上规则从结构到血肉深度解剖。那么找到答案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这个规则完成,可以说已经算是深入了分析了一本书。


评论关:给予作品反馈,完成我们的理解

看完一本书,是否能对这本书做出客观的评判,也是我们阅读能力的重要检验。这里的评判并不是虚伪的对于作者和作品的褒扬,而是在必要时给予一些有力量的批评。正如阿德勒所说"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如果无法对一本书做出批评,那么读者就有义务完全接受这本书。"

那么怎样的评判才算做客观中立有力量呢?有三天规则供参考。

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前,一定要肯定说"我了解了"。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以上规则旨在强调,在评论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在评论时,尊重差异,保持冷静与理性。评论后,也要检视自己的评论是否经得起推敲。


评论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提出批评的声音,这里有四个切入点:(1)你的知识不足。(2)你的知识有错误 (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分析不够完整主要指作者全书并没有解决它一开始提出的所有问题,后者论述不够充分,引用材料不够完善等。也就是一本书的有限性。但是阿德勒又强调,第四点不能作为不同意一个作者的根据。因为任何书籍都存在有限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只能借助第四点在完整性方面做出评价。比如一个领域的教材一般比该领域的通俗书籍完整性更好。


  • 贯通(主题阅读)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忍受含毒,煎熬七年,后因缘际会,分别学会并融合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太极剑和圣火令神功,终成绝世高手。主题阅读与之类似,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快速寻找到多本相关书籍,吸取各个作者所长,针对主题,经过融合找到最终答案。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四层阅读能力的综合呈现,如果说基础,检视和分析阅读是以书籍为核心,主题为其次。那么主题阅读恰恰相反,是要以主题为核心,用书籍来服务主题。因此做好主题阅读,必须打好前三层的基础。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主题阅读呢?主要应用五步法。下面依次拆解。


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主题阅读五步法


步骤一:找到相关章节

(1)根据主题,先寻找到相关书籍。

(2)利用检视阅读,将所有相关书籍过一遍。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检视,在最短的时间确认哪些书籍与所研究主题相关,筛除掉不必要的书籍。并借助这个过程,进一步明确所研究的问题。

(3)在最终留下的书籍中,找到每本书针对主题的相关章节。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由于主题阅读是要同时吸收多本书的内容,而每本书的作者对同一个事情的遣词造句,用语习惯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读者像统帅一样,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统一,强迫作者使用读者的语言。对于读者的统帅作用,阿德勒说的更加彻底"我们不只要能够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还得愿意面对可能没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事实。"达成共识,就是读者用自己的词汇来进行翻译的过程。


步骤三:厘清问题

主题阅读的目的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问题解决。那么问题到底是什么?这需要读者做问题确定。这一本的核心是列出一些能说的明白的问题,然后准备让各位作者(书籍)来做回答。


步骤四:界定议题

由于每个作者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同,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议题就出现了。如果针对一个问题只有正反两种声音,那么这算是简单的问题。通常情况,由于个人立场不同,一个问题可能伴随着不同角度的答案。这样的议题就是值得讨论的。


步骤五:分析讨论

这一步就是客观呈现针对议题,不同作者或者派别的答案。这就需要读者做到"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只是关注讨论本身。在讨论过程中,读者按照合理顺序依次提出不同的议题,找到这些议题的不同答案,发现答案之间的关联,将相似的答案归为同类,从而做到分析整理。最终针对相关问题,就达到了一些答案的基础。正如阿德勒所说"做好了这一步,就相当于清楚了一些障碍,理出一条路,让一个原创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但真正的价值往往都不易获取。这本书逻辑结构清晰,系统的说明了主动阅读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的三种类型与四个层次,并给到了达成四个层次能力的方法。这本书还针对不同的书籍类型给出了如何具体应用的建议,可以说是目前阅读方法领域整体架构和局部阐释都较为详尽的一本书。不过由于年代和本书的学术气质,书中所举例的书籍大都是年代久远,经典到让人望而却步的书籍。从下方作者推荐的137本书籍名单可见一斑。至于具体用书中利器读什么样的书,解决怎样的问题,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领域和兴趣加以应用了。

关于阅读,小白与高手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硬核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关注我,和你分享成长干货。成长路上,不孤单。


附:《如何阅读一本书》推荐书单

1.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2. 《旧约》

3. 埃斯库罗斯:悲剧

4. 索福克勒斯:悲剧

5. 希罗多德:《历史》

6. 欧里庇得斯:悲剧(特别是《美狄亚》《希波利图斯》《酒神的女祭司们》)

7.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8. 希波克拉底:医学著作

9. 阿里斯托芬:喜剧(特别是《云》《鸟》《蛙》)

10. 柏拉图:对话录(特别是《理想国》《会饮篇》《斐多篇》《美诺篇》《申辩篇》《斐德若篇》《诡辩篇》《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泰阿泰德篇》)

11. 亚里士多德:著作(特别是《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灵魂论》《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学》)

12. 伊壁鸠鲁:《致希罗多德的信》《致美诺西斯的信》

13. 欧几里得:《几何原理》

14. 阿基米德:著作(特别是《论平面图形的平衡》《论浮体》《沙粒的计算》)

15. 阿波罗尼:《圆锥曲线论》

16. 西塞罗:著作(特别是《演说集》《论友谊》《论老年》)

17. 卢克莱修:《物性论》

18. 维吉尔:著作

19. 贺拉斯:著作(特别是《颂歌与长短句》《诗艺》)

20. 李维:《罗马史》

21. 奥维德:著作(特别是《变形记》)

22.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23. 塔西佗:《历史》《编年史》《农业志》《日耳曼尼亚志》

24. 尼科马库斯:《数学入门》

25. 爱比克泰德:《论说集》《手册》

26. 托勒密:《天文学大成》

27. 卢西安:著作(特别是《历史写作方法》《真实的故事》《待售的哲学》)

28. 奥勒留:《沉思录》

29. 盖伦:《论自然机能》

30. 新约

31. 普罗提诺:《九章集》

32. 圣奥古斯丁:著作(特别是《论教师》《忏悔录》《上帝之城》《基督教教义》)

33. 罗兰之歌

34. 尼布龙根之歌

35. 萨加(北欧神话)

36.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7. 但丁:著作(特别是《新生》《论世界帝国》《神曲》)

38. 乔叟:著作(特别是《特洛伊罗斯与克里希达》《坎特伯雷故事集》)

39. 达芬奇:《笔记》

40.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李维前十书》

41. 伊拉斯谟:《愚人颂》

42.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43.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44. 马丁·路德:《三檄文》《席间谈》

45. 拉伯雷:《巨人传》

46.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教义》

47. 蒙田:《随笔》

48. 威廉·吉尔伯特:《磁石论》

49.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0. 埃德蒙·斯宾塞:《婚前曲》《仙后》

51. 弗朗西斯·培根:《随笔》《学术的进步》《新工具》《新大西岛》

52. 莎士比亚:著作

53. 伽利略:《星际使者》《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

54. 开普勒:《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论世界的和谐》

55. 威廉·哈维:《动物的心血运行论》《论血液循环》《论动物的生殖》

56.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57. 勒内·笛卡尔:《指导心智的规则》《论方法》《几何学》《第一哲学沉思录》

58. 约翰·弥尔顿:著作(特别是短诗、《论出版自由》《失乐园》《力士参孙》)

59. 莫里哀:喜剧(特别是《守财奴》《太太学堂》《恨世者》《讨厌自己的医生》《答丢夫》)

60. 帕斯卡:《致外省人信札》《思想录》《科学论文》

61.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光学论》

62. 斯宾诺莎:《伦理学》

63. 约翰·洛克:《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64. 让-巴蒂斯特·拉辛:悲剧(特别是《昂朵马格》《费德尔》)

65.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66. 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序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

67.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68. 乔纳森·斯威夫特:《木桶的故事》《致斯黛拉小札》《格列弗游记》《一个小小的建议》

69.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

70. 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71. 亚历山大·蒲伯:《论批评》《鬈发历劫记》《论人》

72.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73. 伏尔泰:《英国书简》《赣第德》《哲学词典》

74. 亨利·菲尔丁:《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

75. 塞缪尔·约翰逊:《人类希望的虚妄》《英语词典》《拉塞拉斯》《诗人传》

76. 大卫·休谟:《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文集》《人类理解研究》

77. 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爱弥儿》《社会契约论》

78. 劳伦斯·斯特恩:《特利斯特拉姆·香第》《多情客游记》

79.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8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判断力批判》《永久和平论》

81. 爱德华·吉朋:《罗马帝国衰亡史》《自传》

82. 詹姆斯·鲍斯威尔:《日记》《约翰逊博士传》

83. 拉瓦锡:《化学原理》

84. 约翰·杰、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连同《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美国宪法》《独立宣言》)

85. 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虚构理论》

86. 歌德:《浮士德》《诗与真》

87.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里叶:《热的分析理论》

8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讲演录》

89. 威廉·华兹华斯:诗集(特别是《抒情歌谣集》《露茜组诗》《十四行诗》《序曲》)

90. 塞缪尔·柯勒律治:诗集(特别是《忽必烈汗》《古舟子咏》)、《文学传记》

91.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爱玛》

92.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93. 司汤达:《红与黑》《帕玛修道院》《爱情论》

94. 拜伦:《唐璜》

95. 叔本华:《悲观论集》

96. 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电学实验研究》

97. 查尔斯·莱尔:《地质学原理》

98. 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

99. 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00.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代表人物》《随笔》《日记》

101.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102.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03.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逻辑体系》《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论妇女的屈从地位》《自传》

104.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自传》

105. 查尔斯·狄更斯:著作(特别是《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

106. 克劳德·贝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107. 亨利·大卫·梭罗:《论公民的不顺从》《瓦尔登湖》

108.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连同《共产党宣言》)

109. 乔治·爱略特:《亚当·贝德》《米德尔马契》

110. 赫尔曼·麦克维尔:《莫比·迪克》(白鲸记)《比利·巴德》

1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112. 古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故事》

113. 亨利克·易卜生:戏剧(特别是《海达·高布乐》《玩偶之家》《野鸭》)

114.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何谓艺术?》《二十三个故事》

115.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历险记》《神秘陌生人》

116.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宗教经验之种种》《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117. 亨利·詹姆斯:《美国人》《奉使记》

118.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恶》《道德谱系学》《强力意志》

119. 朱尔·亨利·彭加勒:《科学与假设》《科学与方法》

120.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释梦》《精神分析引论》《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121. 萧伯纳:戏剧(以及前言,特别是《人与超人》《芭芭拉少校》《恺撒和克里奥佩特拉》《卖花女》《圣女贞德》)

122. 马克斯·普朗克:《量子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往何处去?》《科学自传》

123. 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124.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想?》《民主与教育》《经验与自然》《逻辑:探索的理论》

125. 阿尔佛雷德·诺思·怀特海:《数学导论》《科学与近代世界》《教育的目标及其他论文》《观念的探险》

126. 乔治·桑塔亚纳:《理性的生活》《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人与地》

127. 尼古拉·列宁:《国家与革命》

128.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29. 伯特兰·罗素:《哲学问题》《心的分析》《意义和真理的探究》《人类知识:其范围和限度》

130. 托马斯·曼:《魔山》《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13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物理学的进化》(与L.英菲尔德合著)

132.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死者》《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33. 雅克·马利坦:《艺术与经院哲学》《知识的等级》《人权和自然法》《真正的人道主义》

134. 弗朗兹·卡夫卡:《审判》《城堡》

135.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文明在考验中》

136. 让-保罗·萨特《恶心》《无处可逃》《存在与虚无》

137. 索尔仁尼琴:《第一圈》《癌病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