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鴨”是什麼?為什麼清朝一些有錢人熱衷“宰白鴨”

每一個歷史名詞背後都有一段來歷,“宰白鴨”這個名詞也不例外。“宰白鴨”被用於形象地描述清朝中後期存在的一種社會亂象,而在它的背後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清朝司法黑暗史。

“白鴨”是什麼?為什麼清朝一些有錢人熱衷“宰白鴨”

清朝時期有些犯了命案而家裡又有錢有權勢的人,會想方設法保命,而貧寒子弟乃至無事可做的遊民成為這些有錢人下手的目標。命案犯的家人會找到這些貧苦人家裡,以一筆可觀的錢財作為條件換取一條人命去頂罪被殺。這些貧苦人家往往會迫於生計而答應了這筆交易。這些被買去頂罪的貧寒子弟為了得到利益而甘願被宰,就像是一群為了食物而被人宰殺的白鴨,因此這種現象被形象的稱為“宰白鴨”。

最早關於“宰白鴨”的記載是在清代乾隆年間,與著名畫家鄭板橋手上的一起命案有關。鄭板橋於乾隆初年考中進士,之後歷任山東範縣、濰縣的知縣,這些“宰白鴨”案件正是發生在鄭板橋擔任濰縣知縣期間。當時的鄭板橋剛接任濰縣知縣不久,前任知縣遺留下一樁命案,案件已審理結束,但犯人尚未處決。這樣一來,處決犯人的任務就落到了鄭板橋手上。

“白鴨”是什麼?為什麼清朝一些有錢人熱衷“宰白鴨”

可能是因為之前沒監斬過犯人的緣故,鄭板橋在監斬的前一天心緒老是不寧,他似乎覺得這個案件裡面有不對勁的地方。於是他決定親自去獄中和罪犯交流下。罪犯的樣子出乎鄭板橋的意外,那不過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十幾歲的孩童,給人的第一印象並不像一名姦殺犯。後經鄭板橋推心置腹的勸導,孩童終於說出了案件的真實情況,原來他是為一名犯命案的富家公子頂罪的,而作為報酬,富家公子給孩童的家裡幾百兩銀子。

鄭板橋被事情的經過震驚了,他覺得不能這樣糊里糊塗把孩童斬首了事。三思之後,鄭板橋覺得很有將本案的情況寫成奏摺上報乾隆皇帝。一場驚天動地的買命頂罪案就此爆發,乾隆帝暴怒,下旨重審此案,那位富家公子最終還是被斬首了。此案之後“宰白鴨”現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到了道光年間,“宰白鴨”現象再次在閩粵一帶興起。據載,單單閩南泉、漳二府每年就有百來起“宰白鴨”事件發生。道光帝雖然下旨嚴查此類現象,但當時的清朝已經內憂外患,腐朽不可,像“宰白鴨”等一些社會亂象終究是屢禁不絕。

“白鴨”是什麼?為什麼清朝一些有錢人熱衷“宰白鴨”

“宰白鴨”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官員平庸無為,不知有買命頂罪現象的存在,但更多的是有錢人和官府的錢權交易,這不得不說是大清王朝司法史上的一個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