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歷史上有些人、事、物總會在機緣巧合下站到風口浪尖上,真相也隨著時間碎落滿地。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處於奴隸制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位得力丞相——管仲。在齊相管仲的治理之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世上點的說法是“基”情滿滿。不過我們今天說的是管仲的經濟頭腦,並且在春秋奴隸制時代發動第一場經濟戰。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齊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僅是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強大。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首先的操作就是振興國內經濟。

春秋時代,國民經濟非常單一。農業一直以來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加睿智的地方在於,他不僅重視農業生產,同樣看重工商業。他將富民強國作為根本,敏銳的洞察到一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源是解決人們的基本生存。他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同時,他還善於利用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槓桿關係,以經濟實力控制周邊諸侯國。就是這樣的操作,使得齊國一躍成為了最富有的國家,為稱霸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重視農業,發展手工業,富足國民的經濟體制改革

管仲首先,將國民劃分為士、農、工、商4種職業群體。將不同職業的群體分別劃分到國家的21個行政區域,並且使工商行業佔到6個區域。這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經濟開發區”。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在中國的奴隸封建時代,普遍實行“重農抑商”,商人地位底下。而管仲為了發展商業首先減低了稅率(田租只收取5%,市場收稅2%,關卡收稅1%);而後為了招商引資規定:取消重複徵稅(徵收了進口稅的就不再徵收交易稅,徵收了交易稅的就不再徵收關稅。)最後還設置了早期的免稅區:固定的幾個關口不徵收稅。

在手工業的發展商管仲以優厚的待遇吸引,技藝高超的工匠前來,入住在手工業區域。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管仲還建立起了最早的貿易市場,在齊國首都臨淄內出現了水產街、木材街等專業市場街區。還設置了專門的市場管理機構與官員市薔夫(相當於工商局局長)。頒佈最早的市場法律《市法》《守法守令十三篇》。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最早哄抬價格——鹿、銅、糧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齊桓公剛剛稱霸的時候,楚國並不聽話。當時楚國盛產鹿,而其他諸侯國鹿稀少。管仲派出許多商人前往楚國買鹿,楚國當地鹿原本並不值錢,兩枚銅錢。派出去的商人一邊大量買鹿,一邊散播齊王喜鹿的信息,有多少收多少。楚人一看,有利可圖,便紛紛加入採購大軍,懶得去務農。水漲船高,鹿從兩枚銅錢到三枚、五枚、四十枚…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當楚成王與楚國商人沒都欣喜若狂之時。一年不到,楚國土地荒蕪,雖銅幣堆積如山,而糧食確迎來的極大的短缺。管仲下令,封鎖所有與楚國的糧食道路,拒絕與楚國的商人進行糧食交易,並且向其他國家發出禁令。楚國糧食奇缺,部隊的糧食都不夠吃,管仲看準時機,出兵伐楚。楚成王只好求和,表示願意今後聽從齊桓公的號令。

都來做衣服,誰去種糧食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同樣的方法,用在了魯國身上,這次管仲換成了一種叫“綈”的綢子。當時齊國和魯國長期不和,邊境摩擦不斷。魯國百姓經常以織“綈”作為副業。管仲便找來精湛的裁縫為齊桓公制作“綈”做的衣服。一時之間成為時尚,全國上下紛紛效仿,“綈”是供不應求。這時管仲禁止齊國境內織“綈”,反而給魯國以“綈”的貿易優惠。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魯國商人來齊販一千匹綈可得三百金;一萬匹得三千金。綈價瘋長,魯國百姓農民紛紛不在務農,拼命織“綈”。一年不到,齊桓公不在穿“綈”做的衣服。而魯國卻糧田荒蕪,糧食緊缺。同樣的封鎖糧道,禁止交易,魯國不得不表示願意聽從齊桓公的號令。

管仲通過“貨幣戰爭”“抬高物價”等手段控制敵國,是“以經濟手段解決矛盾、和平稱霸”的典範。這是因為管仲瞭解,糧食是解決國民的基本生存條件,而且他物品則是可以利用的資源。當齊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農業基礎的時候,經濟戰不過是管仲的制裁手段。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在管仲的經濟戰作用下,春秋各國紛紛聽從齊國號令。齊國將天下大半財富收入囊中,使得齊國都城臨淄人口突破30萬,而當時歐洲最大城市雅典才有5萬人口,可見其繁榮程度。

也可能是由於管仲的經濟戰太過強大,使得中國後來的朝代都及其重視農業,“重農抑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