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連橫和合縱這兩種戰略思想是那些政治家和軍事家常會討論的,它們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戰略思想。當時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有賴於這兩個獨特的戰略。

當然,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戰略,那就一定有優劣之分,在歷史的考察中人們發現,連橫往往比合縱更勝一籌。這就要參考秦統一六國時,秦朝的連橫思想和六國的合縱誰更加高明瞭,答案很明顯。最終秦朝打敗六國,實現了國家統一,這樣的結局也在向我們宣告:連橫要比合縱更勝一籌。

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戰國七雄形勢圖

一、連橫和合縱起源於戰國,各國紛亂的環境之中為何六國會選擇用合縱這樣的戰略部署來攻打秦國?

合縱的戰略思想是指各國聯繫起來共同對抗同一個敵人,當然,並不僅僅是指秦國,這裡只是拿秦統一六國作為案例,歷史上使用了合縱戰略思想的戰爭也有很多。在戰國時期,蘇秦遊說六國,想要讓各諸侯國統一起來,共同對抗敵人——秦國。相比而言,秦國的勢力比較大,如果單打獨鬥的話六國肯定是吃虧的,所以在蘇秦的勸說之下,各國都紛起響應,表示同意合縱。合縱思想的提倡者主要是蘇秦和公孫衍,他們被後世稱為縱橫家。

“山東六國”常年受到秦國的威脅,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六國如果不想辦法解決,也是要等秦國來攻打的。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一起站出來先下手為強。合縱的概念比較好理解,就是指戰國時期各大國為了拉攏和別國的關係而進行的一個外交手段,只是在戰國時期是為了交戰而形成的,所以算是軍事鬥爭戰略。他們為了防止被強秦兼併,乾脆和其它小的國家一起合作,共同抗敵。對於六國來說這已經是對抗秦國最好的辦法了。

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蘇秦遊說六國

蘇秦作為遊說者,在整個合縱戰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勸服各國放下兵器握手言和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從地理、軍事、地形地勢,甚至到經濟層面,一一為六國國君分析,優勢劣勢全都說了個遍,這樣能言善道的縱橫家在此勸說,國君怎麼會不動容。比如蘇秦在勸說趙肅侯的時候,他預測了一下秦國的擴張想法,為趙肅侯想出了借用地理位置的優勢,結合六國力量打敗秦國的構想。

當然,作為一個戰略聯盟組織,六國之間還有自己的合縱規矩,主要就是針對半路反悔的情況,“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在這樣的規矩下,如果那個國家敢背叛聯盟就會被其他五個國家共同討伐。這樣嚴格的規章制度使得六國之間的聯盟變得更加堅固,也讓秦國有了幾分忌憚。既然六國選擇用合縱的方式來抗擊秦國,人才輩出的秦國國主身邊怎麼會沒有同樣優秀的人才呢?

二、秦國專門打造對抗合縱之法的戰略——連橫之術,從此合縱和連橫成為戰爭中比較常見的戰略思想,為後世奠定基礎

連橫是東周戰國時期張儀等人提出來的,他們這樣的外交政策完全是為了瓦解公孫衍的合縱之法,兩種戰略思想背道而馳,各有各的好處。《韓非子》裡這樣記載過合縱與連橫: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這句話比較清晰地分析出合縱和連橫的區別,也便於後人考察。在戰國時期以南北方向為“縱”,東西方向稱為“橫”,這也是把戰略思想分解為“合縱”與“連橫”二詞的重要原因。

張儀根據合縱思想為秦國推薦了連橫的戰略,在建議中這樣說道: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他善於分析秦國的地理位置和六國之間的關係,把秦王的顧慮也想在其中,他認為,要想瓦解六國的聯盟就必須有打擊也有合作,把六國逐個拆散才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秦惠文王聽了覺得十分在理,又是正式採納張儀的連橫思想,著手破壞六國的聯合。

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蘇秦和張儀

張儀和蘇秦差不多,兩個人都作為遊說者前往六國,不過二人的目的恰恰相反。張儀分析的重點是六國之間已有的矛盾和分歧,通過和各諸侯國的分析,讓連橫之法瓦解在國君的心裡。比如他在勸說魏國的時候,就“恐嚇”魏王,他說魏國四面都是別的國家,受到的威脅最大,在他們合縱的聯盟裡魏國能分到的利益少之又少,甚至連安全都沒有辦法保證。如果魏國選擇加入秦國這邊,秦國實力雄厚,處於群龍之首的地位,能夠幫助魏國擺脫威脅,過上比較安寧的日子。如果說對魏國是靠的威逼利誘,那麼張儀在楚國就是欺騙手段了。他發現楚王目光短淺還愛貪小便宜,所以在其中離間楚國和齊國的關係,讓合縱隊伍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產生分歧,其它小國自然也就不足為懼。

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合縱連橫戰略

連橫比合縱出現的晚一些,本身就是為了瓦解合縱戰略思想而來,所以目標比較明確,一旦有了突破口,合縱思想便會蕩然無存。秦國實力雄厚,想要在六國之中拉攏一些諸侯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借用連橫的思想讓那些國家之間相互懷疑,不動用一兵一卒就瓦解聯盟。這樣的方法也實在高超。

三、六國之間本身就有的矛盾分歧和利益的差距是合縱戰略思想徹底瓦解的根本原因,秦國在這樣的基礎上添油加醋才導致聯盟崩潰的結局

首先,六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緊密。本身在地理位置上就有點差異,這就導致有的國家之間聯繫更加密切一些,而容易疏遠別的國家。一般被疏遠的國家都是經濟和軍事實力比較弱的,沒有大國的庇護很難有安全感,每個小國都有自己的考慮,這也使得聯盟內部心不齊,面對秦國的威脅,魏國和韓國最是擔憂,它們距離秦國最近,而實力又是最薄弱的,在六國之中並沒有什麼地位可言。相比來說,齊國的實力較強,反而離秦國最遠,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使得各國心懷鬼胎。他們面臨的壓力不同,自然對待合縱這件事情的態度也有偏差。

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秦朝遠交近攻

其次,蘇秦是六國合縱的牽線人,但是六國並沒有一個實質的起帶頭作用的大國,幾個國家雖然有經濟差距,但是基本是一致的,都沒有單獨對抗秦國的能力,不然也不會想著合縱了。其實合縱聯盟的內部還有國家想要吞併自己的盟友,這樣的思想在隊伍中存在著讓一些小國擔驚受怕,完全沒有聯盟的感覺。蘇秦靠自己個人魅力讓六個國家同意合縱的戰略思想,這也就意味著蘇秦要接著這份責任,他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這樣的聯盟,所以才導致蘇秦離開趙國之後這樣的合縱聯盟就瓦解了,一點也不堅固。

史書中這樣記載:

“蘇秦去趙而約皆解。”

要說到秦朝在聯盟瓦解中的作用,那也是不容小覷的。首先秦國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作為支撐,所以張儀在遊說列國的時候底氣很足,相比而言諸國國君更處於下風,強大的實力使得各國對秦國聞風喪膽,同樣,如果秦國許諾不攻打他的國家,那完全就是再好不過的合作方案了,很多小國依賴於這樣的承諾,很順利地就選擇了跟隨秦國。那些靠著合作才勉強能獲取一些安全感的國家哪有和秦國合作來得舒心、放心些。張儀一直都關注著各國的動態,利用一些矛盾關係挑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魏王面前,他分析了魏國和其他五個國家都有分歧的地方,這讓魏王惶恐不安。通過連橫戰略,秦國逐漸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把六個諸侯國全部吞併,這就展現出連橫戰略略勝於六國的合縱之法。

為何戰國時期“連橫”相比“合縱”會更勝一籌?

秦滅六國圖

總的來說,合縱戰略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六國的地位,讓秦國吞併的道路走得並不順暢,連橫戰略能夠成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後發優勢,針對合縱戰略才想出對抗的辦法,如果先出來的是連橫戰略那就不一定是誰輸誰贏了。光從戰略的角度來說,連橫利用合縱的弱點各個擊破,在古代戰國時期也是非常難得的戰略思想,為現在的軍事策略也奠定了基礎,一些比較好的戰略方針一直沿用至今,是比較有歷史價值的戰略思想。司馬遷也在《史記》中有評價過戰國時期的連橫:

“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橫道”。

參考文獻:

《戰國策》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