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连横和合纵这两种战略思想是那些政治家和军事家常会讨论的,它们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当时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赖于这两个独特的战略。

当然,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那就一定有优劣之分,在历史的考察中人们发现,连横往往比合纵更胜一筹。这就要参考秦统一六国时,秦朝的连横思想和六国的合纵谁更加高明了,答案很明显。最终秦朝打败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样的结局也在向我们宣告:连横要比合纵更胜一筹。

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战国七雄形势图

一、连横和合纵起源于战国,各国纷乱的环境之中为何六国会选择用合纵这样的战略部署来攻打秦国?

合纵的战略思想是指各国联系起来共同对抗同一个敌人,当然,并不仅仅是指秦国,这里只是拿秦统一六国作为案例,历史上使用了合纵战略思想的战争也有很多。在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想要让各诸侯国统一起来,共同对抗敌人——秦国。相比而言,秦国的势力比较大,如果单打独斗的话六国肯定是吃亏的,所以在苏秦的劝说之下,各国都纷起响应,表示同意合纵。合纵思想的提倡者主要是苏秦和公孙衍,他们被后世称为纵横家。

“山东六国”常年受到秦国的威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六国如果不想办法解决,也是要等秦国来攻打的。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一起站出来先下手为强。合纵的概念比较好理解,就是指战国时期各大国为了拉拢和别国的关系而进行的一个外交手段,只是在战国时期是为了交战而形成的,所以算是军事斗争战略。他们为了防止被强秦兼并,干脆和其它小的国家一起合作,共同抗敌。对于六国来说这已经是对抗秦国最好的办法了。

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苏秦游说六国

苏秦作为游说者,在整个合纵战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劝服各国放下兵器握手言和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从地理、军事、地形地势,甚至到经济层面,一一为六国国君分析,优势劣势全都说了个遍,这样能言善道的纵横家在此劝说,国君怎么会不动容。比如苏秦在劝说赵肃侯的时候,他预测了一下秦国的扩张想法,为赵肃侯想出了借用地理位置的优势,结合六国力量打败秦国的构想。

当然,作为一个战略联盟组织,六国之间还有自己的合纵规矩,主要就是针对半路反悔的情况,“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在这样的规矩下,如果那个国家敢背叛联盟就会被其他五个国家共同讨伐。这样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六国之间的联盟变得更加坚固,也让秦国有了几分忌惮。既然六国选择用合纵的方式来抗击秦国,人才辈出的秦国国主身边怎么会没有同样优秀的人才呢?

二、秦国专门打造对抗合纵之法的战略——连横之术,从此合纵和连横成为战争中比较常见的战略思想,为后世奠定基础

连横是东周战国时期张仪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这样的外交政策完全是为了瓦解公孙衍的合纵之法,两种战略思想背道而驰,各有各的好处。《韩非子》里这样记载过合纵与连横: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这句话比较清晰地分析出合纵和连横的区别,也便于后人考察。在战国时期以南北方向为“纵”,东西方向称为“横”,这也是把战略思想分解为“合纵”与“连横”二词的重要原因。

张仪根据合纵思想为秦国推荐了连横的战略,在建议中这样说道: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他善于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和六国之间的关系,把秦王的顾虑也想在其中,他认为,要想瓦解六国的联盟就必须有打击也有合作,把六国逐个拆散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秦惠文王听了觉得十分在理,又是正式采纳张仪的连横思想,着手破坏六国的联合。

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苏秦和张仪

张仪和苏秦差不多,两个人都作为游说者前往六国,不过二人的目的恰恰相反。张仪分析的重点是六国之间已有的矛盾和分歧,通过和各诸侯国的分析,让连横之法瓦解在国君的心里。比如他在劝说魏国的时候,就“恐吓”魏王,他说魏国四面都是别的国家,受到的威胁最大,在他们合纵的联盟里魏国能分到的利益少之又少,甚至连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如果魏国选择加入秦国这边,秦国实力雄厚,处于群龙之首的地位,能够帮助魏国摆脱威胁,过上比较安宁的日子。如果说对魏国是靠的威逼利诱,那么张仪在楚国就是欺骗手段了。他发现楚王目光短浅还爱贪小便宜,所以在其中离间楚国和齐国的关系,让合纵队伍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产生分歧,其它小国自然也就不足为惧。

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合纵连横战略

连横比合纵出现的晚一些,本身就是为了瓦解合纵战略思想而来,所以目标比较明确,一旦有了突破口,合纵思想便会荡然无存。秦国实力雄厚,想要在六国之中拉拢一些诸侯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借用连横的思想让那些国家之间相互怀疑,不动用一兵一卒就瓦解联盟。这样的方法也实在高超。

三、六国之间本身就有的矛盾分歧和利益的差距是合纵战略思想彻底瓦解的根本原因,秦国在这样的基础上添油加醋才导致联盟崩溃的结局

首先,六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本身在地理位置上就有点差异,这就导致有的国家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一些,而容易疏远别的国家。一般被疏远的国家都是经济和军事实力比较弱的,没有大国的庇护很难有安全感,每个小国都有自己的考虑,这也使得联盟内部心不齐,面对秦国的威胁,魏国和韩国最是担忧,它们距离秦国最近,而实力又是最薄弱的,在六国之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相比来说,齐国的实力较强,反而离秦国最远,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各国心怀鬼胎。他们面临的压力不同,自然对待合纵这件事情的态度也有偏差。

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秦朝远交近攻

其次,苏秦是六国合纵的牵线人,但是六国并没有一个实质的起带头作用的大国,几个国家虽然有经济差距,但是基本是一致的,都没有单独对抗秦国的能力,不然也不会想着合纵了。其实合纵联盟的内部还有国家想要吞并自己的盟友,这样的思想在队伍中存在着让一些小国担惊受怕,完全没有联盟的感觉。苏秦靠自己个人魅力让六个国家同意合纵的战略思想,这也就意味着苏秦要接着这份责任,他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这样的联盟,所以才导致苏秦离开赵国之后这样的合纵联盟就瓦解了,一点也不坚固。

史书中这样记载:

“苏秦去赵而约皆解。”

要说到秦朝在联盟瓦解中的作用,那也是不容小觑的。首先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所以张仪在游说列国的时候底气很足,相比而言诸国国君更处于下风,强大的实力使得各国对秦国闻风丧胆,同样,如果秦国许诺不攻打他的国家,那完全就是再好不过的合作方案了,很多小国依赖于这样的承诺,很顺利地就选择了跟随秦国。那些靠着合作才勉强能获取一些安全感的国家哪有和秦国合作来得舒心、放心些。张仪一直都关注着各国的动态,利用一些矛盾关系挑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魏王面前,他分析了魏国和其他五个国家都有分歧的地方,这让魏王惶恐不安。通过连横战略,秦国逐渐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把六个诸侯国全部吞并,这就展现出连横战略略胜于六国的合纵之法。

为何战国时期“连横”相比“合纵”会更胜一筹?

秦灭六国图

总的来说,合纵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六国的地位,让秦国吞并的道路走得并不顺畅,连横战略能够成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后发优势,针对合纵战略才想出对抗的办法,如果先出来的是连横战略那就不一定是谁输谁赢了。光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连横利用合纵的弱点各个击破,在古代战国时期也是非常难得的战略思想,为现在的军事策略也奠定了基础,一些比较好的战略方针一直沿用至今,是比较有历史价值的战略思想。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有评价过战国时期的连横: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横道”。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