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戰敗之後,戰敗的大將該不該被處死?這個人的做法就差點亡國

在《晉世家》中,司馬遷記錄了兩段史料:

第一段史實,是關於晉楚城濮之戰的。在這次戰鬥中,晉火燒楚軍,火勢非常兇猛,連續數日都不曾熄滅,使得晉軍勝券在握。但是,這個時候,晉文公卻是一聲嘆息,使得周圍的人都非常疑惑。於是,便問晉文公:“為什麼勝利在望的時候,您卻唉聲嘆氣,一籌莫展呢?”

文公回答道:“楚國的大將子玉還在,我怎麼可能高興的起來呢?”文公口中說的這個子玉,是楚國的一員大將,是具有定國安邦能力的軍事奇才,所以,就連晉文公都對其有所忌憚。而這時,子玉戰敗而歸,令楚王非常生氣,便不分青紅皂白,將此次戰鬥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了他。

即使子玉百般解釋,楚王就是不買賬,沒有辦法,子玉只有一死。

一國戰敗之後,戰敗的大將該不該被處死?這個人的做法就差點亡國

沒過多久,子玉死的消息,便傳到了晉文公的耳朵裡,這讓他非常高興,並興奮地說道:“我在外面攻打楚國,而楚國自己內部卻開始亂作一團,這不是裡應外合的配合我嗎,真是妙啊!”看到這裡,楚王顯然是自斷一臂,幫著晉文公把自己懼怕的敵人給幹掉了,做了一件讓親者痛,仇者快的愚蠢之事。

但是,如果你覺得楚王的錯誤行徑就這麼結束了,那你可就錯了。

晉厲公元年,楚國再次與晉軍在鄢陵發生激戰,楚國戰敗。楚國的將領子反準備收拾殘局,整頓部隊,與晉軍再次交戰,這使得晉國對其也頗為害怕。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楚王要召見子反。而不湊巧的是,子反這時正在與朋友喝酒,並已經酒過三巡,醉意正濃,硬是回絕了楚王的召見。

楚王見子反竟然敢公然違抗自己的命令,簡直是目中無人,沒把自己放在眼裡,藐視皇權的威嚴。於是,又是一道聖旨,把子反給處死了。子反被殺之後,楚軍再無將領,只好休戰回國。晉厲公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非常高興,也就是從那時起,晉國的威望攀升,威震諸侯,成為了實力最強的國家。

一國戰敗之後,戰敗的大將該不該被處死?這個人的做法就差點亡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楚王是多麼的愚蠢。

然而,與他的愚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則是秦穆公對於戰敗之事的處理方法。在《秦本紀》中,記載著殽之戰的相關情況。

子晉在戰鬥中俘虜了三位將領,分別是: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秦穆公非但沒有殺死他們,相反,他還到郊外去迎接三位將領,並哭著說:“因為我沒有聽百里奚、蹇叔的話,讓你們三位受到了侮辱,可是,你們三位又有什麼錯呢?你們只要盡力雪恥,洗刷仇恨,千萬不要懈怠呀。”

秦穆公將這次戰鬥的失敗,歸咎於自己,反過來用實際行動和感人的話語,去激勵將士們不要因此氣餒,要鼓起勇氣,一雪前恥,要不斷激發自己的鬥志。秦穆公37年,秦穆公重新任用了孟明視,作為首領,率領大兵討伐晉國。

這一次,果然將晉軍打敗,而孟明視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戰鬥功勳,報了之前殽之戰的恥辱和仇恨。

一國戰敗之後,戰敗的大將該不該被處死?這個人的做法就差點亡國

第二段歷史是在《晉世家》中記載的,晉景公三年發生的晉楚戰爭。在此次戰鬥中,晉軍失敗,楚國便把晉國的將軍智瑩俘虜了。後來,智瑩回到了晉國,而晉國的將領林父卻說道:“讓智瑩做督將,如果打敗了,就以死謝罪。”

景公剛想要同意,晉將隨會說:“之前,文公和楚國在城濮交戰,楚成王因為子玉打了敗仗,而殺了他,這讓文公非常高興。今天,楚國已經將我們晉國的大軍打敗,而我們還要自己人殺自己人,斬殺自己的將領,難道是想幫助楚國滅了我們晉國嗎?”

晉景公聽著這番話,仔細想了想,便聽從了他人的勸說,沒有殺死智瑩。而智瑩,對於主上對自己的不殺之恩,肯定是非常感激的,所以,他在後來迎接晉公子的這件事情上,立下了大功。

從上面的幾件歷史故事中可以看出一個道理:

一味地責備下屬,將所有責任都推給下屬,並做出誅殺自己將領,讓敵軍高興的時期,這樣的人註定是要失敗的;

相反,將領,君王如果能做到體恤下屬,自己承擔責任,多多鼓勵將領,最後,終將獲得勝利。

一國戰敗之後,戰敗的大將該不該被處死?這個人的做法就差點亡國

然而,雖然這個問題如此顯而易見,為什麼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會有那麼多人去做這樣愚蠢的事情呢?

從表面上看,戰敗的將領被處死,顯示的是君主的威望。而一國之君,一言九鼎,殺一將,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從而,激發其他士兵的鬥志。但是,這卻是一種“以言代法”,“以怒代法”的行為,這種行為極大地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只是一味追求皇權在臣民之中的威望,將統治者的專制和獨裁,凌駕在人們的生命之上,可以說,是一種“庸君”的行為。但是,更為深層的原因,則是這些君王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一個替罪羔羊,把打敗仗的責任都推給他人,自己好洗清干係。

而實際上,每一次戰略上的失敗,最高統治者都是脫不了干係的,也是最難逃責任的。因為,君王是指揮大局的人,對於失敗要負主要的責任,而下面的將領,多是奉命行事,都是次要責任。殺死大將,雖然君王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做法的確迎合了敵人的口味。

一國戰敗之後,戰敗的大將該不該被處死?這個人的做法就差點亡國

比如:楚王殺了子玉,晉文公不是非常高興嗎?敵人在戰場上,殺死了我方的優秀將領,君王又從內部殺死了自己的骨幹賢臣,這恰恰是一種與敵軍裡應外合的做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幫助了敵軍,還加速了自己的失敗。

所以說,晉文公打敗楚國獲取勝利,首先要獎勵的人應該是楚王,要給楚王頒發一枚大大的軍功章。可以說,愚蠢的君王是無法帶領國家走向昌盛的,而只有像秦穆公這樣的賢明君主,才是國家利益的真正代表。由此可見,明君可以推動國家持續進步,而庸主則更像是國家的敵人,會加速國家的滅亡。

而那些不由分說,斬殺良將推卸戰敗責任的君主,更是“庸君”中的“庸君”,更是國家敵人的幫兇。

【《史記·晉世家》、《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