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末期的官員都有哪些結局?

用戶5547791211


縱觀歷史長河,政權、朝代更替是最常見不過的事。統治者管理國家,需要一套管理體系和規則,同樣也需要一批數量龐大的官吏隊伍。據記載,漢朝初年,官員的數量不足一萬,唐初高宗時達到了一萬三千人以上,而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官員數量最多時超過了三萬。以上這些數字還只是在編的數目,不包括大量為政府服務的低級別人員。一朝天子一朝臣,當政權滅亡時,數量龐大的官吏隊伍也將面對生死抉擇,他們一方面沒有左右局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個人的命運前程。大體上來說,這些人的歸宿有以下幾種:

一是投靠新政權。無論是主動歸附,還是迫不得已被動投降,有相當一部分舊官吏改頭換面成了新政權的一員,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這些人大部分對舊政權並沒有多少忠誠度,同時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也想保住既得利益和榮華富貴。對新政權來說,王朝新立需要有大量熟悉體系和規則的人儘快充實到各級官吏體系中,從而收買人心、穩定政權,除了敵對和異見分子,數量眾多的前政權官吏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熟練工總比生手要強),成了爭取和被拉攏對象。

二是“棄”官為民。這裡的“棄”並不是主動放棄,而是被迫放棄,不得已而為之。這些人大多對舊政權懷有忠誠度,不願一身侍二主,又或是想保住尊嚴和名節,不願屈身服務於新朝。他們或是隱姓埋名,或是遠走他鄉,成為了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員。各朝各代,都不乏這樣的人,遠離了政治漩渦,躬耕隴畝,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歸宿。

三是成為抵抗力量。封建社會,儒家成仁取義的思想根深蒂固。舊政權消亡,總有部分官吏要為舊政權盡忠,他們反對新政權,一心想要復國,成為了反抗組織的中堅力量。明朝滅亡後,就有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持續鬥爭多年,這些人中無疑會有不少不願亡國的明朝舊官吏。

以上,只是這類人群中幾種主要的歸宿。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情形,比如說自殺殉國之類的,古往今來不一而足,讓人咦噓不已。


大時代dyz


赤壁之戰時,曹操下戰書給孫權,張昭帶著文武百官,勸孫權投降,只有魯肅不說話,孫權上廁所,魯肅跟著去了,

對孫權說,“他們這些人,投降了曹操,個個都能保留官職爵位,甚至高升,你孫權又能去哪裡安身呢?我跟他們不一樣,我投降也能升官,但我完全為了你,勸你不要投降。”

這是魯肅拍馬屁的話,但從這話裡可以聽出,吳國滅亡了,吳國的官僚系統還是得繼續保留,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做官的繼續做官。

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迭十數次,但官僚還是那些人,也就是所謂的士族,他們都是三姓家奴,漢朝時,他們是漢臣,魏朝時他們是魏臣,晉朝時,他們是晉臣。

北魏滅亡,官僚系統分到東魏西魏,東西魏滅亡,又到了北齊、北周,又到隋朝、唐朝。

比如李淵,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到了北周,依舊是柱國大將軍、唐國公,到了隋朝,是大將軍、唐國公,時代都是貴族,無論朝代怎麼更迭,無論皇帝是誰。

再看五代十國,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宰相,馮道,五代十國的傳奇人物,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可謂真正的官場不倒翁。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他是個例嗎?顯然不是,當然,他這牛的就他一個,但這樣經歷幾個朝代,自然身居高位的太多了。

比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那也是三姓家奴,侍奉後唐、後漢、後周,

再看明末清初,那些降清的官員有多少?那是多如牛毛吧?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官僚都看著明朝滅亡,因為他們知道,明朝亡了,死的是崇禎,他們依然可以到清朝做官,利益可以保留。

為什麼王朝滅亡了,官僚系統可以保留?

打個比喻,你收購了一個一萬人的公司,怎麼管理這間公司呢?難道你能把官員都換了?

一開始這間公司的官員你是不能動的,他們是你的統治基礎,是你維持穩定的保障。只有等你消化了這家公司,在才能作人事變動。

國家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就動統治階級,那你馬上就會翻盤,遼太宗耶律德光這樣做了,失敗了,李自成這樣做了,也失敗了,滿清拉攏利益集團,滿清成功了,即使到了日本人來,也只能拉攏他們,扶持傀儡政府,消化了,再用自己人。

所以,統治階級就是,無論哪個做皇帝,他們依舊屹立不倒,老百姓算什麼?只要吃飽飯就行,不會鬧事,而官僚不同,如果得罪他們,他們會造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