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沒有殺胤禟?胤禟死後,雍正為何既高興又驚訝?

diyuanzhixing


導讀:經過激烈的角逐,康熙帝皇四子胤禛成功的殺出重圍,登基為帝,是為雍正皇帝。但因為在“九子奪嫡”事件中的隱忍和中立立場,剛剛登基為帝的雍正皇帝身邊並沒有足夠的政治勢力支持,並未完全掌握朝政大權;再加上康熙皇帝臨終傳位過程的撲朔迷離、疑點重重;雍正皇帝為了穩固皇權統治、實現皇權集中、維護皇帝形象,於是對昔日政敵們開始了瘋狂的清算行動。

在雍正皇帝針對昔日奪嫡對手的清算活動中,皇三子胤祉被圈禁了兩年才病死禁所;皇十子胤俄和皇十四子胤禵則安安全全地活到了乾隆朝,得到釋放;就連雍正皇帝昔日最為強勁的奪嫡對手,雍正皇帝繼位以後最為忌憚的皇八子胤禩,也是在禁所內度過了七個月的時間,才因“嘔病卒於監所”。

可是,作為一個並沒有爭奪皇位想法,只是前後支持和擁護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的皇九子胤禟卻只在禁所裡度過了三個半月,就因“腹疾卒於幽所”。

那麼,這個曾經數次拉攏,甚至和皇四子胤禛還挺親近的皇九子胤禟,究竟做了什麼,會得到雍正皇帝如此冷血的清算和折磨?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記載:

(雍正四年)諸王大臣請治允禟罪,命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還京,令楚宗及侍胡什禮監以行。五月,令允禟改名,又以所擬字樣奸巧,下諸王大臣議,改為塞思黑。六月,命直隸總督李紱暫禁,觀其行止。八月,紱奏允禟以腹疾卒於幽所。

也就是說,皇九子胤禟從被雍正皇帝正式下令圈禁於直隸,前後才有三個多月的時間,胤禟就因為“腹疾”病逝于禁所。對於胤禟的死亡原因,朝廷內外乃至現今研究學者們有著多種猜測和推斷,而且認為胤禟死於雍正皇帝毒殺的猜測並不在少數。

對於胤禟的死因,我們暫且不論,我們先對胤禟在直隸禁所所受到的待遇予以說明。

清東陵研究人員徐鑫先生所著《雍正帝陵歷史之謎》中,有過胤禟在禁所生活狀態的相關介紹:

被押入四面加砌高牆,重兵把守的囚室。雍正皇帝下令,除下賤飲食以轉擁送人外,一切筆、墨、床、帳、書、字、便冰一塊,湯一盞,亦不得給予。時值酷暑,牆高房小,胤禟鐵鎖在身,手足拘禁,時常昏迷,其家人用冷水噴漬,逾時方醒。很快,隨胤禟前來的4名家人,也被隔離圈禁,胤禟的生活更加不堪。

如此苛刻的圈禁待遇,也根本用不著雍正皇帝毒殺胤禟,一個平日裡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想不很快病逝都難。

也就是說,胤禟相較於被圈禁於宗人府,經過了七個月時間才“病逝”的皇八子胤禩得到了雍正皇帝更為冷血無情的清算對待。

那麼,皇九子胤禟作為“八爺黨”的擁護和支持成員,自己對於皇位並沒有多少興趣,卻為何會得到雍正皇帝如此冷血的處罰呢?

本文,就從清朝歷史縫隙的記載處罰,對皇九子胤禟和雍正皇帝之間的恩恩怨怨進行詳細解析,一探胤禟得到雍正皇帝最嚴厲清算處罰的原因所在。

對於胤禟的處理,筆者認為是雍正皇帝出於當前朝局環境的大局考慮,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01 對於皇八子胤禩強大勢力的逐一分割

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在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以後,依然在朝堂擁有絕對一邊倒的巨大影響力,這對於雍正皇帝而言,絕對是不容忽視、必須處理的皇權挑戰和威脅。

但是,剛剛登基立足未穩的雍正皇帝,為了朝局穩定和皇權穩固,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八爺黨”發生正面衝突,所以,雍正皇帝必須對“八爺黨”分而擊之、各個擊破。

我們來看下雍正皇帝對於“八爺黨”主要成員的清算、處罰時間,也能明白雍正皇帝的大局設定。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剛剛接過皇位,就剝奪了胤禵的西北帶兵之權,召回京師,圈禁於景陵讀書。

雍正三年,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貝子。

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貝子,諭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乾隆二年,才被乾隆皇帝釋放。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俄

雍正元年四月,胤俄被奪爵,逮京師拘禁。

乾隆二年,才被乾隆皇帝釋放。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

雍正元年,胤禟被髮遣西寧前線,直到雍正四年被被革黃帶子,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

雍正四年四月,胤禟身縛三條鐵鎖,由楚宗等押解赴京。

雍正四年五月十五日,胤禟抵達直隸禁所。

而皇八子胤禩是在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皇帝才開始對其公開化清算,並於雍正四年二月,圈禁於宗人府。

也就是說,在解除了皇十四子胤禵的兵權、圈禁於景陵;將皇十子胤俄圈禁於京師;將皇九子發遣到西北以後,才開始對皇八子胤禩動手。而且,對於皇九子胤禟的清算行動,幾乎和清算皇八子胤禩的時間等同,而且,稍稍還早於胤禩。

在雍正皇帝將皇八子胤禩的黨羽勢力逐一清除、逐一分割以後,雍正皇帝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始對皇八子胤禩的清算。雍正四年二月,將皇八子胤禩圈禁於宗人府後,雍正皇帝對於朝政大權的掌握基本完成,所以,對於皇九子胤禟的處理就有點肆無忌憚、毫無後顧之憂的意思。

皇九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因為有著雍正皇帝對於皇八子胤禩的忌憚和顧慮,反倒有了較好的清算下場。

02 對於朝局出現雍正皇帝“凌逼眾阿哥”的負面輿論壓制

雍正元年,因為雍正皇帝將皇九子胤禟派往了西北前線,而且,之前還有雍正皇帝對於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的圈禁清算行為,所以朝廷上下、京城內外開始出現“雍正皇帝凌逼眾阿哥、報復昔日奪嫡政敵”的負面輿論。

《清實錄·世宗實錄》記載了一份西北將士彈劾西北駐防都統圖臘、副都統鄂三與下屬人員關於“誹謗朕躬”的奏摺:

誹謗聖躬,捏造拘拿諸大臣,凌逼眾阿哥,縱恣隆科多、年羹堯擅權等話。

因為事發西北,而且時間是胤禟被髮遣西北以後,所以,雍正皇帝自然而然就會將此負面輿論的罪行算到皇九子胤禟的頭上。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自登基為帝始,身上就被動揹負著諸多罵名和負面輿論,對於此,雍正皇帝真正是心力交瘁,疲於應付,甚至親作《大義覺迷錄》予以反駁和澄清。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皇帝就曾經專門對皇九子胤禟的清算,予以過說明:

從前朕遣塞思黑往西大同者,原欲離散其黨 ,不令聚於一處,或可望其改過自新。豈知伊怙惡不悛,悖亂如故。塞思黑之狡詐奸頑,亦與相等。允俄狂悖糊塗,允禵卑汙庸惡,皆受其籠絡,遂至膠固而不解,於是結交匪類,蠱惑人心,而行險僥倖之輩,皆樂為之用,私相推戴,竟忘君臣之大義。

這裡面,雍正皇帝專門指出了胤禟罪行中的“蠱惑人心”,就是指的雍正元年於朝野內外盛行的,針對雍正皇帝“凌逼眾阿哥”的負面輿論。

所以,皇九子胤禟之所以被雍正皇帝如此冷血、殘酷的清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當時朝野輿論的影響,雍正皇帝必須拿出強硬手段予以壓制。

03 皇九子胤禟也確實犯下了諸多“不赦”罪行

在《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中,記載了皇九子胤禟獲罪的直接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雍正元年,以諸王大臣議,上命允禟出駐西寧。允禟屢請緩行

2、允禟擅遣人至河州買草、勘牧地,違法肆行

3、允禟縱容家下人在西寧生事,遣都統楚宗往約束,楚宗至,允禟不出迎,傳旨詰責,曰:“上責我皆是,我復何言?我行將出家離世!”

4、允禟護衛烏雅圖等經平定毆諸生

5、陝西人稱允禟九王

6、允禟造字,暗藏密遞,不可令人以共見

7、允禟與弘暘(允禟子)書用硃筆,弘暘復書稱其父言為“旨”,皆僣妄非禮。允禟寄允俄書言“事機已失”,其言尤駭人。

也就是說,皇九子胤禟在雍正皇帝繼位以後,前後犯下了“抗旨不遵”、“縱人圈地”、“無人臣禮”、“束下不嚴”、“以王自居”、“密謀造反”、“僭越無禮”等等罪行。

也就是說,面對皇四子胤禛已經登基為帝的事實,皇九子胤禟用實際行動表明了對雍正皇帝的“不服”和“寧死不屈”,這和胤禩、胤俄、胤禵相比,有著對雍正皇帝的權威更為直接、明顯的威脅和挑戰。所以,很大程度上,皇九子胤禟能被雍正皇帝如此嚴厲的懲治,也有著胤禟本身的主觀原因在內。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皇帝給出了清算“八爺黨”的“正當理由”:

以毒忍之心肆其桀驁之行,擾亂國政,顛倒紀綱,甚至在大庭廣眾之前詛朕躬,及於宗社。此廷臣所共見,人人無不髮指者。

說到底,“成者王侯敗者寇”,胤禟在“九子奪嫡”中,以雄厚的財政勢力先後支持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向皇位進發;奪嫡失敗後,又屢次挑戰雍正皇帝的皇權權威和地位;得到雍正皇帝如此瘋狂冷血的清算和報復,也在情理之中,也屬“廷臣所共見,人人無不髮指”的必然結果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世宗實錄》、《雍正帝陵歷史之謎》、《大義覺迷錄》

正說清代十二朝


雍正謀殺了他的九弟胤禟,解決胤禩(老八)和胤禟的秘旨是清朝滅亡以後仍然留居在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弟弟溥傑在養心殿玩耍時在東廂房的佛龕裡偶然發現的。晚年的溥傑1982年還在信中明確提過這件事。胤禟的死本身就不正常,他是被剝奪爵位職務逐出宗籍並改名“塞思黑”之後在獄中暴死的,雍正皇帝既有足夠的動機也有足夠的手段謀殺胤禟


立志成蟲


雍正四年(1726)正月初五日,雍正發出上諭,歷數八阿哥及黨羽的罪狀。胤禟編造類似西洋字的十九字頭與家人通信,被雍正察覺後抄家。到了雍正四年五月,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實行血腥的迭興諸獄,兄弟不睦,鐵面無情連施手段!雍正要加快速度處理他們。他向內外臣工,八旗軍民等人宣佈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罪狀。雍正怕胤禵在外不便控制,把他囚禁在景山壽皇殿,以康熙的高畫像命他追思乃父教養之恩,以便改悔。雍正四年九月,胤禩在囚禁的地方死去,雍正還說八子是服了冥珠而死。隨著胤禩,胤禟的死,終於打掉了這個縱橫朝野二十多年的政治集團。對於這個集團有關之人都受到雍正懲罰。比如:山西猗氏縣人個狐士義在京受過胤禟資助,後來他找到胤禟,表示:願附有道之主,不附無道之君,決定率眾以救胤禟。雍正最怒火他說:《不附無道之君》,明擺著要作反!雍正以他大逆不道而將之梟首示眾。還有山西布正義使高成齡承審胤禟太監李大成,李大成也處死。唯有胤禵因系胤禛同母弟,並未奪其命,使他活到乾隆二十年病故。雍正處死胤禩,胤禟等人,是為打擊結黨篡位,因為他們在雍正朝仍固結黨不散,仍是企圖製造新君的誤失而獲掌玉璽。整體來說:就是爭奪儲位,皇位的政治鬥爭。雍正清除胤禩,胤禟,等人時,言論譴責他的殘忍刻薄。


茹叔敬


雍正有沒有殺雍禟是歷史上的一宗迷案。明清兩代的迷案比較多,包括雍正的上位的正當性本身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比較贊同閻崇年老師的那句話,儘管各種迷案有多種版本,但我們還是以正史為依據來說話。

《清史稿》上有記載,雍禟被人彈劾,用了二十八項罪名,“請誅之”。雍正與雍禟是親兄弟,雍正老四,雍禟老九。雖說是親兄弟,但同時也是政敵。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雍正其實非常憎恨雍禟,但是在彈劾隊伍中,有一個叫胡什禮的人,他是雍正侍衛,在羈押雍禟的過程中濫用私刑,把雍禟給折磨死了。當然你按照清史稿上說是雍正授意那是不可能,因為雍正還曾制止過,雍禟死後,胡什禮還被關進大牢。所以,只能說是胡什禮妄揣聖意了。


庚子口罩


大清歷史的皇帝中,後世對雍正皇帝的評價爭議不絕.圍繞雍正謎團重重。這個問題問的就是迷霧之一的“雍正殺弟”。

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繼承大清皇位。九子奪嫡之爭結束了。雍正為了穩固朝政,加強皇權,對皇子胤禩集團進行分化瓦解。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駐守皇陵。胤䄉拘禁。

至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權穩固,開始對皇子胤禩集團進行嚴厲打擊:

康熙皇八子胤禩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因嘔病卒於監所。

康熙皇九子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在獄中被折磨而死。

康熙皇十子胤䄉被圈禁。乾隆時釋放。

康熙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後受圈禁。乾隆時釋放。

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乾隆時釋放。

康熙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乾隆時釋放。

與雍正爭奪皇位的是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皇九子胤禟只是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的擁護者,為什麼受到如此嚴苛的處罰呢?雍正到底有沒有殺胤禩和胤禟?

皇九子胤禟之所以受到這麼嚴苛的處罰,與他在雍正即位後的諸多舉動有關。

“誹謗聖躬,捏造拘拿諸大臣,凌逼眾阿哥,縱恣隆科多,年羹堯擅權”。西北軍都統圖臘等人關於雍正帝凌逼眾阿哥的議論,即便不是指向胤禟,也和胤禟有關,此時胤禟正好在西北。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雍正元年,命允禟出駐西寧。允禟屢請緩行,上譴責所屬太監,允禟行至軍。
雍正三年,允禟縱容家下人在西寧生事,遣都統楚宗往約束,楚宗至,允禟不出迎,曰:“上責我皆是,我復何言?我行將出家離世!”
雍正三年七月,山西巡撫伊都立奏劾允禟護衛烏雅圖等經平定毆諸生
陝西人稱允禟九王
雍正四年,允禟與弘暘(允禟之子)書用硃筆,弘暘復書稱其父言為‘旨’。允禟寄允䄉書言‘事機已失’,其言尤駭人。

胤禟的言語和行為,發洩著對雍正的怨氣和不滿。沒有接受政治鬥爭後果的坦然和氣度。這讓雍正對他更加惱恨。

即使雍正沒有下旨殺胤禟,手下的人揣摩上意也會做的。至於胤禟死後,雍正的反應也就不重要了。


愛冬的文


首先是雍正得罪文人。

九子奪嫡的時候,八皇子很會籠絡人心,在民間多有“賢名”,普通人肯定懂不起這些,能夠明白這些的至少都是有文化的人,但是結果八皇子沒有登上皇位,而是四皇子胤禛登上了皇位,而且,最後八皇子也算是死在雍正手上,所以這些不明真相的文化人一頭腦發熱,或者被人一利用,就是一大堆黑料!這就像現在,不能得罪噴子和網絡鍵盤俠一樣的道理!

其次漢人們的造謠。反清復明一直是南方漢人們的信念。為了使雍正皇位非法化,漢人們將滿族貴族們的謠言添鹽加醋,炮製出雍正弒父這樣的謊言。後來,在曾靜,張熙等人造反失敗後,他們的供詞也被雍正記下來,編成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裡面就有關於弒父問題的解釋。

當是也不是沒有可能。一、正史可以修正,不應該會有所體現。二,野史可以陳述,但缺乏真相支撐。三,小說,劇本,電視劇為了情節可以虛構甚至改編,個人思維主導大。所以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已經是過去式,觀點會很多,大部分為了正統,都會進行修正,故看到的聽到的到底是不是最真實的,其實是無從考證的。


傳承中華經典文化


清宮劇《步步驚心》的大火,讓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吃瓜群眾們都知道了康熙朝晚年有過一場九龍奪嫡,皇子們爾疑我詐,為了大位毫不顧忌兄弟之情,人頭打成豬腦。

最後勝利的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給九弟胤禟定了二十八條罪,送往保定監禁,並改名塞思黑,意為討厭的東西。同年八月,胤禟在獄中死去。

我認為他的死不是雍正下令的,他始終是雍正的親兄弟,雍正要是下令取其性命,難免留下話柄。但要說和雍正無關卻未必,就算他不下令,大臣們難道不會揣摩上意暗中下手?

(《步步驚心》中的胤禟)

胤禟死後,雍正肯定是高興又驚訝的,高興於他終於死了;也驚訝於他竟然死了。除此之外,必然還有些悲傷,少年時代,他們也曾是好兄弟。

那麼後來雍正為什麼這麼討厭胤禟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解讀。

一、奪嫡期間

胤禟的母親是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裡的那位宜妃,深得康熙寵愛,連帶著胤禟也很得寵。

這樣看來,胤禟似乎也有爭奪大位的資本。是的,有,而且他也的確參與進去了。但神奇的是,他不是幫自己爭,而是幫八阿哥胤禩爭,是鐵桿八爺黨,胤禩倒了之後,又幫同是八爺黨的十四阿哥胤禵爭。

(《步步驚心》中的胤禟)

並且他不是隻在口頭上支持,那是有實際行動的,給八爺黨提供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八阿哥胤禩拉攏眾臣博得賢王之名,真是他才德過人嗎?酒香也怕巷子深呢!是胤禟用錢給他鋪出了路,用錢給他塑造了好名聲。

甚至胤禩的師傅之妻病故後,他還給送去銀子。可以說八爺府上的財政支出,大部分都是他支撐著。

後來十四阿哥胤禵奉康熙之命西征,他先送了一萬兩銀子,之後數次派人去給胤禵送銀,前後大約好幾萬。

胤禵過生日,他大手筆的送了九件金器,約值一、二萬兩銀;胤禵西征途中暫回京師,他花大錢修葺胤禵的王府。

(《步步驚心》中的胤禟和兄弟們)

胤禟的錢哪來的呢?並不是康熙所賜,也不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是經商得來。他從小就極有從商的天賦,兄弟們忙著爭寵,他忙著賺錢賺的錢就用來幫助關係好的兄弟們。

這樣的兄弟,真想來上一打!我猜雍正也是羨慕這種兄弟之情的,兩家王府離得又近,所以早期他們感情不錯。雍正覺得九弟重情重義,胤禟也覺得四哥很難得,因為太子胤礽失勢後四哥一直在想辦法營救,並沒有落井下石。

而胤禩被康熙徹底厭棄後,當初附擁他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十四阿哥胤禵也有意自己去爭,只有胤禟未改初心,一方面依然和胤禩交好,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胤禵。

如此一來,就成為了雍正的政敵。雙方的兄弟情都爭沒了,從此只剩下你死我活的相互陷害。

(《步步驚心》中胤䄉、女主、胤禟)

二、雍正登基之後

但我認為胤禟真正惹怒雍正的其實不是奪嫡期間的各種事情,那時候大位未定,兄弟們想爭一爭也是情有可原的。

真正惹怒雍正的是他即位之後,胤禟等人的表現。

雖然雍正已經正位大寶,但胤禟並沒有服輸,他私底下串聯胤禩、胤禵還有十阿哥胤䄉,妄圖趕雍正下臺,還被雍正給拿住了證據。

最令雍正憤怒的是,胤禟等人還把他兒子弘時拉進了他們的小團伙。一怒之下,雍正下令把弘時過繼給胤禩,除了宗籍,不要這兒子了。對兒子都這麼狠,對兄弟就更不會手軟了。

於是胤禟、胤禩都被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還被改了很有侮辱性的名字。最終兩人都死於監禁中。

(《步步驚心》中的胤禟)

【結語】

總之,在封建時代,權力的誘惑力是巨大的,足以超越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

胤禟之死,死於權力之爭。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我們看來,兄弟是彼此的玩伴、彼此的朋友、彼此的依靠。但是在宮廷之中,兄弟就是對手,就是阻礙我奪得權力的絆腳石。他們不會因為兄弟而感受高興,而是會爭鬥得你死我活。因為年、隆兩案突然插入,雍正一度放慢了打擊允禩黨人的步伐,雖然也做過一些處分,比如允禟就被他以不知收斂,猶以九王爺自居為由革去了貝子,但總的說來,還是動嘴皮子的時候多,動手的時候少。受到指責和恫嚇最多的是允禩。按照雍正的說法,允禩自受命任總理事務大臣以來,所辦之事,皆要結人心,欲以惡名加之聯躬。例證之一是雍正讓他兼管工部,凡錢糧出現虧空,本應嚴行追究,允禩卻來個寬免,其實這些事情字雍正看來,就是在收買人心。還有,雍正降諭讓工部為前線打造軍械,驗收時卻發現,刀刃無鋼,盔有裂縫,甲的原料是從市場上買來的粗鐵。

見武器不合格,雍正質問允禩,允禩承認是他的責任,也情願賠補,但雍正認為這不是光認錯和賠補的事,已經關平到了態度問題,你允禩如果真心要把事情辦好,別說工部,六部沒有哪個部的部務能難得倒你,朝中這麼多大臣,論才能規範也沒人及得上你。可現在為什麼一個工部都被你管得亂七八糟?無他,就是居心不良,根本沒想把事情做好!雍正說允禩不但在才能方面蓋過諸大臣,其心術之險詐,也在諸大臣之上,關於這一點,父親康熙和他早就瞭解,但他念在大家兄弟一場,仍希望允禩能夠悔改。無奈允禩全不知感恩悔過,專事沽名釣譽和企圖敗壞政事,實為國法所不有。為此,雍正便發出上諭:但凡有人依附允禩,便被定罪為叛國之人,絕不姑息。看來,雍正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雍正的指責當然並非沒有來由,然而允禩的抵制或者說消極抵抗也有著非常正當的理由:你天天痛罵我,打擊我,給我穿小鞋,還要我俯首帖耳,讓做什麼就什麼,可能嗎?

其實,在允禩的眼裡,雍正隨時都會把他殺掉,現在不殺只是時機沒到而已,他早晚都得死。所以,他怎麼可能會對雍正低頭認錯呢。雙方情勢,早已如水火,如敵國,根本無法調和,非得決出勝負生死不可了。進入1726年,年羹堯已死,隆科多也被調出了京城,年隆兩大勢力基本遭到清除,雍正得以騰出手來,開始大力整飭和清算允禩黨人,並重點對允禩、允禟進行清算。野史中記載,有人深夜造訪允禟,口稱老爺子問爺晚安,逼著允禟服下一包藥粉,第二天,侍奉允禟的太監發現大門朝裡鎖著,推窗一看,至甲空無一人,只有地上遺留著一攤股紅色的血水。類似的恐怖故事發生在一個老書生身上。據說這位老書生被人帶進宮遊玩,竟在偶然中偷看到了雍正親自處決允禩的經過。當時允禩已面無人色,但仍痛斥雍正說:你也不顧念我們兄弟一場的情分?想當年曹丕害曹植也沒有置之死地啊!你是怕對你謀奪大位的事,咱們兄弟不服氣,你要全殺了滅口嗎?也不想想眾人之口,史官之筆卻也誣枉不了天理的。

雍正聞言大怒,立即掏出一個色白如雪的小瓶子,逼允禩當場吞服瓶子裡的東西。接著允禩被扔進一隻大甕,直至變成一攤紫黑色的水…在野史的記載裡,允禩和允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雖然這些故事大部分都不是事實,但是這其中又有著現實的影子。比如雍正在兩則故事中都用了藥粉。有人猜測可能是一種叫血滴子的毒藥。據正史所錄,雍正即位後曾下密諭給時任廣西巡撫的李紱,讓他在廣西秘密尋找一種毒樹汁,從旨中的描述來看,雍正對此種毒藥的性能和用途已有相當認識,這至少說明他平時對此就非常留意。雍正真的是用血滴子除掉允禩、允禟的嗎?或者說,他是不是有殺弟的命令和計劃?專家遍查皇宮檔案,找不到任何一點蛛絲馬跡。與此相關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講述過一件往事,他和哥哥溥儀少年時於養心殿玩耍,無意中在東廂房佛龕裡發現了一個紙包,紙包上有乾隆御筆:如後世有開看者,便不是我的子孫,打開一看,竟是雍正殺害其弟的密詔。

為什麼乾隆要把這份密詔保留下來還要加以密封?溥傑的理解是他大概是出於想為其父贖罪和懺悔之意罷了。可是這一說法卻遭到了專家的質疑,因為乾隆上臺後就立即恢復了允禩、允禟的宗籍和原名,已足夠為父贖罪補過。而且如果真的有雍正殺弟的密詔,出於對父親形象的維護,他這個做兒子的就算不把密詔銷燬,也不會放在一個隨時都有可能被人發現的養心殿裡,還供在佛龕裡,難道就不怕外人知道嗎。通過對溥傑本人的訪問了解,再比對皇宮檔案,專家判斷,殺弟密詔不可能存在,溥傑的逸聞只是他將童年追憶和一些民間傳說進行混合的結果,等到年紀大了,可能他自己也認為是親身經歷的往事了。權鬥場上無親情,允禩、允禟自爭儲時期起,一直是雍正的死敵,雍正對他們也都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但他卻不能為求一時痛快,直接降旨處決或下令暗殺。那麼雍正怕什麼?悠悠眾口!

殺弟和年、隆案中雍正竭力想避開的誅殺功臣一樣,都是不受人待見的,殺弟因為違反人倫尤其見不得光。專家與溥傑面談,在把話題轉到雍正身上時,想聽聽這些後世皇族的意見。溥傑雙手捧拳,舉到額頭,說:對於列祖列宗,做子孫的只能說好話。雖不便明言,其實意味已在其中。溥傑所處的年代,與雍正相隔兩個多世紀,且社會形態與人的價值觀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後代內心的想法仍然如此,足見雍正殺弟有多麼不得人心。其實,不管雍正有沒有下令殺掉自己的兄弟,他想除掉他們的心是不會變的。因為只要他們還存在於這個世上,他的皇位就隨時都有可能受到威脅,畢竟當初奪儲的時候有很多人都是支持允禩的。在這宮廷之中,雖然有錢、有權,但是卻缺乏了平常人家的兄弟之情,以及是父子之情,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甚至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燃靈


雍正與其幾兄弟爭權,其中沒有善者,為各自的利益而心狠手辣,大開殺戎,那有半點手足之情,他們都是無情絕義之人,


歐三石


雍正登上地位後,胤禟已經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雖然說帝王家無情,雍正跟他關係挺好的,從各方面來看他都不會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