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没有杀胤禟?胤禟死后,雍正为何既高兴又惊讶?

diyuanzhixing


导读:经过激烈的角逐,康熙帝皇四子胤禛成功的杀出重围,登基为帝,是为雍正皇帝。但因为在“九子夺嫡”事件中的隐忍和中立立场,刚刚登基为帝的雍正皇帝身边并没有足够的政治势力支持,并未完全掌握朝政大权;再加上康熙皇帝临终传位过程的扑朔迷离、疑点重重;雍正皇帝为了稳固皇权统治、实现皇权集中、维护皇帝形象,于是对昔日政敌们开始了疯狂的清算行动。

在雍正皇帝针对昔日夺嫡对手的清算活动中,皇三子胤祉被圈禁了两年才病死禁所;皇十子胤俄和皇十四子胤禵则安安全全地活到了乾隆朝,得到释放;就连雍正皇帝昔日最为强劲的夺嫡对手,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最为忌惮的皇八子胤禩,也是在禁所内度过了七个月的时间,才因“呕病卒于监所”。

可是,作为一个并没有争夺皇位想法,只是前后支持和拥护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的皇九子胤禟却只在禁所里度过了三个半月,就因“腹疾卒於幽所”。

那么,这个曾经数次拉拢,甚至和皇四子胤禛还挺亲近的皇九子胤禟,究竟做了什么,会得到雍正皇帝如此冷血的清算和折磨?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

(雍正四年)诸王大臣请治允禟罪,命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还京,令楚宗及侍胡什礼监以行。五月,令允禟改名,又以所拟字样奸巧,下诸王大臣议,改为塞思黑。六月,命直隶总督李绂暂禁,观其行止。八月,绂奏允禟以腹疾卒於幽所。

也就是说,皇九子胤禟从被雍正皇帝正式下令圈禁于直隶,前后才有三个多月的时间,胤禟就因为“腹疾”病逝于禁所。对于胤禟的死亡原因,朝廷内外乃至现今研究学者们有着多种猜测和推断,而且认为胤禟死于雍正皇帝毒杀的猜测并不在少数。

对于胤禟的死因,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先对胤禟在直隶禁所所受到的待遇予以说明。

清东陵研究人员徐鑫先生所著《雍正帝陵历史之谜》中,有过胤禟在禁所生活状态的相关介绍:

被押入四面加砌高墙,重兵把守的囚室。雍正皇帝下令,除下贱饮食以转拥送人外,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亦不得给予。时值酷暑,墙高房小,胤禟铁锁在身,手足拘禁,时常昏迷,其家人用冷水喷渍,逾时方醒。很快,随胤禟前来的4名家人,也被隔离圈禁,胤禟的生活更加不堪。

如此苛刻的圈禁待遇,也根本用不着雍正皇帝毒杀胤禟,一个平日里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想不很快病逝都难。

也就是说,胤禟相较于被圈禁于宗人府,经过了七个月时间才“病逝”的皇八子胤禩得到了雍正皇帝更为冷血无情的清算对待。

那么,皇九子胤禟作为“八爷党”的拥护和支持成员,自己对于皇位并没有多少兴趣,却为何会得到雍正皇帝如此冷血的处罚呢?

本文,就从清朝历史缝隙的记载处罚,对皇九子胤禟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恩恩怨怨进行详细解析,一探胤禟得到雍正皇帝最严厉清算处罚的原因所在。

对于胤禟的处理,笔者认为是雍正皇帝出于当前朝局环境的大局考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01 对于皇八子胤禩强大势力的逐一分割

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在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成功升级为雍正皇帝以后,依然在朝堂拥有绝对一边倒的巨大影响力,这对于雍正皇帝而言,绝对是不容忽视、必须处理的皇权挑战和威胁。

但是,刚刚登基立足未稳的雍正皇帝,为了朝局稳定和皇权稳固,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八爷党”发生正面冲突,所以,雍正皇帝必须对“八爷党”分而击之、各个击破。

我们来看下雍正皇帝对于“八爷党”主要成员的清算、处罚时间,也能明白雍正皇帝的大局设定。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刚刚接过皇位,就剥夺了胤禵的西北带兵之权,召回京师,圈禁于景陵读书。

雍正三年,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贝子。

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乾隆二年,才被乾隆皇帝释放。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

雍正元年四月,胤俄被夺爵,逮京师拘禁。

乾隆二年,才被乾隆皇帝释放。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雍正元年,胤禟被发遣西宁前线,直到雍正四年被被革黄带子,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

雍正四年四月,胤禟身缚三条铁锁,由楚宗等押解赴京。

雍正四年五月十五日,胤禟抵达直隶禁所。

而皇八子胤禩是在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皇帝才开始对其公开化清算,并于雍正四年二月,圈禁于宗人府。

也就是说,在解除了皇十四子胤禵的兵权、圈禁于景陵;将皇十子胤俄圈禁于京师;将皇九子发遣到西北以后,才开始对皇八子胤禩动手。而且,对于皇九子胤禟的清算行动,几乎和清算皇八子胤禩的时间等同,而且,稍稍还早于胤禩。

在雍正皇帝将皇八子胤禩的党羽势力逐一清除、逐一分割以后,雍正皇帝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对皇八子胤禩的清算。雍正四年二月,将皇八子胤禩圈禁于宗人府后,雍正皇帝对于朝政大权的掌握基本完成,所以,对于皇九子胤禟的处理就有点肆无忌惮、毫无后顾之忧的意思。

皇九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因为有着雍正皇帝对于皇八子胤禩的忌惮和顾虑,反倒有了较好的清算下场。

02 对于朝局出现雍正皇帝“凌逼众阿哥”的负面舆论压制

雍正元年,因为雍正皇帝将皇九子胤禟派往了西北前线,而且,之前还有雍正皇帝对于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的圈禁清算行为,所以朝廷上下、京城内外开始出现“雍正皇帝凌逼众阿哥、报复昔日夺嫡政敌”的负面舆论。

《清实录·世宗实录》记载了一份西北将士弹劾西北驻防都统图腊、副都统鄂三与下属人员关于“诽谤朕躬”的奏折:

诽谤圣躬,捏造拘拿诸大臣,凌逼众阿哥,纵恣隆科多、年羹尧擅权等话。

因为事发西北,而且时间是胤禟被发遣西北以后,所以,雍正皇帝自然而然就会将此负面舆论的罪行算到皇九子胤禟的头上。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自登基为帝始,身上就被动背负着诸多骂名和负面舆论,对于此,雍正皇帝真正是心力交瘁,疲于应付,甚至亲作《大义觉迷录》予以反驳和澄清。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皇帝就曾经专门对皇九子胤禟的清算,予以过说明:

从前朕遣塞思黑往西大同者,原欲离散其党 ,不令聚于一处,或可望其改过自新。岂知伊怙恶不悛,悖乱如故。塞思黑之狡诈奸顽,亦与相等。允俄狂悖糊涂,允禵卑污庸恶,皆受其笼络,遂至胶固而不解,于是结交匪类,蛊惑人心,而行险侥幸之辈,皆乐为之用,私相推戴,竟忘君臣之大义。

这里面,雍正皇帝专门指出了胤禟罪行中的“蛊惑人心”,就是指的雍正元年于朝野内外盛行的,针对雍正皇帝“凌逼众阿哥”的负面舆论。

所以,皇九子胤禟之所以被雍正皇帝如此冷血、残酷的清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朝野舆论的影响,雍正皇帝必须拿出强硬手段予以压制。

03 皇九子胤禟也确实犯下了诸多“不赦”罪行

在《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中,记载了皇九子胤禟获罪的直接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雍正元年,以诸王大臣议,上命允禟出驻西宁。允禟屡请缓行

2、允禟擅遣人至河州买草、勘牧地,违法肆行

3、允禟纵容家下人在西宁生事,遣都统楚宗往约束,楚宗至,允禟不出迎,传旨诘责,曰:“上责我皆是,我复何言?我行将出家离世!”

4、允禟护卫乌雅图等经平定殴诸生

5、陕西人称允禟九王

6、允禟造字,暗藏密递,不可令人以共见

7、允禟与弘旸(允禟子)书用朱笔,弘旸复书称其父言为“旨”,皆僣妄非礼。允禟寄允俄书言“事机已失”,其言尤骇人。

也就是说,皇九子胤禟在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前后犯下了“抗旨不遵”、“纵人圈地”、“无人臣礼”、“束下不严”、“以王自居”、“密谋造反”、“僭越无礼”等等罪行。

也就是说,面对皇四子胤禛已经登基为帝的事实,皇九子胤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雍正皇帝的“不服”和“宁死不屈”,这和胤禩、胤俄、胤禵相比,有着对雍正皇帝的权威更为直接、明显的威胁和挑战。所以,很大程度上,皇九子胤禟能被雍正皇帝如此严厉的惩治,也有着胤禟本身的主观原因在内。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皇帝给出了清算“八爷党”的“正当理由”:

以毒忍之心肆其桀骜之行,扰乱国政,颠倒纪纲,甚至在大庭广众之前诅朕躬,及于宗社。此廷臣所共见,人人无不发指者。

说到底,“成者王侯败者寇”,胤禟在“九子夺嫡”中,以雄厚的财政势力先后支持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向皇位进发;夺嫡失败后,又屡次挑战雍正皇帝的皇权权威和地位;得到雍正皇帝如此疯狂冷血的清算和报复,也在情理之中,也属“廷臣所共见,人人无不发指”的必然结果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世宗实录》、《雍正帝陵历史之谜》、《大义觉迷录》

正说清代十二朝


雍正谋杀了他的九弟胤禟,解决胤禩(老八)和胤禟的秘旨是清朝灭亡以后仍然留居在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弟弟溥杰在养心殿玩耍时在东厢房的佛龛里偶然发现的。晚年的溥杰1982年还在信中明确提过这件事。胤禟的死本身就不正常,他是被剥夺爵位职务逐出宗籍并改名“塞思黑”之后在狱中暴死的,雍正皇帝既有足够的动机也有足够的手段谋杀胤禟


立志成虫


雍正四年(1726)正月初五日,雍正发出上谕,历数八阿哥及党羽的罪状。胤禟编造类似西洋字的十九字头与家人通信,被雍正察觉后抄家。到了雍正四年五月,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实行血腥的迭兴诸狱,兄弟不睦,铁面无情连施手段!雍正要加快速度处理他们。他向内外臣工,八旗军民等人宣布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罪状。雍正怕胤禵在外不便控制,把他囚禁在景山寿皇殿,以康熙的高画像命他追思乃父教养之恩,以便改悔。雍正四年九月,胤禩在囚禁的地方死去,雍正还说八子是服了冥珠而死。随着胤禩,胤禟的死,终于打掉了这个纵横朝野二十多年的政治集团。对于这个集团有关之人都受到雍正惩罚。比如:山西猗氏县人个狐士义在京受过胤禟资助,后来他找到胤禟,表示:愿附有道之主,不附无道之君,决定率众以救胤禟。雍正最怒火他说:《不附无道之君》,明摆着要作反!雍正以他大逆不道而将之枭首示众。还有山西布正义使高成龄承审胤禟太监李大成,李大成也处死。唯有胤禵因系胤禛同母弟,并未夺其命,使他活到乾隆二十年病故。雍正处死胤禩,胤禟等人,是为打击结党篡位,因为他们在雍正朝仍固结党不散,仍是企图制造新君的误失而获掌玉玺。整体来说:就是争夺储位,皇位的政治斗争。雍正清除胤禩,胤禟,等人时,言论谴责他的残忍刻薄。


茹叔敬


雍正有没有杀雍禟是历史上的一宗迷案。明清两代的迷案比较多,包括雍正的上位的正当性本身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比较赞同阎崇年老师的那句话,尽管各种迷案有多种版本,但我们还是以正史为依据来说话。

《清史稿》上有记载,雍禟被人弹劾,用了二十八项罪名,“请诛之”。雍正与雍禟是亲兄弟,雍正老四,雍禟老九。虽说是亲兄弟,但同时也是政敌。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雍正其实非常憎恨雍禟,但是在弹劾队伍中,有一个叫胡什礼的人,他是雍正侍卫,在羁押雍禟的过程中滥用私刑,把雍禟给折磨死了。当然你按照清史稿上说是雍正授意那是不可能,因为雍正还曾制止过,雍禟死后,胡什礼还被关进大牢。所以,只能说是胡什礼妄揣圣意了。


庚子口罩


大清历史的皇帝中,后世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争议不绝.围绕雍正谜团重重。这个问题问的就是迷雾之一的“雍正杀弟”。

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继承大清皇位。九子夺嫡之争结束了。雍正为了稳固朝政,加强皇权,对皇子胤禩集团进行分化瓦解。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驻守皇陵。胤䄉拘禁。

至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权稳固,开始对皇子胤禩集团进行严厉打击:

康熙皇八子胤禩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因呕病卒于监所。

康熙皇九子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康熙皇十子胤䄉被圈禁。乾隆时释放。

康熙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后受圈禁。乾隆时释放。

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乾隆时释放。

康熙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乾隆时释放。

与雍正争夺皇位的是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皇九子胤禟只是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的拥护者,为什么受到如此严苛的处罚呢?雍正到底有没有杀胤禩和胤禟?

皇九子胤禟之所以受到这么严苛的处罚,与他在雍正即位后的诸多举动有关。

“诽谤圣躬,捏造拘拿诸大臣,凌逼众阿哥,纵恣隆科多,年羹尧擅权”。西北军都统图腊等人关于雍正帝凌逼众阿哥的议论,即便不是指向胤禟,也和胤禟有关,此时胤禟正好在西北。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雍正元年,命允禟出驻西宁。允禟屡请缓行,上谴责所属太监,允禟行至军。
雍正三年,允禟纵容家下人在西宁生事,遣都统楚宗往约束,楚宗至,允禟不出迎,曰:“上责我皆是,我复何言?我行将出家离世!”
雍正三年七月,山西巡抚伊都立奏劾允禟护卫乌雅图等经平定殴诸生
陕西人称允禟九王
雍正四年,允禟与弘旸(允禟之子)书用朱笔,弘旸复书称其父言为‘旨’。允禟寄允䄉书言‘事机已失’,其言尤骇人。

胤禟的言语和行为,发泄着对雍正的怨气和不满。没有接受政治斗争后果的坦然和气度。这让雍正对他更加恼恨。

即使雍正没有下旨杀胤禟,手下的人揣摩上意也会做的。至于胤禟死后,雍正的反应也就不重要了。


爱冬的文


首先是雍正得罪文人。

九子夺嫡的时候,八皇子很会笼络人心,在民间多有“贤名”,普通人肯定懂不起这些,能够明白这些的至少都是有文化的人,但是结果八皇子没有登上皇位,而是四皇子胤禛登上了皇位,而且,最后八皇子也算是死在雍正手上,所以这些不明真相的文化人一头脑发热,或者被人一利用,就是一大堆黑料!这就像现在,不能得罪喷子和网络键盘侠一样的道理!

其次汉人们的造谣。反清复明一直是南方汉人们的信念。为了使雍正皇位非法化,汉人们将满族贵族们的谣言添盐加醋,炮制出雍正弑父这样的谎言。后来,在曾静,张熙等人造反失败后,他们的供词也被雍正记下来,编成一本书,叫大义觉迷录。里面就有关于弑父问题的解释。

当是也不是没有可能。一、正史可以修正,不应该会有所体現。二,野史可以陈述,但缺乏真相支撑。三,小说,剧本,电视剧为了情节可以虚构甚至改编,个人思维主导大。所以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已经是过去式,观点会很多,大部分为了正统,都会进行修正,故看到的听到的到底是不是最真实的,其实是无从考证的。


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清宫剧《步步惊心》的大火,让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吃瓜群众们都知道了康熙朝晚年有过一场九龙夺嫡,皇子们尔疑我诈,为了大位毫不顾忌兄弟之情,人头打成猪脑。

最后胜利的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给九弟胤禟定了二十八条罪,送往保定监禁,并改名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东西。同年八月,胤禟在狱中死去。

我认为他的死不是雍正下令的,他始终是雍正的亲兄弟,雍正要是下令取其性命,难免留下话柄。但要说和雍正无关却未必,就算他不下令,大臣们难道不会揣摩上意暗中下手?

(《步步惊心》中的胤禟)

胤禟死后,雍正肯定是高兴又惊讶的,高兴于他终于死了;也惊讶于他竟然死了。除此之外,必然还有些悲伤,少年时代,他们也曾是好兄弟。

那么后来雍正为什么这么讨厌胤禟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

一、夺嫡期间

胤禟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那位宜妃,深得康熙宠爱,连带着胤禟也很得宠。

这样看来,胤禟似乎也有争夺大位的资本。是的,有,而且他也的确参与进去了。但神奇的是,他不是帮自己争,而是帮八阿哥胤禩争,是铁杆八爷党,胤禩倒了之后,又帮同是八爷党的十四阿哥胤禵争。

(《步步惊心》中的胤禟)

并且他不是只在口头上支持,那是有实际行动的,给八爷党提供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八阿哥胤禩拉拢众臣博得贤王之名,真是他才德过人吗?酒香也怕巷子深呢!是胤禟用钱给他铺出了路,用钱给他塑造了好名声。

甚至胤禩的师傅之妻病故后,他还给送去银子。可以说八爷府上的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他支撑着。

后来十四阿哥胤禵奉康熙之命西征,他先送了一万两银子,之后数次派人去给胤禵送银,前后大约好几万。

胤禵过生日,他大手笔的送了九件金器,约值一、二万两银;胤禵西征途中暂回京师,他花大钱修葺胤禵的王府。

(《步步惊心》中的胤禟和兄弟们)

胤禟的钱哪来的呢?并不是康熙所赐,也不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是经商得来。他从小就极有从商的天赋,兄弟们忙着争宠,他忙着赚钱赚的钱就用来帮助关系好的兄弟们。

这样的兄弟,真想来上一打!我猜雍正也是羡慕这种兄弟之情的,两家王府离得又近,所以早期他们感情不错。雍正觉得九弟重情重义,胤禟也觉得四哥很难得,因为太子胤礽失势后四哥一直在想办法营救,并没有落井下石。

而胤禩被康熙彻底厌弃后,当初附拥他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十四阿哥胤禵也有意自己去争,只有胤禟未改初心,一方面依然和胤禩交好,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胤禵。

如此一来,就成为了雍正的政敌。双方的兄弟情都争没了,从此只剩下你死我活的相互陷害。

(《步步惊心》中胤䄉、女主、胤禟)

二、雍正登基之后

但我认为胤禟真正惹怒雍正的其实不是夺嫡期间的各种事情,那时候大位未定,兄弟们想争一争也是情有可原的。

真正惹怒雍正的是他即位之后,胤禟等人的表现。

虽然雍正已经正位大宝,但胤禟并没有服输,他私底下串联胤禩、胤禵还有十阿哥胤䄉,妄图赶雍正下台,还被雍正给拿住了证据。

最令雍正愤怒的是,胤禟等人还把他儿子弘时拉进了他们的小团伙。一怒之下,雍正下令把弘时过继给胤禩,除了宗籍,不要这儿子了。对儿子都这么狠,对兄弟就更不会手软了。

于是胤禟、胤禩都被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还被改了很有侮辱性的名字。最终两人都死于监禁中。

(《步步惊心》中的胤禟)

【结语】

总之,在封建时代,权力的诱惑力是巨大的,足以超越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

胤禟之死,死于权力之争。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在我们看来,兄弟是彼此的玩伴、彼此的朋友、彼此的依靠。但是在宫廷之中,兄弟就是对手,就是阻碍我夺得权力的绊脚石。他们不会因为兄弟而感受高兴,而是会争斗得你死我活。因为年、隆两案突然插入,雍正一度放慢了打击允禩党人的步伐,虽然也做过一些处分,比如允禟就被他以不知收敛,犹以九王爷自居为由革去了贝子,但总的说来,还是动嘴皮子的时候多,动手的时候少。受到指责和恫吓最多的是允禩。按照雍正的说法,允禩自受命任总理事务大臣以来,所办之事,皆要结人心,欲以恶名加之联躬。例证之一是雍正让他兼管工部,凡钱粮出现亏空,本应严行追究,允禩却来个宽免,其实这些事情字雍正看来,就是在收买人心。还有,雍正降谕让工部为前线打造军械,验收时却发现,刀刃无钢,盔有裂缝,甲的原料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粗铁。

见武器不合格,雍正质问允禩,允禩承认是他的责任,也情愿赔补,但雍正认为这不是光认错和赔补的事,已经关平到了态度问题,你允禩如果真心要把事情办好,别说工部,六部没有哪个部的部务能难得倒你,朝中这么多大臣,论才能规范也没人及得上你。可现在为什么一个工部都被你管得乱七八糟?无他,就是居心不良,根本没想把事情做好!雍正说允禩不但在才能方面盖过诸大臣,其心术之险诈,也在诸大臣之上,关于这一点,父亲康熙和他早就了解,但他念在大家兄弟一场,仍希望允禩能够悔改。无奈允禩全不知感恩悔过,专事沽名钓誉和企图败坏政事,实为国法所不有。为此,雍正便发出上谕:但凡有人依附允禩,便被定罪为叛国之人,绝不姑息。看来,雍正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雍正的指责当然并非没有来由,然而允禩的抵制或者说消极抵抗也有着非常正当的理由:你天天痛骂我,打击我,给我穿小鞋,还要我俯首帖耳,让做什么就什么,可能吗?

其实,在允禩的眼里,雍正随时都会把他杀掉,现在不杀只是时机没到而已,他早晚都得死。所以,他怎么可能会对雍正低头认错呢。双方情势,早已如水火,如敌国,根本无法调和,非得决出胜负生死不可了。进入1726年,年羹尧已死,隆科多也被调出了京城,年隆两大势力基本遭到清除,雍正得以腾出手来,开始大力整饬和清算允禩党人,并重点对允禩、允禟进行清算。野史中记载,有人深夜造访允禟,口称老爷子问爷晚安,逼着允禟服下一包药粉,第二天,侍奉允禟的太监发现大门朝里锁着,推窗一看,至甲空无一人,只有地上遗留着一摊股红色的血水。类似的恐怖故事发生在一个老书生身上。据说这位老书生被人带进宫游玩,竟在偶然中偷看到了雍正亲自处决允禩的经过。当时允禩已面无人色,但仍痛斥雍正说:你也不顾念我们兄弟一场的情分?想当年曹丕害曹植也没有置之死地啊!你是怕对你谋夺大位的事,咱们兄弟不服气,你要全杀了灭口吗?也不想想众人之口,史官之笔却也诬枉不了天理的。

雍正闻言大怒,立即掏出一个色白如雪的小瓶子,逼允禩当场吞服瓶子里的东西。接着允禩被扔进一只大瓮,直至变成一摊紫黑色的水…在野史的记载里,允禩和允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虽然这些故事大部分都不是事实,但是这其中又有着现实的影子。比如雍正在两则故事中都用了药粉。有人猜测可能是一种叫血滴子的毒药。据正史所录,雍正即位后曾下密谕给时任广西巡抚的李绂,让他在广西秘密寻找一种毒树汁,从旨中的描述来看,雍正对此种毒药的性能和用途已有相当认识,这至少说明他平时对此就非常留意。雍正真的是用血滴子除掉允禩、允禟的吗?或者说,他是不是有杀弟的命令和计划?专家遍查皇宫档案,找不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与此相关联,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讲述过一件往事,他和哥哥溥仪少年时于养心殿玩耍,无意中在东厢房佛龛里发现了一个纸包,纸包上有乾隆御笔:如后世有开看者,便不是我的子孙,打开一看,竟是雍正杀害其弟的密诏。

为什么乾隆要把这份密诏保留下来还要加以密封?溥杰的理解是他大概是出于想为其父赎罪和忏悔之意罢了。可是这一说法却遭到了专家的质疑,因为乾隆上台后就立即恢复了允禩、允禟的宗籍和原名,已足够为父赎罪补过。而且如果真的有雍正杀弟的密诏,出于对父亲形象的维护,他这个做儿子的就算不把密诏销毁,也不会放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发现的养心殿里,还供在佛龛里,难道就不怕外人知道吗。通过对溥杰本人的访问了解,再比对皇宫档案,专家判断,杀弟密诏不可能存在,溥杰的逸闻只是他将童年追忆和一些民间传说进行混合的结果,等到年纪大了,可能他自己也认为是亲身经历的往事了。权斗场上无亲情,允禩、允禟自争储时期起,一直是雍正的死敌,雍正对他们也都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他却不能为求一时痛快,直接降旨处决或下令暗杀。那么雍正怕什么?悠悠众口!

杀弟和年、隆案中雍正竭力想避开的诛杀功臣一样,都是不受人待见的,杀弟因为违反人伦尤其见不得光。专家与溥杰面谈,在把话题转到雍正身上时,想听听这些后世皇族的意见。溥杰双手捧拳,举到额头,说:对于列祖列宗,做子孙的只能说好话。虽不便明言,其实意味已在其中。溥杰所处的年代,与雍正相隔两个多世纪,且社会形态与人的价值观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代内心的想法仍然如此,足见雍正杀弟有多么不得人心。其实,不管雍正有没有下令杀掉自己的兄弟,他想除掉他们的心是不会变的。因为只要他们还存在于这个世上,他的皇位就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威胁,毕竟当初夺储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支持允禩的。在这宫廷之中,虽然有钱、有权,但是却缺乏了平常人家的兄弟之情,以及是父子之情,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燃灵


雍正与其几兄弟争权,其中沒有善者,为各自的利益而心狠手辣,大开杀戎,那有半点手足之情,他们都是无情绝义之人,


欧三石


雍正登上地位后,胤禟已经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虽然说帝王家无情,雍正跟他关系挺好的,从各方面来看他都不会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