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魂歸黎陽城——史說浚縣

李密(582-619年),字玄邃, 一字法主。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著名軍事家、戰略家。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曾祖父李弼,為北魏司徒,北周時為太師、魏國公。祖父李祖曜,為北周邢國公。父李寬為隋上柱國、蒲山公。《隋書·李密列傳》稱李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開皇中,襲父爵為蒲山公,從此“散家產,周贍親故,養客禮賢,無所愛吝”。隋末天下大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後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被越王楊侗招撫後,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慘敗,又敗於王世充,率殘部投降李唐。其後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

隋末,天下大亂。大業九年(613年),李密與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鶴壁浚縣)起兵反隋。玄感大敗被殺,李密逃亡(參見楊玄感黎陽之戰)。不久,被官軍抓捕,囚禁在京兆獄中。在押高陽解途中,李密對同行的囚犯說:“吾等之命,同於朝露,若至高陽,必為俎醢。今道中猶可為計,安得行就鼎鑊,不規逃避也”?囚徒們便把帶來的黃金拿出來交李密給押送的使者,以求逃脫。行至河北邯鄲時,夜宿村中,李密等七人挖穿牆壁趁夜逃走。李密與王仲伯先投山東義軍郝孝德處,但郝孝德卻不以禮相待,又投王薄,王薄對其也不重用。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李密投奔翟讓的瓦崗義軍。翟讓是東郡(今河南滑縣東南)韋城人,於大業六年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聚眾反隋。一起造反的有同郡人單雄信,濟陰郡離狐(今山東菏澤北)人徐世勣等人。義軍1萬餘多人,李密來後,通過王伯當向翟讓獻計:“今主昏於上,人怨於下,銳兵盡之遼海,和親絕於突厥,南巡流連,空棄關輔,此實劉、項挺興之會。足下資豪桀,士馬精勇,指罪誅暴,為天下先,楊氏不足亡也”。翟讓聞後對李密禮遇有加。命李密遊說鄰近小股義軍,李密所至皆附。翟讓見李密為豪傑所歸,從此與李密關係與日俱增。翟讓讓其參與議事。《隋書·李密列傳》載:李密為翟讓獻計說:“今兵眾既多,糧無所出,若曠日持久,則人馬困敝,大敵一臨,死亡無日。未若直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當時瓦崗軍缺少糧食,僅靠截取隋廷大運河漕運來維持義軍軍需。翟讓便依計而行,率軍攻破金堤關(今河南滎陽東北),取滎陽諸縣,進攻滎陽城。隋煬帝急命河南道十二郡討捕大使張須陀為滎陽通守,率精銳萬餘鎮壓瓦崗軍。十月,李密勸翟讓迎擊張須陀,二十七日,李密率驍勇常何等二十騎,分兵於大海寺(今河南滎陽東北)北設伏。翟讓以主力從正面迎敵,義軍敗退。張須陀率軍追擊至大海寺,伏兵驟起,李密、徐世勣、王伯當將張須陀軍合圍,大敗隋軍,殺張須陀,一舉殲滅隋軍,取得了瓦崗軍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隨後乘勝攻佔軍事重鎮滎陽城,戰後,翟讓令李密獨立設帳統領一部兵馬,號薄山公營。李密治軍嚴整,賞賜優厚,義軍士氣大振。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就食饑民幾十萬,義軍隊伍迅速壯大。十三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於洛口,改元永平,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封東郡公,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房彥藻為元帥左長史等,瓦崗軍達到數十萬人。之後,安陸(今屬湖北)、汝南(今河南汝陽)、淮安(今河南泌陽)、濟陽(今山東曹縣)諸郡相繼多為瓦崗軍佔領。四月,李密襲破回洛倉(在今河南洛陽市隋洛陽故城北七里),大敗隋軍。密發佈檄文,列煬帝十大罪狀,號民眾推翻暴政,天下為之震動。九月,河南、山東洪水氾濫,餓殍遍野。《舊唐書·李勣列傳》載:徐世勣見時機有利,對李密建議說:“天下大亂,本是為飢,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李密便派徐世勣率五千人自原武(今河南原陽)渡河,攻打黎陽倉(在今河南鶴壁市浚縣),與郝孝德、李文相合軍攻破黎陽倉,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不到數日,李密便獲兵二十餘萬。武安、永安、義陽、弋陽、齊郡相繼降於李密,竇建德、朱粲等歸附李密,由此李密在各路義軍中確立了盟主地位。由於李密的勢力日益強大,他和翟讓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起來。李密雖為翟讓所推,但也心存戒備,十一月,李密見與翟讓矛盾日益激化,依部下言設計斬殺了翟讓,株連了瓦崗軍的基本骨幹。接著安撫單雄信、王伯當、徐世勣等將領。由此瓦崗軍互相猜疑,離心離德的傾向已明朗化了。


大業十四年(608年)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政變,縊殺隋煬帝,擁兵10餘萬回長安,六月,宇文化及軍至黎陽(今河南鶴壁浚縣),分兵圍瓦崗軍徐世勣於倉城。李密領2萬步騎前去解圍,李密與徐世勣深溝高壘,不與宇文化及交戰。宇文化及一攻倉城,李密便攻其後,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李密與宇文化及隔水相對,李密怒罵:“卿本匈奴皂隸破野頭耳,父兄子弟並受隋室厚恩,富貴累世,至妻公主,光榮隆顯,舉朝莫二。荷國士之遇者,當須國士報之,豈容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因眾叛,躬行殺虐,誅及子孫,傍立支庶,擅自尊崇,欲規篡奪,汙辱妃後,枉害無辜?不追諸葛瞻之忠誠,乃為霍禹之惡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莫祐。擁逼良善,將欲何之!今若速來歸我,尚可得全後嗣。”宇文化及怒目大喊:“共你論相殺事,何須作書語邪?”宇文化及遂準備攻打倉城。李密聞之前去求援,徐世勣於城外掘深溝以固守,宇文化及受阻。徐世勣出兵突襲,宇文化及攻倉城未果。七月,李密知宇文化及軍糧草不足,利在急戰,便假與之講和,宇文化及不知,寄希望李密贈送糧草,而對其用糧毫不控制。後知中計,非常生氣,與李密在衛州的童山(今河南浚縣小河同山)決戰,鏖戰一日。李密中箭墮馬,昏死過去,被部將秦叔寶救回,大敗宇文化及。李密退屯於汲郡(今屬河南衛輝)。宇文化及率殘部北上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黎陽之戰是瓦崗軍以寡敵眾大敗隋軍,瓦解了隋軍。但瓦崗軍元氣大傷。這時,王世充在洛陽發動政變,挾制朝政,乘機襲擊瓦崗軍。李密大敗,本營覆沒,親將秦叔寶、程知節(初名程咬金)、牛進達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無處可歸,九月,渡河至河陽降唐李淵。大業十四年末,李密叛唐,襲據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唐將盛彥師率眾襲擊,將李密部攔腰截斷,李密被殲。李密、王伯當均被殺,李密時年三十七歲。


時徐世勣為李密守黎陽,李淵遣人將其招降。徐世勣表請收葬李密於黎陽山南五里,墳高七仞。李密甚得士心,哭者多至嘔血。《新唐書》、《舊唐書》均記載,李密被殺後送往長安,隨後李淵“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狀”。當時,徐世勣、魏徵守黎陽城(今浚縣),徐世勣還沒有被賜國姓李,不信任李淵。作為李密的下屬,徐世勣聽說李密被殺,便求李淵把李密葬在黎陽城。李淵為了籠絡徐世勣,同意了徐世勣的請求,並以“詔公禮葬焉”。《舊唐書》載:“高祖歸其屍,勣發喪行服,備君臣之禮。大具威儀,三軍皆縞素,葬於黎陽山南五里。”李密墓誌銘記載:李密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下葬,徐世勣等將領在位於“黎陽縣之西南五里之平原”的李密墓前追憶李密,唸誦辭藻華麗的紀念駢文。1969年衛河清淤時,在浚縣黎陽鎮羅莊附近的衛河河床內被挖出。墓誌銘長80釐米,寬60釐米,墓蓋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誌銘》,字體結構疏朗,樸實道健。行文39行,滿38行,行31字,共1202字。正書,書寫秀健端雅,字距排列適宜,文體為四六駢文。與《全唐文》魏徵所撰的《李密墓誌銘》大同小異。該碑歷史價值很高,現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


李密魂歸黎陽城——史說浚縣

李密畫像


李密魂歸黎陽城——史說浚縣

浚縣古城


李密魂歸黎陽城——史說浚縣

隋末義軍割據圖


李密魂歸黎陽城——史說浚縣

黎陽倉遺址


李密魂歸黎陽城——史說浚縣

李密墓誌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