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魂归黎阳城——史说浚县

李密(582-619年),字玄邃, 一字法主。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著名军事家、战略家。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曾祖父李弼,为北魏司徒,北周时为太师、魏国公。祖父李祖曜,为北周邢国公。父李宽为隋上柱国、蒲山公。《隋书·李密列传》称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开皇中,袭父爵为蒲山公,从此“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隋末天下大乱,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后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后,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惨败,又败于王世充,率残部投降李唐。其后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隋末,天下大乱。大业九年(613年),李密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鹤壁浚县)起兵反隋。玄感大败被杀,李密逃亡(参见杨玄感黎阳之战)。不久,被官军抓捕,囚禁在京兆狱中。在押高阳解途中,李密对同行的囚犯说:“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阳,必为俎醢。今道中犹可为计,安得行就鼎镬,不规逃避也”?囚徒们便把带来的黄金拿出来交李密给押送的使者,以求逃脱。行至河北邯郸时,夜宿村中,李密等七人挖穿墙壁趁夜逃走。李密与王仲伯先投山东义军郝孝德处,但郝孝德却不以礼相待,又投王薄,王薄对其也不重用。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李密投奔翟让的瓦岗义军。翟让是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于大业六年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反隋。一起造反的有同郡人单雄信,济阴郡离狐(今山东菏泽北)人徐世勣等人。义军1万余多人,李密来后,通过王伯当向翟让献计:“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翟让闻后对李密礼遇有加。命李密游说邻近小股义军,李密所至皆附。翟让见李密为豪杰所归,从此与李密关系与日俱增。翟让让其参与议事。《隋书·李密列传》载:李密为翟让献计说:“今兵众既多,粮无所出,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敝,大敌一临,死亡无日。未若直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当时瓦岗军缺少粮食,仅靠截取隋廷大运河漕运来维持义军军需。翟让便依计而行,率军攻破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取荥阳诸县,进攻荥阳城。隋炀帝急命河南道十二郡讨捕大使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精锐万余镇压瓦岗军。十月,李密劝翟让迎击张须陀,二十七日,李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骑,分兵于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设伏。翟让以主力从正面迎敌,义军败退。张须陀率军追击至大海寺,伏兵骤起,李密、徐世勣、王伯当将张须陀军合围,大败隋军,杀张须陀,一举歼灭隋军,取得了瓦岗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随后乘胜攻占军事重镇荥阳城,战后,翟让令李密独立设帐统领一部兵马,号薄山公营。李密治军严整,赏赐优厚,义军士气大振。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封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房彦藻为元帅左长史等,瓦岗军达到数十万人。之后,安陆(今属湖北)、汝南(今河南汝阳)、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山东曹县)诸郡相继多为瓦岗军占领。四月,李密袭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市隋洛阳故城北七里),大败隋军。密发布檄文,列炀帝十大罪状,号民众推翻暴政,天下为之震动。九月,河南、山东洪水泛滥,饿殍遍野。《旧唐书·李勣列传》载:徐世勣见时机有利,对李密建议说:“天下大乱,本是为饥,今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李密便派徐世勣率五千人自原武(今河南原阳)渡河,攻打黎阳仓(在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与郝孝德、李文相合军攻破黎阳仓,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不到数日,李密便获兵二十余万。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降于李密,窦建德、朱粲等归附李密,由此李密在各路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由于李密的势力日益强大,他和翟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起来。李密虽为翟让所推,但也心存戒备,十一月,李密见与翟让矛盾日益激化,依部下言设计斩杀了翟让,株连了瓦岗军的基本骨干。接着安抚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等将领。由此瓦岗军互相猜疑,离心离德的倾向已明朗化了。


大业十四年(608年)三月,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政变,缢杀隋炀帝,拥兵10余万回长安,六月,宇文化及军至黎阳(今河南鹤壁浚县),分兵围瓦岗军徐世勣于仓城。李密领2万步骑前去解围,李密与徐世勣深沟高垒,不与宇文化及交战。宇文化及一攻仓城,李密便攻其后,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李密与宇文化及隔水相对,李密怒骂:“卿本匈奴皁隶破野头耳,父兄子弟并受隋室厚恩,富贵累世,至妻公主,光荣隆显,举朝莫二。荷国士之遇者,当须国士报之,岂容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因众叛,躬行杀虐,诛及子孙,傍立支庶,擅自尊崇,欲规篡夺,污辱妃后,枉害无辜?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莫祐。拥逼良善,将欲何之!今若速来归我,尚可得全后嗣。”宇文化及怒目大喊:“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宇文化及遂准备攻打仓城。李密闻之前去求援,徐世勣于城外掘深沟以固守,宇文化及受阻。徐世勣出兵突袭,宇文化及攻仓城未果。七月,李密知宇文化及军粮草不足,利在急战,便假与之讲和,宇文化及不知,寄希望李密赠送粮草,而对其用粮毫不控制。后知中计,非常生气,与李密在卫州的童山(今河南浚县小河同山)决战,鏖战一日。李密中箭堕马,昏死过去,被部将秦叔宝救回,大败宇文化及。李密退屯于汲郡(今属河南卫辉)。宇文化及率残部北上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黎阳之战是瓦岗军以寡敌众大败隋军,瓦解了隋军。但瓦岗军元气大伤。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发动政变,挟制朝政,乘机袭击瓦岗军。李密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无处可归,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李渊。大业十四年末,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唐将盛彦师率众袭击,将李密部拦腰截断,李密被歼。李密、王伯当均被杀,李密时年三十七岁。


时徐世勣为李密守黎阳,李渊遣人将其招降。徐世勣表请收葬李密于黎阳山南五里,坟高七仞。李密甚得士心,哭者多至呕血。《新唐书》、《旧唐书》均记载,李密被杀后送往长安,随后李渊“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状”。当时,徐世勣、魏徵守黎阳城(今浚县),徐世勣还没有被赐国姓李,不信任李渊。作为李密的下属,徐世勣听说李密被杀,便求李渊把李密葬在黎阳城。李渊为了笼络徐世勣,同意了徐世勣的请求,并以“诏公礼葬焉”。《旧唐书》载:“高祖归其尸,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李密墓志铭记载:李密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下葬,徐世勣等将领在位于“黎阳县之西南五里之平原”的李密墓前追忆李密,念诵辞藻华丽的纪念骈文。1969年卫河清淤时,在浚县黎阳镇罗庄附近的卫河河床内被挖出。墓志铭长80厘米,宽60厘米,墓盖书《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铭》,字体结构疏朗,朴实道健。行文39行,满38行,行31字,共1202字。正书,书写秀健端雅,字距排列适宜,文体为四六骈文。与《全唐文》魏徵所撰的《李密墓志铭》大同小异。该碑历史价值很高,现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李密魂归黎阳城——史说浚县

李密画像


李密魂归黎阳城——史说浚县

浚县古城


李密魂归黎阳城——史说浚县

隋末义军割据图


李密魂归黎阳城——史说浚县

黎阳仓遗址


李密魂归黎阳城——史说浚县

李密墓志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