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分享快速閱讀的技巧,讓你每天能快速閱讀10萬字的內容,看完一遍就可以完全背出來。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很多人對於快速閱讀都有這樣的誤解,讀得太快就什麼都記不住,讀書一定要慢慢的讀。

我們自己可以來做一個實驗,請你隨便找一頁書,在白紙在左上角挖一個只能看到一個字的動,你在閱讀時,請你依次往後移動,這個洞每次只能看一個字,當你看完這一頁書時,嘗試回憶一下里面講了什麼。另外,你再準備一頁書,給自己十秒鐘時間快速整體的掃描裡面的內容,然後回憶內容,結果會是什麼呢?

你在十秒內看過的可能會記得更多,為什麼呢?就拿你看“學習超有料”這五個字為例,你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只有等五個字都出來了,你才能理解他到底要說什麼,如果你一秒鐘就能整體看清楚這五個字,你瞬間就理解了要說什麼。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如果一頁書有300個字,很可能你還沒有等到後面的內容出來,前面的內容就已經忘掉了,你把謹慎的信息拼湊出來,可能就是不準確的記憶,就像一張拼得七零八碎的拼圖。

普通書中一頁書的內容其實也簡單了,只是我們沒有學過將這樣的技巧,同樣運用於閱讀,所以我們想要讀書,讀得更多,而且記得更牢,閱讀更有速度。

你必須得練一分鐘3000個漢字,只是最基礎的目標,大部分人目前閱讀的速度一般只有一分鐘300到500字,為什麼一般讀者讀的這麼慢?主要有以下七個問題。

(本篇先介紹其中三個,下一篇將繼續講解另外四個,並實踐一種超級實用的快速閱讀訓練,讓你一分鐘輕鬆閱讀3000字)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閱讀提速第一個問題就是自我設限。大部分人聽到快速閱讀都會斷言這肯定是騙人的把戲,這些人肯定是天才,我是做不到的。那麼快,肯定記不住等等各種限制性信念,決定了我們不可能成為速度高手。高手都是那些願意相信的人,堅持頻繁的訓練,最終造就了非凡的成績,要真正的相信,需要找到讓你相信的成功案例。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紐約的中學教師賀懷特伯格平時一分鐘閱讀25000字,他當眾花了25分鐘讀完了1200頁的新書,並滔滔不絕詳述書中的主要內容,他認為重要的是,因深信人得到的潛能是無限的。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第二個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很多人在閱讀時人在曹營心在漢,讀著讀著就像孫悟空的魂一樣,飛到九霄雲外了,一本書不知道何時才能讀完。當我們注意力集中時,大腦進入高速運轉狀態,更容易從整體上理解知識,快速提取要點,使記憶更牢固,快速閱讀的高手能夠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閱讀對象上。還能迅速將追麗從一個重點轉移到另一個重點。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閱讀的專注力,可以通過三種小技巧來進行訓練。

第一個,舒爾特表訓練。

舒爾特表可以用來拓展眼睛的視野幅度,加快眼睛的反應速度,提高對書本中有用信息的定向搜索能。

訓練方法如下,,一眼睛距離表30到35釐米,眼睛自然的放在表的中心,餘光顧及到整個表在所有數字全部清晰看到眼睛這樣的前提下,按照從1到25的順序速覽所有的數字。一般來說,如果能夠在25秒內看完就比較優秀,在15秒內就特別優秀,那大家可以。找到相關的方法來進行訓練,每天可以訓練十個表。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第二個練習關鍵詞搜索訓練,一本書定一個了出現較多的關鍵詞。

第三個練習調整閱讀的狀態,大腦處於阿爾法狀態時,大腦呢清醒,而且放鬆,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提高,那如何讓大腦處於這種狀態呢?聽巴洛克音樂,比如莫扎特的a大調第29號交響曲,第七號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二是練習正念冥想,讓自己進入到靜心專注的狀態。

第三個問題是有聲閱讀。

有聲閱讀,不僅包括我們大聲朗讀,還包括嘴唇跟著動,舌頭喉嚨聲帶在動,另外,我們的心東也算,心裡面一個字一個字的在默唸,這種閱讀的話,我們的信息經過了眼睛,嘴巴,耳朵大了這樣一個迂迴的閱讀路線,速度自然會慢。

那怎麼樣可以消除呢?分享三個簡單的技巧。

只需這一個訓練,讓你一分鐘速讀3000字!(上)

一是在閱讀時,嘴唇可以含一支筆,或者將將手指緊貼著我們的嘴唇和喉嚨。

二是在腦海中默唸一段話,或者哼著一段旋律,這樣就沒有辦法發生閱讀了。

三是加快閱讀的速度,一次你看的內容更多的話,就根本沒有辦法去發出聲音了。

這篇文章的下半篇,我們將介紹另外四種閱讀誤區,並實踐一種超級實用的快速閱讀訓練,讓你一分鐘輕鬆閱讀3000字。有興趣的快來看吧。

下一篇文章將介紹一種更有效,更有趣的記憶方法。歡迎您點贊,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把文章分享給你的好朋友,讓我們一起挖掘大腦記憶潛能,從此學習考試將變得易如反掌,工作順利,繼而一鳴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