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快速阅读的技巧,让你每天能快速阅读10万字的内容,看完一遍就可以完全背出来。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很多人对于快速阅读都有这样的误解,读得太快就什么都记不住,读书一定要慢慢的读。

我们自己可以来做一个实验,请你随便找一页书,在白纸在左上角挖一个只能看到一个字的动,你在阅读时,请你依次往后移动,这个洞每次只能看一个字,当你看完这一页书时,尝试回忆一下里面讲了什么。另外,你再准备一页书,给自己十秒钟时间快速整体的扫描里面的内容,然后回忆内容,结果会是什么呢?

你在十秒内看过的可能会记得更多,为什么呢?就拿你看“学习超有料”这五个字为例,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只有等五个字都出来了,你才能理解他到底要说什么,如果你一秒钟就能整体看清楚这五个字,你瞬间就理解了要说什么。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如果一页书有300个字,很可能你还没有等到后面的内容出来,前面的内容就已经忘掉了,你把谨慎的信息拼凑出来,可能就是不准确的记忆,就像一张拼得七零八碎的拼图。

普通书中一页书的内容其实也简单了,只是我们没有学过将这样的技巧,同样运用于阅读,所以我们想要读书,读得更多,而且记得更牢,阅读更有速度。

你必须得练一分钟3000个汉字,只是最基础的目标,大部分人目前阅读的速度一般只有一分钟300到500字,为什么一般读者读的这么慢?主要有以下七个问题。

(本篇先介绍其中三个,下一篇将继续讲解另外四个,并实践一种超级实用的快速阅读训练,让你一分钟轻松阅读3000字)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阅读提速第一个问题就是自我设限。大部分人听到快速阅读都会断言这肯定是骗人的把戏,这些人肯定是天才,我是做不到的。那么快,肯定记不住等等各种限制性信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成为速度高手。高手都是那些愿意相信的人,坚持频繁的训练,最终造就了非凡的成绩,要真正的相信,需要找到让你相信的成功案例。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纽约的中学教师贺怀特伯格平时一分钟阅读25000字,他当众花了25分钟读完了1200页的新书,并滔滔不绝详述书中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重要的是,因深信人得到的潜能是无限的。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第二个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很多人在阅读时人在曹营心在汉,读着读着就像孙悟空的魂一样,飞到九霄云外了,一本书不知道何时才能读完。当我们注意力集中时,大脑进入高速运转状态,更容易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快速提取要点,使记忆更牢固,快速阅读的高手能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阅读对象上。还能迅速将追丽从一个重点转移到另一个重点。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阅读的专注力,可以通过三种小技巧来进行训练。

第一个,舒尔特表训练。

舒尔特表可以用来拓展眼睛的视野幅度,加快眼睛的反应速度,提高对书本中有用信息的定向搜索能。

训练方法如下,,一眼睛距离表30到35厘米,眼睛自然的放在表的中心,余光顾及到整个表在所有数字全部清晰看到眼睛这样的前提下,按照从1到25的顺序速览所有的数字。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在25秒内看完就比较优秀,在15秒内就特别优秀,那大家可以。找到相关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每天可以训练十个表。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第二个练习关键词搜索训练,一本书定一个了出现较多的关键词。

第三个练习调整阅读的状态,大脑处于阿尔法状态时,大脑呢清醒,而且放松,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高,那如何让大脑处于这种状态呢?听巴洛克音乐,比如莫扎特的a大调第29号交响曲,第七号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二是练习正念冥想,让自己进入到静心专注的状态。

第三个问题是有声阅读。

有声阅读,不仅包括我们大声朗读,还包括嘴唇跟着动,舌头喉咙声带在动,另外,我们的心东也算,心里面一个字一个字的在默念,这种阅读的话,我们的信息经过了眼睛,嘴巴,耳朵大了这样一个迂回的阅读路线,速度自然会慢。

那怎么样可以消除呢?分享三个简单的技巧。

只需这一个训练,让你一分钟速读3000字!(上)

一是在阅读时,嘴唇可以含一支笔,或者将将手指紧贴着我们的嘴唇和喉咙。

二是在脑海中默念一段话,或者哼着一段旋律,这样就没有办法发生阅读了。

三是加快阅读的速度,一次你看的内容更多的话,就根本没有办法去发出声音了。

这篇文章的下半篇,我们将介绍另外四种阅读误区,并实践一种超级实用的快速阅读训练,让你一分钟轻松阅读3000字。有兴趣的快来看吧。

下一篇文章将介绍一种更有效,更有趣的记忆方法。欢迎您点赞,在评论区留言。也可以把文章分享给你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挖掘大脑记忆潜能,从此学习考试将变得易如反掌,工作顺利,继而一鸣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