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唐朝詩人王之渙是盛唐極具水平的高手,他傳世的作品並不多,只有區區六首而已,但篇篇都是經典。在2011年,武漢某高校進行的調研中,《登鸛雀樓》在影響力排名中位居第四。除此之外,《涼州詞》被後世文人譽為七絕壓卷之作,是“唐音”的典型代表。相信我們都在中學語文課上讀過: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伴隨著這首唐詩的,還有一個“旗亭畫壁”的典故。它說的是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在旗亭喝酒,路遇一群歌妓在演奏。他們三人打賭,誰的詩被歌妓吟唱,誰就是贏家。結果,歌妓分別演唱了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長信怨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以及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這讓王之渙急眼,他認定最漂亮的那位歌妓一定會唱自己的詩。結果,這首《涼州詞》果然被吟唱起來。

詩和典故都是如此出名,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首詩卻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宋代的《文苑英華》卷一九七、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二“橫吹曲辭二”,它被記載成這樣的:

黃沙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看到了嗎?這個版本和我們所學的有兩處不同。第一處是“黃河遠上白雲間”變成了“黃沙直上白雲間”;第二處是最後一句的“春風”變成了“春光”。雖然用詞都要細細琢磨考究,但最後這句的不同,往往被人忽略了,因為它畢竟無關宏旨。然而,第一處中的問題,卻相差實在太遠,不得不深究一番。

相信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也會有小珏一樣的疑問。“黃河之上白雲間”這一句寫得很美,也很有魄力,但總覺得哪裡出了問題。現在我分析,應該是有三點值得商榷的。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第一,本文題目為《涼州詞》,詩中又出現了玉門關。小珏當然知道,前者是宮調曲名,後者是化用典故,並不是實指。但是,它們總歸是代表邊塞苦寒之地,在這裡又怎麼會見到黃河呢?

第二,歷來看黃河的視角,大多數人都是順河而下,王之渙自己的《登鸛雀樓》就是“黃河入海流”。這句詩怎麼這麼怪,是從下往上看的。這樣的寫法,只有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但詩仙畢竟還只是往上看,河水畢竟還是往下流,往東流。王之渙憑什麼寫得黃河“往上”流?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第三,既然有河,就不會荒蕪苦寂,就會孕育花草樹木。這明顯與全詩荒涼悲愴的氣氛不太合拍。

儘管如此,老師還是會耳提面命地告訴小珏:“懂不懂,這就叫做詩意。“黃河遠上白雲間”的意境才更美,才會出語驚奇。這是從低處仰望黃河,黃河滔滔不絕,一直延伸到白雲裡,這是地理位置和視角改變造成的藝術效果。有山有水,這才有壯美之情,這才是千古絕唱,不得妄自揣測。”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然而,這句詩很可能就真的是在相互傳抄中出現了問題。不光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兩本古籍之中,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中也是如此寫的,只不過末句變為了“春光不過玉門關”。目前發現的詩集中,最早出現“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只是明洪武年間的高棅《唐詩品彙》。那為什麼“黃河”更為有名呢?

變故可能發生就發生在“旗亭畫壁”這個典故上,它出自唐朝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這是一本傳奇小說集,按照“旗亭畫壁”中四首詩的成詩時間以及三大詩人的生活軌跡,應該是薛用弱為製造話題而杜撰出來的故事而已。它就是使用了我們熟知的版本,而這個典故名聲太響,又成書與唐代,導致明清之後很多詩集照搬照抄。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哪怕是《全唐詩》,其實已經做了考證,也發生凌亂的想象。它乾脆在卷十八“橫吹曲辭”中《文苑英華》使用了“黃沙”版,又在卷二百五十三“王之渙”中使用了“黃河”版,令人哭笑不得。

小珏在前面已經羅列了支持“黃沙直上白雲間”的三點理由。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全詩以白描的手法,寓意於物,寓情於景,看到的就應該是黃沙卷地的情形。《登鸛雀樓》可以寫“黃河入海流”,因為鸛雀樓在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夢溪筆談》就說它“下瞰大河”。在遼闊的塞外,那隻能是遍地黃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