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魯爾區,德國的“老工業基地”。它曾是德國的核心工業區,地底埋藏深厚的黑色黃金,用燃燒的生命滋養數百萬人口。它曾沐浴戰火,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軍火保障。讓人感慨的是,它像一個從風華正茂的壯年衰落成體力不支的老人,工業的輝煌場景最終輸給了時間。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魯爾區之興:歐洲工業的心臟

魯爾區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河蜿蜒穿過而得名。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魯爾區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德國國土面積的1.3%。原本以農耕生息的魯爾區在德國再平凡不過,沒有想到有一天地下的豐富煤炭資源會推它走上“開掛”之路。魯爾區煤炭儲量2190億噸,佔德國總儲量的3/4,其中可採儲量約220億噸,佔德國可採儲量的90%。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自19世紀上半葉,憑藉豐富的煤炭儲量,魯爾區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和生產鋼鐵。

源源不斷的儲採量,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豐富的礦物資源以及萊茵河便利的航運,讓魯爾區迅速迎來了爆發式發展。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克虜伯為代表的鋼鐵和煤炭企業在魯爾工業區內迅速崛起。來自不同國家的數十萬人湧入魯爾工業區,在煤礦和鍊鋼廠內創造了魯爾工業區一百多年的輝煌發展。魯爾工業區的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重要工業城市也因煤炭、鋼鐵、化學工業聞名世界。煤炭工業起家的魯爾工業區,在煤炭綜合利用的基礎上,形成了煉焦、煤化學、鋼鐵、電力等多元化發展的重工業格局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背靠強大的煤炭、鋼鐵工業,魯爾區一共發展了12座城市,12000個工廠和600多個礦區,礦山地下交通線總計6800公里。城市、人口、礦業三者相互作用,生髮出一個全新的魯爾區“機體”。魯爾區迅速成為德國乃至歐洲的工業中心,同時也促進了當地化學工業、氮肥工業、重型機械製造、建材工業的發展。一個多世紀以來,魯爾工業區的煤炭工業和鋼鐵製造業一直是歐洲最重要的產業,其技術及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稱為歐洲工業的心臟

魯爾區之衰:黃金時代終結

魯爾工業區工業的蓬勃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災難。幾十年的工業發展,魯爾工業區為德國積累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上意識形態的扭曲,德國主動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輝煌不是永恆的,燃燒的煤炭也終將熄滅。

魯爾區用黑色的煤炭締造了屬於它的黃金時代,卻因戰爭陷落進黑暗時刻。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作為德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命脈,魯爾區也是德國發動戰爭的物質保障。

二戰期間,魯爾區扮演著德國軍工廠的角色,最終淪為戰爭對手的重點轟炸對象。1940年至1944年,魯爾區30%的工廠毀於轟炸。1943年,全德範圍內最重要的工業企業之一——梅迪奇工廠,過半的設備毀於空襲。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1945年,魯爾區的重要城市多特蒙德遭遇1108架飛機、超過4800噸炸彈的毀滅性轟炸,造就了二戰期間最慘烈的一次轟炸行動。

一波為平一波又起;內傷還來不及療愈,前狼後虎已經開始搶佔市場,讓魯爾區的黃金時代走向終結。

一方面,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瘋狂開採,魯爾區地下煤礦平均深度達到650米,伴隨高企的開採成本,市場競爭力也逐漸下降,來自美國和東歐的廉價煤逐漸佔據國際市場。

歐洲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何走向了衰敗

另一方面,石油的廣泛使用,也使得工業對煤炭的需求直線下降,造成魯爾區不少煤礦倒閉,相關工作崗位的數量也急劇減少。

更雪上加霜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巴西、日本等國在世界鋼鐵市場以優質、廉價迅速搶佔市場,全球市場上低價鋼材的供應量增加,德國的鋼鐵工業陷入危機,魯爾區鋼鐵也隨之失去競爭力。

不怕風吹雨打,就怕大勢已去。

隨著煤炭開採難度的增加,煤炭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比重的下降,以及來自海外市場的競爭,魯爾區核心產業大幅收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