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5歲了,很懼怕死亡,怎麼辦?

青沙白鳥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離不了的事情,尤其是70歲以後這個年齡段,按照平均壽命來看,已經開始接近尾聲了,如果這個現實我們無法改變,那就儘可能的去改變自己的心態。

我一直在思考著,我們到底為什麼畏懼死亡?如果說是因為臨死時的掙扎而懼怕?我覺得不大可能,因為活著時候的壓力可要比那嚥氣中的短短几分鐘更煎熬。那麼我們怕的可能就是人生還留有遺憾沒有機會去實現,或者不想告別這個世界,也就是好死不如賴活。

從心理層面,我們該如何最大降低對死亡的恐懼呢:

1、想想自己的孩子,以及自己孩子的孩子,他們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而且可以無限的延續下去,因為它們體內的DNA就有我們的一部分。

2、相信這個世界是有輪迴的,死亡以後或許在某個時間點我們會頭胎再次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是我們沒有保存在前世的記憶而已。

這樣想會不會幫助你化解不少對死亡的恐懼呢?年輕人也是一樣的,總有一天會老,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光陰,想做什麼,有什麼理想就一定努力的去實現,至少不給老去的自己留下遺憾。


荒野發現


75歲了,很懼怕死亡怎麼辦?

廢話不是嗎?活到85了也沒有人願意死啊?好死不如賴活著嗎?能活到90週歲,農村老人國家給的社保還多出一倍的養老錢嗎?一個月可能將近400塊錢呢,吃個藥差不多就夠了。有大病上醫院,兒女掏錢治病,老人們有兒女伺候著,一年一年的生活著有滋有味的,攤上社會好,兒女孝順的,那個老人都知道吃點有營養的食物,身體能硬朗一些。

話說回來了?如果身體有病了?整天遭罪,哼哼呀呀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兒女時間長了,看不到好臉子,那活著也是在煎熬,無論多大年齡,都希望能趕緊結束生命,偏偏還死不了。於是乎還得苟延殘喘的活一天是一天。

災難來了你害怕死亡也沒用,這次武漢瘟疫,家裡人攤上還不知道被感染,一家人都得了傳染病,不計其數,有的人得到及時治療,有恢復正常的,有人還是去世了?你說活著的人該多痛苦啊?醫護人員治病救人也被傳染,那個李文亮醫生,救了別人,自己缺感染了,父母被搶救過來了,老婆孩子多虧給送到安全地方,老婆還懷二胎,他心裡有多不捨得離開家人呢?還是走了。

許多醫生護士被傳染,犧牲了自己,救活了別人,他們的精神永遠是活著的。

一個人能健康的活到75歲,孫子應該都20歲左右,有什麼好怕的,能自食其力肯定不會害怕,身體不好的有病了,得了不治之症,活著更遭罪,錢花了了,命也救不回來,面對現實吧。

後人也能輕鬆一點,過過自己的日子,要有尊嚴的活著,才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一個人一生乾乾淨淨的活著,是給兒女留臉,走了也被別人稱讚德!




萬順如意


面對“死亡”,誰敢說“不怕”,那他定是聖賢!
誰都會懼怕死亡,沒有例外。但是,死亡又是人們必然要走向的目的地。我很喜歡朱德庸說過的一句話“別害怕,因為我們誰也不會活著離開這個世界!”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他告訴我們在活著的時候,要勇於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當我們必須要面對死亡的時候,才可以讓我們多了一些坦然和鎮定。

不管是75歲還是85歲亦或是25、35歲都逃不過“死亡”兩個字,與其“害怕”,不如讓自己活得精彩些。假如明天就會死亡,那就讓今天變的精彩些吧!

保爾說過:“當我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

我們如果在有生之年能盡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力所能及的多為別人著想做到無愧於自己的一生,是不是就會對死亡少一些恐懼呢?

我想肯定是的,不要懼怕死亡,因為我們都會死去。


朝惠


75歲怕死很正常,如果是25歲就懼怕死亡就有些過早了。

其實人之所以怕死,要我說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的生活太美好了。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精彩,才會怕失去他。如果生在生無可戀的時代,恐怕也沒有這麼怕死了吧!

據不完全統計,您問誰統計的?好吧,是我統計的。大部分人從四十歲開始就懼怕死亡。因為這就是人生的必然性。四十歲,正好處在見識豐富的年齡段。說白了就是經歷過了家裡老人的死亡了,就開始想象自己死亡的時候的樣子。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四十歲的時候也應該是不疑惑任何事的時候。也就是看過了生死,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抱有太大的幻想,不再幻想自己能夠長壽,能夠健康的活到一百歲。慢慢的接受了事實,原來人是很難活到一百歲以上的。

那麼到了75歲,就更加的明白這個道理了,人終歸一死。

很多人從四十歲開始就已經感受到很多身體的衰老,身體機能的老化是越來越明顯。比如胳膊腿兒開始出現毛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慢性病。什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關節炎,都漸漸的和自己成為“終生伴侶。”

年輕時很多動作都是手到擒來,可歲數大了以後就變得異常的艱難。比如跑步開始跑不動。上樓都開始費勁。就連吃飯都開始吃不了什麼太好的東西了。這些變化自己都隨時能夠感受得到。

再加上到了七十多歲的年齡以後,身邊的朋友,老夥伴相繼的去世,就更加重了自己的恐懼感。尤其是親生經歷朋友的死亡的老人,看著朋友從生龍活虎的一個老夥計,變成了沒有血色,沒有意識。肯定是不容易接受的事實。

對於老人的這些顧慮,其實只需要想到一點,就會好一點。就是死亡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管是富貴的還是貧窮的,都要走到這一個終點。

這樣想是不是就好多了,也就是說,我們走向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有很多大富翁的陪伴。並不是我們一個人,這麼孤獨。

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戰戰兢兢一直到死也是一輩子。可我們要是快快樂樂的,沒有負擔的過完餘生,是不是更好呢?

如果把我們每天害怕死亡的時間用到享受最後的時光上面,可能會多出很多的時光,也多出很多的歡樂。這就叫做人生的加法。如果我們放大了害怕,這一生最後的時光就是在恐懼中度過的。就會失去很多東西,這就是人生的減法。

大家好,我是北京城市專家@北京範兒。有關北京相關的問題您都可以向我提問。


北京範兒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很多人面對的時候,都會感到恐懼。尤其是那些正享受榮華富貴的人,更貪戀人世,恐懼死亡。這些人中,不乏國家元首、英雄人物、黑道大哥、豪商鉅富,等等。那麼,為什麼會有恐懼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宗教典籍或神話故事,將人死後接觸的世界描繪的很恐怖,比如黑白無常、黃泉、閻王、小鬼、十八層地獄,尤其是經過故事、小說、影視等一些藝術作品渲染,就更加恐怖。原因之二是受葬儀的感官刺激。比如,看到棺槨,就想象自己死後要躺在裡面,看到火化,就想象死後要被焚燒,看到墳墓,就想象死後要住在冰冷的地下,就不免心生恐懼。其實,人死後,有沒有靈魂?如果有,以什麼形式存在?這些都是未知的,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是哲學和神學研究的領域。現在我們關於死後的一切認知,都是想象出來的,換句話說,是不科學的。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色諾芬尼就認為,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模樣,把神想象成與人一樣,完全是沒有理由的杜撰和猜測,他相信,神無論是形象上,還是思想上都不可能與人一樣。另外,從某種角度上說,你的後代就是你生命的延續,而且,從物質不滅的角度來說,人死後,仍然後以另外的組合形式,存在於宇宙之中。所以,無須懼怕死亡!





鳳凰集


活到七十歲以上,死也可以瞑目了!我今年七十三,很想在能自理的時候可以死去,不要等到所有器官失去機能,不能自理時,半生不死更不好!有時我的頭很痛,似乎要死了,我臉上趕快擺出微笑,表示自己很樂意死去!


用戶1457535488221


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我們每個人都要去面對,無法逃避。因為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萬事萬物都無法逃脫這一法則,況且你我皆凡人,更是無從逃脫。

有時候我也覺得死亡很可怕,可是有時候我又覺得其實死亡不可怕,只要不是死的很難看,而是自然消亡又有什麼可怕呢?既然是無法逃避,那就坦然面對,人生是減法,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倒計時。人活一生不容易,要經歷種種磨難,包括天災、人禍、疾病……各種各樣我們想不到的打擊和困擾,不過還好,這一切都不曾將我們打倒,我們很慶幸自己還活著。

活著就好,活著就要讓生命散發活著的光彩,而不是去等待死亡。不要辜負生活賦予我們的使命,活好當下比什麼都重要,不要去過多的擔憂自己未來會怎麼樣,因為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所以在有生之年能儘量不給自己留遺憾。



眾說非凡


怕有什麼用,該來的總會來,只是遲與早的事,重要的是活好當下。





信241706606


死!螻蟻尚且愛惜自己,何況是高級動物的人類?死確實讓人敬畏!但這是必然之路,之不過是每個人的人生長短而已。怕也沒用,駕鶴西去是必須的!想開點,坦然面對,人生就那麼回事,走過場就是了。


用戶4837352327865應


我65歲,但一點不怕死,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就可算是一生幸福。從出生到現在沒有經歷戰爭和天災人禍,人生各個時期都比較順利,沒有過高要求,衣食無憂,身體無病痛,內心無糾結。但以後就難說了,誰能保證一生不遇到點事呢?特別是身體只會越來越不好,還有難以預料的天災人禍,晚上睡覺我會想如果就這樣睡過去了也挺好的,很舒服。我有這種想法,您覺得奇怪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