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恭祝大家元宵快樂

人民藝術恭祝大家元宵快樂

庚子話元宵

元宵節,又稱上元、燈節,為每年的正月十五。我們一般稱一月為元月,是第一個月圓之時,故而稱之為元夕或上元。古稱夜為宵,而恰好又是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之為元宵。被稱之為燈節,則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的事。據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已受到重視,相傳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活動,而真正成為民俗活動是到了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在中國興盛有著不可分割的作用。唐代是佛教大興士官、百姓都會在年後第一個月圓之夜燃燈供佛。於是,佛家燈火遍佈民間,元宵張燈成為法定節日,也成為民間的習俗。

我們家鄉把燈節,元宵節叫“十凹”。也不知道究竟什麼原因叫這個名字,我也無從得知。也許農民覺得叫什麼上夕、元宵這些文縐縐的名字叫起來,不那麼自然罷了。元宵也是很少叫的,老人們一般都叫湯圓兒,都是在大米湯裡煮湯圓兒。我們小時候自進入臘月就開始盼年下(也就是春節),盼了年下盼“十凹”(元宵節),“十凹過了沒啥扒”。過了十五也就意味著這個春節徹底過完了,開始整裝上陣,一年之計在於春,開局之時當然要有良好的精神。其實在我小時候的農村,過了初六七一般在外打工的人都開始出門了,家裡面就剩下老人和孩子們。因為學生開學上課,一般都是過了十五以後,而初六,初九就是預定出門的好日子,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所以圖個吉利就這樣傳下來了。

人民藝術恭祝大家元宵快樂

那時候我們過十五,似乎這一天倒並不重要,雖然十五是正日子,但這個節日是三天,而三天的內容各不相同。到了正月十四,媽媽都會蒸花饃,所謂的花饃,就是用麵粉做成各種造型的饃,有彎彎身子的龍,當時的日曆上一般都會印有幾龍治水。這些年,在京城也看不見這種木板套印的灶王畫和天地之神的年畫了。也不知道是幾龍治水,聽大人說,一龍治水的時候,雨水是最充沛的,九龍治水是會幹旱的。因為一個和尚擔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亦是如此道理罷了。還有做成棗花狀的,叫棗花饃,花分四瓣,中間用紅棗切成方塊兒,弄上一點兒就像花蕊很是好看。當然,什麼年也會蒸成什麼豬呀,羊呀等等……但不會弄出來蛇的造型,蛇多多少少有一點冷血,所以家鄉的屬相把蛇說成小龍。除了這些動物的造型外,就是用玉米麵加上白麵弄成油燈的樣子。蒸熟後,用秸稈兒裹上棉花做燈芯兒,然後裝上豬油,這便是我們童年的花燈。我們會舉著這樣的燈(我們叫燈盞兒),到鄰居家或村子裡去玩兒,遇上風就用紙捲成罩兒,於是我們的燈罩兒,就呈現出五顏六色的。這是一般都是十五十六的晚上,小孩子們帶著自己的花燈集合在村子裡上下,叫著跑著,因為這些燈是麵粉做的,燃料是用豬油做的,所以十六過後就用菜炒炒吃掉了。

人民藝術恭祝大家元宵快樂

人民藝術院長李優良恭賀大家元宵快樂

家鄉的十五,照例在十四的晚上,媽媽把蒸好的棗花饃和供品,還有當晚吃的飯盛一碗放在家裡的神位前。嘴中唸唸有詞,點上香,燒一些金銀紙折成的元寶來祈福。而到了十五的早上,依然這樣重複一遍。我們家附近有幾個村子在這個時期都會唱戲,大部分都是村民自編自演的傳統戲,無非是忠良與奸臣,才子與佳人。離我們家大約三四里路的兩個村,一個是張溝,一個是黃窪村,都會在十五期間開唱。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張溝經常唱《鍘美案》黃窪經常唱《二女子告狀》都是豫西的曲劇。這是當時最吸引人的娛樂活動了,一般在十五中午吃完飯,山路田頭的路上都很多人去看戲。這兩個村有時候也會比量一下,家長們會給我們掏一毛錢到戲場上買一點兒甘蔗或是一包瓜子。正月十五這一天,也是平輩親戚或者長輩去看晚輩的時間,反正不過正月都是年,十五的晚上,一年的燈節就正式開始了。後來市場上就有賣的,用色彩紙做成的各式各樣能摺疊的燈籠,用一個小竹竿兒挑著,裡面插上蠟燭。再後來就有了塑料做很好看的燈籠,是裝電池的。正月十六的晚上,是燈節最熱鬧的時候,這時候家家都會買一些煙花,我們叫"旗火”來放,也就是最小的禮花。點著以後在空中旋轉或者在地上跑,有錢人家就買一些禮花炮,燃放時山村的夜空開出各種造型,什麼菊花,滿天星呀等等,這時我們都會跑到村裡打麥場去看。當然也有村子放電影,有人就會跑去看電影,大家不怕寒冷,跑十多里山路去看電影。當時放一些《五女拜壽》《小二黑結婚》等等一些比較喜慶的電影。正月十六這一天,我們老家叫遊十六,這一天都會舉家而出到街上鎮裡,這時候磁澗街或新安縣城都是人山人海,街道上摩肩接踵。鎮上有舞獅子、踩高蹺、走旱船的,更有在劇院裡表演上刀山,看的讓人提心吊膽,縣裡則有各鄉鎮的文藝匯演,這個時候真是普天同慶,官民同樂。

元宵節基本上是三天,第一天祭祀,吃團圓飯。而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就是正式的燈節,一家人出去遊玩兒。有條件的是去市裡看看燈會,沒有條件的就在鎮上村裡玩玩兒,這一天卻又有另一重意義,就是乞巧節。傳說中,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未出嫁的姑娘在嫂或嬸嬸們聚在一起,用一碗玉米和穀子插上三炷香,擺上幾味供品,請桃花姑姑下凡。據說這個桃花姑姑是王母娘娘的女兒,一番說唱之後,桃花姑姑就會附到其中一個人身上。這時候,姑娘們可以問一下,什麼時間婚姻能順,找婆家找什麼方向,屬相是什麼,甚至於什麼性。而小孩兒則可以問一下學習成績,將來的發展方向。而已結婚女生可以問一下自己什麼時間生小孩兒,生男孩兒還是生女孩兒等等。這個活動不能有七歲以上的男孩子在場,據說有男人在場,桃花姑姑害羞是不下來的,所以稍大以後我就沒再看過村裡的這種活動了。具體桃花姑姑下凡說的是否準確我也記不起來了,但覺得這事兒很有趣。

人民藝術恭祝大家元宵快樂

北京小學李澤坤同學為大家送福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十七。燈節到此基本已經到了尾聲,這天照例去鄰村看戲,閒逛,城裡的燈會還在持續,而農村已經開始收拾農具開始幹活了。而這一天,吃完飯都會在外面溜達一會兒,等月亮上來了,大人就會說,趕緊睡吧。我問為什麼呢,媽媽說趕快睡,不要說話,今天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不要影響人家的好事。而且媽媽在我睡前專門兒弄一些吃的,或者將麵餅擺在牆根兒,名曰給老鼠嫁女隨點兒禮。並在地上撒上米鹽,要早點上床,也不準點燈,以免打擾人家的好事。我們那裡至今還有“正月十七老鼠嫁女“的諺語。這些傳說究竟是怎麼來的我一直想去考究一番,正因為有了這些傳說,才讓我們的節日充滿著更多的神秘和濃厚的人文色彩,才讓我們的記憶更加溫馨。

今天就是元宵節了,今年的元宵節都有著不同的滋味,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肆虐,舉國上下,眾志成城。這個春節也成為我們最難忘的節日,我們只能待在家裡,讓一直喧囂和浮躁的自己冷靜下來。讓我們每個人去思考去自省,通過媒體我們看到在疫情中都沒有機會靜守家中的醫護人員,這個節日他們與時間賽跑,搶救一個個危重的患者。我們不僅是向他們致敬,更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在危難之中的力量和精神。這個春節我有十多天的日子,全天和媽媽在一起,彌補了這麼多年在外和媽媽的分隔。這段時間,我在思考,我在自省,我在懺悔,當一個人或是社會真正的覺醒,這將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天佑中華,否極泰來。相信不日的將來,我們依然是春暖花開,國泰民安,在我們的記憶中,春節、元宵又被賦予新節日的內涵和意義。

(作者為人民藝術創作院院長,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員,中華詩詞學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