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感動——來自常德防控一線普通百姓的故事

小人物,大感動

——來自常德防控一線普通百姓的故事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勇軍 姜鴻麗

魯融冰 李傑

通訊員 楊波 楊淳 孫開國

每一場大災大難,最能拷問人們的良知。與湖北毗鄰的常德,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眾多普通百姓以樸實無華的舉動,挑起責任和道義,放射出人性的光芒,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

“我只是捐了一些口罩,就得到這麼多讚許,實在承受不起”

澧縣城頭山鎮黃河村村民郝進在疫情防控中,捐獻出1.8萬隻口罩,解了當地燃眉之急。就是這件事,讓他成了“網紅”。

郝進是個90後,說起這些口罩的來歷,他的語氣中透著心酸。此前,他在廣州一家口罩廠打工,廠子經營不善,用1.8萬隻口罩抵了拖欠他的2萬元工資。

眼下,防疫物資緊缺,尤其是口罩。返鄉的郝進決定把口罩全部捐贈給父老鄉親和一線醫療人員。農曆大年三十那天,他捐贈1.5萬隻。正月初二,他把最後3000只全捐了出去。這1.8萬隻口罩,對澧縣來說,是雪中送炭。

村支兩委考慮到郝進打工不容易,要給他經濟補償,他搖頭說:“這使不得!使不得!搭幫黨的富民政策、鄉村幹部的扶持和鄉親們的幫襯,我家裡靠種植葡萄,日子越過越好。這麼多口罩堆在家裡,既佔地方,又發揮不了作用。這次防控疫情能派上用場,也算物盡其用。我要是收了村裡的錢,還算個人嗎?”

面對記者的採訪,靦腆的郝進顯得有些犯難,他說:“我只是捐了一些口罩,就得到這麼多讚許,實在承受不起。”

“只要鄉親們安然無恙,我也算盡到了村醫的本分”

要說憋屈,津市新洲鎮萬壽宮社區的村醫郭定喜算得上一個。因女兒在武漢工作,今年回家過年,不料發生疫情,他主動上報,把自己和家人居家隔離。

在電視上看到同行們沒日沒夜連軸轉,郭定喜坐立不安:“俺這個村醫成了‘蹩腳馬’,有勁使不出,這如何是好?”

女兒郭蓉畢竟在武漢呆過,見識廣、點子多。“爸爸,現在網絡這麼發達,你何不用微信給鄉親們瞧病呢?”聽了這話,郭定喜滿臉愁容煙消雲散。他撥通了社區的電話,要求公佈自己的微信號。郭定喜收到的第一條微信是村裡王先軍發來的。王先軍也是從武漢返鄉,因不會自測體溫,希望得到幫助。郭定喜立馬通過視頻,教王先軍測量體溫的步驟。很快,又收到王先軍的微信:“按你的方法,我量了體溫,正常。這下好了,一家人心不慌了。謝謝你,郭醫生。”

郭定喜在家坐診的消息很快傳出去。鄉親們通過微信,每天問診的有50來人。郭定喜在線工作每天超過11個小時。這些天來,他通過微信接診300多人次。女兒還幫他錄製防疫知識小視頻、製作防疫知識小貼士,通過微信發送給鄉親們。

村民田平這段時間不敢出門,老覺得肚子鼓脹,於是聯繫郭定喜。郭定喜很快幫他找到原因:“你呆在家裡,吃得油膩,又不活動,肯定會消化不良,建議服點藿香正氣水和健胃消食片,多吃點蔬菜,在家多走動,症狀就會消失。”果不其然,到了第三天,田平的症狀消失了。

看到丈夫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老伴盧新芬心疼地說:“你也是50多歲的人了,莫太逞強,若要有個好歹,家裡的梁就垮了。”“放心吧,我這身板還硬朗著呢!只要鄉親們安然無恙,我也算盡到了村醫的本分。”

“這算個啥,都是自家種的蔬菜,眼瞅著社區幹部們吃泡麵,俺心疼啊”

每天清晨,菜地裡的蔬菜還掛著白霜,一位菜農就會佝僂著身子來摘菜。然後用三輪摩托車,將幾大筐蔬菜送到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食堂。

這位菜農叫劉雲才,今年56歲,是楊坪社區昂頭11組居民。劉雲才的兒子在廈門當醫生,一家人的日子很好過。但劉雲才勤勞慣了,和老伴在家打理10畝菜地。眼下正是蔬菜供應淡季,許多菜商看中他家蔬菜,紛紛來電要高價採購,都被他謝絕了。

原來,石門縣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劉雲才看到社區7名工作人員起早貪黑,忙得連口熱乎飯都吃不上,走到哪裡都是吃泡麵。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總想為這些愛民的幹部做些什麼。他和老伴合計,乾脆把自家種的蔬菜每天給他們送去,也算是為防控疫情盡一分力。

說起劉雲才送菜的事,楊坪社區黨總支書記夏衛民感慨道:“我們這些當基層幹部的,用辛苦指數換取老百姓的安全指數,這叫責任。一個菜農每天為食堂送菜,手凍得紅腫,又分文不取,著實令人感動。記得第一次送菜是1月29日,劉雲才一次就送了幾大筐,還說要送到疫情消除。我們只好實話相告,每天蔬菜用量頂多10多斤。每次他送來的菜食堂都過秤登記,適時再給他補償。”

撥通劉雲才的手機,記者問:“你為何要堅持為社區食堂送菜?”沉思片刻,劉雲才直言:“這算個啥,都是自家種的蔬菜,眼瞅著社區幹部們吃泡麵,俺心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