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風投合夥人:商業平臺術語表


​知名風投合夥人:商業平臺術語表

​原文來自A16Z,作者Li Jin

原文鏈接:https://a16z.com/2020/02/18/marketplace-glossary/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商業平臺要想擴大規模,面臨重重挑戰,而且也很難解釋。有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術語來描述這些公司的動態,這可能會讓以商業平臺為中心的帖子和播客晦澀難懂。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術語,是因為管理商業平臺業務有許多微妙之處,商業平臺百強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術語表旨在為創始人、經營者和精通技術的讀者揭開這些流行詞彙的神秘面紗。

商業平臺基礎術語

商業平臺

我們將商業平臺定義為:任何將商品或服務的買賣雙方連接起來,並提供基礎設施(如評論、支付或消息傳遞)以促進交易的平臺。當商業平臺自己持有庫存(如Amazon)或僱傭提供商(如Honor)時,這個定義就變得更加複雜。

供需雙方

供應方提供產品或服務;需求方獲得產品或服務。在商業平臺中,這是通過從需求到供應的金融交易來實現的。

根據我們的經驗,供應往往比需求更易於啟動,因為供應商具有經濟動機。擴大商業平臺規模的難點,在於找出聚集需求的方法。

流動性

流動性指買賣雙方在商業平臺上匹配的容易程度。換句話說,流動性是賣方能夠找到買方,或買方能夠找到他們正在尋找的產品或服務的可能性。

流動性是商業平臺最關鍵的部分。沒有它,商業平臺對於買賣雙方就沒有價值。大多數商業平臺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它們從未達到或維持流動性。

可以通過填充率(又稱匹配率、利用率)、市場深度和匹配時間等指標來衡量流動性。

網絡效應

指產品/服務隨著其用戶群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的現象。

雙邊網絡效應

商業平臺具有雙邊網絡效應,當平臺另一邊的用戶數量增加時,網絡價值上升

例如,在一個拼車平臺上,司機越多,乘客獲得的價值越大,反之亦然。不同的商業平臺具有不同程度的網絡效應強度。

搜索成本(又稱搜索摩擦)

消費者為尋找最佳產品或服務而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在商業平臺中,較高的搜索成本會讓消費者產生決策疲勞,同時也會降低流動性。商業平臺可以通過各種功能來降低搜索成本,包括策劃、限制供應或自動匹配。

匹配

供應商和消費者相互發現的過程。一些商業平臺(如Uber和Lyft)通過自動匹配來提高流動性。另一些平臺則通過限制可選項來降低搜索成本,比如約會App每天選擇並顯示一定數量的潛在對象。

商業平臺架構師有多種匹配方式:

  • 供應方挑選型——供應商決定與哪些客戶進行交易。Uber和Lyft就是供應方挑選型平臺的例子:乘客訂單顯示給司機後,司機可以選擇是否接單。
  • 需求方挑選型——顧客決定購買何種產品或服務。例如,Airbnb提供的即時預訂服務,預訂不需要獲得房東的批准。大多數電商平臺都是隨需應變的。
  • 雙重承諾型——供應商和客戶都需要選擇是否匹配。例如,分類網站Craigslist是一個雙重承諾型平臺,需要用戶來回發送信息才能完成交易。不支持即時預訂的Airbnb房源,也是雙重承諾型的。雙重承諾平臺的流動性最低,因為其匹配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 指定配對型——平臺指定配對,可能會考慮每一方的偏好和屬性。Lunchclub是制定配對型平臺的一個例子,該平臺為那些希望擴大職業社交網絡的用戶提供每週例會,並自動將其與網絡中的其他用戶配對。

佣金率(也稱抽成)

佣金率是商業平臺抽成之於成交總額(GMV)的百分比。該數字範圍通常低至10%以內,高至35%左右,這取決於商業平臺的分散性、其競品的可用性和運營增值等因素。

託管商業平臺通常會有更高的佣金率,因為它們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也包含了運營費用。

商業平臺類型

託管商業平臺

指在高價值高風險的類別中,為了更好地建立信任而進行額外操作的商業平臺。這些功能包括:驗證產品真實性、提供價格指導、洽談和審查供應商以確保質量,某些情況下甚至會聘用供應商。

託管商業平臺代表了平臺設計的一個重要演變,解鎖了高信任度和/或高價值的類別,如奢侈品或房地產。另一方面,

託管商業平臺意味著更大的運營開銷,要實現業務盈利,可能會面臨諸多挑戰。

垂直商業平臺

高度針對特定行業、產品類別或其他具有特定需求客戶群的商業平臺。垂直商業平臺與水平商業平臺形成對比:Craigslist是水平平臺,而Angie's List(專注於家庭服務)和Trusted(針對保姆服務)則是垂直平臺。

垂直化的程度各不相同:比如,獨立比薩店的在線食品訂購平臺Slice相比Uber Eats垂直度更高。

垂直商業平臺可以提為特定用戶群的獨特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體驗。

多邊商業平臺

除了雙邊平臺,還有多邊平臺。外賣平臺是常見的三邊商業平臺,它們由餐館、騎手和消費者組成。

多邊平臺通常更難以起步,因為它們需要獲得並保留平臺的其他邊。但是,它們也因此

更具商業防禦性

本地vs全球商業平臺

(或本地vs全球網絡效應)

這個術語強調平臺網絡效應的地理範圍。全球商業平臺具有全球網絡效應:全球範圍內的額外供應為不同國家的用戶創造額外價值。本地商業平臺,該平臺上一個額外的用戶只與特定地理區域的其他用戶相關,即具有本地網絡效應。

B2B,B2C和P2P(也稱C2C)商業平臺

這些術語描述了商業平臺中的供需用戶:企業或消費者。B2B平臺將企業與企業相匹配,例如Faire(將零售商與品牌聯繫的批發平臺),而B2C平臺將企業與消費者聯繫起來(如DoorDash)。P2P(點對點)平臺的兩側都有獨立消費者,例如Airbnb。

隨著業務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這種區分會變得更加複雜。例如,專業的Airbnb房東可以是“ B”(企業)也可以是“ C”(消費者)。

從較高的層次上講,將平臺區分為這些類別,有助於傳達獲取平臺不同方面的動態。B2B平臺通常受到銷售約束,而P2P平臺則受到信任、普遍意識和類別創建的約束。

市場結構

分散化和集中化

商業平臺的分散化和集中化,是指平臺交易量由較少數量的參與者(集中)還是大量參與者(分散)組成的。

通常,分散化是更為理想的。一個高度集中的商業平臺的風險在於,單個買方或賣方會在定價、GMV等方面對平臺施加巨大的影響。

同質性與異質性

商業平臺中供應的多樣性程度。公司可以設計一個商業平臺來增加或減少產品選擇的同質性。例如,為了降低搜索成本,Uber將可用的司機分成幾個等級。

其他商業平臺也在供應商上體現異質性:例如,實時的在線兒童教育平臺Outschool突出了每項課程和教師的獨特屬性。

商品化程度

商業平臺減少供應商之間差異的程度。商品化的商品和服務與其他競爭品相比,幾乎沒有區別。Amazon、Facebook和其他整合器都商品化了他們的供應商,這意味著每種產品都以相同的方式展示,從而降低了品牌差異化的程度。

為了避免給消費者帶來過多的選擇,每個平臺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使供應商實現商品化——也就是說,要使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差異標準化,並向消費者展示相關信息。

用戶行為

去中介化

當平臺的供應方和需求方用戶利用商業平臺進行探索,然後在平臺之外完成交易時(例如,在平臺上查找並傳遞消息給服務提供商,然後離線進行交易),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價格差異(用戶試圖繞過平臺費用)、便利性(一對一交易,可以方便地使交易離線)或必要性(例如,Craigslist等平臺可能不提供平臺內交易所需的基礎設施)都可能導致去中介化的發生。

商業平臺希望避免去中介化,因為它阻礙增長,也抑制變現

託管商業平臺抵制了去中介化,因為它們在促進交易的過程中提供了更大的價值。

多棲用戶

用戶(需求方或供應方)使用多個平臺上架或搜索。例如,僱主可能會在多個求職網站上發佈招聘信息,或者房東可能會在多個旅遊網站上列出一處房產。

多棲用戶降低了商業平臺網絡效應的強度。

一對一vs一對多

這些術語用於描述供需雙方之間的關係。

如果同一供應方用戶和同一需求方用戶之間多次交易,則該交易或關係被描述為一對一交易。某些行業通常也被描述為一對一交易(例如家政或保姆),其中,購買者通常更喜歡在建立信任和熟悉度之後與同一供應商重複合作。

另一個類別則是一對多交易,這意味著用戶在交易中(例如住宿或外賣)具有多次的、不同的匹配需求。

一對多的交易更適合商業平臺,因為用戶不得不為了未來的交易不斷地返回平臺。相反,一對一的行業增加了去中介化的風險

​知名風投合夥人:商業平臺術語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