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设了安吉丽娜.朱莉头像做手机屏保

呵呵,我设了安吉丽娜.朱莉头像做手机屏保


这是个蛮引人入胜的题目嘛?我试着写写。

人类的前进永远是被好奇心引领着,“为什么呢?”这恐怕是阅读本文每一个人的心态,OK,我认为我抓住的大家的眼球了,不是吗?其实码字就这么简单。

然而读者终是要被尊重的,当你成功钓起大家的胃口的时候,也恰恰更需要成功的把它落地,否则,下场会很惨,默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三遍,若没有强大的支撑,还是猫着的好,别闲的没事总挑战,你以为你是谁来着?

阳光很好,码字的我依然需要继续,人总是在任务的追逐下奔跑,我们回来说安吉丽娜.朱莉,为什么用她做屏保?长的漂亮呗,也就这么简单。

这其实并不好笑,我们关注别人的感受远远胜过了关注自己,所以王朔就总结:“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同样的说法王羲之的夫人也有过,“自家体哪里去了?”句句真理,偏得我们好教不倦,总想弄点解释说明之类的,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猫,小学时鲁迅文章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估摸着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前面提到那位酒醒之后再也写不出《兰亭序》了,林林总总,概莫能外也。

其实,事后的解释更多的是填附,引申与扩张,枝枝叶叶的说了很多,看起来也很美,干巴巴、黑不溜秋的主干是注定没人关注的,别听什么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真正的不过一二步而矣,恩恩,还有坚持,但他们不把枝叶弄丰满了卖给谁去,阳明先生不是有首诗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此处应该有掌声。

总算写到先生了,这个弯绕的有点大,关注自己使人平静,平静给人以力量,所以这个世界有宗教,有哲学,有思想,都属于“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的那种,它是平静的,从容的,恬淡的,没有任何的恐惧,这一切很难让人想起世间那种慌慌张张,毛毛躁躁的情形,可向外呢?

当我们向外的关注远远大于向内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变了样,我们浮躁,我们急于成功,我们攀比,我们贪心不足蛇吞象。向外的索求讲究的是速度,是效率,是比较,到最后仿佛澳大利亚草原上的角羚,为了吃到更鲜嫩的青草,只顾跑到同类的前面,忘记了吃草,直至跃下悬崖,沉迷微信如此,贪官敛财如此,陈冠西集邮亦如此。

先生几百年前怎么看呢?“吾性自足,何必外求”。这就是阳明心学经典为什么要“致良知”的由来。

可为什么每个人的外在不同呢?那是因为有的已经显现,有的没有显现而已,所以阳明先生说:满大街都是圣人,关键在于“致”,今天致一点,明天致一点,终极目标就成了先生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那又有人问?天天致来致去的,靠什么活着啊?恩恩,也对,千百年来关于这个问题无数人探讨过,代表人物是嘲讽书生“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以死报君王”的清代思想家颜元,颜先生追求的是“习行”就是去做的意思,实际上“习行”的根本还是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你想做你才能做,你不想做,如何能做得呢?

先生的“知行合一”正落在了此处,知是良知,是本真,是心理学中的本我,而行,是去做的意思,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良知动处便是行了,世间许多未行,是因为其并非真知,恩恩,浅一点说是不是“真正想要得到”,若是发自肺腑的,你看看“行不行”,因此以先生看来,首先要解决“发自肺腑”这一个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是行了,不单是始行,而且是大行,行一百者,第一步九十九也,剩下的反而简单了。

又有人问了,我是真知,为何不成呢,传习录说,你知的还不够,真正的“不动心”是从“事上磨”来的,要不停的事上磨,让你的真知充分的显现,没经过事上磨的知,是经不起考验的知,做不得数的。

所以知由行来,行从知得,这就知行合一了。

谈到心学、理学总是让人感到枯燥了许多,特别还是本人这种不是很专业的,但毕竟有任务在,恩恩,快了,还有一个,心即是理的问题。

这是先生在龙场悟道后重点提出的一个问题,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存天理,灭人欲”,先生则提出,心外无物,心即是理,天理就是人欲,人欲才是天理。后世有许多类似的陈述,什么佛在心中何必外求,什么窗户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等等等等,所以先生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感叹,因为心外无物,这才是根本。


又看了一眼安吉丽娜.朱莉,突然想起很佩服她的一个事情,为了避免基因缺陷,她提前做了乳腺手术,大约西方人对自己的关注更多一些吧,她就曾说过:“我没有必要为了讨好看客而虚伪的过活。”至理之言啊,又想起现实中的林黛玉,医大的邻居说她如果选择手术而不保守治疗的话,会更好,罢罢罢,又想多了,要说心学来着,就这么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