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對比(5)

5·佛陀與孔子都講孝道但目的不同,老子的觀點驚世駭俗

佛陀在很多部經典中都講到了孝道,認為“父母於子,恩極深重”, 應“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不可能成佛。在《分別經》中,佛說:“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父母。”在《大集經》中,佛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在《本事經》和《孝子經》中,佛還講了如何孝敬父母:不僅要供給衣食,病緣醫藥,使他們健康、快樂、長壽,還要勸導父母去惡為善,這是最大的孝道。據佛學專家統計,講到孝敬父母的佛經,還有《末羅經》、《心地觀經》、《四十二章經》、《賢愚經》、《梵網經》、《雜寶藏經》、《大涅槃經》等十多部,其中論述孝道最著名的有《佛說盂蘭盆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和《地藏經》等。

尤其難得的是,“父母”在佛陀心中,不僅生養自己的父母是父母,而且認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這是佛陀反對殺生的根本原因。

佛陀不僅要求弟子盡心盡力孝敬父母,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出生七天,母親就去世了,成佛後,為報答母親懷胎十月的生育之恩,他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個月;父親逝世,他親自舉喪,親自為父抬棺入殮,然後同兒子羅睺羅、堂弟阿難、難陀一起,將父棺抬到自己經常說法的靈山安葬;為報答姨媽的養育之恩,他破除不收女弟子的規定,答應姨媽出家的請求,佛教也因此有了比丘尼的教團。

佛陀行孝道,目的很單純,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求任何回報,因為這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事。

孔子則不然了。他提倡的孝道,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在家孝順父母來培養服從長官、效忠國君的官員和百姓。他把孝道當做訓練忠君的演出節目,所謂的在家孝敬父母,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彩排而已。

請看他說得多明白,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樹立愛心要從侍奉父母開始,這是教導訓練百姓要懂得親情和睦;樹立恭敬要從尊重長輩開始,這是教導訓練百姓要懂得敬畏順從。用慈睦來教訓,百姓就會看重親情;用敬畏來教訓,百姓就會服從命令。懂得了孝道才能把君主當父母,懂得了恭順才能服從命令聽指揮,通過這種辦法訓練天下百姓,百姓都敬畏國君了,國君就會無所不能。

難怪魯迅說:孔子所言,都是為統治者著想,沒有一句為老百姓的。我這次同讀三聖才注意到,他連倡導在家行孝,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政權。魯迅所言,真是一針見血!著名作家何士光說得更為尖刻:孔子所說的一切,就是教我們如何向權貴磕頭。

關於孝道,老子的觀點驚世駭俗,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因為天然的社會公德被廢棄了,才有所謂的“仁義”出現;因為名為智慧的心計一出,嚴重的虛偽欺詐便隨之而來;因為六親關係不好,家庭矛盾重重,才有所謂的“孝慈”;因為國家陷於混亂,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王蒙的《王蒙品讀老子》說:這幾句話分量很重,內容尖刻,邏輯鐵定,觀念驚人,語氣沉痛,字字帶血,擲地有聲。我的感覺是,這是老子的警告,是老子的痛心疾首,是老子擊起的一道閃電。

這種相狀在今天似乎越來越多:因為貪腐成風,前腐後繼,“廉潔奉公”才成了新聞;因為很多“打假”假打,很多“嚴肅查處”成了動假格的官話,“動真格的”才成了新聞。因為傷山害水,汙天穢地,“保護環境”才成了新聞。乃至農民沒買到假種子,主婦沒買到注水豬肉,媽媽沒買到有毒奶粉、病人沒買到假藥,乃至某一天沒接到騙子的騷擾電話和短信,都成了值得慶幸的喜事。

老子入木三分地指出:“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只有拋棄了所謂的仁義,人民才能恢復本具的孝慈。換句話說:母慈子孝是人的天性,孝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孝道不應該成為新聞——這就是老子的孝道觀。

d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對比(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