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購買理財產品有沒有被坑過?以後該注意什麼?

陳素洋


⭐️現在所有正規的理財產品都不會承諾1毛錢的收益🉐️,只會給到一個迷糊的預期(不算監管的保證收益)。所有買理財產品被坑的最主要原因逃不了投資人想要高回報的心理,只要你有這個心理,被坑就是理所當然的,所有坑人的理財產品都會答應你幾乎所有的要求,討好你,和你拉近關係,就是要你掏錢。

⭐️理財產品在銀行裡發的都是幫一些外面的機構代理發的投資產品,收取非銀行機構的手續費,而銀行對非銀行機構的東西不太瞭解的。網絡上的平臺發佈的理財產品,都是如出一轍,想要買對理財產品,可以先從基金髮行的流程瞭解,投資前要做好相關的知識儲備,不懂的百度,有問題的理財一定有受害人會在網上發聲。投前要先分析,理性的評估對比,不可被銷售人員忽悠誘導,腦袋一熱就投了。

不懂的可以給我留言(10年金融職業人)


Atm脈衝


有一次購買理財產品,銀行的經理向我推薦了一款,說去年收益率是12%,估計今年也不會低,但是有封閉期一年。聽說有這麼高的收益率,我也沒有多想,反正買任何理財都是到期再取,封閉不封閉也無所謂。辦好以後,回到家中再拿出銀行給的單據一看,感覺有點不對勁,單據上寫著購買的是某個基金。這一下我的心裡感覺有點涼,因為我對基金比較瞭解,價值是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而波動的,有可能分點小紅,也有可能虧損。從此,我天天都要關注這個基金,好不容易熬了一年等到基金解封,不但沒有收益,反而本金還虧了幾千塊。我找到那個經理,在經理向我表示了一下歉意之外,我又有什麼辦法呢?只能吸取教訓了,以後我就只購買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比存款利息高一倍左右,還沒有什麼風險。


天地之間人之初


被坑過兩次 兩次不一樣


我用親身經歷提醒大家,要認真小心,仔細仔細再仔細。產品說明書的每個字都要看,就算讓客戶經理給你一條一條解釋也要說清楚,不能糊塗的就買了。


第一次:看清到底買的是什麼產品,債權債務關係看清再說

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一家資管公司,接待我們的是銷售總監(名片是這麼寫的),我們購買的額度很低,卻受到了相當高的接待規格,被拉到總監的獨立辦公室,喝茶看景。這個總監原來是某大型保險公司的銷售經理,在積累了一定資源後出來跟別人合夥,主要任務就是推銷產品。我和朋友買的是一款年化14%以上的產品,一年到期。前前後後來了四五次,瞭解了項目也順便了解了這家公司,覺得萬無一失了就掏錢買了。


後來這個理財產品發生兌付困難要延期,這一拖延就是五年。雖然合同上說延期期間每年繼續支付利息收益,但是看上去遙遙無期。當時的心態比較爆炸,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起訴。

拿著購銷合同找律師,律師看後說這個官司不難贏,但執行有困難。因為資管公司只是一個第三方代銷機構,他們不是募資方,真正的募資方是安徽那邊的一個玻璃廠。玻璃廠後續為了向投資人證明自己有償債能力,組織了三次實地考察。我們確實去考察過,廠房很大,餐廳也氣派,但就是不賺錢。前幾年把賺的錢全都擴大生產用了。我們也沒辦法,只能乾著急。


教訓結論:要看清債權債務主體,第三方平臺要有兜底的回購協議,否則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第二次:保險產品的說明書一定要一條一條看


我不是對保險有偏見,只怪我自己不動腦子。保險產品被精算師設計出來,當然是為了給保險公司賺錢的,所以買的時候千萬萬萬要小心。原因在於保險合同中的各種規則,各種賠付場景都是對保險公司有利的。


不要偏聽銷售的一面之詞,在你掏錢之前一切都是你想象的樣子,可你一旦花了錢,形式立馬反轉。你會受到各種限制,說兩個最普及的例子:生病了看病,如果你沒按照保險合同上規定的方法確診,指定的醫院看病,保險公司是不管賠付的。

另外一點是孤兒單,保險銷售人員的流動性很大,賣給你的人一旦走了,你就沒人管了。所以你要在買的時候就問清楚,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


教訓結論:把銷售摁在椅子上,讓他一條一條給你解釋,解釋清楚了再掏錢,否則就不買。


元英財經


說一下我購買過銀行理財的坑吧!

我買的是銀行的2個理財產品,是固定期限的,35天或者1個月的交銀添利產品,當時收益率應該是4%左右(銀行客戶端沒找到以前買的產品的記錄了,下方是截圖)

那先吐槽一下銀行客戶端買理財產品的坑,首先就是購買記錄訂單記錄很難找到,逛了一圈沒找到歷史訂單入口,或許就沒有,只找到了交易記錄。也就是銀行的app客戶端不夠人性化,不方便回查,像支付寶這些第三方app就好很多。

其次,因為當時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沒想到一個月之內要用到這些錢,所以買了固定期限一個月左右的產品,後來過了二十天,由於要交其他事情的定金,急需要這幾萬塊錢,但是銀行的這個理財產品是不能提前贖回的,但是可以質押理財產品貸款,於是呢,急需錢的我就只好把這兩個理財產品質押,做了質押貸款。

那來說說這個質押貸,貸款費率記不清了,反正我也是貸個十天左右,不是很在乎,應該是正常水平,理財到期我就全部還進去。

為什麼說坑呢?因為這個質押貸款放款到你的賬戶後,是放到你的一個虛擬貸款賬戶裡,不能直接轉賬,只能刷卡消費或者到營業網點取現金,當時又是要轉給私人的定金,所以必修要轉賬或者現金才行。

後來就只能灰溜溜的跑去營業廳取這質押貸的幾萬塊錢出來,帶著現金又跑去另一個銀行存到自己的另一個卡里,在轉給別人做定金。(當時取款出來拿著這麼多錢在馬路上還是有點怕的,哈哈哈)

現在來看,真的是太折騰了,本以為買點穩健理財產品,賺點收益,結果卻要折騰一番。

總結起來就是自己的資金財產還是要做好規劃吧,不然會搞得自己措手不及。


陳同學投資理財記錄


沒有被坑過,購買理財產品不應只關注收益的高低,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一般低風險的理財最多6個點左右,每高出1個點,風險就會增加一分,這就是風險補償,所以要謹慎投資超過6個點以上的理財,比如最近的P2P爆雷,還是要了解自己的財物情況,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需求等方面,當然也要提高理財知識,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這樣才能不會虧損,下圖4個點收益的理財一般是沒有風險的,20個點的理財短期的風險就比較大了




雲淡心平


理財產品要和本人的年齡掛鉤。

如果你現在是30歲以內,現金,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1:1:2:6購買,那你現在還比較年輕,可以加大一點風險投資。

如果你現在是30歲以上到55歲以內,現金,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2:2:3:3購買,因為這個年齡裡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具備風險意識。

如果你現在55歲以上現金,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3:3:2:2購買,因為年齡越大,能夠承受的風險越低。

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有銀行定期存款,銀行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國債企業債等等。

債券基金有存在基金和混合債基金。

股票基金最好是指數基金。





修合一生


我進過一個小坑,以後還是要了解一下情況在投資要不然就放棄吧。

結構性理性

銀行理財中有個週期性理財或者結構性理財,我當時因為看到定期理財的利率從5%下降降到4%左右,所以就看到了結構性理財。這個利率是浮動性的,一般是3%-13%都有,還有那些掛鉤黃金,石油,指數的。

我當時看了都是理財而且兩個一樣的產品,一個是看漲一個是看跌,我也沒有仔細算出未來的市場是漲還是跌,所以我心想我就2個都買了,肯定有一箇中的最終收益也差不多。

幾個月以後收益實際到賬了,結果真的是都中了,一個去了最低值因為看漲失敗了正好的是跌的,而看跌不是最高值是中間值,所以總的來說利率是3%,比定期還少。我認為我進了一個坑。

這種看漲看跌的產品要自己對未來市場有一個預期,就是一種對賭,對了就是高收益錯了最多是保本。所以我認為買這種產品還是要好好了解市場的要不然就是抓瞎。

理財還是要安全

我認為不是專業理財還是要求一些合同上寫明安全性的產品,利率下降是整個市場在下降而不是盲目的選擇一款認為利率會高的產品。


瞎說說


投資被坑過,購買理財還真的沒有被坑過。我一般傾向於選擇穩妥的理財投資風格。從來不參與自己不清楚的理財標的。一般選擇支付寶或者百度等理財公司,因為大平臺。這幾年選擇一些銀行類或者短期的債券。對於其他中小型互聯網平臺的理財方案,我都很謹慎。有句話說得好,你惦記別人的利息,別人惦記的是你的本金。既然是理財,對於哪些保險,高收益理財等自己不太懂的,我一般都是敬而遠之。希望我的經驗可以幫助題主。



青山之子


理財產品購買的還是比較少的,但是其中一些坑的話聽別人說過,尤其像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些銀行經紀人不給消費者告知,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之後才發現其實買的理財產品跟在保險公司買的保險產品差不多,而且有些理財產品有會有規定期限,在一定期限內你是拿不出本金或者拿出本金要虧損一定的利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查證一下。為自己的本領負責。


小魔理財學習


購買理財產品要和本人的年齡掛鉤。

如果你現在是30歲以內,現金,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1:1:2:6購買,那你現在還比較年輕,可以加大一點風險投資。

如果你現在是30歲以上到55歲以內,現金,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2:2:3:3購買,因為這個年齡裡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具備風險意識。

如果你現在55歲以上現金,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3:3:2:2購買,因為年齡越大,能夠承受的風險越低。

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有銀行定期存款,銀行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國債企業債等等。

債券基金有存在基金和混合債基金。

股票基金最好是指數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