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购买理财产品有没有被坑过?以后该注意什么?

陈素洋


⭐️现在所有正规的理财产品都不会承诺1毛钱的收益🉐️,只会给到一个迷糊的预期(不算监管的保证收益)。所有买理财产品被坑的最主要原因逃不了投资人想要高回报的心理,只要你有这个心理,被坑就是理所当然的,所有坑人的理财产品都会答应你几乎所有的要求,讨好你,和你拉近关系,就是要你掏钱。

⭐️理财产品在银行里发的都是帮一些外面的机构代理发的投资产品,收取非银行机构的手续费,而银行对非银行机构的东西不太了解的。网络上的平台发布的理财产品,都是如出一辙,想要买对理财产品,可以先从基金发行的流程了解,投资前要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不懂的百度,有问题的理财一定有受害人会在网上发声。投前要先分析,理性的评估对比,不可被销售人员忽悠诱导,脑袋一热就投了。

不懂的可以给我留言(10年金融职业人)


Atm脉冲


有一次购买理财产品,银行的经理向我推荐了一款,说去年收益率是12%,估计今年也不会低,但是有封闭期一年。听说有这么高的收益率,我也没有多想,反正买任何理财都是到期再取,封闭不封闭也无所谓。办好以后,回到家中再拿出银行给的单据一看,感觉有点不对劲,单据上写着购买的是某个基金。这一下我的心里感觉有点凉,因为我对基金比较了解,价值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波动的,有可能分点小红,也有可能亏损。从此,我天天都要关注这个基金,好不容易熬了一年等到基金解封,不但没有收益,反而本金还亏了几千块。我找到那个经理,在经理向我表示了一下歉意之外,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吸取教训了,以后我就只购买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比存款利息高一倍左右,还没有什么风险。


天地之间人之初


被坑过两次 两次不一样


我用亲身经历提醒大家,要认真小心,仔细仔细再仔细。产品说明书的每个字都要看,就算让客户经理给你一条一条解释也要说清楚,不能糊涂的就买了。


第一次:看清到底买的是什么产品,债权债务关系看清再说

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一家资管公司,接待我们的是销售总监(名片是这么写的),我们购买的额度很低,却受到了相当高的接待规格,被拉到总监的独立办公室,喝茶看景。这个总监原来是某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售经理,在积累了一定资源后出来跟别人合伙,主要任务就是推销产品。我和朋友买的是一款年化14%以上的产品,一年到期。前前后后来了四五次,了解了项目也顺便了解了这家公司,觉得万无一失了就掏钱买了。


后来这个理财产品发生兑付困难要延期,这一拖延就是五年。虽然合同上说延期期间每年继续支付利息收益,但是看上去遥遥无期。当时的心态比较爆炸,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起诉。

拿着购销合同找律师,律师看后说这个官司不难赢,但执行有困难。因为资管公司只是一个第三方代销机构,他们不是募资方,真正的募资方是安徽那边的一个玻璃厂。玻璃厂后续为了向投资人证明自己有偿债能力,组织了三次实地考察。我们确实去考察过,厂房很大,餐厅也气派,但就是不赚钱。前几年把赚的钱全都扩大生产用了。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干着急。


教训结论:要看清债权债务主体,第三方平台要有兜底的回购协议,否则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第二次:保险产品的说明书一定要一条一条看


我不是对保险有偏见,只怪我自己不动脑子。保险产品被精算师设计出来,当然是为了给保险公司赚钱的,所以买的时候千万万万要小心。原因在于保险合同中的各种规则,各种赔付场景都是对保险公司有利的。


不要偏听销售的一面之词,在你掏钱之前一切都是你想象的样子,可你一旦花了钱,形式立马反转。你会受到各种限制,说两个最普及的例子:生病了看病,如果你没按照保险合同上规定的方法确诊,指定的医院看病,保险公司是不管赔付的。

另外一点是孤儿单,保险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卖给你的人一旦走了,你就没人管了。所以你要在买的时候就问清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教训结论:把销售摁在椅子上,让他一条一条给你解释,解释清楚了再掏钱,否则就不买。


元英财经


说一下我购买过银行理财的坑吧!

我买的是银行的2个理财产品,是固定期限的,35天或者1个月的交银添利产品,当时收益率应该是4%左右(银行客户端没找到以前买的产品的记录了,下方是截图)

那先吐槽一下银行客户端买理财产品的坑,首先就是购买记录订单记录很难找到,逛了一圈没找到历史订单入口,或许就没有,只找到了交易记录。也就是银行的app客户端不够人性化,不方便回查,像支付宝这些第三方app就好很多。

其次,因为当时买理财产品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月之内要用到这些钱,所以买了固定期限一个月左右的产品,后来过了二十天,由于要交其他事情的定金,急需要这几万块钱,但是银行的这个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赎回的,但是可以质押理财产品贷款,于是呢,急需钱的我就只好把这两个理财产品质押,做了质押贷款。

那来说说这个质押贷,贷款费率记不清了,反正我也是贷个十天左右,不是很在乎,应该是正常水平,理财到期我就全部还进去。

为什么说坑呢?因为这个质押贷款放款到你的账户后,是放到你的一个虚拟贷款账户里,不能直接转账,只能刷卡消费或者到营业网点取现金,当时又是要转给私人的定金,所以必修要转账或者现金才行。

后来就只能灰溜溜的跑去营业厅取这质押贷的几万块钱出来,带着现金又跑去另一个银行存到自己的另一个卡里,在转给别人做定金。(当时取款出来拿着这么多钱在马路上还是有点怕的,哈哈哈)

现在来看,真的是太折腾了,本以为买点稳健理财产品,赚点收益,结果却要折腾一番。

总结起来就是自己的资金财产还是要做好规划吧,不然会搞得自己措手不及。


陈同学投资理财记录


没有被坑过,购买理财产品不应只关注收益的高低,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一般低风险的理财最多6个点左右,每高出1个点,风险就会增加一分,这就是风险补偿,所以要谨慎投资超过6个点以上的理财,比如最近的P2P爆雷,还是要了解自己的财物情况,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流动性需求等方面,当然也要提高理财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不会亏损,下图4个点收益的理财一般是没有风险的,20个点的理财短期的风险就比较大了




云淡心平


理财产品要和本人的年龄挂钩。

如果你现在是30岁以内,现金,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1:1:2:6购买,那你现在还比较年轻,可以加大一点风险投资。

如果你现在是30岁以上到55岁以内,现金,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2:2:3:3购买,因为这个年龄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具备风险意识。

如果你现在55岁以上现金,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3:3:2:2购买,因为年龄越大,能够承受的风险越低。

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有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国债企业债等等。

债券基金有存在基金和混合债基金。

股票基金最好是指数基金。





修合一生


我进过一个小坑,以后还是要了解一下情况在投资要不然就放弃吧。

结构性理性

银行理财中有个周期性理财或者结构性理财,我当时因为看到定期理财的利率从5%下降降到4%左右,所以就看到了结构性理财。这个利率是浮动性的,一般是3%-13%都有,还有那些挂钩黄金,石油,指数的。

我当时看了都是理财而且两个一样的产品,一个是看涨一个是看跌,我也没有仔细算出未来的市场是涨还是跌,所以我心想我就2个都买了,肯定有一个中的最终收益也差不多。

几个月以后收益实际到账了,结果真的是都中了,一个去了最低值因为看涨失败了正好的是跌的,而看跌不是最高值是中间值,所以总的来说利率是3%,比定期还少。我认为我进了一个坑。

这种看涨看跌的产品要自己对未来市场有一个预期,就是一种对赌,对了就是高收益错了最多是保本。所以我认为买这种产品还是要好好了解市场的要不然就是抓瞎。

理财还是要安全

我认为不是专业理财还是要求一些合同上写明安全性的产品,利率下降是整个市场在下降而不是盲目的选择一款认为利率会高的产品。


瞎说说


投资被坑过,购买理财还真的没有被坑过。我一般倾向于选择稳妥的理财投资风格。从来不参与自己不清楚的理财标的。一般选择支付宝或者百度等理财公司,因为大平台。这几年选择一些银行类或者短期的债券。对于其他中小型互联网平台的理财方案,我都很谨慎。有句话说得好,你惦记别人的利息,别人惦记的是你的本金。既然是理财,对于哪些保险,高收益理财等自己不太懂的,我一般都是敬而远之。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帮助题主。



青山之子


理财产品购买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其中一些坑的话听别人说过,尤其像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些银行经纪人不给消费者告知,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之后才发现其实买的理财产品跟在保险公司买的保险产品差不多,而且有些理财产品有会有规定期限,在一定期限内你是拿不出本金或者拿出本金要亏损一定的利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查证一下。为自己的本领负责。


小魔理财学习


购买理财产品要和本人的年龄挂钩。

如果你现在是30岁以内,现金,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1:1:2:6购买,那你现在还比较年轻,可以加大一点风险投资。

如果你现在是30岁以上到55岁以内,现金,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2:2:3:3购买,因为这个年龄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具备风险意识。

如果你现在55岁以上现金,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可以按3:3:2:2购买,因为年龄越大,能够承受的风险越低。

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有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国债企业债等等。

债券基金有存在基金和混合债基金。

股票基金最好是指数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