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和尚為什麼喜歡自稱“老衲”?

國產大推力火箭9908


衲:應該是“會相歸性”的意思。愣嚴經雲: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progressing001


我們經常看少林寺武打片的時候,就會發現一般的老和尚喜歡稱呼自己為老衲,比如經常聽到這樣的對白臺詞:等老衲去收了那妖精!因為老和尚一般給人的感覺是充滿人生智慧的一位智者,但用老衲來形容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而衲字在我們生活上是比較少見的。那今天我們也藉著這個機會來解釋一下衲字,和老衲背後究竟蘊含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相關文獻裡面顯示,衲字的本義是僧人,僧衣的意思!也有資料顯示和海納百川的納字是一個意思,容納,包容的意思!而老的意思就更多種多樣了,比如衰老,年老,老朽無用。就像水一樣,與世無爭,但卻容納外物,孕育萬物!所以老衲的意思會不會是這樣?一種對自己的謙稱?或者是時刻告訴自己要像水一樣六根清淨?



但也有資料顯示:老衲”是和尚和道士的謙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 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老衲一般是方丈或者是老年的和尚,也說明是智慧化身!貧僧:“貧僧”是由“貧道”來的。這個貧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是自稱貧道。貧道是謙虛的意思,說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解脫忘記了。後來,貧道成道士的專利,僧人只自稱貧僧了。


歷史阿Q


因為和尚穿的衣服稱之為衲衣,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古代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的說法。

納衣的由來

衲衣是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僧衣,是補綴過的衣服,泛指破舊衣服經過反覆縫補而來,因為古代的和尚都比較窮苦,吃穿都是靠居士接濟,說以通常穿的衣服都是別人淘汰下來不要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專屬的象徵。而且僧人講究苦修,嚴禁錦衣華服。古文《南齊書·張欣泰傳》:“欣泰通涉雅俗,交結多是名素。下直輒遊園池,著鹿皮冠,衲衣錫杖。”還有《資治通鑑·後晉齊王開運二年》中記載:“仁達欲自立,恐眾心未服,以雪峰寺僧卓巖明素為眾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過膝,真天子也。’相與迎之。己亥,立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帥將吏北面拜之。”都是通過衲衣代指僧人。

老衲的說法

老就是年老的意思,老衲就是年老的僧人了。我國的和尚有老衲和評審兩種稱呼,而老衲來源於唐代,出自戴叔倫的《題橫山寺》: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而貧僧:出自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而且老衲也可指道士或者尼姑,而貧僧只代指和尚。


鬼谷書生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和尚十分貧窮,需要縫補衣裳才能過活,因而得來這個稱呼;後世逐漸演化為年長和尚的謙稱或自稱。


我們在看電視時,經常會見和尚自稱為“老衲”。而“衲”又是什麼意思呢?這背後其實是由僧人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

一:和尚十分貧窮,需要縫補衣裳才能過活,因而得來這個稱呼

“衲”,意為“縫補”,比如:拘攣補衲,蠹文已甚——《詩品詩》。

我們如今經常說的“納鞋底”便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和尚通常都比較清苦,每天的任務基本就是打坐唸經,並且種菜也只是副業,因此吃了上頓沒下頓是經常的事。

由此,便有了“化緣”這種佛教活動,而古代的出家人一般生性良善,很為百姓所愛戴,所以僧人的吃方面問題不是很大。

但是在穿方面,僧人穿的一般都是袈裟,但是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絲綢袈裟在古代的普通僧人身上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大部分的僧人都很貧困,平常穿的也只能夠去通過化緣得來。

而古代的生產水平較低,普通百姓家一般是沒有多少成件的衣服,大多數人的衣服都是通過多塊布料縫製而成。僧人也不例外,僧人自己一般是不會生產布料的,因此,一件僧衣只能靠民間化緣得來的布來製成,因此,製作衣服穿在身上,變成了每個僧人都會做的事。

因此,僧人們便將化緣得來的衣服,稱之為“百衲衣”,即通過百人的布料而製成的僧衣。而穿上百衲衣的僧人,便成為“老衲”了。

二:這個詞在後來,逐漸演化為了年長和尚的謙稱或自稱

雖然每個僧人都穿的是“百衲衣“,但實際上,”老衲“一詞,更多形容的是年長的僧人,而年輕的僧人,雖然穿的也是破布破鞋,但是一般都自稱為”貧僧“,例如《西遊記》當中的唐僧就一直自稱為”貧僧“而不是”老衲“。

因為在寺院當中,修行是要靠日積月累的苦行,因此,年老的僧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老為尊的傳統,而且是個德高望重的僧人,多重因素加起來,“老衲“一詞便不是每個僧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稱了。因此,能夠自稱為”老衲“的人,實際上是在那一片鄉鄰當中,最有威望的那個人之一。

當然,因為年長的僧人都很老,因此便有“老“字,而僧人稱自己老,實際上也是一種謙稱,普通人當然不可以說這個詞。

實際上現在的僧人條件都不會差,甚至有一些寺院的僧人還有學歷要求,而衣服也不用穿縫縫補補的“百衲衣“了,但是現在的僧人仍自稱”老衲“,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傳承。

綜上,之所以自稱為老衲,便是僧人在民間的一些活動而來,並且逐漸演化為年老僧人的自稱。


文史花摺扇


拋卻自家無盡財,卻持缽兒效乞丐,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

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

大家看吳承恩的《西遊記》,唐僧最讓大家熟悉的一句臺詞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看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大家最熟悉的臺詞是全真道士丘處機的:“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可見,“貧”不是和尚的專用詞,道士也用。

其實,我們知道佛教源自古天竺,也就是印度,但是印度的和尚並沒有“貧僧”的自稱,這個詞佛教傳入中國後,一個本土化的名詞,而這一個詞則源於道教。因為道士自稱貧道,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多東西沿襲了道教,所以和尚一開始也自稱“貧道”,但是發展到後來,為了區別和尚和道士,和尚才開始自稱“貧僧“。那麼,和尚和道士為何自稱“貧僧”和“貧道”?是表示自己很窮嗎?錯了,這裡的“貧”並不是指“貧窮”。


懷抱龍眼水


年老的和尚之所以稱自己為老納,是因為納這個字是非常有深意的,納代表著納衣。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人是達摩,相傳他在菩提樹下頓悟而開創了佛教。而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就算現在我們去旅遊也會遇到很多的僧人,其中一種在我們的國家很少見的叫做苦行僧人。他們往往頭髮蓬鬆,渾身髒得不能再髒了,衣服也破舊得難以遮蔽自己的身體。

但是這些人一點都不覺得苦,反而認為只要辛苦地修行了,最終有一天會成佛,就會上升到一個極樂的世界。

什麼叫苦行僧呢,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看出,苦行僧就是隻注重修行而在生活方面非常艱苦的僧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吃著別人施捨的一些糧食,喝了就隨便喝點清水,花很少的時間去研究生活問題,而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修行當中。

那麼他們的衣服也一樣,相傳在古代,僧人們都是非常窮的,但是修行一點也不含糊,經常徒步個幾千裡去講學,既然出行就會有損耗,如果衣服破了他們就向百姓討一些不用的破布來縫補,那麼討要布的過程就叫納,縫補之後的衣服就叫納衣了。

因此很多的老僧人,自稱為老納就是代表著自己一心向佛,不怕吃苦的決心,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稱呼。屬於自己貶低自己的身份。這個和一些電視劇裡和尚們自稱貧僧有點像,貧也是代表著貧窮,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稱呼。不過稱呼只是稱呼而已,現實中的他們可比大多數百姓過得要好。


廈門小胡看世界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和尚屬於出家之人,和尚自己的最常見的稱呼一般稱呼自己為貧僧、老衲。別人對和尚的稱呼多為和尚、大師、出家人或長老。也有人叫和尚為禿驢的,這是一種不尊重的稱呼!而比丘、禪師也是和尚的稱為,一般不長用。

和尚一詞是從梵文中延生出來的,在最開始的時候在印度不是所有的和尚能稱為和尚的。只有那些有一定資歷的大師級別的和尚才能用這個稱呼。並且那時候和尚這個稱呼並不僅僅用於男子,女人出家也叫和尚。後來為了性別的區分便在稱呼上有了差異,男人出家後叫和尚,女人出家則叫尼姑!當然隨著文化的發展和融合,和尚一詞便不單單是指有資歷的禪宗級別的大師,大凡出家削髮為僧的男子都叫和尚!那麼和尚為什麼又稱自己為老衲呢?

我們在電視劇中一般僧人稱自己為老衲的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穿袈裟的僧人。這些僧人不是寺院裡的主持就是方丈。從來沒有剛入寺不久的年輕小夥子稱自己是老衲的。從中我們判斷出來老衲一詞多是一些資歷高深的元老級別僧人的尊稱或謙稱!

老衲一詞最初不是和尚的稱呼,老衲是道教道士的謙稱。而道士在中國也是屬於出家人一類,於是老衲慢慢的稱了出家人的統稱。

衲的意思是指百姓不要的破布頭出家人撿來做成衣服穿。那麼僧人的袈裟為啥都是一塊兒一塊兒的就不難理解了,這樣一來,上文說到穿袈裟的僧人稱自己是老衲也就不難理解了。


馨晨復語


和尚自稱為老衲。有幾重意思,老者長老之意。為大眾子上首,和中國的長老意思相同。衲著本意為補丁。意思是穿著非常儉樸的補丁的衣服。老衲的含義合起來講。生活簡樸,德高望重之尊謂。



定西慈誠


應為老衲。

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亦有借用於道士者。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 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兆京小鍋鍋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回過頭談那時的簡樸日月,即使蠢閨女、笨女人也必會縫補衣物,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閒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納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納”字即縫綴之意。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