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的她們:平凡女性的角色轉變

“媽媽,你什麼時候能回來?”

“孩子,媽媽不能跟你說謊,媽媽怕你翹首期盼著。媽媽只能很真實地告訴你,病毒沒有戰勝之前媽媽是不能回來的。”

2月15日,平安人壽湖北分公司的代理人黃芳在日記本上記錄下了這樣的一段對話。她並非是前線的醫務人員,可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一邊是萬家團聚的燈火和年幼的女兒,一邊是曾經入職時猶言在耳的誓言,她最終選擇了後者,重回戰場。

“婦女能頂半邊天”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證。在前線,衝鋒陷陣的主力軍中有超過半數的“戰士”都是女性;在後方,許多像黃芳一樣的女性,顛覆了自己的身份、職業與外界的印象,承擔起本不屬於她們的責任。

面對疫情,平安員工紛紛投身抗疫志願服務,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她們當中,有重返醫院的寶媽、有參與醫院建設的後勤人員、有身患癌症仍堅持志願服務的老人、有從國外“人肉”搬運口罩的“小飛俠”……

很難說這是疫情之下激發的個人善念,還是企業善意沃土長久以來的滋養。“危急關頭,是我們履行天職的關鍵時刻”,在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號召下,平安人參與抗疫兩月有餘。在“三八”國際婦女節這個特殊的節日,我們用文字捕捉那些守望相助的瞬間,記錄女性褪去柔情的霸氣,和對抗疫情的勇氣。

我在你身前,努力追上他們抗疫的腳步

“武漢各大醫院的醫生護士長期處於疲勞狀態,為了節約防控物資,上班連吃喝拉撒也省了,最後還是一碗泡麵對付。”看到這樣的新聞時,黃芳揪心地哭了。

在去年10月加入中國平安以前,黃芳和愛人都是醫務工作者。武漢病例劇增、防控物資緊缺、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和四面八方的馳援都觸痛著黃芳的神經。“健康所繫,生命相托”的誓言告訴她,必須要去前線。

2月初,黃芳向義工聯、仁和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和人民醫院同時遞交了志願申請書。最初,她在疫區幫忙做飯。隨著疫情的蔓延,有一天,仁和院區院領導問她:“願意回到一線嗎?”她激動不已,立即答應了。因為有五年手術室護士長的經驗和ICU危重患者救治經歷,黃芳成了仁和醫院隔離區重症監護室的一名護士。

戰疫的她們:平凡女性的角色轉變

“在隔離房的幾個小時真的非常難受,都是用嘴巴呼吸,汗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日記本上,黃芳記錄了在隔離病房的艱難。但更多時候,是一幕幕暖心的瞬間:46床患者在我的勸導下同意吃更有營養的餐食;28床的鄭姐今天精神很好,可以下床活動了;22床86歲的爺爺每次見到我,都會說“這裡什麼都是你們在做,真是不容易,辛苦你們了”……

病房裡的一切尚可克服,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女兒。“近二十天裡,小女兒跟我哭過三次。有一次她在視頻裡說‘媽媽我想你了,你什麼時候回來’時,姐姐捂住了她的嘴巴,她抽泣了幾下就停止了哭泣。”黃芳看到這一幕,忍不住哽咽,但她依舊要強忍淚水安慰女兒,“不要讓媽媽擔心,媽媽才能更快地回來。”

對此,來自荊門的平安人壽代理人楊晶晶也深有體會。疫情當前,曾在鍾祥人民醫院工作並持有護士資格證的楊晶晶,暫時放下了家中的兩個女兒,馳援一線。所幸,女兒們都很理解。臨行前,大女兒誇讚她“媽媽你真的很偉大”,讓楊晶晶感動了很久。

在中國平安近期評選的首批50位“平安抗疫先鋒志願者”中,有29名都是女性,她們當中的大部分都有孩子。針對這一現象,平安“保險皇后”葉雲燕曾說過的一番話或許能夠解釋,“我發現加入保險業的女性愛紅妝也愛武裝,既愛小家,也愛大家,運用女性獨有的智慧,努力在自我獨立、照顧家庭、回報社會等目標中取得平衡。”

我在你的身邊,希望生命更有價值

今年已經68歲的方興志,仍是重慶市血液中心“獻血志願服務總隊”的一名志願者。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七,她都在江北採血方艙和南坪採血方艙之間,為獻血者提供志願服務。

很多親朋好友都勸方興志好好待在家裡,不要在特殊時期到處亂跑,但方興志不是一個那麼“聽話”的人:“很多年輕的志願者過年時都回家了,人手緊缺。”、“返工人員正在增多,疫情防控又到了關鍵階段,我們不能功虧一簣。”

出於對年長志願者的關懷,當血液中心人手逐漸增多之後,60歲以上的志願者不需要再參加第一線的服務。這時候,方興志又穿上了志願者的紅背心,成為一名街道疫情防控監督員,為返程務工人員登記信息、發放資料、勸導市民等。

戰疫的她們:平凡女性的角色轉變

她說,自己是閒不住的,無論人少還是人多,特殊時期還是尋常日子,她總能找到需要自己的地方。事實上,這源於方興志自身的特殊經歷。

2009年,方興志被查出子宮內膜低分化腺癌中晚期,醫生認為“時日無多”。“一場手術下來,光是輸血就用到了1000cc。”方興志回憶,因為有過4次獻血經歷,按照國家的用血政策,手術中的全部輸血費用都被免除,這件事給她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無償獻血原來不是助人為樂,而是助人利己的事情。”

自此,方興志便將自己的時間一分為三。除了治療和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都交給了志願服務。次年,她成為了一名平安志願者,福利院、養老院、獻血站還有平安希望小學的支教行動裡,到處都是她的身影。

“感恩社會,回饋社會,這是個人經歷教會我的事,更是公司長久以來倡導的理念。”從1997年加入中國平安以來,方興志在平安已經工作23年了。在“助人為樂”的人生態度指引下,保險從最初的一份職業,變成了她的人生意義,幫助她對抗病魔,幫助她延伸生命價值,也幫助她讓更多悲觀者有力地前行。

我在你的身後,填補供應的缺口

口罩、酒精、護目鏡……這兩個月以來,基礎防護物資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國內醫護人員龐大的需求缺口,也引發了一輪從國內到海外的物資“搜刮”。

1月11日,平安人壽安徽分公司的代理人韋婉在海外探親期間得知國內疫情爆發,立即在當地採購了價值約兩萬元的醫用N95口罩,並將自己所有的行李物品丟下,裝了滿滿三箱。在航班停飛的情況下,她獨自一人幾經輾轉,終於於11日凌晨回到了家鄉蚌埠,並第一時間將口罩捐贈給了定點醫院和社區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

無獨有偶,平安人壽寧波分公司的代理人蘇文飛,和丈夫在俄羅斯期間費盡周折,在一家口罩生產企業反覆求來了2000個現貨口罩。

為了同一個目的,有人從遠方歸來,有人卻離開了家。

42歲的張琴波是平安人壽寧波分公司的一名保險代理人。正月初三,在大部分人都闔家團圓的時刻,張琴波獨自一人拉著行李箱,來到他鄉餘姚市的一家醫療設備廠義務生產醫用護目鏡,緩解企業迫切生產的需求。

這份志願工作不僅沒有薪酬,連續夜班,而且夜間的生產車間並不暖和。每晚18:30-22:30,張琴波和一起報名的志願者們穿著厚重的外套,戴著頭套、腳套、口罩,進行緊鑼密鼓的護目鏡製作。從開始的不熟練到自創流水線方法4個小時產出2000多個護目鏡,志願者們的高效讓工廠老闆都驚訝得豎起了大拇指。

戰疫的她們:平凡女性的角色轉變
  • 日復一日的工作,偶爾還要頂班,從早8點到晚10點連續14小時不間斷工作,這讓一些志願者打了退堂鼓。但是張琴波始終奮戰在第一線。她的想法很簡單:“新的志願者速度肯定不如我們熟練工快。護目鏡是支援前線的重要物資,一旦斷供,醫生護士們感染幾率就增加好幾倍。無論如何我也要堅持下來!”

每天看到親手製作的護目鏡寄往各地醫院,是張琴波最開心的事情。“站在流水線上,我的腦袋裡只有一個念頭:能多做一個,就多做一個。多一個護目鏡,前方的醫生和護士就多一分安全,他們的親人就少一分擔心!”

一場不期而至的疫情,一座暫時封閉的城市,一個正在轉換節奏的社會,激盪了一群女性的勇敢與智慧。在災難面前,“眾志成城”將國家、企業、個人接入到了一個巨大的命運共同體當中。

2020年春節,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將“抗擊疫情”列入集團開年四大核心任務。此後,平安向全國一線疾控及醫護人員、志願者、赴鄂新聞工作者無償提供人均50萬元的專項保險保障,並捐贈現金超6150萬元,支持疫情抗擊及藥物研發,同時,平安公益基金會為公安民警、輔警及其家屬提供救助總額不超過1億元的專屬疫情救助資金,為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公安幹警築起一道保障。平安人壽則為公眾提供總保額1.5萬億元的1500萬個"E路平安保險計劃"免費領取名額,並擴展32款疾病保險產品"新冠肺炎"責任,發揮保險保障作用。截至3月6日,平安人壽員工自發進行抗疫捐贈700餘萬元,無數志願者投身疫戰的故事還在不斷地湧現:暫別家庭,投身一線醫院;跨國馳援,募集防護物資;逆行而上,保障醫護出行…… 他們是平安守護者,是連接起抗擊疫情的生命線。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講到:“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而最勇敢的人,原來就是在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