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理財?

坐在我前面的你


我想通過這個回答來給你建立一個系統的學習投資理財的框架。之後你無論是看相關的書籍,或是在得到上理財投資類的課程,都可以納入這個框架裡頭去思考、分析。

開始學習投資理財之前,我們先要問問自己,你的投資目標是什麼?

我過往問我身邊的朋友這個問題時,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財務自由”。不過很少人徹底搞清楚財務自由是什麼意思。

1. 如何定義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的定義是——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

被動收入相對應的是主動收入,兩者都是賺錢的主要路徑。

主動收入:通過打工、創業等方式賺到的錢,主要發揮作用的生產資料是人力要素;

被動收入:通過投資、理財等方式賺到的錢,主要發揮作用的生產資料是資本要素。

換言之,主動收入是賣身,被動收入是賣錢(錢生錢)。

財務自由時,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然而不同人需求不一樣,日常支出自然不同。所以財務自由也是有不同層次的:菜市場財務自由、購物商場財務自由、樓市財務自由…

所以你下次說你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時,要想好自己想要實現的,是哪個層次的財務自由。不過無論你想要實現什麼程度的財務自由,想辦法增加被動收入總是沒錯的。

而大部分理財投資的教材都會教給你一道超級無敵簡單的公式——被動收入 = 本金 x 年化收益率 x 投資年限。

提高本金、年化收益率和投資年限都可以提高被動收入,今天我的問答主要也是圍繞這道公式的三個分項來展開。

2. 如何增加投資本金?

一般來說,你每個月新增加的投資本金,都來自於每個月的月結餘(也就是收入減去支出)。所以要增加本金無非就兩個手段:開源(增加收入)或是節流(減少支出)。

新增本金 = 收入 - 必要支出 - 非必要支出

如何開源我就不多說了(已展開就遞歸了,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如何增加收入的問題),我主要來說說如何節流的問題。

支出分為兩種: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

顧名思義,節流時首先被砍掉的自然是非必要支出。

這裡稍微科普一個簡單的概念——拿鐵因素(Latte factor)。

舉例說明下:有對夫婦每天早上都要買兩杯拿鐵,按照一杯30塊來算,20年下來一共需要花費——30 x 2 x 365 x 20 = 44萬元。

美國的金融顧問David Bach把這類不容易被注意、卻會積少成多的非必要支出稱為「拿鐵因素」。

我們節流時應該優先考慮砍掉這些支出。

不過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其實也很主觀:比如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拿鐵並不是非必要支出,它可以讓人不犯困,而且可以讓工作、學習效率都變高,是必要支出。這個其實沒必要辯駁,自己內心做個衡量就行。

另外,如果咖啡因對你來說無可替代,那也可以考慮是不是有平價的替代物,比如公司裡的咖啡機也有免費咖啡,或是幾塊錢一包的速溶咖啡,其實一樣可以達到提神醒腦的作用。

當然,我也不是讓你當個禁慾主義者,讓你完全砍掉所有非必要支出,這並不現實。

適當的非必要支出其實可以滿足你的需求/慾望,可以為你帶來效用(utility),這並不是壞事。不過畢竟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還是要控制好非必要支出的失控。

這裡有一個技巧:你可以把前面的公式挪一挪,升級你的思維模式:

換句話來說就是,“每個月拿到工資後,先把10~20%的收入強制用來增加本金”,扣掉必要支出後,剩下的那些錢再花到非必要支出/拿鐵要素上。

3. 如何提高年化收益率?

常有朋友問我:“有沒有收益高、風險低的投資理財產品可以推薦給我呀?”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天下可不會掉餡餅…

P2P還沒爆雷之前,分分鐘給你年化15%的年化收益率,而某些龐氏騙局更是給你每年翻好幾十倍的幻想。這些的年化收益率都很高,但風險則是高到可以直接原地爆炸的地步。

這裡有個投資的基本概念——風險回報權衡(Risk-return trade-off),即高收益與低風險你只能二選一,換人話說就是“便宜沒好貨”。拋開風險談收益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所以,提高年化收益率指的是,找到最佳性價比(同等風險下收益最高)的產品。

要成功做到這點有兩個先決條件:① 你知道足夠多的選擇(這樣你才有更大概率能碰到最高性價比的產品);② 你懂得判斷風險。

足夠多的選擇來源於你的市場觸覺,你平時是否有全方位關注市場,是不是有敏銳的商業觸覺可以發現別人暫時還沒發現的機會(撿漏),這個需要你日常投入大量的時間。

懂得判斷風險則需要你有完整的金融體系,以及調查分析能力,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

所以對於普通小白來說,更簡單的做法可能有兩個:

相信專家(基金經理或理財投資專家),讓渡一部分收益率(管理費/申購費/贖回費),用來換取專家的專業判斷;

賭國運,買指數基金(可以是定投的方式),相信大盤會一直持續往上。

4. 如何提高投資年限?

畢竟時光機還沒被髮明出來,所以目前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

我們能做的自然是儘早開始投資。

如果你還沒做過任何投資,我會建議你看完本答案後馬上邁出理財第一步。

另外就是不要讓你的錢閒著。

你讓錢白白躺在活期存款,其實跟僱了個員工然後沒給TA找活一樣的浪費。

所以一般來說,我的銀行活期賬戶裡的現金很少會超過100塊。幾萬塊錢,就算是放進最最不用腦子也能投資的貨幣基金類產品(比如餘額寶),每天也可以賺個地鐵錢,能賺一點是一點。

5. One more thing

除了財務投資外,你也要考慮自我投資。前者是投資到資本要素,以錢生錢,收穫被動收入;後者則是投資到人力要素,收穫主動收入。

在你年輕的時候,其實可以把更多時間和投資放到自己身上,投資自己。因為人類的流體智力(決定學習速度)會在20歲的時候達到巔峰,隨後學習速度會越來越慢。所以很多東西早點學會更好。

希望本文可以為你的投資理財生涯開個好頭。

[1] David Bach,

, Crown Business, 2005

[2] 羅伯特·T·清崎, , 南海出版社, 2008



清風動竹影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想快速地做到財富的積累,理財是必不可少的。我也和大家來分享以下我掌握的一點點理財知識。

第一步,學會記賬,學會遏制消費慾望,不做月光族。

許多理財小白最大的理財困惑是:我沒錢該怎麼理財?其實沒錢更應該理財,這第一步就是要學會通過記賬進行消費規劃。

第二步,學會投資,用錢生錢。

你可以把錢存銀行、存支付寶、買基金、買股票、投資房產、黃金、古董、字畫,當然一定要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資產,一般來說,40%用於股票、基金、房地產這些投資,30%用於生活支出,20%用於銀行存款,10%用於買保險。大家在投資的汪洋大海中,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不被忽悠。

當然,我這裡只有理財的一點點知識,主要還是要靠大家自己去學習,積累理財知識,最後祝大家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九州華夏11


怎麼理財,乍一聽,感覺好專業好複雜好難啊,其實,很簡單

1、改變,一定不要用老思想看待新事物

2、偏執,不要以偏概全,買一次基金賠了就這輩子都聽不得基金兩字,就好像叫基金的都是賠錢貨。

3,跟風,中國最普遍的就是跟風,去菜市場賣菜大媽告訴你買股票賺了多少多少,你立馬就去買,而且大媽買啥你買啥,哎!悲哀!

4,學習,你可以不是專業的,但你至少要知道基金是啥,股票是啥,保險是啥等等,因為錢可是你辛辛苦苦賺來的。你不懂就別說被騙。

5、分散,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買了一次理財,本息回來了,之後能把家裡所有錢一買就買四五年,要是股票賺了,就只玩股票,好像全世界就只有你自己一樣。

6、佔便宜,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有,那麼高掉下來,也砸個半死了。

細細品味吧,說太專業的,估計等於白說,暫時想到的這六條,肯定有意義。


夕夏夏夏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怎樣理財?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每個人可以投資的數額不同路徑就不同。第一種人剛上班不久的人應該每個月定期把收入的10%-20%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第二種人群剛剛組建家庭的人,有條件以後就要開始給自己和愛人準備保險,有多餘的錢可以定投基金。而對於第三種人,收入穩定的人,除了上面兩種理財以外,如果有足夠長期不用的錢,可以拿30%-40%投資股票。其餘的錢考慮養老和孩子的教育。當然這個最好去看一些投資理財的書。比如《查理芒格的原則》,巴菲特的《滾雪球》,《投資心理學》,《投資週期》,《窮爸爸富爸爸實踐版》裡面講到如何投資房產。邊實踐邊摸索邊看書學習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想快速地做到財富的積累,理財是必不可少的。我也和大家來分享以下我掌握的一點點理財知識。

第一步,學會記賬,學會遏制消費慾望,不做月光族。

許多理財小白最大的理財困惑是:我沒錢該怎麼理財?其實沒錢更應該理財,這第一步就是要學會通過記賬進行消費規劃。

第二步,學會投資,用錢生錢。

你可以把錢存銀行、存支付寶、買基金、買股票、投資房產、黃金、古董、字畫,當然一定要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資產,一般來說,40%用於股票、基金、房地產這些投資,30%用於生活支出,20%用於銀行存款,10%用於買保險。大家在投資的汪洋大海中,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不被忽悠。

當然,我這裡只有理財的一點點知識,主要還是要靠大家自己去學習,積累理財知識,最後祝大家早日實現財富自由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交易雜談


根據描述,在總資產中主要是房地產,這是屬於不易變現的不動產。由於是四線城市,可能是屬於縣城類的小城市。好在目前小城市房價不會有下降風險,應還有補漲的升值空間,但房價上升也很緩慢,二手房基本上有價無市,除非好的位置地段。

因此,建議這幾處房子先留著,能否租賃則最合適。如不能租出去創收,除去10萬存款,能夠理財的也只有還掉月供房貸的800元工資了。

總的來看,由於收入不高、經濟來源少,在理財上不可貪多冒進,在保證本金的基礎上進行穩健投資。在這方面基金定投挺適合你。可以配置偏股型基金,每月2、3百元,以攢錢的方式來理財。如能長期堅持,將會有比較可觀的收入。

最後再談這10萬存款。既然是存款,應該是還放在銀行吧。現在已是全民理財的新時代了,你也應與時俱進,錢放在銀行不僅增值低,有時甚至是貶值。建議這部分錢可以購買貨幣基金,那怕是放在餘額寶,也能跑贏銀行好幾倍。


幸福築夢人


第一種,這是最穩的,你可能應該成家了正常推斷你們一家的收入一個月應該不能低於5500除去房貸2200還有生活費用水電費亂七八糟,人情往來,還有車的保養,如果有孩子的話可能會稍稍差一點,所以10萬去銀行買個穩定理財產品應該能維持家庭的開銷,而且你多餘的房子還可以去租出去是四線城市租房子價格每個月800到1200吧,如果兩個房子都租出去還會攢些錢。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你可以選擇吧兩個房子都租出去,用租金再去租一個門市房開個店做點小買賣,這需要你有點頭腦,也會前期投入點,畢竟做生意會有賠錢的風險,但是人生在世不能活的太沒意思,所以應該奮鬥奮鬥,畢竟你還有兩套房,就算失敗你也還有後路。不會一無所有。

最後我認為不要想著炒股,我認為那種東西很難,而且還會上癮。


擦了反取字名


1、國債券

三年期國債券年化利率4%,五年期4.27%,按年付款貸款利息,擁有時間越長提早支取的損害越低,流通性比金融機構一般存定期好許多。

2、三年期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利率最大上調56%,2年期及下列因為貸款基準利率較低,上調後性價比高仍然不高,五年期時間太久,年利率跟三年期基本相同,因而總的來說三年期性價比高最大。

一部分金融機構有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化利率4.18%,每一月的貸款利息放進支付寶餘額寶,綜合性回報率就能夠超過4.30%。

3、私營存款

民營銀行只有根據互聯網技術消化吸收儲蓄,因為規模小,知名度弱,只有根據提升年利率得到儲蓄,因而意味著了時下保本保盈利的最大水準,五年期存款利率能超過5.45%。

做為一整自主創新的現金管理產品,年化利率也可以超過5%上下,廣泛在4%左右,流通性更強,回報率不弱於三年期大額存單。充分考慮民營銀行抗風險性工作能力較差,不提議一筆資產存進,儘可能挑選較近的一間,儲蓄10萬餘元之內為宜。

股市投資風險性高,大牛市中都不掙錢的狀況許多,2021年年眾多白馬股爆雷,這樣的事情將來還會大量開演。項目投資股票市場必須不必追漲殺跌盲目跟風蹭熱點,將來垃圾股股票退市的會很多,特別注意不必踩雷。


伊水灣灣6699


理財,首先得有財,才能談到理,假設你一人過,自住一套,市中心房與周邊房出租,估計剛夠房貸,月薪三千省著點,能生存,維一能理的財,就那10萬,沒有糸統學習過,你也只能P2P或餘額寶或銀行理財產品,一年下來也就6000左右。保險類理財大都長期,急用拿不出來,想拿出來利息很高。目前狀況,只能期待你那城市,每5年能給你個25%以上的複利增長


過客44075672


怎樣理財?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每個人可以投資的數額不同路徑就不同。第一種人剛上班不久的人應該每個月定期把收入的10%-20%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第二種人群剛剛組建家庭的人,有條件以後就要開始給自己和愛人準備保險,有多餘的錢可以定投基金。而對於第三種人,收入穩定的人,除了上面兩種理財以外,如果有足夠長期不用的錢,可以拿30%-40%投資股票。其餘的錢考慮養老和孩子的教育。當然這個最好去看一些投資理財的書。比如《查理芒格的原則》,巴菲特的《滾雪球》,《投資心理學》,《投資週期》,《窮爸爸富爸爸實踐版》裡面講到如何投資房產。邊實踐邊摸索邊看書學習。投資不是投機,也不是賭博。就說這麼多吧!


王品玉19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