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未來“冰葬”或將取代火葬,人體在零下190℃瞬間震碎成粉無汙染,對此你怎麼看呢?

用戶104407312849


由於地域和風俗習慣的不同,人死之後,屍體的處理方式在世界各地也不一樣,我國大多數地方傳統的處理方式是土葬,有些地區是水葬,也有的是火葬,還有懸棺和露天葬等方式,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地方推行火葬,不過在未來,冰葬的方式可能會大力推廣。




可能很多朋友都對“冰葬”這個詞很陌生,會理解為放到冰裡面埋葬,這種模式也不是沒有,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就是這樣,有人死了之後,他們會先鑿出一個冰窟,然後將死者裹一張獸皮放到裡面,五天之後在冰窟上方鑿一個小孔供“死者的靈魂出來升入天堂”。

但是本文所講的是一種新的冰葬技術,和因紐特人的冰葬方法完全不同。這種冰葬方法是先將死者屍體藏於-18℃的冰櫃內,大概要冷凍12天左右,接著浸在溫度為-196℃的液體氮中,這樣屍體中的水分會失去一部分,屍身變得乾脆,然後工作人員把屍體放入帶超聲波的震動儀器內慢慢搖晃,屍體會碎裂為粉末狀,然後把粉末收起,放入特製的真空箱內,將其中的水分再次蒸發,然後再經過一個金屬過濾器過濾,把死者曾經帶過的假牙等可能會有的金屬零件過濾掉,剩下的死者純粹的骨灰。




這種骨灰未經燒蝕,完全是由死者身體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不會像汽油式火葬那樣產生汙染性氣體,剩下的骨灰裝入由澱粉製作的有機棺材中埋入地下,過個半年或者一年左右將會分解掉,成為大地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變成了肥料,化做春泥更護花。

這種埋葬處理方式比較環保,但是費用較高,比火葬還要貴很多,目前西歐的瑞典等和亞洲的韓國等一些國家已經使用,但還並未普及,2011年時韓國相關方面的專家來我國湖北某市交流曾建議引進這種模式,有民政部門人士表示會進一步瞭解該技術,條件成熟的話會考慮引用。


人類的方向


人,誰難免於一死呢?看到網上有人提問,忍不住寫篇文章談下自己的體會。

首先了解一下冰葬的機制

簡單來說冰葬分為五個步驟。

1. 冰凍遺體

先將遺體置入零下-18℃的冰櫃中,再浸泡在-196℃的液氮中快速冷凍,由於超低溫處理,身體迅速脫水結晶化且變得異常脆弱。

2 粉碎

結晶後的遺體放入震動儀器中搖晃震動,使之碎裂成粒狀。

3、去除水分

在真空乾燥機中去除冰晶粒裡的水分。

4、過濾

移入一個金屬分離器內,過濾掉裡面的雜質

5、 放入棺材

最後放入有機棺材內就完成了。

這種骨質顆粒非常容易在自然的條件下分解,不對環境造成負擔,因而是一種非常清潔環保的遺體處理方式。一段時間後棺材也會降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落葉歸根,魂歸大地。

冰葬的成本比傳統方式價格更高,因此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經濟上考慮,冰葬的推行肯定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看了以上的說明,我第一想到的居然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一句詩:質本潔來還質去。

這冰葬不正是如此嗎?

我們或因老去,或因疾病而死亡,身體再也不能如初生時那般潔淨而無垢。

這樣的去處理將要腐朽、糜爛的屍體,在震盪中化為一堆冰粒再融於水,成為空氣的一部分,化為空化為淨,正是我理想的歸元於宇宙的形態。

我們來的時候就是從細胞中分裂出來的,本來就是一團空,只因有了血肉,有了思想,才變成一個人,但這個所謂的人,充滿了矛盾與負擔。

因為思想我們變得對世界充滿好奇,也充滿了不滿、憤懣等各種情緒,七情六慾越來越佔據這具軀體,讓曾有的潔淨都消失不見了,不安焦慮在我們和身側徘徊,慢慢竟然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死後若能化掉它,我覺得倒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只是不知到時候我有家人願否付那昂貴的費用。

當火葬普及的初期,也有很多人不接受,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沒有條件土葬的也不得不接受了。

之所以不接受冰葬,無非就是化為一攤水後無法紀念,無法拜祭。

人死了歸零,一切都不能再感知,若真有靈魂這種物質,那麼一點思維也能捕捉到。

子孫或朋友,情侶或愛人,心中有所念必會傳導,比起那些過年來燒一堆冥幣,平時卻把親人丟到爪哇國去的“賢子孝孫”,心到意到才更重要,形式的東西只是給別人看的,或是為了心理滿足而已。

綜上所述,我倒認為,冰葬可取。


人魚薇沫談成長


先亮明我的觀點,我最支持的是土葬。先不要下結論說我迷信守舊的話,請耐心聽我說說,好嗎?

土葬,就是人死了找個偏僻地方挖個坑,把棺材放進去,然後填上土成一個墳丘。成為後人紀念的地方。可是,一般的墳超不過百年,竟然無人祭奠了,於是風來雨去不知不覺就夷為平地了。悄然與世無爭的融入大自然。從開始的人性到最後無痕的消失,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像雪化了一樣那麼自然。

再說火葬,火葬以後有骨灰,骨灰還得找地方安葬,於是有了墓地。墓地墳墓佔的地方不比土葬的小。還都是水泥結構,像城市一樣得有人管理,浪費了很多資源。別的不說,就說火葬過程:那可是屍體身上澆滿油,推進火爐。霎時間煙囪濃煙滾滾,呼叫著鋪天蓋地灑向四野,所到之處是燒焦的肉味,令人窒息噁心和恐怖!屍體在火爐裡燒不透,燒屍工就拿著叉子把屍體翻來覆去的叉燒……戳的千瘡百洞,白骨茬茬的掛著肉,慘不忍睹!火葬,對死者是尊敬嗎?我問一個北京回來的人,說那大醫院死人多嗎?她想想說不知道,就知道火葬場火化都是排隊擠得不得了。火葬,是誰發明的?極不科學和人性!

我喜歡讀書,通過讀書瞭解外邊世界和各個地方風土人情。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說好像是雲南少數民族的,他們在孩子出生時就為ta種下一棵樹苗,隨著時光流逝,當這孩子變成老人死去時,後人就把那棵樹砍倒加工成棺材模樣,把死者放進去,埋進土裡,土的上邊栽了一顆小樹,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死者雖然死了,依然養活了一棵樹。這多純樸又自然的觀念啊,簡直是神聖!

活在城市久了,就只有硬邦邦冷冰冰水泥結構腦殼概念嗎?只懂得1+1=2的管理者,不知道還有很多人心的感情在裡面,這管理者不過是像開電梯的工人,僵化頹廢!

大自然生人,自然有很和諧的去路!幹嘛火葬呢?太工程了!太沒人性!


遊戲人超超


小時候聽老人說人死後身體的神經還沒完全壞死,對旁邊的事物還是有感覺的,所以要停屍7天,神經完全死透。。。也不知道對不對,畢竟沒辦法驗證,想想火燒還有冰凍。。。唉!感覺還是土葬好。。。


說什麼大實話2019



火葬焚燒需要大約兩個半小時,將持續排放約150分鐘的煙霧。牙齒填充物和人造金屬肢體等物品中的汞會被釋放到空氣中成為空氣汙染物,而且還要消耗不少燃料並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冰葬並非沒有其它競爭對手。另有一種鹼性水解的遺體處理技術更加成熟,也是相對環保和容易操作的方式。該方法首先將死者的遺體放入膠囊狀腔室中數小時,然後在高達150°C的溫度下接受由水和化學品組成的溶液的處理。 一旦處理完成,就從處理室內抽出液體,只留下死者的骨頭。 然後將骨骼殘留物轉移到另一臺機器上,乾燥並研碎,產生具有與麵粉類似稠度的粉末。

人類是一種有思維有思想的生命,這種生命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喪葬文化,所以我不得不承認在大多數人的心目當中,土葬仍是最能被接受的喪葬方式,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人死之後就要入土為安,所以至今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有土葬的風俗習慣。從短時間的角度來看,土葬確實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遺體在自然分解的過程中會誕生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確實會對土地和水源造成一定的汙染。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遺體在地下許多許多年之後,會因為各種自然因素而消失,最後土地會重新化為自然狀態。

未來人類飛出地球進行星際航行,那個時候如果死亡了,直接就被髮射出飛船,那才是真正的迴歸宇宙,說不定遺落到某顆天體上還能開啟這顆天體的生命時代。


瀋陽雷諾設計


  • 其實最簡單的是土葬,而且,只是把死者用紙包上,然後在樹間挖個坑,一米深左右,把人埋進去,完事。

  • 一來兩棵樹中間的地方沒什麼用,二來紙包容易腐爛,人也就跟著迴歸於泥土了。三來樹木還能長得旺盛。

  • 以前搞笑的是,樹葬,挖坑,把骨灰放進去,然後種樹,結果樹死了,在挖坑把骨灰弄得到處都是,有點挫骨揚灰的意思,不靠譜。其實樹葬,最好葬在兩棵樹之間的空地上。


女媧補天造人


我還是支持土葬。我們村裡的人死了都是土葬的。

為什麼我會支持土葬呢?

土葬是從古至今留下來的傳統,在我國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土葬觀念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了。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希望自己能夠在地下長眠。我們村裡大部分老人臨死前都會囑咐子女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埋在土裡,入土為安。作為子女的總不能連老人最後的心願都不照辦吧。



至於“冰葬”和“火葬”,不管別人怎麼想,反正我是接受不了,冰葬和火葬之後就屍骨無存、灰飛煙滅了,在傳統觀念裡是極其悲慘的下場,哪有入土為安、迴歸自然的好。

而且“冰葬”和“火葬”的費用比土葬高多了,火葬要去火葬場,冰葬要極低溫,雜七雜八的花費太多了,再加上要辦酒席什麼的,咱們老百姓哪頂得住啊。


總之,還是土葬好,生前在土地上生活,死後在地下長眠。


sw大王叫我來巡山


從地球有生物以來,幾乎全部動植物的屍體都是自然迴歸大自然了,到今天我們才有了石油,煤炭,天然氣。火葬恐怕也只有幾十或者幾百年的歷史,為什麼要提倡火葬?愚以為是厚葬之風氣會消耗大量的木材,以及墳墓佔據了寶貴的耕地,這也許是因為人口數量暴增的因素,當人口密度不大時,佔地和消耗木材都不是問題,屍體汙染水源更是多餘的顧慮。

當下,火葬並不是最環保的,火葬時需要消耗油料,會產生空氣汙染,厚葬之風依舊存在,墓穴墓碑依舊,僅是在佔地面積上比較緊湊了,而且可以在土層較薄的山坡上建陵園,不會佔用耕地。

愚以為殯葬可以因地制宜,不一定強制火化一種模式,現實中也確實存在因民族不同而採取的不同模式。

很多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定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有關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政策的改變也應該與時俱進。舉個例子,1949年以前北平的先人們就埋在城外,德勝門,安定門外有大片的墳地,文革時挖防空洞時挖出過大量的棺材、骸骨,大概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不允許土葬了,開始強制火葬,但在外地,在農村土葬依然存在,但是佔用耕地是很少了(沒依據)。當下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的殯葬是否火化已經不重要了,而是厚葬佔地的矛盾。而城市居民的殯葬是否也能多一些模式呢?比如主文的冷凍模式,非火化樹葬模式,適宜的中小城市是否也可以恢復土葬模式,而一刀切的火化模式。這樣做是否有助於不同人群的流向,搶人大戰中殯葬模式也許會是吸引老年群體流向的誘惑。未來龐大的老齡化人群也會成為一種驅動經濟的動力。


羅漢果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喪葬習俗流傳至今,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念,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喪葬文化不僅反映了對逝者的思念,也有對於逝者的尊重,更有對於生者心理的安慰!

論語中記載: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孔子病重,子路讓孔子的學生充當家臣準備料理喪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這事,說:“仲由,做這種欺詐的事情很久啦!我沒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騙誰呢?欺騙上天嗎?況且我與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寧可死在你們這些學生手中啊!而且我縱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禮來安葬,難道會死在路上嗎?

子路本是好意,他打算以大夫之禮為老師治辦後事,想把老師的葬禮辦得風光些,讓孔子享受死後的哀榮。但是,按照周禮,孔子沒有資格以大夫之禮安葬,所以,子路的做法就違反了禮制,是一種嚴重的僭越。這對於把禮制看得比命還重的孔子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真的按大夫喪禮安葬孔子,那隻能讓他蒙羞。故而,孔子才會對子路發出憤怒的指責。


這個故事只是想說,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自古以來對於喪葬都給以高度重視。但對於喪葬的態度卻不一樣。例如孔子說要守孝三年,墨子說與其守孝三年不如多做此事情回報社會。對於喪葬的態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只要能夠表達對於逝者的尊重,對於生者的理解就足夠了。

  所以,無論火葬、海葬還是冰葬,本身都沒有問題,只有技術能夠達到,能夠讓活者的人、逝去的人得到應有的歸宿都可以實現,但前題是,需要這個社會的認知與認同,切不能發生類似某些地方,大規模挖墳的情況。

  


梧桐鳳聲清


中國的喪葬一般分為五種,既金木水火土,皇帝及其貴胄是金葬,其次是木棺土葬為多,少數民族有火葬的,一般以打魚為生的人為水葬,現在基本統一為火葬,對於人口重多的國家還是土葬為好。但須破除迷信,移風易俗。使喪葬成為省時,省錢,省力的好事。人之死生為虛誕,王羲之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生於坤腹,入於坤土,人生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