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解放前紹興人在武漢有那麼多產業!

【舊文新讀】

此文見於2015年3月25日的“古越龍山”新浪博客,作者

任桂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由其擔任總纂的《紹興市志》於1997年獲全國地方誌獎一等獎。此文原題為《麻雀•豆腐•紹興人》,介紹瞭解放前紹興人在武漢開設錢莊、醬園等的情況,史料詳實。窺一斑而見全貌,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瞭解當時紹興人在全國的活動情況。


“麻雀、豆腐、紹興人”,是流傳已久的紹興諺語。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意思是說,凡有麻雀、豆腐的地方,就有紹興人的足跡。這既是一種歷史現象,也是一種現實情況。跑過“三江六碼頭”的人,恐怕都有這種感受,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碰到咱們的紹興老鄉。他們當中,有的是為了謀生,易居他鄉,而至今鄉音未改,那濃重的“藍青官話”,一聽便知道他是紹興人。有的自祖輩就遷居外地,口語上雖已變腔轉調,但在飲食風味、生活習慣,乃至氣質風度中,仍然可以發現紹興人特有的影子。記得有一次去南京開會,碰到一位來自承德的女同志,交談中得知,她的高祖曾經在那裡做過紹興師爺,以後就定居了下來。但時至今日,在他們家人的餐桌上,每每少不了一碗培紅菜,據說還是從祖母的祖母傳下來“家珍”。

紹興向來人多地少,人口稠密。就那麼一點土地,那麼一點糧食,怎能容納得下那麼多要吃飯的嘴巴。於是只好向外發展,不斷地去尋求自己的發展道路。遠的不說,從清初開始,紹興就早已那麼做了,而且是成功者居多。闖蕩江湖,向外發展,開拓進取,成了紹興人的一種性格和脾氣。僅以讀書人來說,要麼走仕途,要麼做師爺,不然就去經商,足跡遍九州,哪裡能生存,哪裡就是家。俗話說“無紹不成衙”,有資料表明,紹興師爺最興旺時,就在萬人以上,遍佈各地的行省、府臺、縣衙,僅憑這一點,“麻雀、豆腐、紹興人”便可想而知了。

原來解放前紹興人在武漢有那麼多產業!| 舊文新讀

紹興的橋

中國那麼大,有多少麻雀、多少豆腐、多少紹興人,誰也說不清,因為那時沒有主管戶口的戶籍警,紹興人外出也沒有隨帶戶口簿。不過話雖這麼說,要找找紹興人的足跡,也並非難事。以武漢來說,紹興人的足跡,還真不少呢。

我曾兩次去武漢,雖然不是專門去找紹興老鄉,卻從所見所聞中發現,紹興人在武漢,還真幹得有聲有色,令人贊不已。開錢莊就是其中一例。紹興是我國錢莊業的發祥地之一,道光末年,紹興人就開始進軍武漢錢莊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武漢民族資本工商業有很大發展,錢莊業也隨之興旺起來,並且形成了本地幫、江西幫、安徽幫和浙江幫四大勢力。其中浙江幫又稱浙紹幫,顯然以紹興人為主。據1925年統計,漢口有各幫錢莊136家,浙紹幫佔17家,資本總額達117.8萬銀元,位居各幫第二,在若大的武漢,紹興人可謂出盡了風頭。

比錢莊業更早打入武漢市場的,自然要屬紹興老酒了。據《武漢市志》載,早在清初,武漢就成了紹興老酒的主要銷售市場之一,當地老百姓習慣稱之為“紹酒”。

同治十三年(1874),紹興人湯源元在武漢開設“湯源元酒店”,並在漢口小關帝廟,永昇平,鮑家巷和苗家碼頭開了4家分店。光緒四年(1878),又一位紹興人朱嶽盛在武漢前花樓、後花樓和民生路口開了3家紹酒店。他們批零兼營,自備滷菜,開闢酒店,出售熱酒,有時也送酒上門,生意靈活,服務周到,名聲大振。此後,類似的專營紹酒店不斷增多,民國初年為18家,1938年增到31家,抗戰勝利後達46家。紹興老酒在武漢的年銷售量也隨之猛增:清末民初,年銷售量約為12000壇(每壇25公斤),抗戰前夕在33000壇上下,抗戰勝利後達到65000壇以上。貨源有從紹興直接運去的,也有在武漢就地設廠生產的,但多數還是從紹興運去的。40年代末,僅湯源元、朱嶽盛兩家,每年都從紹興自設的酒廠運去10000餘壇。

原來解放前紹興人在武漢有那麼多產業!| 舊文新讀

紹興黃酒

同樣,紹興人在武漢開設的醬園作坊和醬園店,也使武漢人為之折服。辛亥革命後,紹興人在武漢開設的長源、致和醬園,不僅規模大,醬製品也很有紹興地方特色,深受武漢人青睞。但紹興人王正意看到上海瓶裝醬油十分暢銷,就從東北老醬園中聘來技術工人,在漢口江漢二路開設上海醬園,採用人工保溫新工藝,就地生產雙喜牌瓶裝醬油,生意紅火,使外地人豔羨不已,也紛紛仿製出售。特別是紹興的老同興、老順泰醬園,抗戰勝利後才進軍武漢,所產醬油,採用日曬發酵與人工保溫沒發酵相結合的工藝釀製,生產週期短,產量高,質量好,加之經營靈活,很快佔據了武漢的醬製品市場。紹興筠溪許松齡的老同興醬園,在漢正街永寧巷創辦老同興醬品廠,注重名牌意識,所產“全雞牌”醬油,不僅在武漢市獨佔熬頭,居全行業之冠,還在湘、鄂、蜀、滇、黔、蘇、滬7省市開設老同興支園30餘家,總園設在沙市,支園各負盈虧,在全國同行業中也屬一枝獨修秀。

紹興人在武漢從事酒醬業,似乎也很團結,經常組織一些同鄉會性質的行業公會。據《夏口縣誌》記載,1920年紹興人在武漢就建有“紹興會館”。到了30年代初,專業釀製醬油和經營紹酒的廠、店,聯合組建“酒醬業同業公會”。1946年,紹酒業從酒醬業分出,單獨建立“紹酒商業同業公會”,組成“紹酒醬園同業公會”,直至武漢解放。這其實也從另一面反映了紹酒、醬園業在武漢的興旺與發達。

原來解放前紹興人在武漢有那麼多產業!| 舊文新讀

紹興仁昌醬園

歷史上紹興人在武漢從事的職業,當然不但是錢業、酒業和醬園業,然而這已經不難發現“麻雀、豆腐、紹興人”到底有多少份量了。事實上,不僅武漢有紹興人的足跡,在北京、天津、瀋陽、重慶、南京、上海、廣州……在全國其他地方,同樣都有紹興人的足跡,同樣都乾的有聲有色。康熙年間,紹興人就在北京開設了錢業會館,在南京現有的三幫飲食風味中,紹興就獨佔一幫;在上海開設的第一家錢莊的主人,就是咱們的紹興老鄉……雖然紹興人身上難免有些阿Q脾氣,但是“精神勝利法”有時也會變得好勝、要強和無所顧忌、勇往直前,否則紹興人怎能跟著麻雀、豆腐遍天下呢?

在紹興老酒產業興旺的今天,有人力主拓展國內外市場,而筆者認為用“收復失地”或許更為確切!


感謝您閱讀老越推薦作品,“越來了”專注越文化研究與普及,每週分享紹興的美食美器、名人越企、逸史趣聞等等,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一起追尋“越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