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四步法

今天我想推薦一本書《非暴力溝通》。


溝通還有暴力和非暴力之分嗎?非暴力溝通是怎麼做的?學會它能又帶給我們什麼收穫呢?


非暴力溝通四步法

本書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這種溝通方法不僅被運用到日常的溝通,甚至還被運用到解決國際紛爭這樣的外交領域。據說,馬歇爾博士本人,甚至還因此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甚至還有人說,如果人人都學會了非暴力溝通,諾貝爾和平獎就可以取消了。可見非暴力溝通的厲害之處。


那麼,非暴力溝通是怎麼做的呢?


作者指出:非暴力溝通要關注兩個方面。


兩個方面分別是:一、誠實地表達;二、關切地傾聽。

而要做到以上兩個方面,需要運用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有人就說了,關切地傾聽有時可能會被我忽略,可是誠實的表達有什麼做不到呢?還要注意什麼四要素?我平常就在非常誠實的表達自己呀?

可是請你相信,非暴力溝通之所以厲害,就是他發現了我們生活中經常犯卻沒有意識到的錯誤,而且給出了正確的方法。這本書就通過表達中的四個要素的講解,你能夠真正地做到誠實的表達並傾聽對方。對四個要素的講解是這本書的重頭戲,用了四章來講解,每一章分別針對一個要素。那麼,誠實地表達和關切地傾聽要藉助哪四個要素呢?


第1個要素:

觀察:

觀察的要求是:只陳述事實,不表達情緒,不做判斷,主要說的是“我看到了什麼?”不要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


例如,“哥哥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這句話是觀察嗎?NO!其中的“無緣無故”是評論而非觀察。那麼“哥哥昨天對我發脾氣。”這句話是觀察嗎?不!“發脾氣”也是評論,他也可能是感到害怕、悲傷或別的。而句子中的“我”把對哥哥思想和感情的推測當成了唯一可能,而這種可能不一定是事實,這種表達,就不是陳述事實,而是表達者的判斷。那麼,什麼是觀察呢?“哥告訴我,他生氣了”,或者“哥用拳頭砸了一下桌子”,這才是觀察。再舉個例子,“索菲長得醜”這句話是觀察嗎?不是,“索菲長得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這才是觀察,當我們使用形容詞和副詞時,我們常常把評論當成了觀察。而客觀如實地表達而不言過其實:可以避免混淆觀察和評論。


比如:他經常遲到。如果改成:他上週上五天班,遲到了三次。


誒~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呢?我們是不是常常用評論代替了觀察呢?這本《非暴力溝通》是不是值得一讀呢?


非暴力溝通四步法


第2個要素:

感受:

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即“上面的事實帶給我什麼感受?”表達感受時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在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我覺得我被誤解了”,“被誤解”一詞反應了我認為別人不理解我,是我的想法,而我認為我被誤解了,感到很著急。“很著急”才是感受。


接下來,我們講講第3個要素:

需要:表達需要時,要注意感受和需要的關係

說出內心深處的哪些需要導致了這樣的感受,而不是你做了什麼導致了我們感受,你要明白是你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而引起了這樣感受,而不是對方的的行為導致了你的感受。比如:你無法來吃晚飯,我很難過。我本想和你好好聊一聊。這句話就非常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很難過地感受是由於“我本來想和你好好聊一聊”這個需要沒有被滿足引起的,而不是對方沒有來吃晚飯引起的,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第4個要素:


請求:

向對方提出具體明確的請求,既你想要對方怎麼做。要注意請求越具體明確才越有可能得到對方理想地回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集體發言中,請求不清晰,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學習了四個要素之後,我想你已經能夠運用誠實地表達到闡述自己,那麼如何做到關切的傾聽呢?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要做到全身心傾聽,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同時,不論對方用什麼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我想,聽到這裡,你稍加思考,就會明白了作者所說的,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通過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一個人的感受,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注意,作者說的是“重視每一個人的感受”,不僅包括我們,也包括對方。所以,作者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有時語言是多餘的。而把非暴力溝通稱之為“溝通方式”,僅僅是為了敘述方便。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非暴力溝通的主要內容:

非暴力溝通關注的兩個方面,一是誠實的表達,二是關切地傾聽。要做到誠實的表達,就要注意四個要素:1、仔細地觀察事實;2、認真地體會自己的感受;3、誠實地表示需要,最後,再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關切地傾聽,就是要求我們全身心地傾聽對方,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這本書裡,作者還向我們講解了非暴力溝通的實際應用,比如愛自己、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等,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重獲對生活的熱情、如何表達感激等。


到這裡,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已經向大家講解完了。


這本書表達的內容很深,但它的結構和表達都很簡潔,不但在關鍵頁的頁首用小字提煉出本節的關鍵字——我把它理解為這本書裡的鑽石,當你把這些小字收入囊中,就等於收穫完了全書的精髓。書中例舉了大量的案例,讓你更容易理解那些鑽石,而且每個方法章節之後都有小結、實例和作業練習讓讀者覆盤,作業都是針對我們生活中常常混淆的兩種表達作出做出判斷,參照作者的答案完成練習,以加強我們對非暴力表達方式學習的強化。


那麼,學會了非暴力溝通,我們能收穫什麼呢?如本書封面內摺頁所寫的:療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忙亂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現在,給大家分享一點我自己的收穫:當我為了解決溝通中存在的別人不願意回應、詞不達意、常常很難達成最終結果等問題時,我讀了這本書,淺顯地閱讀和實踐之後我發現,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內心的暴躁、焦慮、不安悄悄消解了,在我觀察事實、體會感受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這些情緒,也看到自己關注事實、要求自尊和被尊重的需求;同時也學會了瞭解別人,引導身邊的人說出內心真正的需求,客觀、準確的表達。實踐的結果當然很好!與外界的溝通越來越順暢,人際關係越來越和諧,很多以前不能解決的衝突和矛盾逐漸減少了。雖然我現在還沒有熟練和全面地應用非暴力溝通,但我已經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願意深度思考,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真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因此,我非常地感激非暴力溝通帶給我的改變。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所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就像聖雄甘地的孫子、聖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始人和主席、本書前言的作者阿倫·甘地所說,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謂。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我想,當你學會了非暴力溝通,你必更加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


我是淺淺言,一個用心感受生活的職場人,願與你分享更多生活與人生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