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甘肅會寧民間關於周懶王的傳說中很多。對照當地歷史,眾多周懶王都對應不同的“周”王。河南慶陽考察前及回來後對周懶王傳說進行詳細分析、對比、研究發現,在語音方面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好多地方方言音並沒有lan音,但周懶王的“懶”字仍發二到三聲之間中間音。極像慶陽一個有音無字的方言Lanzang,中的lan。於是,對比河南慶陽周懶王(周赧王),赧為紅色,羞赧之意,是東周最後一位周王姫延死後,大臣取的一個文化味甚濃的字,意思是在姬延手中斷送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臉紅的(赧)如何去見列代先祖。但當地老百姓,正宗的河南人稱周赧王也不叫周赧王,稱周lan王,讓字一下lan字,他們用的也是“懶”字。於是回來後,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論述。認為民間傳說區別於文人、大臣,用的是民間口語,民間老百姓形容一個不稱職的人叫Lanzang人,同樣形容一個他們心中不稱職的王也叫lanzang王,就連武威周懶王中,老百姓也叫不清劉伯溫的名字,也將劉伯溫籠統地稱做周懶王。

周懶王就是周朝末年的周赧王,傳說他很懶,所以民間就叫他周懶王。

周赧王(?-前256年)姓姬姓名延,亦稱王赧,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第26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周赧王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前256年,周赧王崩,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公國。

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話鋒一轉

甘肅會寧楊集鄉有個三岔河口,三岔河,顧名思義,就是響河子、石堡峽河匯聚一處的地方。

從三岔河口折向南就是石堡峽河。皖北段燕平督修《會寧縣誌續編》載:“石堡峽河源有二:一自車黃家、簸箕坪東過隴西川、厙家峽至石堡;一自周家水頭,大山墩,相合而入於石峽,流二十餘里,會響河”。


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甘肅會寧縣有個三岔河那裡有座石蛤蟆

順著河谷由北向南逆流而上,是一個天然的石峽。峽谷中怪石林立,流水潺潺,飛鳥鳴叫。由於水的滋潤侵蝕,石頭被雕刻成了各種形狀。露出一巨大青色巨石,遠處看,是一個巨大的蛤蟆形狀,山體是蛤蟆的身體,青色巨石是蛤蟆的頭部,面向河底的多層石片形成蛤蟆的大嘴。屏住呼吸,幾乎能聽見石蛤蟆的淡淡鳴叫。

而這個什麼的石蛤蟆,據說就是當年周懶王為了防止後世這裡出帝王,斬斷龍脈。被斬斷的巨大石蛤蟆,演變成沿峽谷兩邊互相傾訴,永遠廝守的五對石蛤蟆。峽谷中碧綠水潭中自由自在的小蝌蚪,與山腳一聲一聲的蛤蟆呼喚構成了深情的、生動的、有聲有色的情境。讓路過此處的人們流連忘返,思緒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