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在北京三O一醫院,季羨林先生快住滿四年了。

這是入院時誰也沒想到的。在荷竹搖曳的北大朗潤園家中,季先生最疼愛的大白貓咪咪叫了數日,一直等待著“爺爺”歸來;一批又一批新生來到季府窗下,殷殷地向裡張望,期冀能有奇蹟發生。

布衣情懷

自謂早已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境界的季先生,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並且,很快在醫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這個家庭的成員可真多,從醫生、護士、護工,到清潔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屬,熱熱鬧鬧,親密無間。季先生被稱為“爺爺”或“老爺子”,三天,護士們給他買來個毛絨貓咪;兩日,小保安又送來幾個柿子;再幾天不見,傳達室的老門衛就帶話來問安了。

老爺子每天清晨6點起床,這對於勤奮了一輩子的季先生來說,內心總有不安,因為在家他從來都是4:30即起,或讀書,或著述,孜孜矻矻,從不敢懈怠。可是大家心裡高興了,好,醫院有紀律,不許。謝天謝地,可有人管住老爺子了!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老爺子今年將迎來95大壽,歲月風霜,丹霞飛渡,確實年老體弱了。何況腿部動了手術,舉步極為困難,疼痛程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可是他一點兒都不認為自己是重病號,相反覺得自己正常極了呢 他老說“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幹活”,所以從入院第一天起,就把辦公室搬到醫院來了。每天上午,在醫院的日誌上是治療時間,在季先生的鬧鐘上卻是“幹活”的時間。為此,凡輸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寫東西。於是,滴水石穿,又一部《病榻雜憶》已寫了一多半。而下午,又是雷打不動的讀書讀報時間,由於眼睛必須保護不再看電視,季先生就特別重視讀報,這是他通往世界的窗口啊。有時秘書李玉潔老師怕他累著,故意丟下了這張忘記了那張,老爺子心裡明鏡似的,也不動聲色,一份讀完了,再點另一份,反正你都不能給我落下。

醫生來換藥了。這可不是玩的,老爺子的腿上打了兩個洞,把塑料小管子生生地杵進去,才能打藥,有時還得在肉上動刀子剪子。看得李玉潔老師心“嗵嗵”跳,連護工都跟著直冒汗,可是每回老爺子都談笑風生。等醫生們走了,李老師顫聲問:“先生您真不疼 ”老爺子回答 “不疼是假的,但又何必給大夫增加思想負擔哪?”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不僅如此,老爺子還老對醫護人員說:“別再給我用好藥了,差不多就行了。”“我是光消費不生產的人了,我看就別治了。”

是,確實是,在季先生心中,從來都是為別人著想,只是不關心自己。護工也是家庭成員,不但照付工資,不但和顏悅色,還額外管吃管喝管水果。半夜有了尿,老爺子把兩次三次憋成一次,寧願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護工,因為“他們白天也很疲勞了,晚上不忍再讓他們起來”。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人格魅力

有一天,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愛看。老爺子馬上把李玉潔老師找來,吩咐叫人去買,說“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也值得。”這一來轟動了全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都給。”“買去。”季先生髮話說 “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最後,一趟一趟買了600本,也一筆一畫地簽名600本。

真的,李玉潔老師對季先生簡直敬如天人,“雖然照顧老先生從體力上確實累,因為我也是快80歲的人了。可是從靈魂深處體驗到特別的幸福,覺得生活在他身邊是一種享受。”問享受什麼?答曰:“首先是人格魅力。老先生在做人上,從來是剋制自己,照顧他人,以德報怨,虛懷若谷。而且堅持平民立場,對人沒有等級觀念,大官來了也是這樣,平民來了也是這樣,越是被人看不起的人還越平等相待,就說醫院裡的勤雜工吧,差不多都跟季爺爺聊過家常。”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回想1985年,我作為初出茅廬的小編輯,第一次去拜訪季先生。進門前,曾數次猜測大名鼎鼎的季羨林先生,儀容將是多麼威嚴,風度該是多麼翩翩,簡直是雲端裡面的人物了。全沒想到,開門的就是季先生本人。當時的感覺,說他是一位老退休工人更貼切。一襲藏藍色中山裝,黑布鞋,穿得很舊。說話很簡潔,沒有熱切的寒暄,但有仁慈的目光,臉上是佛像一般的平靜。我立刻被他的平易融化了,原本像卷葉一樣的敬畏之心,慢慢伸展開了。

今天我理解:季羨林先生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傳統所推崇的平民知識分子精神,古稱布衣精神,亦即聖賢精神。這是從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樹上開出的燦爛花朵,是從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竹林七賢……無數布衣知識分子薪火傳承下來的高貴文脈。這個文脈講究的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君子之愛人也,以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這是我們中國的國魂,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立國之本。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心繫家國

然而,走近季羨林先生的身邊易,走近他的精神境界卻很難,非常難。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話說:“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越老工作幹得越多。”除了讓中國學者感到深奧無比的德國哲學研究外,數十年來主要從事印度文學的翻譯研究,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工作,還撰寫了汪洋四溢的散文隨筆等作品。現在,《季羨林全集》已編到了32冊,粗略一算,已經有一千多萬字了,真正是著作等身,學問大師,當代鴻儒。

然而極為可貴的是,季羨林先生又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學者,相反,他相當入世,胸中承載著天下萬物,時時守望著民族、國家、世界,還有大自然。他還一直保持著獨立思考的精神,始終秉持獨家觀點,絕不人云亦云。李玉潔老師曾多次感嘆說 老先生想的跟別人都不一樣,有時還特別超前。就見他閉著眼睛皺著眉頭在那兒想,我們跟都跟不上。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談“和諧”——“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諧”。人與人要和諧相處。人與大自然也要和諧相處。東方人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瞭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凝練的表述。必須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現在,當人們回頭再看來路,不禁感慨者再 “老馬之智可用也”,季先生的預見,印證了多少生活的真理啊!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寬人嚴己

前些日子,有一件事在三O一醫院引起轟動。但見醫生護士們竊竊私語,很激憤的樣子。當他們來到老爺子面前,卻都換上一臉春風,裝著什麼事也沒發生。原來,外省有一位學者在某報撰文,指責季羨林先生“自封大師”,云云。雖然醫生護士們不是專業人士,不懂學術,但從這幾年跟老爺子的接觸中,從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學界人士對老爺子的敬仰中,他們覺得自己能分辨出東西南北,春夏秋冬。

一天,季先生突然把李玉潔老師叫到身邊,臉上還是那佛像一般平靜,說:“不用演戲了。”“人家說得對,我本來就不是什麼大師。只不過我運氣好,好事都往我這兒流。”他說:我就兩條:愛國和勤奮。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是樣樣通,樣樣松。”

見李玉潔老師不服氣,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態度,並說:“人家說得對的是鼓勵,說得不對是鞭策,都要感謝,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說八道,對人也有好處。就怕一邊倒的意見,人就暈了。”

他特別能看到別人的優點,讚揚起來從不吝嗇。比如他誇李國文先生的隨筆寫得好,有哲理,是能讓人在腦子裡留下印象的文章。還誇邵燕祥先生的詩好,有文采有思想有意境,說著竟然隨口背了出來,把李玉潔老師驚得一下子就坐直了。

這使我想起當年的一件逸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約季先生寫寫當代另一位大儒張中行先生。很快,季先生的文章《我眼中的張中行》就飛來了。季先生稱張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我常常想,在現代作家中,人們讀他們的文章,只須讀上幾段而能認出作者是誰的人,極為稀見。在我眼中,也不過幾個人。魯迅是一個,沈從文是一個,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難得一位大學者對另一位大學者如此欣賞。我們只聽古人說“文人相輕”,又看過了太多的文人互相詆譭乃至“殘殺”,卻很少能看到互相佩服互相欣賞的,更少見如此之高的評價。季羨林先生把他對張先生的欽佩之處老老實實告訴讀者,一副甘拜下風的若谷虛懷。

季羨林: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

季老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一個知識分子,骨頭要硬,心腸要軟。再譬如:臨財不苟得。其對某些人不擇手段一味追逐金錢之風,從心底透著焦灼與憂慮。而他對過度包裝及虛假廣告現象,對文化垃圾製造者和缺乏公德者的勸誡,不僅表明了他的人生態度,也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世紀老人,對國家如何發展,民族文化素質如何提高的期許,使我們於滾滾紅塵蹇塞的煩悶中,精神上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昇華。

什麼叫“大師” 至少,我固執地認定了一條,他必須是真心做到了“學然後知不足”;還應執守大唐名相魏徵的一句名言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季羨林先生都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