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應州大捷",大將軍朱壽真的只斬殺十六人嗎?

《武宗實錄》中記載"蒙古軍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正德年間,明武宗出關巡邊,恰遇蒙古小王子率軍侵犯邊境,本就喜愛軍事,且心中一直想建功立業,證實他的軍事才華,便作為軍隊將領上前線,親自上陣指揮軍隊,後經激戰,小王子不敵正德,便率領蒙古殘餘士兵撤回漠北。這場數萬士兵廝殺的戰爭本該死傷無數,為何記載中兩軍總陣亡人數竟不達百餘人?

正德

達延汗率軍進攻大同

應州大戰戰況

這場正德年間戰爭的勝利,可謂給處於邊境的百姓帶來了很長時間的安定。

如《明史 韃靼列傳》所述,"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由此可見,正德"應州大捷"的勝利對蒙古軍的震懾力量之大。應州大戰由明武宗親自帶兵並後來在明軍被蒙古軍包圍,處於劣勢之時,明武宗朱厚照親自率領一隊解救自家軍隊。後來在一番戰術研究後,最後選擇以進攻之勢來牽制敵人,並以兩萬之人包抄蒙古軍的戰術,兩軍激戰一天後,蒙古軍落荒而逃,明軍贏得了勝利。可為何在最後清掃戰場的時候,死傷卻不過百?難道這一天的激戰是假的嗎?可謂史實有虛,不可全部相信。

"大將軍"朱壽又是誰呢?

史料上記載"大將軍"朱壽帶領軍隊征戰,可這人是誰?不是明武宗親自帶兵作戰嗎?難道這是同一個人?那為何皇帝會有"大將軍"的稱號呢?探究一番才知,原是皇帝喜愛軍事,有宏圖大志,希望能象其祖先永樂大帝那樣御駕親征。便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甚至為此定下了軍銜和俸祿。後來也是堅持巡邊,因為文官反對更是身邊沒有一個文官跟隨,由他不顧權臣反對堅持巡邊可見的是明武宗並不像史料所記載的那樣貪圖玩樂,荒淫無度。相反武宗在位期間,廢除其父親孝宗晚年很多的弊政,打壓其太后孃家張家的囂張跋扈的氣焰。但為何當時的史書這樣描述他呢?

其實,明武宗剛繼位時,便開始對宮殿進行改造,讓宮女太監打扮成百姓的樣子買賣,一片熱鬧的場景,可能明武宗是想找到在民間自由的感覺,而不是被條條框框拘束在這深宮之中。可那些大臣卻不贊成君主的做法,認為是胡鬧,不讓在宮裡改造,所以明武宗便建了"豹房",供君主居住,遊玩,在這裡他很自由,所以這也是他喜歡的地方之一。若是如資料所記載的那樣,他荒淫無度,又為什麼會去巡邊,又怎麼會去親自征戰呢?這一點便不符合他的形象,所以可能是有意貶低他。那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正德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被貶低,史料描述不符的原因

明武宗被貶低;史料對於"應州大捷"描述不真實。總結來說,可能原因是以下幾點:

1.內部文官與皇帝的鬥爭

明武宗這個人是不同於其他皇帝的,他喜歡外出,愛好軍事,對於文官的勸諫是不敢苟同的,所以對於當時文官獨大很不滿,最嚴重時甚至威脅文官,你們若是不聽話,我就直接繞開你們,自己直接和武官接觸。這對於文官的權利也是很不利的,若是武官權力大,他們又將如何自處?所以這場皇帝於文官的鬥爭真是一直存在的,下一任皇帝繼位也是有如此情況。史料又是由文官編篡,所以如何記載就是文官集團的主觀想法了,所以後人所認為的他荒淫無道都是不可取的。當然從這中緣由,也可知道當時文官對於武帝的不認同,且對他回來描述的"應州大捷"的戰況不相信,可能這數字就是他胡亂寫的,畢竟當時跟隨皇帝征戰的沒有一個文官。

正德

明疆域圖

2.明世宗繼位,對武帝不屑一顧

在明武宗駕崩以後,明世宗繼位。這個世宗並不是皇帝的兒子,是他的堂弟,所以對於武帝在位時的"應州大捷"不屑一顧,可能他認為自己更有才華吧!他即位後與前任皇帝對於朝廷內部的做法不認同,便著手清理朝中不作為的人,還進行了政策的改革。這對當時的明朝確實影響很大,所以,明世宗對於武宗不屑一個,又有那個人敢逆皇帝而大肆讚揚他。

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

3.《明史》的數據主要來自《明實錄》,而《明實錄》有抹黑貶低明武宗之嫌

明朝覆滅之後,清朝建立。為了宣揚統治的正統性,清廷便命令文官編篡《明史》,《明史》的數據主要來自《明實錄》,而《明實錄》是由明朝文官系統編篡,而這場親征是武宗違逆文官意願偷偷前往的,所以肯定文官系統肯定是把皇帝往壞處寫,重在說過,而不在說功,不能縱容皇帝的這種作風。所以看《明史》,不能太過相信它的一面之詞。就如這次大戰,兩軍加起來十幾萬的人,經歷一天的激烈戰爭,又怎麼會陣亡如此少的人呢?所以史料不真實,很大程度是編篡者所為,抹黑貶低明武宗也是有可能的。

4.斬首並不等於殺敵數

在古代戰爭中,自戰國開始,對軍功的統計主要採用戰場上敵人的收集來計算,所以說斬首數量不等於殺敵數量,在戰場上肯定還有一定量敵軍沒有算入傷亡數量裡!

正德

蒙古小王子達延汗

5.後人翻譯中,對十六理解有誤

在後來,對於《明史》的修改可能經歷了多人之手,對於"十六"可能理解有誤。古時,數字十六是十分之六,不是專指十六,所以,可能在經歷一個又一個時代後,十分之六便被翻譯為十六。若是十分之六,這史實便有可信度了,幾萬軍隊死傷十分之六也是有可能的,畢竟經歷了一天的激戰。若是陣亡十六人,又怎麼可能有激戰一說呢!從蒙古軍這方面來說,永樂帝以後,蒙古就失去了南下入主中原的能力,長城的修建更是對蒙古造成了經濟上的封鎖,而蒙古南下犯邊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奪取生活和生產資料,在毫無收穫的情況下,小王子又怎能輕易的撤退呢?

四.總結

"應州大捷"是明武宗最值得說的豐功偉績,明武宗若是沒有這樣做,那邊境的百姓肯定會受蒙古軍肆無忌憚的騷擾,可見當時武帝是體恤百姓的,若不是,他又何必親自上陣,將自己置身危險之中呢?對於"應州大捷"的死傷的描述,大抵是不符的,這中間的原因是複雜的,有君臣關係不和,有後人故意編篡如此,或許也有可能是在翻譯途中出現了偏離等等。所以這場大戰應該不僅僅只斬對方十六人,史料也需辨別,不可盲目相信。在日常的讀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的自己的思維,辯證的去看待史料!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