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終極方向是人類大腦?

近日杭州市科學技術局發佈《杭州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若干政策》,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同時設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人工智能創業(天使)投資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深入推進“鳳凰行動”計劃,支持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併購重組、發行債券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

人工智能的終極方向是人類大腦?

布爾數據


人工智能已經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

牛津大學曾有一個研究報告說,10年到20年之間,美國47%的工作崗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國這個比例是77%,AI對人造成的競爭壓力,可能有一天泰山壓頂一樣壓過來。

雖然人工智能會奪走資源稀缺的工作,但它也會帶來具有多種技能的新工作。即使自動化可以替代對工作的需求,但對各行各業20%最頂尖的專家以及瞭解情感、擁有溫度的人,比如心理諮詢、家庭陪護等工作的需求是無法取代的。

全世界都知道“阿爾法狗”戰勝了頂尖棋手;10%的人知道這是一場1300個芯片和與一個人類的較量;1%的人知道機器的潛力遠不止於此;如果說機器人此前只是沒有靈魂的鋼鐵,那麼人工智能很可能給機器人一個大腦。

據公開資料顯示OpenAI已經發布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先是打敗了全球最強的DOTA2遊戲選手。其算法在一天之內,訓練出了人類180年的遊戲經驗,甚至從數據中吸取了不同的打法和風格。

同時該機構算法的5名虛擬玩家,組隊打敗了人類世界排名5%的5名遊戲玩家,並在一場公開電競賽上以2比0屠戮全場,幾乎完敗了DOTA2國際邀請賽的冠軍OG戰隊。

或許只能用馬雲與馬斯克的對談為人類解圍:圍棋是為人類對戰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人與電腦對戰而設計的。

作為一家專業的人工智能風控模型服務商,布爾數據認為人工智能的技術成果應該互通共享,未來20年,人工智能將會給各行各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惠及社會發展,我們應大力推進科技應用,夯實智慧城市發展基礎。

技術並無善惡,如何構建人類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生態平衡,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