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1和殲20,哪個更適合做艦載機,有什麼優勢?

銀杏智庫


紙上的宣仔,為您解答。

這兩個都可以改裝成艦載機,但是個人更傾向殲20上艦。下面說說2者各自的優劣勢,以及為什麼本人傾向殲20上艦。

殲20

如果是殲20上艦,我們就可以擁有作戰半徑極高(>1500公里)的航母戰鬥群。同時由於殲20的超音速機動性更好,它的空優能力也更強。F-22不敢說,暴打F-35沒有任何問題。而美國的艦載機恰恰是F-35這種小胖子,它的跨音速段機動性很不錯,但是超音速機動性就爛的沒法看了,最大飛行馬赫數只有1.6,作戰能力全要仰仗自身超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不過該有的態勢感知能力殲20一樣都不缺,沒辦法誰讓殲20是後起之秀摸著美帝過河呢,所以這方面已經F-35也毫無優勢。

殲20的EOTS。殲20的傳感器和F-35一樣多

同時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就是中國的航母處於起步階段,我們差距最大的是數量比美國少的太多太多了。美國有11艘航母,而且還有新航母在建造;我們現在只有2艘小得多的遼寧級,和一艘正在建造的003。數量上的巨大劣勢,決定了我們在戰略上是守勢。那怎麼守呢?很簡單,能截住對面的艦載機攻擊波,防止自己的航母戰鬥群遭到打擊,所以要求我們的艦載機首先必須要能佔據空中的優勢。殲20恰恰就是這麼一款空優戰機。殲20從頭到尾的設計都強調了極速能力和超音速機動性,是可以做到2.5馬赫戰鬥巡航的戰鬥機(F-22的最大速度才2.25馬赫),打F-35就跟老鷹俯衝抓地面上兔子差不多。

說個題外話,美國使用中型機當艦載機已經有20多年,看起來美國人已經鐵了心的走中型機路線。但是實際上當年美國海軍退役F-14重型機,並且拒絕F-22艦載機項目,是因為這倆一個比一個難伺候,F-14的變後掠翼,F-22的隱身塗層,在高鹽高溼的條件下非常不耐損,而且艦上還不具備維修能力,所以美國海軍才不要的,而不是因為他們是重型機。

殲20的機翼後掠角比F-22更大,因此可以適應更高的馬赫數


央視宣傳的一分鐘戰鬥巡航52公里,其實是按2.5馬赫算的

問題的另一面就是強調空優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掉對地能力。殲20作為空優戰鬥機,雖然對地能力也不差,但是它畢竟太大了,一艘航母的攜帶量是比較有限的,這樣一次能夠放飛的艦載機數量也必然不如FC-31這種中型機。這個是殲20作為艦載機的缺點。

FC-31

如果我們的航母不以美國為假想敵,那麼FC-31上艦是比較合適的。FC-31尺寸小,一艘航母能夠攜帶的FC-31必然超過殲20的,而且維護上應該也要比殲20方便一點。再一個FC-31的價格也比殲20更便宜。FC-31 2.0在外掛模式下,共有12個掛點,可以做到8噸載彈量(內2噸外6噸)。作為艦載機其實還是夠用了,不過要注意的是,FC-31的彈艙太小了,而且沒有經過特殊修型,所以對地模式和F-35還是不能比的。比如F-35可以攜帶2000磅炸彈或者同樣等級的反艦導彈巡航導彈,FC-31的彈艙是做不到的。至於空優能力,FC-31可以略強於F-35或者持平。

殲20和FC-31體型對比,殲20還是大了不少

FC-31 2.0,最大起飛重量28噸,可載8噸彈藥

珠海航展上的FC-31 2.0官方宣傳

FC-31彈艙最大能攜帶500kg炸彈或者導彈,僅和F-22對地能力相當

所以用FC-31只能打造的航母艦隊,出動能力會強一些,價格會便宜一些。但空優不夠不明顯,對地也只是勉強夠用。


紙上的宣仔


網上有很多人支持殲20上艦,其觀點無非有這麼幾個:已裝備部隊,技術上相對成熟些;殲20的載彈量更大,航程更遠,戰鬥力更強;殲20性能更先進,對F35更有優勢;還有什麼鴨翼在大迎角狀態下的優勢,利於上艦……這些人忽視了一個問題:搭載何種艦載機,取決於航母在我海軍戰略中的定位——艦載機是航母的武器,什麼樣的作戰任務決定了使用什麼樣的武器,而不是誰性能更強誰就上艦。



殲-31驗證原型機三視圖

舉個例子說,殲20性能要較殲10/殲11性能強的太多,但是殲20服役卻不會完全取代殲10/殲11系列:一方面是經濟上難以實現,另一方面殲10/殲11有自己的作戰任務。選擇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至於有人說的用殲20碾壓F35,這是典型的冷戰思維模式:你有厲害的,我就弄個比你還強的。美國瓦解前蘇聯的策略,用在俄羅斯身上已不見效,美國巴不得中國也中計:竟然真有人不辯是非,愣往槍口上撞,還批評支持殲31上艦的人是別有用心!哈哈,可笑。



殲-31在珠海航展飛行表演

我海軍的發展戰略是什麼?建立一支攻防兼備型的海軍。在這個大戰略已定的情況下,航母的作戰任務是什麼?支持殲20上艦的人來解釋解釋。殲20能夠勝任航母的作戰任務,殲31是否也能勝任?如果殲31能勝任,那還有什麼必要非得用殲20?

還有人拿殲31的性能去與F35進行比較,殲31還在研製之中,還未定型,哪來的性能參數?沈飛對外宣傳時的數據,能做得了準?原FC31戰機,用的是俄羅斯的發動機,誰能告訴我:殲31用什麼發動機?拿個證據出來。發動機都定不了是什麼,那四代機的: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這兩個關鍵性的指標還怎麼比?連基本的東西都沒有,憑什麼就斷定殲31不如F35?再說隱身性,殲20的部分技術同樣會在殲31上應用,沈飛、成飛同屬中航,別和我提什麼競爭。央視報道過:殲16部分應用了四代機技術。殲16屬重型戰機,與殲20相同,這四代機技術最成熟的就是成飛。



2.0版殲-31試飛圖片

殲20在我軍中的定位就是“踹門用的”,屬於什麼樣性質的裝備,就不用提了。至於殲20改裝成艦載機,像很多人說的:摺疊個機翼、加固下起落架、安個尾鉤……要是這樣的話,應該請他們去設計艦載機!

我支持殲31上艦,只因支持海軍的發展戰略:殲31能夠完成海軍的作戰任務。至於殲31的性能,沈飛原來參加航展的宣傳冊,沒什麼用了。殲31只有定型之時,才能公佈一些基本性能、數據。現在說什麼都是猜測,根本就當不得真。沒有定型,一切皆有可能!!



殲-31戰鬥機

期待,沈飛帶給我們一款真正的殲31。


儒道之主


先隨個大流兒,對FC-31就以殲-31稱之吧。

對於殲-31和殲-20哪個更適合做艦載機的問題要從多方面考慮,首先要考慮搭載它的航母是什麼樣的。

先說航母的排水量,許多網友都希望我國第二艘國產航母003型是八萬噸以上甚至超過十萬噸,但建造航空母艦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冶金、動力、電子等多個領域的系統整合,目前我們的航母甲板鋼“S600E”屈服強度為690MPa,與美國HY-100相同,加工性能與美國HLSA-100相當,鋼材的性能可以滿足建造八萬噸級以上的艦船,但動力-推進系統就尷尬了,用於三萬噸級的破冰船、基於第三代小堆技術的核動力系統2018年底才招標開始研製,艦船用高功率燃汽輪機和常規輸出功率12000千瓦以上的柴油機也沒影兒,引進技術生產16PC-2-6B柴油機標稱最高額定功率12000千瓦,但實際應用僅有9000千瓦,唯一可用的動力系統就是蒸汽輪機,遼寧艦上用的是四臺TB-12蒸汽輪機和八臺增壓鍋爐,山東艦是與之相同的國產型號,這是我國目前功率最高的大型艦船用動力系統了,也是國產003航母唯一可用的動力系統,加大單臺蒸汽輪機和增壓鍋爐組合的功率,以我國目前的技術,不可能有太大幅度的功率增長,故國產003航母的最大排水量不會超八萬噸,而是以八萬噸為上限的七萬噸級航空母艦,受我國技術限制,大概率會略超七萬兩千噸而低於七萬五千噸。

好了,排水量定了,再說它的甲板形狀設計。

許多網友堅信是平頭電彈的,其實不一定!我國是買進過帶蒸汽彈射器的墨爾本號航空母艦,但其上裝備的蒸汽彈射器比較老舊,在技術上幾乎沒有借鑑價值。而我國國產航空母艦的發端起源於蘇聯的載機巡洋艦庫茲涅佐夫級的二號艦瓦良格號改造而來的遼寧艦,也就說技術基礎框架與歐美航母無緣,而首艘國產航母002型山東艦也只是國產化了的001型,它是完全國產化、立足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的,並重點解決了航母總體設計、船體建造、主動力裝備國產化研製等問題,相當於當年用國產零件替代進口件製造出五九式坦克一樣,完全自主設計、生產,從而提高了綜合作戰效能和綜合保障水平,雖說這是重大的、可喜可賀的進步,但技戰術性能水平沒有本質的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國產航空母艦也要像國產主戰坦克那樣,走上一條不斷魔改升級的道路,因此第二艘國產航母003型也脫離不開遼寧艦的基礎技術框架,只是做了局部改進優化設計而已,它依舊可能是翹頭的!

說到這裡,許多網友肯定不幹了,您先彆著急。其實航空母艦艦載戰鬥機的起飛方式並不影響航母艦載戰鬥機的起飛效率。滑躍起飛技術是英國發明並首先應用的,先進程度和戰鬥效能僅次於美國福特級航母,與美國尼米茲級後三艘相當、英國的兩艘新航母就在用!

而據前蘇聯/俄羅斯公開的技術資料(見下兩幅圖表)




也表明蘇-33在庫茲涅佐夫號兩個短起飛點上完全能實現滿油滿載起飛,充分印證了英國對滑躍起飛技術的結論:不僅可以縮短65%的起飛距離,還可以降低發動機功率要求或提高戰機20%載荷!

而且採用滑躍起飛技術可以說是世界航母主流技術,除了美國航母和法國航母是採用平頭彈射起飛技術以外,俄羅斯、英國、中國、印度、意大利、西班牙、泰國的航空母艦都採用的是滑躍起飛技術,其中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的航母還是起降非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艦載戰鬥機。

我估測003航母採用滑躍起飛技術的另一個證據就是儘管有我國彈射起飛殲15的實驗照片,和電磁彈射器、蒸汽彈射器實物現場照片,官方也一再報道關於電磁彈射器、艦船用全電推進系統相關技術不斷突破的報道,但始終沒有說電磁彈射器或蒸汽彈射器設計定型,也就是說這兩種彈射器的技術我們還沒有發展成熟並完全掌握能夠上艦應用。而無論是電磁彈射器還是蒸汽彈射器,都需要佔用一定排水量和艦內空間,且都影響艦體的艙室佈局和艦體重心、穩心的設計,因此003型航母不可能為電磁彈射器或蒸汽彈射器預留空間和排水量,而等待它們設計定型,所以大概率它依舊是個翹頭!

說完003航母艦首形狀後,咱們再來說說它的尾部形狀。

在假定所有的航空母艦都配齊了艦載機聯隊的前提條件下,以世界各國在役的全部航空母艦的單艦性能排序為:福特級、尼米茲級後三艘、伊麗莎白女王級、尼米茲級前七艘、戴高樂號、超日王號、山東艦、庫茲涅佐夫號、遼寧艦、的裡波第號、加富爾號、阿斯圖利亞斯王子號、差納克呂貝特號,在大、中型航母中排名墊底兒,僅強於那些一兩萬噸的輕型航母!

我國的航母和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重型載機巡洋艦,單艦戰鬥效能在大、中型航母排名墊底兒的原因在於飛行甲板的形狀,整體呈“中”字形,不僅比呈“申”字形的美、法航母甲板落後,也比呈“由”字形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和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落後!

我曾多次強調過,在不考慮艦載機聯隊機種編成和數量的前提下,影響航母戰鬥效能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載機掛載補給系統性能和能原地完成通電檢測、試車、補油/氣、掛裝彈藥的永久停機位數量,美、英、法三國航母,無論是彈飛的還是滑躍的,都非常重視載機掛載補給系統的佈局和永久停機位佈置的,美國小鷹級是首次引入永久停機位概念的西方航母,全艦共有8個,尼米茲有12個,尼米茲後三艘有16個,福特上有18個,英國最新的女王級上最多,有24個,法國戴高樂號上有10個,從而保證了它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有至少10架戰機處於待飛狀態。而庫艦、遼寧艦、山東艦的載機掛載系統是獨立分置式,沒有實現網絡化、智能化和全艦一體網格化,飛行甲板上雖有至少16個技術陣地,但沒有“一站式保障陣地”,基本只能靠艦島後方的停機區實現3架殲-15試車、掛彈,而後移至艦島左則停機區通電檢測、加油/氣並待飛,所以他們排名才墊底兒。

而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又是通過艦載機與航母甲板的適配性,包括甲板調動效率、艦載機尺寸和性能、艦載機聯隊編成種類和數量、航母甲板上的技術陣地種類與數量、載機掛載補給系統類型和性能五個方面體現,排水量決定飛行甲板形狀和麵積,飛行甲板形狀和麵積又決定載機掛載補給系統類型佈局以及甲板上技術陣地類型和數量。

我們不可能造一艘放大了的遼寧艦,尤其是飛行甲板形狀以及甲板上的技術陣地和全艦的載機掛載補給系統都會改進,依賴於我國比較先進的AI技術,實現全艦載機掛載補給系統的網格化、智能化並不難,將甲板形狀改為“由”字形,甚至整體、效仿學習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的艦體外觀,與我們而言也不存在什麼困難。

至此,我國003航母的外觀及尺寸基本已經定下了:整體飛行甲板為“由”字形,尾部不再切條兒,而是通過切角或外飄設立武器平臺;艦首為一平一翹,前舯部為雙肩形;滿載排水量約72000噸的大型常規動力滑躍起飛航空母艦。

航母定型了,再來進行艦載戰鬥機的選型。

前面說了,航母與航母艦載機之間有一個適配性,近60000噸的遼寧艦和山東艦搭載的殲-15艦載戰鬥機。殲-15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由於它的尺寸太大,在犧牲了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和反潛巡邏機/聯絡運輸機並以直升機型代替以後,遼寧艦僅能裝載24架,山東艦做了一些優化,也僅能裝載36架。



雖然山東艦比遼寧艦多裝載出50%的殲-15,但是由於甲板形狀以及飛行甲板上的技術陣地限制,使山東艦依舊沒有全甲板攻擊能力,只能進行滾動式全艦攻擊,甚至它多攜帶出50%的殲15在戰時也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它和遼寧艦一樣,在執行航母最常見的“75分鐘甲板任務”時最大甲板調動效率只有18架,按照美國的經驗,艦載機聯隊在執行“75分鐘甲板任務”時,耗時約115分鐘,而山東艦和遼寧艦起飛18架殲-15的總耗時約為90分鐘,會出現第二波18架殲-15正往飛行甲板運送期間,首批離艦的6架殲-15開始著艦了!這就是大尺寸的重型殲-15艦載戰鬥機給我們航母艦載機聯隊帶來的窘境,如果它是像F/A-18E/F或F-35C一樣的中等尺寸艦載戰鬥機,遼寧艦不僅總搭載數量會多出4架,達到28架,最大甲板調動量也會達到90分鐘放飛24~26架,“75分鐘甲板任務”的攻擊力度提高至少30%~44.44%,效果十分明顯。

這裡不得不解釋一下,美國海軍近年通過“艦隊問題”兵棋推演總結髮現,其航母編隊實際作戰半徑為370~840公里,其艦載機聯隊做全甲板攻擊時對應的單機任務時間為75分鐘至135分鐘,而且作戰距離越遠,艦載戰鬥機的任務載荷越低,雙機任務航路目標越少,在目標區域待機時間越短,而本隊易受攻擊的暴露時間窗口越長,本艦發動攻擊的密度越低;在“75分鐘甲板任務”條件下,中等重量的F/A-18E/F彈藥掛載量是與重型的F-14D或F-35C相當的6噸,在任務區待機時間為20分鐘也相當,“95分鐘甲板任務”條件下也基本相當,只在“135分鐘甲板任務”時,重型的F-14D或F-35C能多攜帶0.8噸彈藥,但這一優勢會被攻擊密度降低而抵消!

雖然在極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夥伴加油”的方式將作戰半徑延長到1100公里~1400公里,此時一個44架F/A-18E/F艦載機聯隊,能夠對目標進行打擊的架次僅為4架次,攜帶彈藥總量共6噸,一個滿編艦載機連隊勞師動眾的全部起飛,結果僅向目標投送了6噸彈藥。象徵意義大於實戰意義。

所以艦載機的尺寸不是越大越好,艦載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同樣不是越大越好。

明確了這個答案,咱們再來看看F/A-18和F-35為了能夠當上艦載機都付出了哪些代價?

先說F/A-18,它的原型是與YF-16競爭先進輕型戰鬥機落敗的YF-17,也就是說YF-17原本是做為輕型戰鬥機出現的,為了上艦它搖身一變,變成中型艦載戰鬥機F/A-18C/D,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為了簡化航母戰術支援將F-14D退役,為了彌補戰力空缺,又將它進行了適度放大,主要是加大了邊條和機翼面積,但它的體積重量都在中型機範圍內。

而F-35就慘了,為了上艦不得大幅不強化機身結構並放大機翼面積,改成了F-35C,雖然F-35C的主尺度仍在中型機的範圍之內,但最大起飛重量已高達31噸,這也是許多網友以為它是重型艦載戰鬥機,並堅持以之為例認為艦載戰鬥機重型化是王道,而忽略了它其實是設計超重產物的原因。

因為設計超重,給本打算以之為唯一艦載戰鬥機的福特級超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屬本適配體態較為“嬌小輕盈”、體重在28噸以內的全艦航空技術支援設施都無法與超重F35C相匹配,結果相關計劃不得不推遲,福特和F-35C各自返廠改造,F-35C上艦測試時間重新修訂為2021年下半年或年底,此前先由F/A-18E/F頂缸代替F-35C上艦進行部分相關測試。

其實這樣挺萬幸的,等於給我們延長了3至5年的時間窗口,用於發展我們新型的隱身艦載戰鬥機。

最後再說一下我們的殲-31和殲-20。

殲-20是為空軍設計的重型遠程制空隱身戰鬥機,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多用途改型,也就沒有考慮為艦載改型預留設計冗餘,雖然楊偉總師說過有新的改型,但是重型遠程制空隱身戰鬥機的定位沒有改,而且為了追求升力係數、降低空重所導至的過多地運用新型複合材料、超分子材料,不僅是制約殲-20不能大批量生產的原因,也是殲-20無法艦載的原因。

現在殲-20的空重約20噸,最大起飛重量約為39噸,若改型上艦必須強化並擴大機體結構,增加上艦設備,按照美國的經驗,陸基型戰鬥機改為艦載機,其機翼面積至少要擴大30%,結構重量至少增加25%,假定我們有與美國同樣的工業能力(這是不可能的),艦載型的殲-20空重至少達到25噸,最大起飛重量將突破40噸,而我們航母飛行甲板用鋼S600E屈服強度為690兆帕,能夠承受最大40噸艦載機起飛降落時的衝擊,所以首先一樣我們的甲板鋼就不合格了,而且它的機翼面積要擴大,翼展也要加寬,原本就比殲-15略大的體格會更加雄壯,即使是7萬噸級的航母, 所搭載的艦載戰鬥機聯隊數量也不會達到40架,頂多35架,且它那過大過重的體格,也惡化了在技術陣地間轉進的速度,降低了甲板調度效率和打擊密度,完全抵消了航母排水量擴大1萬餘噸的意義。

寫到這裡,我想朋友們已經知道殲-20和殲-31誰更適合做艦載戰鬥機,優勢在哪裡了。


guozhongren


最近,我發現關於殲20和殲31哪個更適合做艦載機的問題討論的非常激烈,首先說說這兩款飛機的主要特點。

殲20適用於國土戰略性防空,以岸基為作戰圓點,對沿海重要城市延展2000公里(約1000海里)進行戰略防空,同時掩護大編隊艦艇作戰,兼顧支援、打擊作戰半徑以內的敵襲擊、攻擊編隊。

殲31適用於艦隊戰術性防空,以航空母艦為作戰圓點,先期以其隱形性偵查、襲擊敵作戰樞紐,如指揮中心、防空陣地、機場等。以密集編隊、多批次、多角度實施壓制性節點攻擊。

作為一個愛好軍事的創業者,希望和更多的好朋友交流。我的觀點是殲31更適合做艦載機。殲20是專門研製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畢竟是戰機不是艦艇,應該要先滿足空軍的需求,而且殲20屬於重型戰鬥機,要是上航母的話可能要彈射器才好起飛。而殲31屬於中型戰鬥機,而且是雙發,更安全可靠,機動靈活,其前起落架較粗,為雙輪,有為將來改作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考慮。

至於殲20,我估計應該不會裝備航母。第一點,殲20研製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美國的F-22,因此殲20首先要滿足空軍的使用;第二點,殲20屬於重型戰鬥機,體型較大,如果沒有彈射器的話很難起飛。殲20的最大起飛重量約37噸,而美軍的F18在十萬噸級的航母上起飛,最大重量只有29噸,中國新建的航母只有五萬噸,想一想有本事讓殲20在航母上起飛嗎?

綜上所述,殲20是屬於專門為空軍打造的一款戰機,而殲31是為海軍,也就是航母打造的艦載機。等幾年後兩者形成戰鬥力,形成高低搭配的戰鬥模式,相信我國的海空軍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發揮保衛祖國的重要作用。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啟發,謝謝!


羊駝說公眾平臺


如果在J20和FC31之間選擇誰應該上艦那麼必然是J20

首選從需求來說,我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必然是具備4S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前海軍司令吳勝利也曾講過,下一代艦載機必須是具備4S的重型四代機。海軍為何會有這樣的要求,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我國航空母艦一出家門,遇到的五代機不光有F35,還有部署在第一島鏈上的F22。所以我們的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對標的就是F22而不是F35,而且4個S一個都不能少。從時間上來看,現在已經逼近沈飛所總設計師孫聰所說2020年的時間節點,這個節點就是我國艦載戰鬥機出現的節點,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時間節點,不會輕易推翻。全新研製第五代機艦載戰鬥機需要的時間比較久,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在J20和FC31這兩種戰鬥機中選一個,然後改型上艦。

那麼J20和FC31兩型戰鬥機哪一個更適合上艦呢?很顯然J20會佔據很大優勢,因為J20發展比較早,現在早已服役,技術相對比較成熟,而且4個S一個都不少。而且作為空軍的天字一號工程,獲得的資源和支持是比較充足的。而FC31作為中航自籌資金的項目獲得的資源相對有限。

J20其實尺寸並不大

有人說J20尺寸比較大,上艦比較佔地方,影響載機數量,這個觀點實際上是錯誤的。J20機長20.3米,翼展12.88米,其實尺寸並不大,比J15的尺寸還要小一圈。

J20和FC31在遼寧艦甲板上最大起飛和最大回收狀態下的載機分佈

有觀點認為FC31上艦會有數量優勢,這個其實是不存在。因為有人算過,以遼寧號航母的甲板面積為準,FC31也就比J20多載一架。就算航母排水量擴大一倍,也不過就是多裝載2架,數量上並無優勢。

FC31被髮動機拖了後腿

相反,FC31體型小帶來的弱勢倒是非常明顯。首先中型機的體型限制了FC31發動機的選擇範圍,只能選擇WS13及其改型WS13E來做動力。而這兩型發動機性能都比較落後,推重比在8左右,離五代機普遍要求的10個推重比相差深遠。而且採用的是比較落後的常規氣動佈局,用8個推重比左右的發動機是無法超巡的。這和J20情況完全不同,雖然J20目前用的矢量版WS10B推重比也不高,只有8.8左右。但J20採用的是鴨式氣動佈局,氣動阻力上的優勢很大,仍然可以實現超音速巡航。(WS15三步曲)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J20和FC31兩者在氣動設計上有本質差別,兩架飛機的氣動佈局完全不同,FC31和F22一樣都是常規氣動佈局,J20是鴨式氣動佈局。常規氣動佈局中重心在前,機翼產生的升力在中間,平尾產生的升力在後。整架飛機要想保持平衡,平尾產生的升力一定是負的,為了產生負升力必然就會產生配平阻力。而對鴨式氣動佈局來說完全沒有這個問題,鴨翼產生的升力是正的,重心在中間,機翼產生的升力也是正的,三者達成平衡,不存在配平阻力問題。

J20藉助鴨翼和機身邊條實現了非常高的升力係數和非常低的阻力系數

對J20來說,鴨式氣動佈局還可以起到減小機翼載荷的作用,能夠進一步減小機翼面積,以進一步減小阻力。因為J20有兩個渦流發生器,一個是鴨翼,另一個是鴨翼和機翼之間的機身邊條,這兩者結合能夠產生更強大的渦流,因為鴨翼的展向尺寸比FC31的進氣道側邊嵴尺寸要大得多,導致鴨翼渦尺寸更大,連機身邊條產生的渦流都比FC31進氣道側邊嵴產生的渦流強大。而且鴨翼下方的氣流壓力大,在鴨翼渦流經機翼和機身上方時能不斷向渦流補充能量,使渦流的強度遠遠超過FC31。在這方面FC31和F22情況類似。J20的小展弦比機翼翼根部分更長,可以更充分的利用渦流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機身也能夠獲得比FC31和F22更大的升力,相對而言J20的單位面積機翼載荷就會更小。這也是鴨式氣動佈局的升力係數要高於常規氣動佈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樣就可以適當減少機翼面積以減少阻力,以平衡發動機性能的不足。實際上F22的機翼面積為78平方米,J20為68平方米。J20的機翼面積更小一些,所以在氣動阻力上,採用鴨式氣動佈局的J20是有很大優勢的。在阻力系數上J20可能佔據百分之十幾的優勢。

而能不能超巡,一方面看氣動設計,另一方面還要看發動機。J20目前裝備的矢量版WS10B推重比只有8.8左右,但因為採用了高推核心機,中間狀態推力仍然可以達到10噸左右。關於WS10B的推力,2018年4月份,深圳衛視在介紹J10C服役的新聞中曾公開過WS10B的性能,稱中間狀態推力超過90千牛,加力推力為144千牛。中間狀態推力超過90千牛,但是到底超多少呢?根據通常戰鬥機中間狀態推力和加力推力之間的關係,WS10B的中間狀態推力在98千牛左右,也就是10噸左右的推力。這樣的中間狀態推力在加上J20優秀的阻力系數,J20完全可以實現超音速巡航。而且WS15發動機目前也正在試飛,兩三年之後也會定型進入大批量生產,換裝WS15後,J20的技術優勢會更加明顯。

對於FC31來說,氣動設計上沒有什麼優勢,跟F35差不多,雖然有所優化,但優勢不大,再加上現裝配發動機推力只有8左右,所以是無法實現超音速巡航的。FC31要想實現超音速巡航就必須等WS19發動機,WS19發動機加力推力在11噸左右,推重比可以達到10。但是WS19發動機的進度很慢,剛開始試飛,2020的節點是趕不上了,再加上還要修改FC31的進氣道來匹配WS19,這樣超巡至少要三到四年之後了。就目前的國際形勢和臺海狀況來說,海軍已經等不及了。能超巡還是不能超巡,這就是到底誰能上艦的關鍵。

J20上艦的另一個優勢是空中機動性能,對戰鬥機來說瞬間盤旋角度是評價戰鬥機機動性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方面鴨式氣動佈局仍然佔有很大優勢。以J20和F22為例,戰鬥機在快速轉彎時都會將機身側傾,這就是在利用整機升力在水平方向上產生的分量來提供更強大的向心力,幫助戰鬥機獲得更小的轉彎半徑。既然J20的升力係數更高,產生的升力更大,那麼就更容易獲得小的轉彎半徑。我們知道飛機轉彎時還要藉助於垂尾來產生操縱力矩,雖然J20的垂尾相對於整機的氣動中心點要比F22的距離要短,也就是操縱力臂要小,但是仍然也通過儘量後置垂尾,加大垂尾後掠角度等措施進行了一定的補償,更重要的是J20採用了全動式垂尾,整個垂尾的面積比F22的方向舵面積大了一倍以上。所以最終,J20的垂尾能夠產生的操縱力矩要比F22大不少。然而事情還不僅如此,J20還有自己的獨門絕技,那就是鴨翼差動,鴨翼差動技術是從J10身上繼承過來的,如今已經運用的爐火純青了。通過鴨翼的差動也能夠產生水平方向上的操縱力矩,這個力矩也是比較大的。因為鴨翼到整機氣動中心點的距離很遠,所以操縱力臂就很長,導致操縱力矩也非常可觀,而常規氣動佈局是完全沒有這個能力的。

F22的矢量推力是兩維的

矢量噴管是另一項提高空中機動性的關鍵技術,F22採用了兩維矢量噴管,可以獲得強大的過失速機動能力,F31連10個推重比的發動機都沒搞定,就別提矢量噴管了。

J20的軸對稱矢量推力是三維的

而J20則裝備了更先進的軸對稱矢量噴管,將矢量推力的空間從F22的兩維提升到了三維空間,可以獲得更加強大更加靈活的空中機動能力。

J20的格鬥彈倉採用了一個簡單而又巧妙的設計實現了發射前鎖定還不用破壞氣動外形

對於重型五代機來說格鬥彈倉是比不可少的,沒有格鬥彈倉近距空戰能力就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J20和F22都有格鬥彈倉,但性能上卻有很大差別,J20的格鬥彈倉可以在進入近距離空戰前提前打開,將格鬥彈掛架外置,然後關上艙門,這樣格鬥彈可以實現發射前鎖定目標,還不會破壞J20的氣動外形和隱形能力。

F22的格鬥彈倉在發射前要一直敞開著

而F22的辦法就要笨很多,要想發射格鬥彈,就必須一直開著格鬥彈倉,直到把格鬥彈打出去,這樣既會破壞氣動外形增加阻力影響飛行穩定性,又會影響隱形能力。J20用一個可以旋轉的掛架就輕鬆解決了問題。而對於FC31來說,因為機體尺寸的限制沒法安置格鬥彈倉,如果要用格鬥彈就只能外掛,但外掛會影響隱形能力。可以說FC31在近距格鬥能力上和J20是有很大差距的。

對J20來說唯一不利的地方在於機翼的設計,J20採用的小展弦比機翼超音速機動性非常好,但低速性能不好。這對著艦有一定影響,但這不是無法克服的缺點。其實只要簡單調整機翼的後掠角度就能很好改善低速氣動性能,或許成飛所還有更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FC31在超音速巡航能力和空中機動性能以及近距離空戰能力上跟J20之間都有很大差距,這是FC31無法上艦的根本原因。造成這種局面是與FC31的定位分不開的,FC31是沈飛所競爭重型五代機失敗後研製的,一開始就定位在低檔五代機的位置上。和J20及F22這樣的重型五代機之間從頂層設計上就有差距,定位上就已經輸了,還不要說具體的技術實現上的差距,這就導致了FC31必然無法上艦和J20展開競爭,這件事其實在競爭五代機失敗的時候就已經命中註定了。


尖端防務


j31的出生

31第一架試驗機根本不是艦載機,更像的路基飛機跟j20一樣,且沒有軍方注資,所以實力完全為0了。所以j31一開始走的是外貿機或者高低搭配(又有許多人指出不存在高低搭配這麼一說,f22和f35高低搭配本身就是個假命題),所以艦載機這一說法我感覺真是無奈啊。個人感覺在中國文章裡面起初武器多為可能,最後跑題了變為絕對是了。這點才是這板塊最可笑的之處。


j31戰鬥


j31上艦的支持點

j31上艦最主要的一支持觀點就是中型艦載機潮流,然而已經被很多人捲了,關於這樣的文章我總結一下:j31是沈飛的,然後沈飛人出了一篇中型機潮流,最後許多作者就寫j31絕對上艦了。是不是很可笑

說j31可以上艦的文章一大堆問題在下面等著了,而j20上艦文章卻沒有太多可以反駁的地方,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j31其次觀點就是價格問題了。j31咱們都知道起初進入咱們視野不是因為中型機潮流,而是作為中型機的價格,價格便宜,而且還讓人感覺j31很厲害完全追著f35去的。那麼問題來了,價格差在性能上面到底體現在哪裡,看個大文章寫j31和f35做對比感覺把美國寫的跟傻子一樣,你看看我們中國多便宜還能幹你的f35,你f35那麼貴有p用啊?文章大體是這樣,最暴露的就是這樣文章的評論區了。。。然而美國真是傻子嗎?咱們應該好好思考。

j31與f35

剛才說到指標上面,想有個好指標就應該有好的技術,如果咱們真的想追f35就要有美國人那樣的技術才能造追f35的戰鬥機,然而咱們並沒有,現在說的好咱們雙中推去追人家單大推,可是咱們中推還在圖紙上面呢!沒有任何跡象表面已經有實物出來,許多文章更是以突破這樣詞眼去寫中推,聰明人都能看出來根本沒有出來,幾年前就一直在吹ws15出來了出來,w15一直再試不假,但是根本沒有出來。然而咱們連中推都沒有出來,那些垃圾文章還能看嗎?現在美國又說了要給f35換新發動機了,好麼咱們中推不要發展了,直接改大推吧,那麼j20上不就好了? 再有雙推和單推問題上面更多的是技術問題,技術不過關的雙推,美國內樣的可以用單推。然而失事率都一樣。。。差不了多少。



航母的戰鬥力真的是艦載機數量優勢佔比大嗎?

許多文章對此已經指出錯誤的地方了,航母要起降飛機,只有飛機起飛了那麼才有戰鬥力可言,艙內的飛機沒有戰鬥力可言,那麼既然是看起飛就是航母彈射來決定了,咱們都知道航母不可能把所有的飛機都彈射出來,在收回的時候不可能一口氣全部收回,這就決定了我艦載機要有質的優點而不是數量優點。再有我們不妨看出每個厲害國家航母上面艦載機幾乎都上過重型艦載機,在冷戰期間美國蘇聯由衷的喜歡重型機,為什麼?因為對手很強大啊,那麼為什麼又換成中型機了?因為蘇聯解體了,不需要重型機了,那麼現在來看看咱們航母周圍,沒錯一個美國,那麼咱們還需要中型機?那麼戰鬥力很顯然不能對美國構成有力的威脅啊。

j20艦載模型


j20真的不適合上艦嗎?

j20可以上艦和上不了艦成為支持j20和支持j31的維護的點。那麼現在j20真的上不了艦嗎?答案是對的,但j20真的上不了艦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路基改艦載機歷史上面是有的,鴨翼在艦載機上面是有著天生優勢,何況j20這樣的飛控系統呢?再有海軍蛋糕並沒有被誰拿走,所以海軍足可以重新要一款自己喜歡的艦載機,在j20基礎上面設計一款艦載機也不是不可以啊。

j20不能當艦載機幾個點:

第一,防護措施,j20作為路基飛機沒有好的防護,不適合海上環境,我只想說j31為什麼突然就行了?

第二,太重,對於這點都是基於滑躍起飛,也就是第2艘航母,避而不談彈射起飛。如果彈射起飛,這個就不成問題了吧?而且咱們國家電磁彈射很先進啊。

第三,數量問題,數量咱們已經談到了,不談起降回收只談單純數量的都是耍流氓。

第四,太過於優秀,我的天,你們別還不信,還真有這樣的,說美國航母的保護範圍已經夠用了,我當時就驚訝了,只能說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


總結

現在的j31和j20都不適合上艦,但是都有改成艦載機的潛能,因為蛋糕還沒有分出,最重要的是要一種適合我國現在情況的艦載機,咱們現在航母比美國來說非常少,少的可憐,滑躍起飛的航母幾乎不能跟美國航母對抗,所以我們要在質的方面超越美國,如果僅僅是持平那麼我們可以說是落後。如果不是j20,那麼也要是一款重型機隱身機,讓敵人航母根本夠不到我們。(中國沒有幾個方面與美國持平的,不要把美國想的太傻,把中國想太強)

帥氣的中國航母


WHLL涵


隨著美國f35c艦載機的問世和試驗,隱形艦載機的時代就要來臨。殲20和殲31能否上艦,擔當起艦載機的重任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從我的角度來看,兩者現在的情況都無法直接上航母當艦載機,都需要改良,而且是大改。改的方向不一樣,最終的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如果追求艦載機本身的單獨作戰能力,殲20毫無疑問比殲31更能勝任。如果追求的是艦載機的數量集群效應,殲31會更好。

殲20的結構強度要比殲31好很多,畢竟它是重型機,身板本身就比較厚重。但它和殲31一樣,上航母前都需要先加粗一下大腿,尤其是前起落架。艦載機落到甲板上,一瞬間的衝擊力能夠完全折斷普通起落架,進而造成嚴重後果。因此艦載機一定要先加粗起落架,改變其受力結構。如果要考慮彈射問題,還需要加上側面的彈射拉桿。殲20由於太重,結構方面需要下大功夫。而殲31又比較輕,需要加強。

然後就是載彈量,如果要成為艦載機,殲31就要考慮如何把反艦導彈裝進去,殲20也一樣。殲20的掛彈承載力更強,內置彈倉也更大。而殲31則不盡如人意,如何把反艦導彈塞進去,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然後看航程和空戰能力,艦載機的任務是爭奪海戰時的領空權。我國的航母噸位屬於中型,不是十萬噸的重型航母。艦載機的數量自然要少,因此要讓單機的作戰能力更強一些,飛得遠一些,一個當一個半用。從這個角度看,殲20更好。未來如果有了更大噸位的航母,讓殲20和殲31混搭上艦也是個不錯的主意,這樣既有數量,也有質量。


兵說




關於四代隱身戰機上艦的問題,從F-22戰機服役那一刻就已經是業內專家長期熱議的話題之一。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四代隱身戰機的國家已不在少數,除了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服役四代戰機的國家。此外,還有俄羅斯、伊朗、韓國等都早已立項研發自己的四代戰機,而欲求購四代戰機的國家也已經超過30個。



談到這裡,先不提四代機能否上艦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能研發並列裝/服役的國家也只有中、美、俄三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四代隱身戰機上艦對於任何一個軍事強國都是異常艱難的!



據業內人士稱,殲-20和殲-31(FC-31)戰機在最初設計之時並沒有把上艦列入重點要攻克的目標之一,接下來筆者就剖析一下殲-20和殲-31戰機的特點,進而比對出誰更適合上艦的問題!

殲-20

殲-20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款採用鴨式佈局的戰機,某種程度上借鑑了殲-10戰機的設計理念,那就是採用中國獨創的鴨式佈局+大三角翼,從而抵消了航空發動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戰機的超音速巡航。



這是個相對根本性的問題,因為從鴨式佈局的理念被提出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截止目前,只有中國融合創新了這一佈局理念,可以說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已經把這個領域做到了極致。

由於鴨式佈局+大三角翼是十分不適合魔改,如果想要實現殲-20上艦,其難度不亞於研發一款新的四代隱身戰機。但殲-20戰機如果能被深度魔改的話,其上艦的可能性還是要比殲-31戰機高出許多。

殲-31

殲-31是中國繼殲-20之後研發的第二款中型雙發四代隱身戰機,殲-31的氣動佈局與殲-20有著本質的不同,其採用是非常經典的常規氣動佈局。

由於殲-31戰機屬於中型戰機,加上航空發動機又不是中國的強項,殲-31就直接採用了雙發動力設計。



就在上月,國內媒體報道了殲-31戰機的第二架原型機疑似換裝了國產WS-13系列發動機,較上一代裝配的發動機有很大的提升,雖然發動機的性能參數不詳,但是,業內專家卻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令國人振奮!



目前,殲-31較殲-20上艦的優勢也很凸顯:

第一、重塑設計較簡便,參照以往的案例來看,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難題;

第二、航發技術的突破為殲-31帶來了新的上艦生機;

第三,殲-31戰機的尺寸更適合彈射直通甲板,較殲-20而言,其機身尺寸更適合上艦。



綜上所述,如果能深度魔改殲-20,並將其機身尺寸成功縮小的話,勢必會比殲-31戰機更適合對抗來自於太平洋對岸的軍事壓力;如果重塑殲-31就必須攻克航發,如果機身設計的重塑能夠與新型航發完美結合,也依然可以達到縮小版殲-20的作戰效能。


墨墨觀察


中國海軍面對的最大威脅無疑是民主燈塔那一票航母戰鬥群和上面的F-35,F/A-18EF。美國人之所以會採取F-35+F/A-18EF的配置,是因為五代機彈倉空間有限,大型彈藥必須得外掛,不如讓四代機掛。既然如此,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也可能會採取五代機+四代機的配置。但是無論如何,這款隱身艦載機都是對標F-35的。

關於FC-31和F-35孰強孰弱各路大神都有分析過,對此不過多贅述,但是無論FC-31能否勝過F-35。至少我們知道作為重型機的J-20是一定勝過F-35的。而J-20的彈倉能裝下PL-15這種超遠程空空彈,裝下空射鷹擊-82也不是大問題,也就是說艦載型J-20甚至可以完全取代艦載四代機。既然如此,從戰鬥力預設的角度看,J-20肯定比F-35好,那麼肯定是優先考慮J-20上艦。至於說J-20尺寸太大不方便上艦的,現役四代機J-15的體形比J-20還大呢,不也一樣是艦載機嗎?

J-16的長度與J-15基本相等,都比J-20更長更寬

J-20作為重型機,它的作戰半徑遠遠高於FC-31,這意味著遠海作戰時裝備J-20艦載機的航母戰鬥群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放飛飛機,發起攻擊,這樣航母戰鬥群本身就可以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而FC-31呢?彈倉內置4枚空空彈,無法內置任何目前已有的反艦導彈。之前中航工業大言不慚的在對外宣傳口徑中宣稱“17.5噸標準起飛重量下內油作戰半徑1250km”,而在最近一次航展上的宣傳口徑則變為了“滿內油4枚中距彈作戰半徑700km”。而F-35在外掛反艦導彈執行任務時的重載作戰半徑也有700km。

FC-31只比J-20短3米,比F-35要長將近2米,考慮到航母的實際擺放空間利用率,FC-31根本不會比J-20多裝多少,能有20%的數量優勢都很難。

關於航母戰鬥群交戰時艦載機作戰半徑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但是很明顯,對於開始走向深藍的中國海軍而言,考慮的絕不僅僅是什麼3個航母戰鬥群對中型國家取得優勢之類的。面對潛在假想敵美國海軍,必須儘可能取得優勢。


貞觀防務


目前中國海軍已經進入雙航母時代,新的003型航母也可能在最近2年下水。但是關於第五代艦載機的準確消息目前還沒有,有不少人支持中國的殲-20和FC-31上艦。這兩款其中的一款上艦是必然的,中國不會在專門研究第三款五代機,那麼殲-20和FC-31到底哪一款比較合適,作為新航母的艦載機那不妨做一下對比。

殲-20從2017年服役到現在已經3年,關於殲-20上艦的消息一直都有,但是到目前也沒有什麼動靜,殲20的優勢是技術上相對成熟,作戰半徑大,相對於美國的F-35有更大的優勢。有人覺得可能是因為殲-20比較大所以影響上艦,這應該不是問題殲-20長度21米,翼展13.88米,高度5米。目前服役的殲-15長度22.28,米翼展14.70米,摺疊後: 7.40米,高度5.9米。因此尺寸不是影響殲-20上艦的原因。

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重量,目前主流的的艦載機起飛最大重量都在29到33噸之間。而殲-20的最大起飛重量達37噸,以目前的彈射器來說已經是極限了。另外海上環境複雜高鹽高溼對飛機腐蝕嚴重,殲-20過於先進對環境要求高,並且航母上也沒有條件維護殲-20,可能是其不能上艦的主要原因。

相對於殲-20,FC-31在技術上雖然沒有殲-20先進。但說明FC-31在維護上就比殲-20方便,尺寸也比殲-20小,最大起飛重量29.5噸。採用梯形主翼設計很適合摺疊,而殲-20的價格也比FC-31高太多,雖然FC-31在各項性能上都比殲-20落後,但是有時候最先進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海軍需要的不僅僅是先進還要好伺候。因此殲31上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