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一戰促成國際秩序的重構

對於、英、法、德、俄、奧這五個歐陸老牌強國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徹頭徹尾的災難。在這場前所未有的血戰之中,歐洲人的財產損失不可估量,曾經富庶至極的歐洲大陸卻變得屍橫遍野、斷壁殘垣四處可見;曾經的歐洲是全世界的債主,這場戰爭之後,他們卻成為債權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這三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君主制國家徹底倒臺,紛紛變成共和國;人口的損失更是慘不忍睹,在一戰之中,損失最嚴重的是法國,20~40歲的年輕人裡有一半死於戰爭之中,可以說整整損失了一代人,參戰國家的國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嚴重的創傷回憶。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但在歐洲衰落的同時,世界其他地區的強國卻利用這次戰爭迅速崛起,大有挑戰歐洲霸權之勢。在這場戰爭中獲益最大的是美國,由於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避開了戰鬥最為嚴酷的1915年與1916年,在1917年才姍姍來遲地加入戰局。而此時歐洲軍隊早已疲憊不堪,美軍的加入對協約國軍隊來說無疑相當於救世主一般。在戰爭之後,美國可謂是佔盡了道德高地。

與此同時,美國還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財。從戰爭已開始,美國的商船就不斷向歐洲各參戰國提供軍火與戰略補給。為了避免本國商船被俘虜,美國海軍一直試圖進行封鎖戰略;德國為了阻止協約國獲得補給,也試圖在海上對美國商船進行狙擊。但在鉅額利潤的驅使下,善於做生意的美國人甘願冒險經商,被本國海軍或德國封鎖住的商船在茫茫多的貿易船隻中只佔鳳毛麟角。通過進行戰時貿易,美國國內各個產業飛速發展。

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大大提升

。歐洲國家為了維持戰爭,需要在世界金融界不斷借錢,而美國則成為歐洲國家最大的債權國。與此同時,殘酷的戰爭使得倫敦、阿姆斯特丹等歐洲金融中心變得不太安全,全世界的資本持有者選擇在紐約進行交易。戰爭過後,紐約的交易所已經十分繁榮,大有取代倫敦之勢。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一戰中美國的徵兵廣告

除了美國之外,亞洲國家日本也利用一戰崛起。一戰期間,日本選擇加入協約國,與德國開戰,這使得日本獲得入侵德佔青島的藉口。甫一開戰,日本軍隊便立刻從威海衛登陸,利用壓倒性的軍事能力將所剩無幾的德國駐軍驅逐,佔領青島。之後,日本強迫袁世凱政府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使袁世凱將青島大部分交予日本。

日俄戰爭之中,日本從歐洲列強手中借了大量金錢。在一戰之中,列強將留在亞洲的大量工業投資撤回,從而將整個亞洲工業品市場交給日本。日本在亞洲利用工業品進行商業擴張的同時,還向英、法等國出售輕工業品。在戰後,日本不但償清了從歐洲借的債,還賺取了鉅額利潤。總之,在一戰之後,日本已經由亞洲強國變成了世界強國。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一戰中的日本

舊國家的衰退、新國家的崛起,必將破壞舊有的世界秩序,構建新型的國際秩序。英法俄德的衰落與美日的崛起使太平洋的政治局勢大變,太平洋的國際秩序進入了新的時代,出現了新的國際體系,其名為“華盛頓體系”。

一戰之前的太平洋世界

在介紹華盛頓體系之前,讓我們先對一戰之前的太平洋世界進行簡單瞭解。一戰之前,各個列強在太平洋上的爭端主要遵循兩條重要的主線,第一條是日本、英國與俄羅斯在東亞地區的三方博弈,另一條則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

英國勢力介入東亞地區的時間較早,早在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就通過強迫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來擴張勢力。不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幾十年裡,英國的擴張相對有限,她對清政府的主要要求集中在開放沿海口岸貿易、在城市中建立租界、關稅議定權等方面,但暫時還未要求清政府允許英國資本無阻礙的進入中國市場。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到了90年代,交通方式發生了鉅變,商品和人員可以更輕鬆的在不同大洲之間流動;歐洲列強經濟水平大大發展,擁有更多的已投入海外的資金。因此,列強們開始將大量資本輸出到非歐洲地區,從而使非歐洲地區的經濟依附於歐洲。此時,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德等國家,都開始要求清政府給予更多特權,比如礦業開採權、建立工廠權、樹林砍伐權等。圍繞著這一系列特權,列強之間開始了狗咬狗的爭鬥。

除了英、法、德之外,俄、日兩國也要求更大的權益。沙皇俄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就從清政府手中割取部分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又以調停國的身份繼續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其侵略方向主要有兩處:中亞與滿洲,這就與英國發生了衝突,因為中亞地區也是英國的擴張方向,英國必須想辦法拖累沙俄的擴張。

與此同時,日本也將朝鮮和滿洲地區視為擴張方向。甲午戰爭之中,日本本想一口吞併整個滿洲和朝鮮,這便觸犯了沙俄的利益,於是,俄羅斯便聯合德國與法國強迫要求日本將滿洲還給清政府(史稱三國干涉還遼),兩國徹底結仇。為了對抗俄國的擴張,英、日兩國在1904年結締同盟,史稱“英日同盟”。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描述英日同盟的漫畫

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之中擊敗了西班牙,從而獲得了西班牙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以此作為美國向亞洲擴張的跳板。但是,日本同樣對東南亞垂涎欲滴,兩國的戰略便產生了衝突。而且,由於美國在中國沒佔到多少勢力範圍,所以美國政府向來強調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要求各列強不阻礙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商業活動,這樣美國就能掙到更多錢。因此,美國與所有列強之間都存在矛盾。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同時,太平洋世界對美國來說,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由於美國西鄰太平洋,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就意味著美國的安全。因此,美國的戰略目標除了從亞洲攫取更多利益外,還要保證太平洋地區不發生大型戰爭。

而這一切,都會在一戰之後發生轉變。

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一戰之後,太平洋世界的秩序發生巨大轉變。原來的太平洋世界有英、法、德、俄、美、日六大列強勢力。一戰之後,法國由於力不從心,基本從太平洋退卻,德國的勢力範圍被日本佔領,俄國在革命後基本放棄在東亞擴張。原本的六國爭霸局面,變成了英、美、日三足鼎立。

三國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轉變。由於俄國勢力消失,英、日不再具有共同的敵人;與此同時,日本的不斷壯大也引發了英國的警惕,精明的英國人擔心日本會影響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生意。因此,兩國之間的關係慢慢走向疏遠,英日同盟無法繼續維持

。同時,美國在一戰中表現出強大的生產力與道德號召力令其國際地位大大上升,她便有足夠的能力與威望來主導一份新的國際體系的建立。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一戰中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構建新的國際秩序

1920年開始,三國之間的海軍軍備競爭開始激烈化,海軍開支大大增加。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處於繁榮期的美國還可以勉勵維持,但工業底子稍差的日本以及經歷過大戰的英國明顯有些吃不消。1921年,英、美兩國政府開始向國際社會提議各列強限制海軍競爭,著力於建設財政體系。

11月,美國邀請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在會議上,9國通過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太平洋世界的新秩序體系,因在華盛頓會議上制定,故稱“華盛頓體系”。

總體而言,華盛頓體系最鮮明的原則有二:限制軍備、門戶開放,這兩個原則體現在各個重大條約之中。

最先出臺的條約是美、英、日、法簽訂的《四國條約》。一戰之中,英國國內就英日同盟是否應當持續產生了一系列爭論。對於英國來說,維持英日同盟可以保障英國在東亞勢力範圍的暫時安全,但是,如果坐視日本壯大,可能會致使英國在未來被反噬。而且,美國一直將英日同盟視為擴張的阻礙,因此美國政府不斷施壓,生成如果英國繼續維持英日同盟,美國將支持愛爾蘭獨立。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會場

在一系列博弈下,《四國條約》出臺,其主要內容是:四國互相尊重對方在太平洋地區的權利,若產生衝突,則要進行集體協商;條約生效後,英日同盟立即解散。《四國同盟》是美國的外交勝利,不僅埋葬了美國在東亞擴張的阻礙——英日同盟,而且美國不用承擔任何軍事義務。

其次出臺的條約是《五國海軍條約》,此條約是現代歷史中大國之間簽訂的第一個限制軍備的條約。條約規定,各國十年之內不可建造任何主力艦;同時也規定了各國主力艦排水量、大炮口徑的限制:各國都不可以在太平洋諸島以上設置軍事基地,現在已設置的軍事基地必須拆除。最重要的是,此條約將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艦噸位比例限制在5:5:3:1.75:1.75。

最開始時,日本不接受此條約對軍備的限制,因為它干擾了日本一直在進行的海軍擴建計劃。美國人威脅到,基於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當日本人造出一隻戰艦之後,美國人將造出四艘予以報復。以當時的現實來看,美國代表並沒有誇大美國的生產能力,日本只得忍氣吞聲的支持此條約。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五國海軍條約》也可看作美國的外交勝利,它徹底打破了英國的海軍霸權,使美國海軍與英國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且,條約還成功阻止了日本的海軍擴建計劃,使太平洋更加和平。但是,此條約有一個隱患:雖然各國都不可以在太平洋島嶼上設置軍事基地,但是,日本本土裡太平洋很近,可以隨時從本土發動進攻,而美國與英國本土太遠了,無法向太平洋有效投射海軍力量,這也是二戰時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佔優的原因。

另一條重要條約是《九國公約》,此公約的目的是解決華盛頓會議的核心議題——中國問題。在會議上,中國代表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義正嚴辭的提出“十項原則”,其內容包括要求各國尊重行政獨立、不再割讓或租界領土、實行門戶開放與工商業機會均等、廢除在華洋人特權等議題。美國為了保證自己的在華利益不受列強幹涉,對中國的提議表示同意,而英國在戰後力不從心,本就對東亞事務不上心,因此也不反對。

但日本代表對十項原則的內容持強烈的反對態度,日本政府認為,中國代表的提案直指日本在青島的特權以及二十一條,若是同意十項原則,中日之間的各種條約將會作廢。最終,中日的問題以《解決山東懸案條例》作為妥協辦法,規定日本將青島歸還給中國,但同時,日本在山東的經濟特權卻得到保留。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中國代表據理力爭,奪回了青島主權

在一系列協調與妥協之後,與會九國在1922年2月簽署《九國公約》,其內容包括尊重中國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為中國建立穩固政府提供方便;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不得利用特權作出有損其他國家公民的事情。此公約確立了門戶開放與機會均等的原則。

結語:華盛頓體系的致命弱點

華盛頓會議所確立的華盛頓體系成為戰後太平洋世界的國際格局。在華盛頓體系中,獲利最大的自然是美國,不僅打破了英國的海上霸權,還令日本的擴張速度大大減慢,門戶開放政策也利於美國通過商業在中國獲利。英國在戰後本來就力不從心,雖然她沒在華盛頓體系中佔到多少便宜,但也沒吃虧。而最為不利的要數日本,華盛頓體系通過壓制日本的侵略慾望,保證了太平洋世界的安全。

但是,此體系由兩個致命弱點:1、沒有蘇聯加入。《五國海軍條約》雖然限制了日本的軍備擴張,但也令美國難以在太平洋投放海軍力量,一旦開戰,日本必將在戰爭初期取得一定優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入蘇聯,令蘇聯人對抗日本海軍,但由於美蘇的意識形態矛盾,美國並沒有考慮這點。

一戰之後的太平洋世界——外強中乾的“華盛頓體系”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證明了華盛頓體系的實效

2、只有在經濟繁榮、貿易通暢的情況下,華盛頓體系中的各個國家才能保持和平。門戶開放意味著所有國家都只能利用平等自由的國際市場獲利,市場上必然有盈有虧,而日本的工業能力不如英美,自然難以掙太多錢。在1920年代,世紀經濟狀況整體向好,日本也能分一杯羹,但大蕭條來臨後,日本就只能再度踏上原來的軍事侵略路線。在這兩個致命弱點下,華盛頓體系只維持了十餘年就慘遭毀滅,太平洋世界陷入了戰火之中

對於華盛頓體系的評價,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華盛頓體系是美國與中國聯合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對中國來說是件大好事,第二種則認為這是美國人之所以醞釀華盛頓體系,是為美國對中國的侵略鋪平道路,不知讀者們認同哪一種呢?


你認同哪種說法? (單選)
0人
0%
華盛頓體系是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勝利
0人
0%
華盛頓體系是美國人對中國的變相侵略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