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紅紗籠竹過斜橋,復觀翬飛入斗杓。人在畫船猶未睡,滿堤明月一溪潮。


福州別稱“三山”是因為城內多山的緣故,素有“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說法。陳衍的《八閩通志》引用何喬遠的《閩書》,稱福州城中有九山,諺曰:“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烏山


“三山藏”指閩山、鐘山、羅山;屏山(越王山)、于山(九仙山)、烏山(烏石山)這三座最大的為“三山現”;其支脈冶山、靈山、芝山為“看不見”。還有嵩山(後來稱丁戊山),據明代黃仲昭《八閩通志》曰:“嵩山是九仙山的支脈,因位於城之中心,又稱中山。”


現在津泰路98號的鼓樓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就位於嵩山的南麓。嵩山的範圍,東至仙塔街,西至南營,北至燈籠巷石井巷,南至津泰路。其最高峰是在七轉彎巷中段稍偏東的塔崎頂。唐鹹通年間(公元861-874),僧人在山上創建佛寺安福院,是嵩山最早的建築,幾經興廢,成為近年來重建的大覺禪寺,美輪美奐。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大覺禪寺


王審知還未建羅城時,東街口以南到津泰路一帶還只是城外的一片田野。嵩山只是處於烏山和于山之間的一座小山頭,並不起眼。


唐天覆元年(公元901年),王審知建羅城,將城門向南擴展到安泰河北岸的利涉門。此時的安泰河是南城牆外的護城河。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安泰河畔


河上架設木橋,稱“利涉門橋”,後稱“安泰橋”,延伸到安泰河的南街兩側,逐漸形成坊巷街市。與此同時,在安泰河的東南方又建起一個城門,稱“通津門”,通津門即在今天的津門路口,俗稱“城門頭”。後來津泰路的命名就是取通津門和安泰橋各一個字組成的。


這時,嵩山就成為後靠高大的越王山,前臨繁華安泰河的風水寶地。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王審知被敕封為五代十國的閩國國王,將閩國的都城定在福州市。福州從此被稱作“閩都”,成為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適應這一重大的升級和變化,王審知進一步擴大福州的城池,第二年(公元908年),他將橢圓形的羅城向南北各擴充半月形的地帶。羅城被夾在中間,故稱“夾城”,又稱“月城”。這時,福州把屏山、于山、烏山都圍入城中,形成三山兩塔的格局。這樣安泰河就從原來羅城的護城河變成夾城的內河。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安泰河東連瓊東河,西至西湖,從西關水閘可達洪山橋港口,在當時成為福州市中心的水陸交通的樞紐,也是溝通城鄉的運輸通道。同時,王審知嵩山南麓建五洲諸侯館,諸侯館前面的津泰路俗稱“館前街”,這是津泰路最早的路名。


津泰路的南側河沿的坊巷稱“漣漪坊”,因屋宇樹木倒映河水,水波漣漪蔚為景觀而得名。利涉門以西隔著南街的安泰河北岸也有坊巷,稱“利涉坊”。南岸稱“桂枝裡”,兩岸的兩層木屋柴埕厝可隔河相見。利涉門上有重樓傑閣,通津門也有城樓。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安泰河畔


唐天覆年間,羅城南關人煙繡錯,舟楫雲連,到了宋代,此地屋宇民居連片,安泰河呈現“舟楫雲連,兩岸酒市歌樓,笙歌從柳葉榕蔭中出”,龍昌期有詩讚:“蒼煙巷陌青榕老,白露園林紫蔗甜。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酷似六朝古都南京秦淮風月,六朝煙花,一派繁華景象。


福州太守曾鞏《夜出過利涉門》:“紅紗籠竹過斜橋,復觀翬飛入斗杓。人在畫船猶未睡,滿堤明月一溪潮。”一幅不夜城的美景躍然紙上。每年端午節,龍舟競渡,成群結隊穿梭而過,鼓樂喧天,熱鬧非常。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受封閩王的王審知十分重視嵩山這塊風水寶地,在嵩山南麓建立嵩嶽觀,又升格為嵩嶽中山崇福行宮,作為望祀之所,並於乾化二年(公元921年)在安福院建七極木塔,名叫“崇慶塔”,俗稱“新塔”。


嵩山東路的仙塔街因這座塔而得名。最初它叫做“新路口”,因位於崇慶塔下,俗稱“新塔街”,名稱口耳相傳,最終取諧音定名為“仙塔街”。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仙塔街


嵩山雖不很高大,但山石十分陡峭突兀,竹林幽深,通往山上的巷道曲折崎嶇,是繁華街市鬧中取靜的好去處。明末居士傅汝舟,起初住在朱紫坊,後隱居嵩山深處,就將居所取名“丁戊山房”,他一生痴情詩歌創作,組織詩社結交詩友。


正德年間(1506-1521),他在西湖創建“宛在堂”詩社,聞名福州明末清初幾百年,來訪丁戊山房的人絡繹不絕,就將他所住的山稱“丁戊山”,嵩山反而被淡忘。曹學佺有詩吟:“丁戊無山山轉深,春光彌覺氣肅森。昔賢跡寄成千古,絕壁古高已十尋。新舊主人無異尚,二三喬木接清陰。閉門只有臨池興,一任牆東碧荔侵。”可見明末清初,嵩山還相當高俊清幽。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乾隆二十二年,石井巷設嵩山書院和朱子祠。燈籠巷原稱“登龍巷”,是嵩山的北麓,因宋代樊仁達、樊仁遠兄弟同登龍虎榜而得名,初名“聯榮坊”,後誤稱“燈籠巷”。其中7、8號是西清王氏王慶雲的尚書第和他的孫子王仁堪的狀元府,與之相鄰的是家喻戶曉的孝義巷、竹林境,向北與旗汛口的東街交界。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掃碼添加有福君加入群聊一起打開福州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福城漫遊 | 福州嵩山,城市中心藏匿的古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