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tdjrx


在戰國初期一度稱霸幾十年,差點幹掉秦國,最有可能統一戰國的國家,在這個標題裡面顯得竟然是這麼弱小。

戰國時期的政治態勢可以說是,戰國初期,魏國獨霸天下;戰國中期,秦、楚、齊三國爭霸;戰國後期,秦、趙爭霸。

魏國在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初期,都是很強大的存在的,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開始任用李悝為宰相,實行變法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強國,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後開始衰弱,稱霸時間60年左右。

在戰國中後期,儘管魏國的實力開始衰弱,但是平均下來也要排在燕國和韓國之前,處於中游水平。

本文就來跟大家探討一下為什麼魏國在戰國初期會如此強大呢?

晉國滅亡後給魏國留下的家底最為豐厚

關於春秋五霸的版本眾多,一種是《史記》中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還有一種是《荀子·王霸》中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實際上,除了這兩種說法外,還有不下十種說法,《鮚崎亭集外編》中認為春秋五霸四出於晉,“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 ,也就是隻承認齊桓公,剩下全是晉國的,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晉國佔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這種說法也並非沒有道理,晉在巔峰時期的確很強大,這也是為什麼三家分晉後,趙魏韓都能夠並列戰國七雄的原因。

那麼晉國給魏國留下了多少家底呢?

領土10萬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同時期的戰國各國領土和人口數量大量如下:

秦國面積30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燕國20萬平方千米,人口150萬;

趙國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

齊國15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韓國9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楚國50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以上數據來源於網絡,準確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由此可以看出,魏國雖然領土不多,但是人口卻是最多的國家,幾乎可以抵上燕、趙兩國之和。

用蘇秦的說法“燕地2000裡,兵甲數十萬,車600乘,騎6000匹 ,趙地2000餘里,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韓地900餘里,帶甲數十萬 ,魏地1000裡,然人民之眾,車馬之多無如魏者,楚地5000餘里。”

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率先享受改革紅利

雖然土地並不是最多,但是魏國地處平原地帶,山地較少,土地肥沃,適合發展經濟,所以即使土地沒有那麼多,也能夠養活得了那麼多的人。

當然,再好的客觀條件,沒有主觀努力,在戰國初期想要稱霸60年是不可能的,真正助推魏國走向戰國初期霸主地位的因素還是魏文侯變法。

公元前400年前後,魏文侯先後任用李悝和吳起開始變法,採用“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基本國策,從而改變過去世卿世祿的制度,此舉大大加強了魏國的實力。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吳起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職業重裝甲兵魏武卒,在《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可見對魏武卒選拔的嚴格程度,以及對魏武卒的獎賞,在這樣高標準,高投入的情況下,魏武卒在戰國初期已經形成一大殺器,震懾四方。

吳起正是憑藉這支軍隊把秦國最肥沃的河西之地搶了過來,假如當時魏國的擴張方向不是轉移到中原來,或許吳起能把秦國滅了。

這就是戰國初期的魏國!

魏國的衰弱一直也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縱橫認為,魏國在戰國中期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變法中獲得巨大紅利,然而在紅利期內卻並沒有找到一條可以持續使國家變強的戰略,最終錯失“一勞永逸”的良機,到魏國變法成果外溢,吳起、商鞅這樣的人才外流,使得其他國家迅速崛起,最終與魏國爭霸!


史論縱橫


說魏國疆土很小,那肯定是看戰國後期的地圖。

如果看戰國前期的地圖,魏國是一點也不小的。

大家先來看看以下這張地圖。

從上面這張地圖,可以看出,這是戰國前期的地圖。此時秦國尚未吞併巴蜀,魏國還控制著中山。從地圖上,我們粗粗可以看出,魏國的土地面積,與秦、齊、燕、趙差不多,在七雄中,韓國最小,而楚國最大。

魏國剛從晉國分裂出來時,地理條件是非常差的。

首先,魏國有一塊飛地,就是被魏文侯所滅的中山國。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魏與中山國之間隔著一個趙國。後來魏、趙交惡後,魏國對原中山國就失去控制,中山國乘機復國,這塊土地就失掉了。

其次,魏國本土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趙、韓三國,由於歷史造成的因素,各自地盤犬牙交錯,我在你處有一塊地,你在我處有一塊地,這不僅容易誘發領土衝突,也不利於管理。

重新劃定疆界,互相交換地盤成為三國都可以接受的最好選擇了。

公元前361年魏國與趙國達成土地交換協議。根據協議,魏國把榆次、陽邑(今山西太谷東北)、繁陽(今河南內黃以北)等地交給趙國,換取泫氏(山西高平)、中牟(趙國舊都,今河南鶴壁西)等地。公元前359年,魏國又與韓國交換土地,根據此約,魏國獲得了平丘(河南封丘東)、戶牗(河南蘭考北)、首垣(河南長垣東北)諸邑及馳道(戰國時代的高速公路),韓國也獲得相應的補償。

兩次土地交換,使三個國家的疆界明晰,魏國在中原的地盤連成一片。因此,在後來的地圖,我們看到的魏國疆域是這樣的:

這時的魏國已經丟掉中山與河西,但是從地圖上看,疆域與齊國、燕國仍然大體相當。並沒有特點小,把魏國列為七雄,沒有問題的。

在秦國東擴中,魏國與韓國是重災區,所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於是魏、韓的疆域面積,在秦國的一次次打擊下,就越來越小。題主說魏國疆域很小,就是指戰國後期,我再用地圖來說明。

上面這張圖,魏國疆域已經縮水了,比起趙國、燕國都要小得多。

再看看下面這張:

這是秦國統一中國前夕,此時的魏國與韓國都成為小不點。到了戰國後期,所謂的“戰國七雄”實際上名存實亡了,只剩下一雄,就是秦國。


君山話史


趙、魏、韓三家分晉是趙氏挑的頭,所以三家正式立國後趙國獲利最多。相比之下魏國分得的土地並不是太多,但質量較高:基本分得了當年晉國的主體部分——大體位於山西西南部,這一帶農業產量較高、地勢險要,但北有強趙、南有強楚、東接強齊、西臨秦國,所謂四戰之地——鄰國除韓國外皆為大國,魏國特殊的地緣格局導致其容易被擠壓封鎖。魏文侯魏斯掌權後起用李悝進行了一系列變法改革:李悝(約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濮陽人,又作李克、李兌、裡克、季充,《漢志·儒家·李克》記載道: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子夏是孔門弟子,所以李悝早年是從儒家,但與一般儒生不同的是:李悝既是一位儒家政治家,又是一個經濟大家,有很強的經濟管理能力:他任上地(今陝西洛河以東)郡守時如何守邊是其首要任務,因為上地與秦為鄰,是魏國的邊防要地。為提高魏國邊民的戰鬥能力,他下令讓上地郡軍民都必須提高射箭技術,甚至以射箭來決斷訴訟案的曲直。由於魏軍射技精良,曾在邊地屢敗秦軍。因為他管理地方有方,被魏文侯賞識,後被起用推行變法,這是自春秋管仲改革以來最重大的一次變法改革,具體而言李悝變法設計政治、經濟、法律等多個層面。

在政治上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的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主張選賢任能、賞罰嚴明。春秋時代各國基本都保持著貴族世襲制度:貴族子弟生來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並能繼承祖先的爵位,平民子弟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沒出頭之日。李悝制定了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公務員選拔機制:一大批有作為的平民子弟得以躋身魏國朝堂,從此中國的朝廷官吏開始由世家貴族世襲逐漸演變成考核選拔職業文官。這些原本永無出頭之日的平民子弟皆能奉公守法恪盡職守,一時間魏國政治清明,當然這些從底層爬上來的職業官吏在官場上待久了之後也出現腐敗現象,不過這是後話,至少在李悝變法的時代打破貴族世襲制度是一項重大的政治進步。

李悝變法在經濟上統一分配耕地給農民,鼓勵農民增加生產。《漢書·食貨志》記載:李悝曾指出“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矣”。如果農民依靠耕種無法改變貧困現象就會出現拋荒的現象,造成糧食減產,市場上糧食供不應求就會導致糧價上漲。“谷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無論糧價甚貴或是甚賤都會傷害國家和民眾,所以“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有益於提高生產積極性。李悝變法廢除了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實行平糴法:國家在糧食豐收時以平價收購糧食儲存,發生饑荒時又平價賣給農民,取有餘以補不足,以此打擊世家貴族囤積糧食而危及國家政治穩定,既防止糧價太貴而擾民,也防止糧價過低而挫傷農民積極性。將豐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個等級,按比例向農民糴糧;把荒年也分成大飢、中飢、小飢三個等級——在大飢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糴的糧食發放給農民,其餘類推。這樣可以有效規避糧價的猛漲暴跌,農民不至於流亡逃散。這兩項重大經濟措施“行之魏國,魏以富強”——史載:魏都大梁“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異於三軍之眾”。它是戰國文人學士、縱橫家、政治家聚集的地方,也是當時官員權貴和富商享樂的消費都市。

李悝是儒生,但也是中國法治思想的始祖之一,是繼管仲之後法治思想卓越的實踐者,他的法治思想經吳起從魏傳到楚,經商鞅從魏傳到秦,秦滅後又傳承到漢,成為中國歷史上法治思想的主要推動者。他吸取儒、法兩家的思想,收集當時已存世的各國法律典章,結合魏國的實際情況制訂了《法經》通過魏文侯公佈成為魏國的法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統的成文法典,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魏文侯從三家分晉的歷史中得出一個教訓就是要防止貴族權力做大,於是魏文侯大力提拔在朝中素無根基的寒門弟子作為朝廷僱傭的職業官吏以取代世襲的貴族卿大夫——職業官吏吃朝廷俸祿,執行朝廷法度,沒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所管轄地區的賦稅都是替朝廷徵收,除了自己的俸祿一分一釐都不得截留(中飽私囊的現象是無法杜絕的,不過一旦查出......)。這些職業官吏沒上下尊卑的觀念,他們只服從朝廷的法度,於是魏國初步構建起以法治國的格局。

魏國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製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魏文侯在位的四十餘年間始終堅持禮賢下士:政治上任用李悝為相推行變法,民政上任用西門豹治理地方,軍事上任用吳起、樂羊等名將,學術上重用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魏文侯在學術思想領域採取兼收幷蓄的模式:對儒家、法家和黃老之說均不排斥,一時間法家、兵家、縱橫家均活躍於魏國。魏文侯用人不問出身只看能力:吳起、李悝來自衛國,樂羊、西門豹出身平民,翟璜來自戎狄部族......只有是人才魏文侯都能傾心任用。這一時期的魏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儒、法、道於一體的國家:魏文侯本人既與儒生交往,同時又主張法治,他所任用的李悝出身儒家弟子,卻作為法家的領軍人物而被載入史冊。這一時期魏國的的教育體系並不僅僅只注重修身養性,也極其重視經世濟用。在人才使用方面魏文侯也能做到不拘一格:法家的李悝、兵家的吳起、儒家的子夏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魏文侯都能揚長避短,為每一個人才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土壤。一時間各國士人紛紛慕名前來魏國遊學,使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華夏文明的文化中心。魏文侯能識人能用人,而他本人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深刻洞悉魏國在地緣戰略上居於四戰之地的魏文侯在外交路線上始終堅持三晉合一。所謂三晉合一是指由晉國分化出來的魏、趙、韓三國組成聯盟,從而使魏國得以利用趙、韓作為本國戰略縱深的延伸,由於有趙、韓兩國保護著魏國的南北兩翼就使魏國得以專心向當時較為弱小的秦國擴張。拿下秦國正是徹底扭轉魏國的地緣劣勢的根本辦法:秦有崤函之固,若魏國得之則可坐擁八百里關中沃野而俯瞰山東諸國互鬥。

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營建攻秦的戰略據點,六年後吳起率魏軍在西河戰場大勝秦軍。為遏制魏國的崛起,秦、齊、楚曾結成臨時的聯合陣線,共同對付魏國:秦國一方面調集重兵防守魏軍,另一方面遣使請齊、楚出兵共擊魏國,試圖把魏軍聚殲於西河,由此形成了魏與秦齊楚聯軍的戰略對決。魏軍在魏文侯佈置下兵分兩路:一路由吳起指揮在鄭地與秦軍展開決戰並大獲全勝;另一路由魏太子擊率領,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今韓城東南),這樣魏軍兩路進攻使秦國的西河防線被徹底突破,魏軍先後佔領了秦國西河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王城(今陝西大荔)、元裡(今陝西澄城南)、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地。又過了五年西河地區全被魏國佔據,從此秦國被魏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80年,斷絕了與中原的一切交通,甚至導致秦國險些被魏國所滅。西河入魏後成為魏國兵員和糧草的重要來源地。在魏國不斷強大的同時其鄰國趙國的國力卻不斷下降,甚至受到中山國的攻擊。趙國防守吃力,不得不向魏國求救,魏文侯以事成後趙國割地為條件,於公元前408年出兵中山。儘管魏與中山之間隔著趙國的領土,但強大的魏軍還是於公元前407年攻佔中山國全境。即使在交通信息已高度發達的今天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擁有遠離本土的飛地,而魏國居然在那個年代就跨越別國領土打下一塊飛地,由此可見魏國之強。

魏文侯死後太子魏擊繼位,是為魏武侯(公元前396~前370年)。他曾師從儒家田子方,年輕時就隨父南征北戰:在公元前412年的西河戰役中率軍攻打繁、龐二地(約在今陝西韓城東南),後又在中山戰役中隨樂羊為將立下軍功,在他治理下魏國的霸權得以維持20多年。魏武侯繼位後繼續對外用武擴張:公元前393年魏國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名將吳起大敗秦軍於注城(今河南臨汝西)。公元前391年魏、韓、趙三國結盟攻楚並攻佔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楚悼王遣使向三國求和遭拒,只好求救於秦、齊。齊、秦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救楚,於是在公元前390年魏趙韓三晉聯軍與楚秦齊三國聯軍在武城(今陝西華縣東)展開戰國時代第一場足以影響天下格局體系的大戰,結果三晉聯軍戰勝了三國聯軍。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傾全國之兵50萬進攻陰晉(今陝西華縣東)並與魏軍展開決戰。魏軍在平時已形成了一套激勵作戰的機制:每次作戰後都要讓有功將士參加隆重的慶祝會並在大門外論功行賞,不僅賞賜有功將士,連其父母妻子也一併受賞,對死難者家屬這定期遣使慰問。為進一步激勵士氣,魏武侯親自來到陰晉前線犒勞將士。名將吳起請魏武侯派五萬沒立過功的人為步兵,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武侯不僅滿足了他的要求,還追加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大戰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佈命令說:諸吏士都應令行禁止隨我一起去同敵人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戰鬥中魏軍個個作戰勇猛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並趁勢進入關中平原。這就是後世史書中的陰晉之戰——此戰吳起以五萬人破秦軍五十萬兵力,魏武侯由此名滿天下威震各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魏國(公元403~225),也稱梁國,領土包括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當時他西臨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邊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被封國,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共一百七十九年。

公元前453年的趙襄子,韓康子和魏桓子的三家分晉,至公元前403被周威烈王承認諸侯後,這個勃勃雄心的年輕國家的傳奇故事就開始了。

戰國200餘年中,魏國是最先稱霸、最先變法、最積極的,可是,魏國的面積並不怎麼大,卻能稱霸100餘年,這也是有原因的。

1.魏國面積雖小,但地處中原富饒之地,也是四戰之地,擁有著戰略位置重要的河西之地,還有當時的大城市大梁城,而相比楚國,雖然疆域大,卻有一半以上的領土都是荒地。這就好比一個小小的江蘇省,卻能抵上中國西部的所有GDP。

2.魏國變法積極,戰國初期,魏國經過了李悝、西門豹、吳起等人的變法,國力蒸蒸日上,還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魏武卒,幾乎每國都被他欺負了一頓,可是攤上了一個坑裡連摔兩次的龐涓,而且在在馬陵之戰被齊國打敗,魏國從此由盛轉衰。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國家,北滅中山、西攻秦、東攻齊、南攻楚。可是終究因為自己太作,而衰落下去。






盛京土著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地盤雖然不大,但是人口密集,無論是商業還是農業都非常發達,同時也是交通的十字路口。但是也因此魏國成為了四戰之地。

魏國在戰國前期,並不弱小,西邊佔有河西之地,接近秦國故都櫟陽僅僅二百餘里,東邊接壤齊國。盛極一時的魏國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


魏國在戰國早期的時候,聯合三晉西拒秦,東拒齊,南拒楚,更消滅了一些小國,完成了霸業。

但是到了魏武侯的時候,魏國開始單幹了,不再聯合三晉,到魏惠王的時候,趙國和韓國甚至成為了主要的敵人!四戰之地的魏國把周邊的國家都給得罪了,戰略失誤導致了魏國的衰落,後來在秦國的不斷打擊下,魏國越變越小。原來西部的土地,河西之地、安邑等地都割讓給了秦國,魏國只剩下大梁周邊方圓幾百裡土地而已。



但是儘管如此,魏國在後期也吞併了宋國,成為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也算是彌補回來了一些吧。


儘管土地面積小,但是魏國的土地都處於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農耕發達,也仍然是各國商人往來的十字路口,雖然在國力上比不了楚國,比不了趙國,但是也可以勉強做到自守。


七夜解說遊戲


從晉國獨立出來後,其實魏國的處境並不能算很好,南楚東齊西秦,國土面積不大的魏國隨時有可能被其他國瓜分。

自知硬實力不足的開國之君魏文候開啟改革變法,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讓魏國變得強大

雖魏國土面積不大,可魏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先後出了李悝,吳起、範睢、孫臏、張儀、樂毅等在戰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改革家、軍事家、外交家。

魏國在魏文候時期的人才戰略,更像戰國時期的黃埔軍校。把人才都像菩薩一樣供著。

儒家學派的大師孔子弟子子夏,當時正在魏國辦學,學校裡有段幹木、田子方等一批優秀的學生。魏文侯首先拜子夏為師,倡導“賢重於貴”的理念。他又多次屈尊拜見著名隱士段幹木,但段幹木是個清高的人,魏文侯一來,他就跳牆逃跑,但魏文侯一點都不在意,每次路過段幹木家時,總要畢恭畢敬行注目禮。

魏文侯以這種禮賢下士的精神,為魏國聚集一批人才,開始了變法運動。

1、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持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李悝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基本國策。主張改變舊的世卿世祿制,重要的官職由有才能的人來擔任,有功勞的人才能享受優厚的俸祿。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時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

2、著名軍事家吳起訓練虎狼之師,魏文侯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創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武卒”,使得“秦兵不敢東向”;

3、著名水利專家西門豹治理鄴城,把幾個巫婆扔進河裡喂河神,革除巫風。著名將領樂羊,付出吃掉自己孩子的代價,滅了中山國。

經過改革變法,魏國迅速強大起來。為了改變四面受敵的安全形勢,魏國四處出擊,相繼打敗秦國、楚國、齊國,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國家。

如果說魏文候推行李悝,吳起的變法使得魏國強大,那麼魏國的衰落也是因為人才的流失。

魏惠王的敬而不用使得大批賢士流失,辛苦培養的人才為他人做嫁衣


魏惠王雖敬重這些人才,但卻不重用。

有一次,魏惠王和齊威王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手裡有什麼寶物,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很開心地說,自己有十顆夜明珠,而齊威王說,夜明珠我沒有,我有幫我治理國家的賢臣和鎮守邊疆的大將。

這樣一對比,魏惠王沒有賢君的度量。正是因為如此,魏國的人才紛紛流失,商鞅去了秦國,吳起去了楚國,孫臏去了齊國,更為殘酷的是,這些人回過頭對待魏國的時候一點都不手軟。

三國時期的戰爭其實是人才戰爭

東漢思想家王充說,“六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因此,一個國家的興衰就看這個國家是人才湧入還是人才湧出,如果一個國家大批人才出走,那麼這個國家遲早藥丸。


小生聊史


1.地理位置:四戰之地,虎狼環伺

魏國地處天下之中,堪稱是四戰之地。秦國想要進攻東方六國,就必須和魏國交鋒。東方六國想要進攻秦國,一般也要取道魏國。所以,地緣格局造就了魏國必須全民皆兵,時刻警惕著附近的國家。如果弱小,早就成為了他國的地盤。

魏國的首都在大梁(今天的開封市),地盤主要在河南。在戰國時期,前期的戰爭基本與魏國有關。魏國經過變法,想要擴大地盤,於是四處攻擊周邊國家,即使是同為三晉出身的韓國、趙國,都要被它吊打。如果不是齊國的干涉,趙國可能要提前滅亡了。經過桂陵和馬邑兩場大戰,魏軍損失慘重,暫停了對周邊國家的軍事進攻。

戰國中後期,魏國基本上參與的是聯軍,比如六次合盟進攻秦國的函谷關,參與滅齊、滅宋之戰,很難有獨當一面的軍事能力。到了戰國後期,年年被秦國吊打,只會日日割地,做著抱薪救火的事兒。

(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才有了魏國,也是戰國時代的開篇)

2.軍事因素:管理先進,制度優越

魏國的軍事力量在七國中屬於頂尖層次,尤其是魏文侯改革後,吳起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有編制的精銳之師。在那個騎兵不是主流,沒有熱兵器的時代,堪稱是國之重器。其他國家還在倚靠車兵,這是制度的落後。而且,魏國軍事管理嚴格,只有商鞅變法後的秦軍才能與之媲美。

戰國初期,也確實打得其他國家很害怕,包括秦國。即使在後來的桂陽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軍損失慘重,但這項制度保留了下來,軍隊力量依舊不弱。後來的魏信陵君率領魏軍大破秦軍,解救了邯鄲之圍。

3.帝王因素:開拓進取,政治改革

魏國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第一個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不是秦國,而是魏國。魏國是戰國時代最早開始改革的,從文侯、武侯、惠王等早期君主都是屬於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的,所以匯聚了大批人才,從上而下,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

反觀同一時期的其他六國,都在忙著內亂或相互攻伐,都是在消耗國力。一個在上升期,一個在消耗期,面積和人口等宏觀上的差距已經縮小了。

4.人才因素:人才井噴,才人興國

都說是人才興國,放在魏國身上確實是最好的證明。魏國是七國中人才最鼎盛的,誕生了商鞅、魏齊、範睢、蔡澤、尉繚、李斯、西門豹、李悝、龐涓、吳起、張儀、蘇秦等文武人才。初期由於君主的重視人才,與國家戰略一致,所以能留住人才,國力得到蓬勃發展。

中後期魏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越發昏庸,本國人才看不到國家的前途和未來,於是都紛紛跳槽到了秦國,結果成為了秦國平定天下的中流砥柱,這是魏國最大的失敗。


慵懶國王


所謂的戰國七雄,只是我們對戰國時期矗立在這片土地上的七個國家的一個排名而已。這七個國家一起瓜分了戰國時期的土地。要說領土面積,魏國還要比韓國大上不少。戰國不光有這七個國家,還有許多小國,這些小國,比如:宋、衛、魯、中山、苴、巴……等等,隨著兼併戰爭的進城,這些國家逐漸消失在戰國的歷史上。

三家分晉之後,歷史從春秋步入戰國,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施行變法的國家。太史公曾經說過:“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指的是河東、河南跟河內,而三河的領土盡在魏國版圖之內。

“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這是魏國當時的地理情況,在這麼一個四戰之地,魏國還能強勢崛起,這和魏國的君主魏文侯是分不開的。魏文侯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魏國的國力可以說是戰國初期排名第一。

同時,魏國的強大還因為兩個人,一個是李悝,一個是吳起。

李悝變法,廢除了血緣宗法制度上的世襲制,以能力和功勞來任免官吏。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名為《法經》,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以提高糧食的產量。魏文侯在推行李悝變法之後,魏國的經濟和法治都是處於列國之中領先地位的。在李悝的變法之後,魏國的國力已經領先其他諸國一大截了。

李悝在政治經濟上讓魏國在列國之中名列前茅,那麼吳起就是在軍事上讓魏國領跑中原。吳起建立的“武卒制”,農兵分離,使得魏國有了一批專業的士兵,魏國的魏武卒在戰國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武卒制的制定,使得魏國軍隊成為一支“居有禮,動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的無敵勁旅!魏武卒在吳起的率領下,南征北戰,更是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魏國是最早完成向封建制度轉變的國家,第一個實行變法的國家,位於三晉之首。雖然後面因為戰略的原因國力有所衰弱,但是憑藉魏文侯打下的基礎,魏國足以列入戰國七雄之中了。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第一,魏國是最先變法的。李悝變法,變法強國。

第二,魏趙韓三家未分晉前。晉就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強國。三家分晉之後,都不同程度的繼承了晉的資產。

第三,魏國處六國之中,佔盡豐腴之地。與各國貿易往來有地利之變。

第四,魏國雖然地盤不算大,吳起創建的魏武卒戰力驚人,獨步天下。也就後來秦國銳士能與之一戰。戰國大爭之世,兵力強勁則國力強勁。

第五,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英主經營,實力愈發強大。

第六,國力大小,國強弱從不以地盤為第一要素。楚地盤最大,缺也窩窩囊囊的被魏、齊、秦吊打。韓地盤最小,卻有勁韓之稱。



語文老師的歷史課代表


疆土很小,不代表國民意識很弱、不代表國家實力只能流於平庸。魏國國土確實不大,但他們志向很大。正是地理條件的不優越,倒逼魏國不斷採取措施謀求發展,最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魏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建立。當時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受封於畢地,因而得姓“畢”。畢國在西周末年被西戎攻破,畢姓子孫淪為平民,畢萬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畢萬成為晉獻公重用的大臣,被提拔為大夫。周惠王十六年(前661),畢萬奉命攻佔姬姓魏國。這個戰利品最終也被晉獻公賞賜給畢萬。

當時有占卜說,“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正是因為有這個好的占卜結果,畢家在接手魏地之後,正式轉變為魏氏。

後來魏犨幫助晉文公出逃有功,不僅被封爵,還獲得了魏邑作為封地。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家雖然獲得了事實上的統治地位,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順。到了魏文侯斯元年(前445),魏斯在繼位後自稱諸侯。而直到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斯的諸侯地位才被周天子承認。至此,魏國的歷史正式拉開序幕。

魏國的迅速崛起離不開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魏國西臨秦國,東與齊國和宋國隔水相望,南與楚國接壤,西南和韓國臨近。這麼一個被他國緊密包圍的國家,自身國土面積又不大,因而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魏國國君意識到,必須要主動做些什麼。不然,魏國一定會被周圍的國家蠶食。

魏國是七雄中最先推行變法的國家。李悝、西門豹、子夏等人都是在魏國大施拳腳的人才。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推行變法的法家學者,李悝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李悝主張廢除貴族世襲制,總結出了“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準則。李悝的“盡地力之教”,不僅使得魏國經濟迅速發展,還為以後的“重農政策”提供了核心思想。而魏國對子夏的重用,使得魏國和儒家知識分子的距離大大拉進,可以說是帝王籠絡士人階級的開始。

魏國注重發展軍事。吳起、樂羊、翟璜等大將都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吳起的推動下,魏國開始推動軍制改革。武卒制,正是吳起在向子夏請教後想出的新的募兵制。以往國家都是在戰時臨時動員百姓,而魏國實施農兵分離,建設更加專業化的軍隊。這使得魏國軍事力量迅速提升。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繼位,繼續重用吳起等有才之人。魏國繼續發展,日益強盛。周顯王二十六年(前343),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標誌著魏國正式成為戰國霸主。

居安思危,這可以說是魏國崛起的關鍵。正是魏國處在極其特殊的四通八達之地,魏國國君才看到大力發展的必要性。而得人才者得天下,李悝、吳起、子夏等人在魏國的大施拳腳,成就了他們自己,更成就了魏國。天時地利,都不如人和。全國從上到下都擼起袖子加油幹,國家又怎麼會不崛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