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tdjrx


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几十年,差点干掉秦国,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在这个标题里面显得竟然是这么弱小。

战国时期的政治态势可以说是,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争霸;战国后期,秦、赵争霸。

魏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初期,都是很强大的存在的,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开始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开始衰弱,称霸时间60年左右。

在战国中后期,尽管魏国的实力开始衰弱,但是平均下来也要排在燕国和韩国之前,处于中游水平。

本文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魏国在战国初期会如此强大呢?

晋国灭亡后给魏国留下的家底最为丰厚

关于春秋五霸的版本众多,一种是《史记》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有一种是《荀子·王霸》中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实际上,除了这两种说法外,还有不下十种说法,《鲒崎亭集外编》中认为春秋五霸四出于晋,“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 ,也就是只承认齐桓公,剩下全是晋国的,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晋在巅峰时期的确很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三家分晋后,赵魏韩都能够并列战国七雄的原因。

那么晋国给魏国留下了多少家底呢?

领土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同时期的战国各国领土和人口数量大量如下:

秦国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燕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

赵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

齐国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韩国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楚国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以看出,魏国虽然领土不多,但是人口却是最多的国家,几乎可以抵上燕、赵两国之和。

用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

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率先享受改革红利

虽然土地并不是最多,但是魏国地处平原地带,山地较少,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经济,所以即使土地没有那么多,也能够养活得了那么多的人。

当然,再好的客观条件,没有主观努力,在战国初期想要称霸60年是不可能的,真正助推魏国走向战国初期霸主地位的因素还是魏文侯变法。

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开始变法,采用“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从而改变过去世卿世禄的制度,此举大大加强了魏国的实力。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重装甲兵魏武卒,在《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可见对魏武卒选拔的严格程度,以及对魏武卒的奖赏,在这样高标准,高投入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国初期已经形成一大杀器,震慑四方。

吴起正是凭借这支军队把秦国最肥沃的河西之地抢了过来,假如当时魏国的扩张方向不是转移到中原来,或许吴起能把秦国灭了。

这就是战国初期的魏国!

魏国的衰弱一直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纵横认为,魏国在战国中期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变法中获得巨大红利,然而在红利期内却并没有找到一条可以持续使国家变强的战略,最终错失“一劳永逸”的良机,到魏国变法成果外溢,吴起、商鞅这样的人才外流,使得其他国家迅速崛起,最终与魏国争霸!


史论纵横


说魏国疆土很小,那肯定是看战国后期的地图。

如果看战国前期的地图,魏国是一点也不小的。

大家先来看看以下这张地图。

从上面这张地图,可以看出,这是战国前期的地图。此时秦国尚未吞并巴蜀,魏国还控制着中山。从地图上,我们粗粗可以看出,魏国的土地面积,与秦、齐、燕、赵差不多,在七雄中,韩国最小,而楚国最大。

魏国刚从晋国分裂出来时,地理条件是非常差的。

首先,魏国有一块飞地,就是被魏文侯所灭的中山国。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魏与中山国之间隔着一个赵国。后来魏、赵交恶后,魏国对原中山国就失去控制,中山国乘机复国,这块土地就失掉了。

其次,魏国本土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赵、韩三国,由于历史造成的因素,各自地盘犬牙交错,我在你处有一块地,你在我处有一块地,这不仅容易诱发领土冲突,也不利于管理。

重新划定疆界,互相交换地盘成为三国都可以接受的最好选择了。

公元前361年魏国与赵国达成土地交换协议。根据协议,魏国把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繁阳(今河南内黄以北)等地交给赵国,换取泫氏(山西高平)、中牟(赵国旧都,今河南鹤壁西)等地。公元前359年,魏国又与韩国交换土地,根据此约,魏国获得了平丘(河南封丘东)、户牗(河南兰考北)、首垣(河南长垣东北)诸邑及驰道(战国时代的高速公路),韩国也获得相应的补偿。

两次土地交换,使三个国家的疆界明晰,魏国在中原的地盘连成一片。因此,在后来的地图,我们看到的魏国疆域是这样的:

这时的魏国已经丢掉中山与河西,但是从地图上看,疆域与齐国、燕国仍然大体相当。并没有特点小,把魏国列为七雄,没有问题的。

在秦国东扩中,魏国与韩国是重灾区,所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于是魏、韩的疆域面积,在秦国的一次次打击下,就越来越小。题主说魏国疆域很小,就是指战国后期,我再用地图来说明。

上面这张图,魏国疆域已经缩水了,比起赵国、燕国都要小得多。

再看看下面这张:

这是秦国统一中国前夕,此时的魏国与韩国都成为小不点。到了战国后期,所谓的“战国七雄”实际上名存实亡了,只剩下一雄,就是秦国。


君山话史


赵、魏、韩三家分晋是赵氏挑的头,所以三家正式立国后赵国获利最多。相比之下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是太多,但质量较高:基本分得了当年晋国的主体部分——大体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一带农业产量较高、地势险要,但北有强赵、南有强楚、东接强齐、西临秦国,所谓四战之地——邻国除韩国外皆为大国,魏国特殊的地缘格局导致其容易被挤压封锁。魏文侯魏斯掌权后起用李悝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李悝(约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濮阳人,又作李克、李兑、里克、季充,《汉志·儒家·李克》记载道: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子夏是孔门弟子,所以李悝早年是从儒家,但与一般儒生不同的是:李悝既是一位儒家政治家,又是一个经济大家,有很强的经济管理能力:他任上地(今陕西洛河以东)郡守时如何守边是其首要任务,因为上地与秦为邻,是魏国的边防要地。为提高魏国边民的战斗能力,他下令让上地郡军民都必须提高射箭技术,甚至以射箭来决断诉讼案的曲直。由于魏军射技精良,曾在边地屡败秦军。因为他管理地方有方,被魏文侯赏识,后被起用推行变法,这是自春秋管仲改革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变法改革,具体而言李悝变法设计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的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主张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春秋时代各国基本都保持着贵族世袭制度:贵族子弟生来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并能继承祖先的爵位,平民子弟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出头之日。李悝制定了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公务员选拔机制:一大批有作为的平民子弟得以跻身魏国朝堂,从此中国的朝廷官吏开始由世家贵族世袭逐渐演变成考核选拔职业文官。这些原本永无出头之日的平民子弟皆能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一时间魏国政治清明,当然这些从底层爬上来的职业官吏在官场上待久了之后也出现腐败现象,不过这是后话,至少在李悝变法的时代打破贵族世袭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进步。

李悝变法在经济上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曾指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矣”。如果农民依靠耕种无法改变贫困现象就会出现抛荒的现象,造成粮食减产,市场上粮食供不应求就会导致粮价上涨。“谷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无论粮价甚贵或是甚贱都会伤害国家和民众,所以“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有益于提高生产积极性。李悝变法废除了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实行平籴法:国家在粮食丰收时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此打击世家贵族囤积粮食而危及国家政治稳定,既防止粮价太贵而扰民,也防止粮价过低而挫伤农民积极性。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小饥三个等级——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类推。这样可以有效规避粮价的猛涨暴跌,农民不至于流亡逃散。这两项重大经济措施“行之魏国,魏以富强”——史载:魏都大梁“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异于三军之众”。它是战国文人学士、纵横家、政治家聚集的地方,也是当时官员权贵和富商享乐的消费都市。

李悝是儒生,但也是中国法治思想的始祖之一,是继管仲之后法治思想卓越的实践者,他的法治思想经吴起从魏传到楚,经商鞅从魏传到秦,秦灭后又传承到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法治思想的主要推动者。他吸取儒、法两家的思想,收集当时已存世的各国法律典章,结合魏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法经》通过魏文侯公布成为魏国的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统的成文法典,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魏文侯从三家分晋的历史中得出一个教训就是要防止贵族权力做大,于是魏文侯大力提拔在朝中素无根基的寒门弟子作为朝廷雇佣的职业官吏以取代世袭的贵族卿大夫——职业官吏吃朝廷俸禄,执行朝廷法度,没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所管辖地区的赋税都是替朝廷征收,除了自己的俸禄一分一厘都不得截留(中饱私囊的现象是无法杜绝的,不过一旦查出......)。这些职业官吏没上下尊卑的观念,他们只服从朝廷的法度,于是魏国初步构建起以法治国的格局。

魏国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铁器已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魏武卒装备精良——皆以重装步兵为主,《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员选拔及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优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强悍的精兵,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魏武卒的编制让各诸侯国几乎无法模仿,因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诸侯国使用完全由步兵组建的兵团,不是没有条件,不是没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战车为王的时代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魏文侯在位的四十余年间始终坚持礼贤下士:政治上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民政上任用西门豹治理地方,军事上任用吴起、乐羊等名将,学术上重用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魏文侯在学术思想领域采取兼收并蓄的模式:对儒家、法家和黄老之说均不排斥,一时间法家、兵家、纵横家均活跃于魏国。魏文侯用人不问出身只看能力:吴起、李悝来自卫国,乐羊、西门豹出身平民,翟璜来自戎狄部族......只有是人才魏文侯都能倾心任用。这一时期的魏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儒、法、道于一体的国家:魏文侯本人既与儒生交往,同时又主张法治,他所任用的李悝出身儒家弟子,却作为法家的领军人物而被载入史册。这一时期魏国的的教育体系并不仅仅只注重修身养性,也极其重视经世济用。在人才使用方面魏文侯也能做到不拘一格:法家的李悝、兵家的吴起、儒家的子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魏文侯都能扬长避短,为每一个人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一时间各国士人纷纷慕名前来魏国游学,使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华夏文明的文化中心。魏文侯能识人能用人,而他本人也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刻洞悉魏国在地缘战略上居于四战之地的魏文侯在外交路线上始终坚持三晋合一。所谓三晋合一是指由晋国分化出来的魏、赵、韩三国组成联盟,从而使魏国得以利用赵、韩作为本国战略纵深的延伸,由于有赵、韩两国保护着魏国的南北两翼就使魏国得以专心向当时较为弱小的秦国扩张。拿下秦国正是彻底扭转魏国的地缘劣势的根本办法:秦有崤函之固,若魏国得之则可坐拥八百里关中沃野而俯瞰山东诸国互斗。

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营建攻秦的战略据点,六年后吴起率魏军在西河战场大胜秦军。为遏制魏国的崛起,秦、齐、楚曾结成临时的联合阵线,共同对付魏国:秦国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魏军,另一方面遣使请齐、楚出兵共击魏国,试图把魏军聚歼于西河,由此形成了魏与秦齐楚联军的战略对决。魏军在魏文侯布置下兵分两路:一路由吴起指挥在郑地与秦军展开决战并大获全胜;另一路由魏太子击率领,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韩城东南),这样魏军两路进攻使秦国的西河防线被彻底突破,魏军先后占领了秦国西河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地。又过了五年西河地区全被魏国占据,从此秦国被魏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80年,断绝了与中原的一切交通,甚至导致秦国险些被魏国所灭。西河入魏后成为魏国兵员和粮草的重要来源地。在魏国不断强大的同时其邻国赵国的国力却不断下降,甚至受到中山国的攻击。赵国防守吃力,不得不向魏国求救,魏文侯以事成后赵国割地为条件,于公元前408年出兵中山。尽管魏与中山之间隔着赵国的领土,但强大的魏军还是于公元前407年攻占中山国全境。即使在交通信息已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拥有远离本土的飞地,而魏国居然在那个年代就跨越别国领土打下一块飞地,由此可见魏国之强。

魏文侯死后太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公元前396~前370年)。他曾师从儒家田子方,年轻时就随父南征北战:在公元前412年的西河战役中率军攻打繁、庞二地(约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后又在中山战役中随乐羊为将立下军功,在他治理下魏国的霸权得以维持20多年。魏武侯继位后继续对外用武扩张:公元前393年魏国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今河南临汝西)。公元前391年魏、韩、赵三国结盟攻楚并攻占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楚悼王遣使向三国求和遭拒,只好求救于秦、齐。齐、秦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救楚,于是在公元前390年魏赵韩三晋联军与楚秦齐三国联军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展开战国时代第一场足以影响天下格局体系的大战,结果三晋联军战胜了三国联军。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倾全国之兵50万进攻阴晋(今陕西华县东)并与魏军展开决战。魏军在平时已形成了一套激励作战的机制:每次作战后都要让有功将士参加隆重的庆祝会并在大门外论功行赏,不仅赏赐有功将士,连其父母妻子也一并受赏,对死难者家属这定期遣使慰问。为进一步激励士气,魏武侯亲自来到阴晋前线犒劳将士。名将吴起请魏武侯派五万没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不仅满足了他的要求,还追加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大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令行禁止随我一起去同敌人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战斗中魏军个个作战勇猛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并趁势进入关中平原。这就是后世史书中的阴晋之战——此战吴起以五万人破秦军五十万兵力,魏武侯由此名满天下威震各国。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魏国(公元403~225),也称梁国,领土包括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当时他西临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边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被封国,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共一百七十九年。

公元前453年的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的三家分晋,至公元前403被周威烈王承认诸侯后,这个勃勃雄心的年轻国家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

战国200余年中,魏国是最先称霸、最先变法、最积极的,可是,魏国的面积并不怎么大,却能称霸100余年,这也是有原因的。

1.魏国面积虽小,但地处中原富饶之地,也是四战之地,拥有着战略位置重要的河西之地,还有当时的大城市大梁城,而相比楚国,虽然疆域大,却有一半以上的领土都是荒地。这就好比一个小小的江苏省,却能抵上中国西部的所有GDP。

2.魏国变法积极,战国初期,魏国经过了李悝、西门豹、吴起等人的变法,国力蒸蒸日上,还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魏武卒,几乎每国都被他欺负了一顿,可是摊上了一个坑里连摔两次的庞涓,而且在在马陵之战被齐国打败,魏国从此由盛转衰。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北灭中山、西攻秦、东攻齐、南攻楚。可是终究因为自己太作,而衰落下去。






盛京土著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地盘虽然不大,但是人口密集,无论是商业还是农业都非常发达,同时也是交通的十字路口。但是也因此魏国成为了四战之地。

魏国在战国前期,并不弱小,西边占有河西之地,接近秦国故都栎阳仅仅二百余里,东边接壤齐国。盛极一时的魏国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


魏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联合三晋西拒秦,东拒齐,南拒楚,更消灭了一些小国,完成了霸业。

但是到了魏武侯的时候,魏国开始单干了,不再联合三晋,到魏惠王的时候,赵国和韩国甚至成为了主要的敌人!四战之地的魏国把周边的国家都给得罪了,战略失误导致了魏国的衰落,后来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下,魏国越变越小。原来西部的土地,河西之地、安邑等地都割让给了秦国,魏国只剩下大梁周边方圆几百里土地而已。



但是尽管如此,魏国在后期也吞并了宋国,成为五国伐齐的最大赢家,也算是弥补回来了一些吧。


尽管土地面积小,但是魏国的土地都处于中原腹地,人口密集,农耕发达,也仍然是各国商人往来的十字路口,虽然在国力上比不了楚国,比不了赵国,但是也可以勉强做到自守。


七夜解说游戏


从晋国独立出来后,其实魏国的处境并不能算很好,南楚东齐西秦,国土面积不大的魏国随时有可能被其他国瓜分。

自知硬实力不足的开国之君魏文候开启改革变法,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让魏国变得强大

虽魏国土面积不大,可魏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先后出了李悝,吴起、范睢、孙膑、张仪、乐毅等在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军事家、外交家。

魏国在魏文候时期的人才战略,更像战国时期的黄埔军校。把人才都像菩萨一样供着。

儒家学派的大师孔子弟子子夏,当时正在魏国办学,学校里有段干木、田子方等一批优秀的学生。魏文侯首先拜子夏为师,倡导“贤重于贵”的理念。他又多次屈尊拜见著名隐士段干木,但段干木是个清高的人,魏文侯一来,他就跳墙逃跑,但魏文侯一点都不在意,每次路过段干木家时,总要毕恭毕敬行注目礼。

魏文侯以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为魏国聚集一批人才,开始了变法运动。

1、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持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著名军事家吴起训练虎狼之师,魏文侯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3、著名水利专家西门豹治理邺城,把几个巫婆扔进河里喂河神,革除巫风。著名将领乐羊,付出吃掉自己孩子的代价,灭了中山国。

经过改革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为了改变四面受敌的安全形势,魏国四处出击,相继打败秦国、楚国、齐国,获得了大片的土地,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说魏文候推行李悝,吴起的变法使得魏国强大,那么魏国的衰落也是因为人才的流失。

魏惠王的敬而不用使得大批贤士流失,辛苦培养的人才为他人做嫁衣


魏惠王虽敬重这些人才,但却不重用。

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手里有什么宝物,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很开心地说,自己有十颗夜明珠,而齐威王说,夜明珠我没有,我有帮我治理国家的贤臣和镇守边疆的大将。

这样一对比,魏惠王没有贤君的度量。正是因为如此,魏国的人才纷纷流失,商鞅去了秦国,吴起去了楚国,孙膑去了齐国,更为残酷的是,这些人回过头对待魏国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

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是人才战争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因此,一个国家的兴衰就看这个国家是人才涌入还是人才涌出,如果一个国家大批人才出走,那么这个国家迟早药丸。


小生聊史


1.地理位置:四战之地,虎狼环伺

魏国地处天下之中,堪称是四战之地。秦国想要进攻东方六国,就必须和魏国交锋。东方六国想要进攻秦国,一般也要取道魏国。所以,地缘格局造就了魏国必须全民皆兵,时刻警惕着附近的国家。如果弱小,早就成为了他国的地盘。

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今天的开封市),地盘主要在河南。在战国时期,前期的战争基本与魏国有关。魏国经过变法,想要扩大地盘,于是四处攻击周边国家,即使是同为三晋出身的韩国、赵国,都要被它吊打。如果不是齐国的干涉,赵国可能要提前灭亡了。经过桂陵和马邑两场大战,魏军损失惨重,暂停了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进攻。

战国中后期,魏国基本上参与的是联军,比如六次合盟进攻秦国的函谷关,参与灭齐、灭宋之战,很难有独当一面的军事能力。到了战国后期,年年被秦国吊打,只会日日割地,做着抱薪救火的事儿。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才有了魏国,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篇)

2.军事因素:管理先进,制度优越

魏国的军事力量在七国中属于顶尖层次,尤其是魏文侯改革后,吴起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有编制的精锐之师。在那个骑兵不是主流,没有热兵器的时代,堪称是国之重器。其他国家还在倚靠车兵,这是制度的落后。而且,魏国军事管理严格,只有商鞅变法后的秦军才能与之媲美。

战国初期,也确实打得其他国家很害怕,包括秦国。即使在后来的桂阳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军损失惨重,但这项制度保留了下来,军队力量依旧不弱。后来的魏信陵君率领魏军大破秦军,解救了邯郸之围。

3.帝王因素:开拓进取,政治改革

魏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第一个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是战国时代最早开始改革的,从文侯、武侯、惠王等早期君主都是属于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所以汇聚了大批人才,从上而下,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

反观同一时期的其他六国,都在忙着内乱或相互攻伐,都是在消耗国力。一个在上升期,一个在消耗期,面积和人口等宏观上的差距已经缩小了。

4.人才因素:人才井喷,才人兴国

都说是人才兴国,放在魏国身上确实是最好的证明。魏国是七国中人才最鼎盛的,诞生了商鞅、魏齐、范睢、蔡泽、尉缭、李斯、西门豹、李悝、庞涓、吴起、张仪、苏秦等文武人才。初期由于君主的重视人才,与国家战略一致,所以能留住人才,国力得到蓬勃发展。

中后期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越发昏庸,本国人才看不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于是都纷纷跳槽到了秦国,结果成为了秦国平定天下的中流砥柱,这是魏国最大的失败。


慵懒国王


所谓的战国七雄,只是我们对战国时期矗立在这片土地上的七个国家的一个排名而已。这七个国家一起瓜分了战国时期的土地。要说领土面积,魏国还要比韩国大上不少。战国不光有这七个国家,还有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比如:宋、卫、鲁、中山、苴、巴……等等,随着兼并战争的进城,这些国家逐渐消失在战国的历史上。

三家分晋之后,历史从春秋步入战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施行变法的国家。太史公曾经说过:“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指的是河东、河南跟河内,而三河的领土尽在魏国版图之内。

“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这是魏国当时的地理情况,在这么一个四战之地,魏国还能强势崛起,这和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是分不开的。魏文侯励精图治,在他的治理下,魏国的国力可以说是战国初期排名第一。

同时,魏国的强大还因为两个人,一个是李悝,一个是吴起。

李悝变法,废除了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袭制,以能力和功劳来任免官吏。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名为《法经》,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的产量。魏文侯在推行李悝变法之后,魏国的经济和法治都是处于列国之中领先地位的。在李悝的变法之后,魏国的国力已经领先其他诸国一大截了。

李悝在政治经济上让魏国在列国之中名列前茅,那么吴起就是在军事上让魏国领跑中原。吴起建立的“武卒制”,农兵分离,使得魏国有了一批专业的士兵,魏国的魏武卒在战国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武卒制的制定,使得魏国军队成为一支“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魏武卒在吴起的率领下,南征北战,更是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魏国是最早完成向封建制度转变的国家,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国家,位于三晋之首。虽然后面因为战略的原因国力有所衰弱,但是凭借魏文侯打下的基础,魏国足以列入战国七雄之中了。


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第一,魏国是最先变法的。李悝变法,变法强国。

第二,魏赵韩三家未分晋前。晋就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三家分晋之后,都不同程度的继承了晋的资产。

第三,魏国处六国之中,占尽丰腴之地。与各国贸易往来有地利之变。

第四,魏国虽然地盘不算大,吴起创建的魏武卒战力惊人,独步天下。也就后来秦国锐士能与之一战。战国大争之世,兵力强劲则国力强劲。

第五,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英主经营,实力愈发强大。

第六,国力大小,国强弱从不以地盘为第一要素。楚地盘最大,缺也窝窝囊囊的被魏、齐、秦吊打。韩地盘最小,却有劲韩之称。



语文老师的历史课代表


疆土很小,不代表国民意识很弱、不代表国家实力只能流于平庸。魏国国土确实不大,但他们志向很大。正是地理条件的不优越,倒逼魏国不断采取措施谋求发展,最终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魏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建立。当时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受封于毕地,因而得姓“毕”。毕国在西周末年被西戎攻破,毕姓子孙沦为平民,毕万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毕万成为晋献公重用的大臣,被提拔为大夫。周惠王十六年(前661),毕万奉命攻占姬姓魏国。这个战利品最终也被晋献公赏赐给毕万。

当时有占卜说,“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正是因为有这个好的占卜结果,毕家在接手魏地之后,正式转变为魏氏。

后来魏犨帮助晋文公出逃有功,不仅被封爵,还获得了魏邑作为封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家虽然获得了事实上的统治地位,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顺。到了魏文侯斯元年(前445),魏斯在继位后自称诸侯。而直到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斯的诸侯地位才被周天子承认。至此,魏国的历史正式拉开序幕。

魏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魏国西临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隔水相望,南与楚国接壤,西南和韩国临近。这么一个被他国紧密包围的国家,自身国土面积又不大,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魏国国君意识到,必须要主动做些什么。不然,魏国一定会被周围的国家蚕食。

魏国是七雄中最先推行变法的国家。李悝、西门豹、子夏等人都是在魏国大施拳脚的人才。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推行变法的法家学者,李悝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李悝主张废除贵族世袭制,总结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准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不仅使得魏国经济迅速发展,还为以后的“重农政策”提供了核心思想。而魏国对子夏的重用,使得魏国和儒家知识分子的距离大大拉进,可以说是帝王笼络士人阶级的开始。

魏国注重发展军事。吴起、乐羊、翟璜等大将都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吴起的推动下,魏国开始推动军制改革。武卒制,正是吴起在向子夏请教后想出的新的募兵制。以往国家都是在战时临时动员百姓,而魏国实施农兵分离,建设更加专业化的军队。这使得魏国军事力量迅速提升。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继位,继续重用吴起等有才之人。魏国继续发展,日益强盛。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正式成为战国霸主。

居安思危,这可以说是魏国崛起的关键。正是魏国处在极其特殊的四通八达之地,魏国国君才看到大力发展的必要性。而得人才者得天下,李悝、吴起、子夏等人在魏国的大施拳脚,成就了他们自己,更成就了魏国。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全国从上到下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国家又怎么会不崛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