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頭李村――曾有一棵三樹同體的銀杏樹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青島市黃島區辛安辦事處港頭李村

港頭李村,地處辛安街道辦事處駐地以南2公里,東與港頭劉村相距0.5裡;北隔南辛河與港頭臧村、臺頭村相鄰;西有奮進路與蜊叉泊村交界;南順泥爾溝、齊長城遺址與長江路街道西於家河村相接。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367戶、1450口人,居民有李、萬、杜、石、薛等姓氏。李姓為第一大姓,佔全村人口的60%;萬姓次之,佔30%;第三大姓為石氏,佔10%。皆為漢族。

據傳,明朝嘉靖年間,從山西“小云南”小古寨前大槐樹底遷來李姓兄弟三人。據李家祠堂記載,當時兄長李文高來到此處,舉目眺望,見南有丘陵、溝壑,樹木蔥鬱,青草茂盛;眼下一片平原,且後有河流,既可桑田,又可放牧,遂決定在此居住,成為李姓的先祖。另外兄弟二人,分別遷往膠州和李村。因村莊離海岸不遠,漲潮時,潮水順村後河上湧,村頭可以泊船,因此得名港頭李村。本村與港頭陳、港頭臧、港頭劉四村俗稱“四大港頭”。

據記載,有李姓人家的女兒嫁給薛家島蘭東村的萬成喜為妻。1783年,萬成喜攜妻帶子來村投靠岳父,成為萬氏的先祖。據傳,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石刻玉兄弟二人從現膠南靈山衛遷來,家族人口繁衍較快,成為大門戶。改革開放以來,外來人口不斷遷入。

1977年,村裡在村西河床上挖大口井時,在地下2米多深處挖出了早年被洪水衝倒的兩株大樹,各有30多釐米粗。下挖到4-5米時,仍為河沙,不見河底。由此可見當時河床之深、河水之猛。

在齊長城遺址溝旁有兩塊巨石,形成一段溝壁,光滑陡峭。中間的縫隙裡流出一股清泉,清淳甘甜,涼爽宜人,長年不竭。即使大旱之年,也流水潺潺。因周圍土地是李姓的,故名“李家泉子”。在村西南的一段齊長城遺址上有一垛口,叫“嶺口子”。傳說,這裡是當年齊、魯兩國的一條交通要道。今天的奮進路正好從這個口子穿越而過。

從嶺口子順小路向西北行約100米,在路北有一塊西南、東北向橫臥的巨石,長約五六米,高兩米多,形狀如一頭大豬,周圍還有幾塊較小的石頭,好像一頭大母豬帶領著一群小豬,人們叫它“老母豬石”。此地亦以石為名,順著來的路叫作“老母豬石路”。1952年興修水利時,此石因採石打井被毀。

村中原有一空地叫圈牛場,東西長約15米,南北寬約20米,能圈養上百頭牛。自圈牛場有一條路直通南山,叫趕牛路。順泥爾溝底到長城嶺,名日“圈場”。從這些名稱來看,先人們充分利用有山有水的自然條件,注重發展了畜牧業。

1945年解放後,村民踴躍參軍參戰,出夫支前。臧來鴻,1946年參軍,歷任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等職,在解放青島戰役中犧牲,時年30歲。李自成,1948年參軍,在1949年冬的萊西戰役中犧牲,時年25歲。

1952年,村裡在原辛安區第一個成立了互助組。1953年,18戶村民成立了原辛安區第一個初級農業社。

李氏家族歷代重視教育。李從德、李從奎、李從芳兄弟三人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但卻勤懇努力,刻苦讀書,學有所成。民國初期,李從芳在吉林省東豐縣山城區當上了區長。

1958年,村裡設立了民辦小學。1978年,辦起了完全小學,有教師5人、學生130多人。1981年,學校與蜊叉泊小學合併。李茂新是村裡的教師,曾任聯中教導主任、校長等職。先後被評為區勞模和青島市勞模。1986年,被評為省優秀教師。2003年因病去世。

村民們十分愛好民間藝術和娛樂活動。李守業、李振起、李開臣、李東訕等人,每年春節期間都要到各村演出跑旱船和茂腔等民間文藝。

早年,村邊只有一條建於清光緒年間,由王臺到薛家島的“王-薛”公路。1928年,經拓寬也不足3米。前灣港路,建於20世紀90年代,經兩次拓寬,現路面寬50米,雙向六車道,達到國家一級公路標準。1998年,修建有南北走向的奮進路,路面寬50米,雙向六車道。2001年,又興建有松花江路,路面寬30米,雙向四車道。寬敞的條條大道兩側綠化得像公園,徹夜明亮的路燈似一條火龍伸向遠方。現村周圍形成了兩橫一縱的盤棋式公路網。

1998年,投資50多億元、佔地1000多畝的海爾工業園在團結路西側開始興建,徵用村裡土地約100畝。著名的海爾觀光塔,又名“海爾時空飛碟”,2001年動工興建,歷時8個月建成。由華東建築設計院著名設計師、上海“東方明珠”電視觀光塔的設計者凌志平先生設計,中建八局一公司承建。塔高100米,是海爾工業園內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非靜態斜塔造型。登上觀光塔的觀光大廳,可俯視整個工業園全貌。

2000年,投資20多億元、佔地1200餘畝的海信信息產業園在團結路東側開始興建,徵用村裡土地450餘畝。同年9月,投資9億多元、佔地900多畝的國風藥業集團也落戶大道東側,徵用村裡土地350餘畝。同時,村裡也致力於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經濟。2001年,投資560多萬元,在松花江路南側、海爾工業園以南興建通用廠房5000平方米。2002年,與萬順利、高泗國合資興建三號、四號通用廠房10000平方米,雙方投資1000萬元。現廠房已引進日資青島豪雅光電子有限公司、意大利青島畢勤電子有限公司,村裡每年淨收入7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從1998年的70萬元,增至2002年的150萬元,翻了一番還多。個體經濟如虎添翼,寶豐實業公司、藝通裝潢公司、康盛泰商貿公司等發展迅速,摩托車維修、電氣焊加工、塑鋼門窗加工、建築租賃、建築隊等百業俱興。

大企業的相繼落戶,徵用了村裡的全部土地,村民徹底告別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開始走向城市化。村民們發揮地域優勢,能工則工,能商則商,經濟收入年年增長。村裡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村民擁有各種載重汽車60多輛、轎車9輛、麵包車5輛。多條公交線路從村周經過,交通四通八達,村民出行方便,還編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八十年代自行車,九十年代騎摩托。老人小孩不方便,出門就把汽車坐。如果事急不方便,趕緊打個“的”來坐”。

20世紀70年代,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如今,家家戶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有十幾戶還住上了小別墅。老人們老有所養。村裡建有老年活動室、門球場等娛樂場所。男60歲以上和女50歲以上的村民,都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每月定期到銀行領取保險金,過上了幸幅美滿的晚年生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億元,人均純收入7665元。


《廟宇與李家桐堂》

觀音廟,位於村西大街南側。有房屋二十多間,東、西設有兩廊房。正殿供奉著觀音菩薩、送子爺爺、送子娘娘等九尊神像。周圍築有圍牆,灰磚碧瓦,簷角翹起,紅漆大門朝南。大門樓西側有一個大石馬槽,長三米多,寬近一米,能同時供四五匹馬進食。

廟中有道人主持,並有廟田20多畝。僧人死後,喪於齊長城嶺下,後此地稱為“和尚塋”。後廟宇因缺乏僧人管理而倒塌。到1947年,只剩正殿三間。

早年,人們常到這裡求神拜佛。如遇大旱之年,四大港頭各村之長便帶領各族族長前來祭拜。無子女的人,常來廟堂祈求。四大港頭不論哪村有出大殯者,都要到廟裡進香,和尚、道士會在廟內唸經頌佛,超度亡靈。

在觀音廟東南方有一座土地廟。廟東北角、西北角各有一株棠梨樹,直徑都有五六十釐米,枝繁葉茂,1947年,兩樹被伐。土地廟在20世紀60年代“破四舊”時被拆。

出土地廟往東,有銀杏樹一株,粗約2米,三人合抱有餘,高近20米,樹冠如傘。樹齡雖較大,但仍枝葉茂盛。在樹幹的老椏上有一腐洞,不知何時從洞中長出一株榆樹和一棵枸杞。榆樹樹幹直徑近十釐米,枸杞子的枝蔓從銀杏樹上倒垂下來,隨風飄擺。每到秋天,枸杞成熟,綠葉、紅果相映,形成“銀杏抱榆、樹在樹中、一樹三物”的美麗景觀。樹下有兩根拴馬石柱,高2米,寬0.5米、厚0.3米,每根石柱上鑿有3孔。從拴馬柱和大馬槽的大小可以看出,觀音廟當時的香火極盛,規模很大。

港頭李村――曾有一棵三樹同體的銀杏樹

(網圖)

每到夏日,這裡便是人們納涼的好場所。這裡也是鳥的天堂,各種鳥兒聚集成群,嘰嘰喳喳地在樹上飛來飛去。此樹是艾山前唯一一株大樹,1947年觀音廟被拆時,此樹亦被伐。

村東頭街北有一座關爺廟,1947年被拆。在村中央有三間極普通的房子,是李家祠堂,供奉著李氏宗譜。每到春節,李姓各支子孫前來祭祀祖先,徹夜香火繚繞。有一年,辛安孫先生在此教書,燒水時不慎失火,李家家譜被大火吞沒。後村莊統一規劃建設時祠堂被拆。

後記,《黃島村莊系列》中的文章,其內容資料來源於2006 年以前。涉及到的村莊,其面貌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們或許已住進了樓房。但是,那些還沒有拆遷改造的村莊,現在看來彌足珍貴,期待著讀者朋友拿起筆、舉起相機,把這段歷史記憶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