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打開世界地圖,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間有一塊區域被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島嶼佔據,這裡就是有“千島之國”別稱的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擁有的島嶼可不是以千為單位計算的,這個疆域橫跨亞洲和大洋洲的“大國”由近18000個島嶼組成。

印尼國土跨越赤道,疆域一直從亞洲綿延到大洋洲,從與馬來半島隔海相望的蘇門答臘島到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連的新幾內亞島,距離長達5300多公里。得益於眾多島嶼,印尼的海岸線總長達5.4萬公里,竟然超過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

世界歷史上,不乏疆域橫跨幾大洲的帝國,但在當今世界,一個海洋國家地跨如此廣的疆域實不多見。印尼國土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6億,僅次於中印美位列世界第四,無論在亞洲還是世界上應該算大國了。

印尼的國土看似支離破碎,四分五裂,但長期以來卻能保持完整統一。按說這為其成為地區大國甚至世界大國奠定了基礎。然而,這個國家似乎很低調,別說在世界上,就是在亞洲甚至東南亞一直都缺乏存在感。那麼,是什麼導致這個“泱泱大國”處於如此尷尬境地呢?

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伊斯蘭化”

印度尼西亞一詞源於希臘語的印度(Indus)及島嶼(nèsos),指印度各島,由此可看出它與印度的淵源。印尼這個名稱從18世紀就存在,遠遠早於20世紀中葉才獲獨立的印度尼西亞國名。

約公元3~7世紀,與東南亞其它地區一樣,印尼所在地建立起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古代王國三佛齊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來文化和宗教。7世紀,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通過貿易帶來印度教和佛教,這裡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

8-9世紀,阿拉伯人取代了印度的海上貿易優勢,伊斯蘭勢力逐漸滲透到蘇門答臘和爪哇島。此後,藉助強大的海上貿易,大量穆斯林來到東南亞定居,印尼所在地區開始“阿拉伯化”,伊斯蘭教在爪哇及蘇門答臘地區逐漸成為優勢宗教。

今天的印尼雖不屬於伊斯蘭國家,卻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印尼,高達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可想而知,當年穆斯林的勢力多麼強大,居然從萬里之外的阿拉伯半島滲透到這個“偏遠”地區。

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13—14世紀,印尼歷史上的強大帝國“滿者伯夷”在東爪哇建立,統治高峰時期版圖囊括今天印尼大部及馬來西亞部分地區。在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就曾經過印尼並在馬六甲開展外交活動。

“荷屬時期”

印度尼西亞人與歐洲人首次接觸始於1512年,為壟斷馬魯古群島上的香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商人相繼來到這裡。經過一番爭奪,荷蘭於1602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歐洲在印度尼西亞的代表勢力。

18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荷蘭成立“荷屬東印度”接管了印度尼西亞殖民地。在殖民統治的多數時間,荷蘭在海岸堡壘外的控制力相當薄弱,直到20世紀初才將統治範圍擴張至今日印度尼西亞的版圖。

一戰後,伴隨著全世界範圍的民族獨立浪潮,印尼當地人也開展爭取自治的運動。這個時候,印尼支離破粹的版圖劣勢開始體現,礙於內部政治、宗派分歧,印尼的獨立運動並未獲成功,仍為荷蘭控制下的歐洲殖民地。

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由此可見,印尼的早期殖民史就是外部勢力因資源而進入,其中,穆斯林勢力帶來了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基督教。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為壟斷香料群島馬魯古群島的貿易,荷蘭人在印尼開始了長達3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治時期”

不得不承認,真正改變印尼乃至東南亞國家命運的是日本。二戰爆發後,日耳曼戰車橫掃歐洲,法國、荷蘭等西歐“列強”相繼淪陷,一海之隔的大英帝國也岌岌可危。1941年底,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在歐洲殖民者無暇東顧之際將東南亞攪得天翻地覆。

1942年3月的荷屬東印度戰役中,“西方聯軍”表現還算英勇,但還是擋不住日軍猛烈的進攻,很快,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全境,印度尼西亞結束荷蘭統治由此進入“日治時期”。

日本人橫掃東南亞之際,同其他東南亞地區一樣,先前被壓抑的印尼倍受鼓舞,在日本人協助下又開展獨立運動。在印尼,日本起初推行的“三亞運動”未獲認同而告失敗,轉而開始拉攏印尼的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力量。

日本人看重的是印尼豐富的油氣資源,而印尼人也“夢想”依靠日本實現民族獨立,兩者一拍即合。在印尼,日本訓練了一支武裝力量,後來成為獨立後首任總統的蘇加諾就曾擔任日本御用組織“民眾力量中心”的主席。

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二戰後的1945年9月,依據波茨坦會議決定,同盟國派出英國登陸印尼接受當地日軍投降。與法國急匆匆重返中南半島一樣,荷蘭軍隊於次月重返印尼。日本人精心培植的印尼武裝力量果然厲害,一番武裝衝突後,英國人灰溜溜從印尼撤退了。

荷蘭人不甘心,試圖在這塊殖民地“恢復秩序”。印尼軍隊隨後轉入游擊戰,開始利用主場優勢與荷蘭人周旋。幾年時間下來,面對與日俱增的國際壓力和譴責,荷蘭人耗不起了。1949年12月,朱麗安娜女王宣佈印尼獨立並加入荷印聯邦。

獨立後的日子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的石油資源可實現淨出口,在近半世紀時間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建國後,首任總統蘇加諾一直實施獨裁統治。1965年,藉助印尼“九·三〇”事件,軍事強人蘇哈托鎮壓叛軍後掌握大權。兩年後的1967年,蘇加諾被解除總統頭銜,軍隊司令蘇哈托出任代理總統,並於次年正式就任總統。

蘇哈托任內積極與美國交好,其推行的“新秩序”政策成為之後幾十年印尼經濟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然而,軍人統治固有的獨裁傾向必然會帶來諸多問題。

印尼,“支離破碎”卻能保持大一統,為何連個地區大國都混不上?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印尼經濟遭受重創,民眾對“新秩序”政策的不滿終於爆發,動亂“殃及”當地華人,印尼掀起大規模排華浪潮。1998年,蘇哈托被迫下臺,結束其32年執政。1999年,東帝汶舉行公投獨立,結束了印尼幾十年來備受國際譴責的軍事佔領。

蘇哈托下臺後,印尼民主化進程加快,於2004年進行了首次總統直選。印尼雖島嶼眾多,疆域廣闊,但在地緣結構上卻顯得“支離破碎”,反應到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卻有助於分離主義抬頭。政治和經濟上的不穩定、社會動盪、貪汙腐化等問題在印尼一直存在,但近年來情況有所好轉。

在地緣結構和內部政治、民族、宗教等矛盾雙重製約下,固然有很大“體量”,印尼註定很難擠入一流國家甚至“地區大國”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