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講講唐玄宗李隆基的發家史嗎?

小地方的閒人


如果非要用發家兩個字的話,李隆基的發家史絕對是波瀾壯闊。



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在唐朝歷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帝王。無論是他創造的開元盛世,還是他和楊貴妃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以及歷經安史之亂的狼狽,千百年來,都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孫子,唐睿宗李旦的兒子,公元685年生於東都洛陽。四歲被奶奶過繼給伯父李弘,五歲父親被奶奶廢了皇位。七歲短暫出閣建府之後,又被幽閉宮中十餘年。直到祖母武則天暮年,父親李旦被封為相王,李隆基才如出籠的小鳥,恢復了自由。這時他已經是個16歲的翩翩少年。


李隆基當上了尚輦奉御,其實就是個宮內管馬的官,有點兒類似於齊天大勝的“弼馬溫”。官兒雖然不大,但是李隆基卻有幸目睹了一場政變。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政變,幹掉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並逼迫武則天讓位給中宗李顯,史稱神龍政變。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第一次感到奶奶也不是不可戰勝的。重要的是手中的力量和精心的謀劃。這對於以後他的許多行動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都是野心勃勃的傢伙,估計也是受了武則天的影響。她們毒死了唐中宗,希望成為第二個女皇。早就在旁監視許久的李隆基夥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殺死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轉而推舉自己的父親李旦繼承皇位,也就是唐睿宗。

父親即位後,李隆基的對手變成了姑姑太平公主。兩人經過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最終是太平公主敗下陣來,死在了李隆基的手中。公元713年,唐睿宗李旦徹底退居幕後。唐玄宗李隆基完全掌權,他將自己的國號改為開元,預示勵精圖治,再創唐朝輝煌的決心,這一年他才28歲。


此後的20年內,唐玄宗李隆基牢記初衷,兢兢業業,知人善任,賞罰分明。他先後任命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臣為相,大力整頓吏治,盡心管理國家,使唐朝逐步擺脫了自己繼位初期的混亂和腐敗,軍事、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步步的走向繁榮和強盛。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


任十三讀史


  • 李隆基的發家史充滿著血腥!

李隆基,李治與武則天之孫,父李旦,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後退位為太上皇。78歲崩,葬於泰陵。廟號玄宗,清時,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稱其為唐明皇。

泰陵

李隆基,出生時,父李旦為帝,母為德妃,天潢貴胄。當然比普通人家出身的要進步的快,三歲就封楚王(唐時,一字王多為親王),武則天稱帝后不久,改封臨淄王(降為二字王,郡王)。李隆基任尚輦奉御(相當於孫悟空的弼馬溫,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廄馬匹)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從此,“政變”這個詞,深深印在腦袋裡。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稱帝。後,又發動“先天政變”,賜死太平公主。

  • 唐隆政變。710年(唐隆元年)7月21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安樂公主,以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這次政變的後果是,即位不足一個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但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
  • 先天政變。713年(先天二年)7月,太平公主圖謀政變,李隆基與郭先發制人,假傳召見左、右羽林將軍和宰相竇懷貞等人,引五百羽林軍誅之。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唐玄宗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李隆基徹底掌控了大唐王朝的最高權力。

李隆基雖貴為皇子,本無緣於帝位。但時勢造英雄,李隆基抓住時機,果斷出擊,終為一代帝王。

綜述,李隆基的發家史:政變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唐明皇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

李隆基帶領大唐開創了“開元盛世”,李隆基又帶領大唐走向了“安史之亂

”。


吳建彬626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他周圍圍繞著的是他奶奶武則天、他姑姑太平公主、他大爺唐中宗李顯和他大娘韋后,以及他堂妹安樂公主,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危機四伏,三步一坑,五步一坎。

所以李隆基能發家登基,很不容易。


李隆基自幼就是一個很有野心有抱負的人。

在他剛剛五歲那年,他父親唐睿宗李旦就被他奶奶武則天廢了,武則天自己登基成為一代女皇,這給年幼的李隆基不小的心理震撼。

不過他沒有一蹶不振或者自怨自艾,反而在小小的年紀體現出一種特別的堅韌,他以三國時的曹操為自己的精神偶像,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和曹操一樣的小名“阿瞞”。

這樣的小孩很明顯和那些還在搶吃的搶破頭的孩子不一樣,到了七歲的時候,李隆基就敢因為看不慣武氏的作為而進行當場訓斥,毫不留情面。

雖然自己的族人被小屁孩教訓了,但武則天不僅沒生李隆基的氣,反而覺得這個小孩很有骨氣也很勇敢,和李治、李旦、李顯這幾個她眼裡的李家廢物不同,倒有幾分像李世民的脾氣,所以武則天反而很欣賞李隆基。

這種欣賞其實極其有限,實際上李隆基一直在過著朝夕擔憂的生活。

武則天一方面繼續鉗制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另一方面因為宮廷之內誣告之風盛行,李隆基的母親也捲入一場宮廷紛爭,死了後連埋在哪裡都不知道,而李隆基自己也基本上相當於被軟禁在皇宮中。


神龍政變前後,李隆基進入了蟄伏期。

在被軟禁中一天天長大的李隆基,更加認清了眼前的殘酷現實。

他直到十四歲才恢復了人身自由,可以稍微地參與到政事之中,這時候聰明的李隆基採取的對策是蟄伏,儘量低調,並將自己的鋒芒掩蓋起來。

那時候李隆基曾經擔任過專門給皇宮養馬的官職,基本上相當於宮廷“弼馬溫”,這是一個帶有輕蔑侮辱意味的官職,但李隆基還是接受了。

很快,神龍政變發生,武則天還政李唐,李隆基目睹了這一切,而這個當口其實最好的選擇是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708年,23歲的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終於離開皇宮離開京城,他繼續韜光養晦,裝成一副不學無術、瘋瘋癲癲的樣子。

2年後,李隆基偷偷回到京城,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但卻對外偽裝成一群年輕男子整日打獵、遊玩的假象,用來矇蔽對手。


擊殺韋后,初顯鋒芒

李隆基的一系列表現落在韋后和安樂公主的眼裡,她們從最初對李隆基的忌憚、使絆子到被李隆基的表象所麻痺,從而將注意力從李隆基身上轉開,開始琢磨著如何實現自己的野心。

韋后生平最大的願望就是像婆婆武則天那樣成為女王,而安樂公主也一心夢想著要成為“太女”,武則天死後,繼位的唐中宗李顯之無能,超過了他爸李治和他弟李旦,朝政大權很快被韋后母女把持。

然而,韋后只有野心沒有實力,她剛剛毒死李顯還沒等進行下一步計劃,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聯盟截胡了。

是的,李隆基不僅暗中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他還拉攏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李顯的妹妹,很顯然不願意讓韋后這個外來的媳婦奪走本屬於自己家的皇權,但太平公主勢單力薄,只有選擇和李隆基合作。

李隆基發動的這場政變史稱“唐隆政變”,其過程非常從容而且乾脆利落,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先後被殺,直到徹底將韋后的力量連根拔起後,李隆基才將政變的真相告訴自己的父親,那時被貶為相王的李旦。

唐朝經過了武則天的奪權之後,對於皇后擅權、外戚專政這樣的事可以說是深惡痛絕。眼看著韋后又要成為第二個武則天,那些文臣武將們大多數都期待著能有奇蹟發生,而李隆基的出現給了他們這個奇蹟,所以當時雖然和韋后力量對比懸殊,但李隆基卻勢如破竹,可以說是人心所向,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


攜政變之功立為太子,將矛頭對準姑姑太平

被雪藏的李旦重新成為皇帝,是為唐睿宗。

按照長嫡順序,李旦應該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但李成器這個人有點“不成器”,倒不是說他無德無能難擔大任,相反他正是太有德行了。

早年間李成器就曾經謝絕過他大爺李顯賜給他的封邑和賞賜,理由是自己何德何能,承擔不起,這一回李成器仍舊拒絕了將自己立為太子的提議,認為李隆基在這次政變中功勞最大,應該讓他做太子。

於是李旦便將李隆基立為太子,而李成器也因為他的這些選擇和舉動,一生受到李隆基的敬重,死後還被追封為“讓皇帝”,意思是李成器將帝位讓給了他。

成為太子之後的李隆基日子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

父皇李旦還是那麼謹小慎微,唯唯諾諾,而且最重要的是,姑姑太平公主因為參與了唐隆政變自恃有功,經常對政事指指點點,李旦也挺樂意的,還經常請教她。

這樣一來,太平公主日漸變得驕橫起來。她自幼受到母親武則天的影響很深,在她的內心深處,她那種成為女王的念頭其實要比死去的韋后更加強烈。

太平公主掐指一算,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李隆基,於是便攛掇著李旦換太子;而李隆基也不甘示弱,他豈能受太平公主擺佈,便想除掉自己的姑姑。

這一回,曾經結盟的姑侄二人算是對上了。

這一下子李旦著急了,他生怕母親武則天、弟媳婦韋后的事件再次重演:雖然太平公主是自己的親妹妹,那也不行!

於是,李旦立馬將皇位傳給了李隆基,以防夜長夢多。

太平公主一看急了,這不是逼我嘛,於是立刻發動“先天政變”,企圖效仿母親和嫂子,並派人在李隆基的飯食裡下毒。

只可惜,韋后不如武則天,而太平不如韋后。

她的陰謀很快被李隆基瓦解,支持她的人一一被殺,太平逃跑了三天後又回到皇宮,她覺得沒人真的敢殺她,即使她要造反。

李旦也向李隆基求情,但李隆基心意堅決。

從小到大,他已經受夠了皇宮內部因為爭奪皇權而產生的各種政變、殺戮和血腥,任何想要覬覦李唐帝位的人,都該死。


除掉太平公主後,李隆基終於穩固了自己的帝位,成為李家王朝繼李淵、李世民之後第三個做出政績的皇帝。

(喜歡紅顏就請關注我\\(^o^)/~)


紅顏讀史


1、李隆基(685-762)發家是靠他精明強幹,極有膽識,還有一點點運氣。

2、具體的,他的發家和“三次清除外戚的政變”有關——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李隆基主導了第三次“唐隆政變”,最後發家。


(705年-710年,清除外戚勢力的三次政變)




1、不幸的早年(685-707年)。

685年,李隆基出生在東都洛陽,當時他爸李旦還是傀儡皇帝,所以李隆基被封為楚王;可好景不長,父親李旦被廢、被監視,母親被殺,出閣的李隆基也降為臨淄王。


李隆基的童年非常不幸。但和當時其他李唐皇族動不動滅族相比,他又很幸運,武則天明顯對小兒子李旦留了一手,所以她的孫子李隆基也逃過一劫。


李隆基越長越英俊,他多才多藝,儀表堂堂,而且極有膽識。


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武懿宗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整齊,很不高興,便利用自己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幹你甚麼事?竟敢挾迫我的車騎隨從!」


武懿宗怒不可遏,卻也奈何不了李隆基。


祖母武則天知得知此事,並未加罪於這個帥氣、大膽的孫子。

(一張圖,看明白李隆基的早年經歷)


2、清除外戚的三次政變,李隆基主導最後一次,以非嫡子身份登基大寶。

李隆基的發家也充滿了幸運和大膽。


首先是神龍政變,705年武則天讓還江山於李唐;

再然後是景龍政變,武三思被殺死,武氏外戚被清除大半。但政變發起人李重俊接續乏力,被韋氏殺死,中宗勢力衰弱;

最後是唐隆政變,韋氏外戚及後來太平公主的被殺死,李隆基終於以非長子身份發家。


這三次政變讓人眼花繚亂,但總體脈絡清晰,三次政變有四方勢力:武氏外戚、韋氏外戚、中宗系、睿宗系,被幹掉的次序是武氏外戚→中宗系→韋氏外戚,精明強幹的李隆基代表了睿宗系,站在了權力之巔。


(李隆基)


我們主要說唐隆政變。


李隆基出鎮潞州的時候,就開始加強軍事實力,暗中聚結才勇,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恰逢太平公主對景龍政變後,韋氏專權的現狀十分不滿,於是聯合李隆基發動政變。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


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黨掌握軍隊的韋璿、韋播、高嵩,然後宣佈:「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身高有馬鞭之長者皆殺之,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對者,罪及三族。」


羽林軍紛紛表示從命。很明顯,李隆基從斬斷了韋氏外戚的兵權,吸取了李重俊景龍政變失敗的經驗。


接下來一帆風順,李隆基率眾出禁苑南門,直入玄武門,進攻宮城。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相約在凌煙閣會見。韋后聽後惶恐逃入飛騎營,被飛騎斬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畫眉,也被斬首,其夫武延秀同時被殺。此後諸韋及韋氏親信均被逮捕斬首,史稱唐隆之變。


政變前,李隆基並未告知軟弱的父親及兄長,李旦得知成功後心驚肉跳,他抱著李隆基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仰仗你了”。


事實的確如此,李隆基地位超過了他的幾位哥哥,被立為皇太子;馬上連李旦都禪位,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另外,唐玄宗還在先天二年(712)清除了太平公主勢力,徹底結束了唐朝前期外戚干政的局面。


濤說精彩歷史


李隆基並不是個草包皇帝,雖然他當朝後期發生了安史之亂,但他所掌握的唐朝也是整個唐朝最昌盛的時候。他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唐隆政變

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孫子,從小也比較受武則天喜愛。

武則天死後,傳位給唐中宗李顯,李顯在宮中暴斃。當朝宰相宗楚客夥同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以及韋家諸人一同勸說韋后沿用武則天的慣例登基稱帝(都是武則天做的示範)。

當時也有傳言,說唐中宗李顯就是韋后下毒害死。

而此時,韋后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並將領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基本上朝廷內外都被她把持了。

眼見又一個武則天要出現了。

這時候相王李旦的三兒子,就是臨淄王李隆基,已經被革去官職。但是李隆基平素裡是李氏子弟裡比較有擔當謀略的一個。

兵部侍郎崔日用,瞭解到韋后和宰相的陰謀之後,怕自己被牽連,於是把消息告訴了李隆基。

李隆基當時就坐不住了,於是聯合太平公主密謀殺掉韋后,奪取政權。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看到母親能當皇帝,她其實也躍躍欲試。

雖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想要殺掉韋后,而韋后一幫人也想除掉他們。而李隆基手裡並沒有多少兵權。

恰逢負責皇家護衛的萬騎軍將領收到韋后集團的欺壓,深有不滿,同時他們對李隆基又敬重有加。於是李隆基授意他們,擇機殺掉韋后。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時(7月21日),李隆基身穿便服,一馬當先,衝進禁宮,同時羽林軍也倒戈站在了李隆基這邊,於是順利殺掉韋后集團。同時對韋氏一門凡是高過馬鞍的全部殺掉。至此將韋后的勢力全部剷除。

政變之後,李隆基擁立自己的父親,相王為帝。在此之前,相王並不知道此事,事情結束之後才前往告罪。可見李隆基英勇果敢,大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魄力和膽識。

在此期間,是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寶座,是為唐睿宗,改元景雲。

長子辭讓,得當太子

李隆基擁立父親稱帝,同時得到太平公主的協助。

但李隆基是第三子,並非長子。

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

當然,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至此,李隆基具備了當皇帝的基礎。

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榮登大寶

太平公主恃著誅殺韋后、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佈,也早就想除掉太平公主。

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

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才未能得逞。

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睿宗覺得自己實在是沒有能力處理好妹妹和兒子之間的矛盾。也發現妹妹有武則天的想法,於是不顧大家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自己做了太上皇,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

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其實,太平公主的實力遠在李隆基之上。太平公主集合了朝廷內外很多力量打算用各種方法直接除掉皇帝李隆基。甚至打算下毒毒死李隆基。

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親信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騎著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被捉。

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

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於是開啟了開元盛世。

靠膽識和實力拼殺出來的千古帝業

武則天之後,綱常崩壞,各種力量蠢蠢欲動,在這樣的環境中,李隆基靠著自己的果敢、英勇先除韋后,後誅太平,算是把各種力量,特別是女權力量壓制住,理順了綱常倫理,算是另外一種意義下的大一統。


這樣的結果也是非常人可及,算是另外一種意義的中興。也是在這開始,李隆基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一個最鼎盛的時期,長達40年。


瘋哥哥l


先不說發家史,我們先說這大唐朝,總是和女人有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大概是大唐龍脈上被人栽成了桃花源。自武則天開始,武則天、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楊玉環。這幾個女人亂政,一個接一個,李隆基的發家史,也總是有這幾個女人做配角,而且稍有不慎,就會被這幾個配角搶戲。我們先從李隆基悲催的童年史開始吧。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於洛陽,其父李旦為唐睿宗李旦,雖然李旦當時只有25歲,可謂是年富力盛,卻只是個傀儡皇帝,做不了他老孃武則天的主,武則天當時已過花甲之年,大概是年紀大總是腦袋不夠用吧,武則天自鎮壓揚州徐敬業叛亂後,朝堂就興起一陣告密之風,多少宗室朝臣被遭誣陷,兩年後,李隆基就被他奶奶過繼給了他的大爺李弘,也就是武則天的長子。次年,自己的親爹李旦被廢帝位,移居東宮。

天授二年,七歲李隆基開始出閣,這期間因為父親李旦私自接見內務大臣,被武則天知道後,因此事牽連,又被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聖歷二年,即公元699年,李隆基又一次出閣,武則天聽從狄仁傑建議,復立三子李顯為太子,李隆基也做官了,不過是弼馬溫,負責皇帝的日用馬匹。但是正是利用這弼馬溫的職務,李隆基積攢了足有萬騎親衛,這也為其後來政變保障了武裝力量。此期間,朝臣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除掉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則天被迫讓位唐中宗李顯。

李隆基這個三大爺李顯懦弱平庸,朝政大權慢慢的就落在這個三大爺的老婆韋皇后和其女兒安樂公主手裡,還讓其小舅子韋溫掌握了大權,又是女人惹的禍,在自己三大爺李顯被這兩個婦人毒死之後,李顯終於忍無可忍,於公元710年7月21日夜,發動萬騎,殺掉三大爺的小舅子們,策反羽林軍,並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重要人物,重新輔佐父親李旦上位,雖已按嫡長子立太子,但是大哥李成器大手一揮說“不必”,堅持擁立政變頭功的弟弟李隆基為太子。

朝中政事剛有平穩,女人又想起來鬧事,李隆基這個姑姑太平公主仗著政變有功,總想另立太子,這姑侄倆又開始了內鬥,李旦一看情形不妙,一方是妹妹,一方是兒子,乾脆我嘛也不管了,直接讓帝位於李隆基,改元先天,這樣雙方更是勢如水火,關鍵時刻,李隆基奪得先手,發動“先天政變”,奪回大權,之後,李隆基改年號“元年”,意為再創偉業。

先天政變後,李隆基徹底掌控朝政,剛開始雖然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可能是祖墳真犯了桃花吧,一個楊玉環又引起一個安史之亂,不過這已是李隆基的下坡路了。


蘭陵郡主


李隆基曾是一位英勇威武的勵志青年,但由於他和楊貴妃哀惋動人的愛情故事流傳千載,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一首《長恨歌》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表達;讓我們感覺到唐玄宗是個荒淫、昏聵、無道 的帝王;其實呢?早期的唐玄宗有上勁心、足智多謀、能力卓越,只是在他把大唐推向開元盛世後,他才開始沉溺女色,怠政、惰政罷了。



神龍政變後,李顯復辟了皇位,由於懦弱無能,朝政大權逐漸落到了皇后韋氏和安樂公主手中,原來帶頭髮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五大功臣在韋后及武三思的排擠與詆譭下,被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因遭受安樂公主的打擊,不甘心被凌辱,起兵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勢力失敗後也死於非命。

韋皇后想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則天君臨天下,他重用韋氏外戚韋溫等掌握了大權,安樂公主賣官鬻爵的不法行為也越演越烈,還一味請求父皇李顯封她為皇太女,也想過一把女皇的癮。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了李顯,韋皇后加緊了篡位的步伐;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主動聯手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密謀發動政變,誅滅韋氏及其勢力,以維護李唐王室的江山社稷,經過周密計劃,姑侄二人決定先發制人。

這年七月二十一日夜,在玄宗的安排下,心腹葛福順率兵突襲羽林營,誅殺了韋后在軍中的黨羽,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李隆基則 親自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韋后的殘餘勢力盡皆被消滅,此舉挽救了大唐的江山,史稱“唐隆政變”。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韋后擁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禪讓,促使李旦復辟了皇位,按照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李旦的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們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第三子李隆基為太子;太子之位的得來,完全是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有了崇高的個人威望的結果,他還真不是坐享其成的紈絝子弟。

李旦並無政治理想,而太平公主因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後來,當時的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門下,其實際權力甚至超過了皇帝;由於風華正茂的李隆基精明能幹,太平公主覺得這個侄兒在妨礙自己參政,總想通過皇帝另易太子。毫無主見的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這樣姑侄二人的矛盾日益加劇。

景雲二年(711年)二有,太平公主指使一個術士對睿宗說:觀天象,太子應該上位。妄圖促使睿宗廢黜李隆基的太子職位,睿宗是維護李姓宗室的,並沒有中套;景雲三年(712年),李旦不顧妹妹太平公主的感受,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這樣,更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二人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長袖善舞的太平公主和其黨羽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還計劃在李隆基的飲食中下毒,魏知古將此事報告給了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跟進,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把太平公主的勢力消滅殆盡,太平公主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李隆基拒絕了太上皇李旦為妹妹太平公主的說情,賜死她家於中,是為“先天政變”。

自此,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要再創大唐的偉業;於是他聯手群臣勵精圖治,開創了足以與李世的貞觀之治相媲美的繁榮局面----開元盛世;縱上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的發家史就是自己腳踏實地,不畏艱險,出生入死的奮鬥史。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隆基發跡主要在於兩次政變,分別是“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可以說“唐隆政變”是李隆基的發跡史。

唐朝在武則天晚年政變頻發,先是名臣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顯。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實際政權還是被後宮韋皇后所掌控,韋皇后欲效仿婆婆武則天,想成為第二個女皇,她和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母女都想做女皇,安樂公主甚至想讓父皇李顯冊封她為皇太女。

韋氏母女集團的囂張跋扈,嚴重威脅到了李唐皇室的生命安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到最後甚至直接毒死了中宗李顯,擁立李顯幼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即將成為第二個武則天,這是所有李唐皇室不想看到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挺身而出,注意是李隆基挺身而出,他父親李旦為人比較謹慎小心,所以不敢有什麼想法和作為,李隆基挺身而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由李隆基聯絡禁軍從玄武門殺進皇宮,在這次政變中,李隆基表現的非常殺伐果斷,他堅持殺盡韋后和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等韋后集團黨羽,真正做到了斬草除根,以防死灰復燃。

韋后集團被誅殺殆盡後,太平公主親自將韋后擁立的唐少帝李重茂從龍椅上拉下來,把自己哥哥李旦攙扶上皇位,從此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

李旦繼位後太平公主因為有擁立之功,權勢滔天,一時之間朝中上下無人能及,李旦繼位就開始打算立太子問題,李隆基雖然對於大唐立有大功人心所向,但是因為他不是嫡長子,從古至今都是嫡長子承位的規矩,李旦的嫡長子是李成器,這位李成器有些像父親李旦,為人寬厚仁義,溫和謙恭,有仁者風範,而李隆基又與大唐社稷有大功,所以李旦一時拿不定主意,他本想把李成器立為皇太子,但是李成器堅決推辭,最後李成器在李旦面前跪哭一夜,懇求李旦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由此李隆基成為皇太子。

李隆基成為太子之後,和姑姑太平公主就權力產生了矛盾,太平公主也想效仿母親武則天,做一個女皇,所以她極力主張哥哥李旦立仁義寬厚的李成器為太子,因為她認為李成器仁義寬厚,比較好糊弄,而李隆基英明果斷,不利於她將來掌權,李成器也知道姑姑想利用自己,所以李成器為了避免姑姑利用自己攻擊弟弟李隆基,他主動向李旦申請去外地出任刺史,就這樣在李成器堅持請求外放,以及賢相姚崇宋璟的勸說下,李旦把李成器外放地方,避免了權力紛爭。

這樣一來太平公主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李隆基的地位進一步穩定下來,但是李隆基此時雖然為太子,可是他手中權力並不大,朝政大權都在李旦和太平公主那,所以這時期李隆基當太子當的也是很鬱悶。

李旦為人性情溫和謙恭,不是當皇帝的料,他之前就被母親武則天扶持當過傀儡皇帝,加上經歷了後來的幾次政變,使得李旦早已對權力比較厭倦,所以他在位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早早讓位給了李隆基。

李旦退位為太上皇之後,李隆基登基,改元先天,但是此時李隆基即使當上皇帝也沒多大意思,因為李旦雖然退位為太上皇,還是攬著朝政大權,太平公主也是獨霸朝堂,所以李隆基繼位之初有些像嘉慶皇帝,有名無實。

太平公主眼看李隆基當了皇帝無法阻止,她又害怕萬一李旦去世,李隆基真就大權在握了,所以她千方百計和其黨羽密謀毒害李隆基,另立新帝。

李隆基可不是他伯父李顯和他父親李旦那麼軟弱可欺,他繼位以後就一直堤防太平公主,一直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剷除太平公主,所以太平公主沒有毒害他呢,反而被李隆基搶先一步。

先天二年,李隆基繼位第二年,他就搶先發動了“先天政變”,他聯合弟弟李範、李業以及大將郭元振、宦官高力士等人發動政變,一舉剷除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這次政變中,李隆基再度體現出他的殺伐果斷,太平公主集團的崔湜、蕭至忠、竇懷貞、岑羲四位宰相全部被誅殺,大唐內部高層可以說來了一次大換血。事後李旦親自為太平公主向兒子李隆基求情,想讓李隆基繞太平公主不死,被李隆基嚴詞拒絕。

於是,太平公主被賜死,她的黨羽利益集團全部被李隆基連根剷除,李旦見到兒子如此殺伐果斷,他也果斷的把權力全部交給了李隆基,“先天政變”之後的第二年,李隆基改元開元,表示了他想把大唐推向巔峰盛世的理想,李隆基果然一生都在為其努力,也果然創造出了“開元盛世”。

後續再說一下,那位堅持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一生也是受到李隆基的尊重與禮遇,李隆基在當皇帝以後,親自命人織造了一床可容納五人的大被子,李隆基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上面兩位哥哥下面兩位弟弟,他經常找哥哥和弟弟進宮,兄弟五人同床而寢,同被而眠。

兄弟之中李隆基尤其最為尊重和感恩大哥李成器的讓位之德,作為皇帝的李隆基給哥哥李成器寫信時從來不以皇帝自居,他在給大哥的信中開頭都是“弟隆基白”,在大哥李成器面前,他始終都是那位孝敬哥哥的好弟弟,直到李成器去世,李隆基不顧朝臣反對,堅決追諡大哥李成器為“讓皇帝”,追諡嫂嫂為“恭皇后”,併為大哥陵寢命名為“惠陵”。

李成器死後三個多月裡,李隆基每天都是以淚洗面,每日朝會之後必定登高樓向大哥陵寢方向痛哭流涕,隨侍左右的高力士等宦官看到這一幕都被感動的淚流滿面。

李隆基不僅殺伐果斷,而且有情有義,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真性情帝王,雖然他後期釀成安史之亂,讓唐朝走向衰敗,但是李隆基對大唐還是有大功的,功過是非暫且不談,單以人性來說,李隆基算是古今少有的重情重義的帝王。


小島知風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兒子,出生於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伯父唐中宗被廢為廬陵王,他的父親被立為皇帝。雖然李旦為皇帝,卻住在偏殿無權聽證。當時武則天已經年逾花甲,卻仍然專斷正事,大興告密之風。

永昌年間(公元689年),李隆基被她奶奶過繼給孝敬帝李弘為子,延續其香火。第二年,他的父親李旦被廢。天授二年八月,因為官員裴匪躬、範雲仙私下拜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武皇帝震怒。女皇下令禁止李旦見大臣,李隆基和其二伯家的三個兒子也被幽禁。

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李隆基被降封為臨淄王。同年,他的母親竇氏和嫡母劉氏被武則天秘密殺害。八月,其父被誣告謀反,幸虧當時有大臣安金藏大義剖腹,證明李旦並無反心,李旦才倖免於難。聖歷二年(公元699年),被幽禁七年之久已經十四歲的李隆基被解除禁閉。年事已高的則天大帝在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柬下,仍然立唐中宗李顯為太子。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以張柬之為首的大臣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於唐中宗。當時,李隆基負責掌管武則天的閒廄馬匹。

之後的幾年之間,李隆基暗中集結有勇有謀之人,在皇帝的親軍中發展勢力。韋后想效仿武則天稱帝,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想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李隆基借太平公主的勢力不斷壯大自己。

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時,親近韋后的兵部侍郎崔日用向李隆基告密。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穿便服進入禁苑,說服禁苑總監合作。入夜後,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等人,直入羽林營,斬殺韋后一黨,然後宣佈“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李隆基率兵進入宮城,直入宣武門。韋后、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延秀都被殺,史稱“唐隆之變。”李隆基被封平王、監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監押左右萬騎。

政變後,李旦再次被擁立為帝,李隆基被封太子。太平公主仗著擁立有功經常干預政事,精明能幹的李隆基的不會任人擺佈。皇太子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激烈,太平公主甚至想廢掉李隆基。李旦為了社稷穩定最終毅然禪位給李隆基。

延和元年(712年),李隆基繼位為帝,即唐玄宗。當時,群臣多是太平公主黨,他們看到玄宗銳意進取,多想廢黜他。先天元年(713年),唐玄宗聯合岐王李範,兵部尚書郭元振等人率先發動政變。玄宗親自率兵斬殺太平公主親信多人,公主本人也被賜死於家。同年十二月,玄宗改元開元,他勵精圖治,開創了繁華的開元盛世,成為一代明君。


漫談文史八卦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起唐玄宗,大家都不會陌生,畢竟他和楊貴妃的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流傳千載,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其故事。不過白居易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說本朝事,畢竟有些打皇家臉,所以開頭改成了“漢皇重色思傾國”。大夥兒可能覺得,唐玄宗是個老糊塗,把唐朝搞得一團亂。其實呢,還真有些冤枉他。事實上,唐玄宗這個人非常有才能,只是後期惰政了。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麼假設唐玄宗在開元盛世的時候,比如開元二十九年忽然駕崩,那麼他絕對是個千古一帝。那麼,他當初是怎樣登上皇位的呢?

原來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睿宗李旦的三兒子,按照封建制度的傳統,皇位應該長子繼承。所以李隆基的排位基本上和皇位無緣。睿宗的長子叫做李成器,此人博學多才,性格也很謙和,還有一樣特長,喜歡音樂。他還曾經指點過楊貴妃的音樂。那麼,既然李成器天生聰明,多才多藝,為人又好,又無過失,這麼多光環集於一身,為何李旦要傳位給老三李隆基,而不是老大李成器呢?說來又是一番故事。

看過薛剛反唐的朋友應該有些印象,李旦這個人,曾經二次即位。頭一次當上皇帝了,無奈他娘太厲害,把他趕下來,自己做皇帝了。李旦的老孃是誰,大家應該知道了吧?碰到這麼強勢的家長,李旦這孩子的內心從小就是脆弱的。話說他第一次登上帝位,就立時年6歲的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了。後來武則天把兒子李旦趕下來,李旦被降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地位自然也就拜拜了。再後來,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即位,卻被老婆韋皇后和親生閨女安樂公主毒殺,原因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想繼續當女皇,悲催的中宗啊!這時候,李隆基站了出來,他聯絡朝中,暗地蓄力,在緊急關頭,率軍入宮,把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誅殺。這樣,托兒子的福,李旦又登基了。

但是,這次登基之後,李旦對於立誰當太子起了猶豫。按說,李成器以前就是太子,為人也沒問題,立太子還是應該選他。但是在第二次登基的過程中,李隆基立了大功,出了大力。沒有李隆基當機立斷力挽狂瀾,李旦的第二次登基根本就是沒有的事。所以李旦犯了猶豫。在這個時候,李成器主動表態了,他說,三弟李隆基有這樣大的功勞,應該立為太子。李旦沒有立即答應他。李成器卻非常堅定,再三請求讓李隆基擔任太子。李隆基得知後,也上表推辭,說應該大哥長子李成器擔任太子。好麼,後世的康熙朝是九王奪嫡,搶著當太子。這李旦的兩個兒子,卻是推著讓太子。

三推兩讓,李成器態度非常堅決。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治國才能不如三弟李隆基。於是,李隆基被立為了太子。後來,李隆基當上皇帝了,和李成器的關係還非常好。直到開元二十九年,李隆基當了三十年皇帝了,李成器才去世。李隆基得知大哥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他下令給李成器“讓皇帝”的諡號,以皇帝之禮安葬。我們看慣了歷史上兄弟手足之間,為了爭搶皇位,鬧得手足相殘的段子,而像李成器和李隆基這般手足情深,爭讓帝位的情形,實在難得。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