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小地方的闲人


如果非要用发家两个字的话,李隆基的发家史绝对是波澜壮阔。



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帝王。无论是他创造的开元盛世,还是他和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历经安史之乱的狼狈,千百年来,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公元685年生于东都洛阳。四岁被奶奶过继给伯父李弘,五岁父亲被奶奶废了皇位。七岁短暂出阁建府之后,又被幽闭宫中十余年。直到祖母武则天暮年,父亲李旦被封为相王,李隆基才如出笼的小鸟,恢复了自由。这时他已经是个16岁的翩翩少年。


李隆基当上了尚辇奉御,其实就是个宫内管马的官,有点儿类似于齐天大胜的“弼马温”。官儿虽然不大,但是李隆基却有幸目睹了一场政变。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政变,干掉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中宗李显,史称神龙政变。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第一次感到奶奶也不是不可战胜的。重要的是手中的力量和精心的谋划。这对于以后他的许多行动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都是野心勃勃的家伙,估计也是受了武则天的影响。她们毒死了唐中宗,希望成为第二个女皇。早就在旁监视许久的李隆基伙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转而推举自己的父亲李旦继承皇位,也就是唐睿宗。

父亲即位后,李隆基的对手变成了姑姑太平公主。两人经过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最终是太平公主败下阵来,死在了李隆基的手中。公元713年,唐睿宗李旦彻底退居幕后。唐玄宗李隆基完全掌权,他将自己的国号改为开元,预示励精图治,再创唐朝辉煌的决心,这一年他才28岁。


此后的20年内,唐玄宗李隆基牢记初衷,兢兢业业,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他先后任命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臣为相,大力整顿吏治,尽心管理国家,使唐朝逐步摆脱了自己继位初期的混乱和腐败,军事、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步步的走向繁荣和强盛。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任十三读史


  • 李隆基的发家史充满着血腥!

李隆基,李治与武则天之孙,父李旦,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后退位为太上皇。78岁崩,葬于泰陵。庙号玄宗,清时,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称其为唐明皇。

泰陵

李隆基,出生时,父李旦为帝,母为德妃,天潢贵胄。当然比普通人家出身的要进步的快,三岁就封楚王(唐时,一字王多为亲王),武则天称帝后不久,改封临淄王(降为二字王,郡王)。李隆基任尚辇奉御(相当于孙悟空的弼马温,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政变,从此,“政变”这个词,深深印在脑袋里。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称帝。后,又发动“先天政变”,赐死太平公主。

  • 唐隆政变。710年(唐隆元年)7月21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以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但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 先天政变。713年(先天二年)7月,太平公主图谋政变,李隆基与郭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李隆基彻底掌控了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

李隆基虽贵为皇子,本无缘于帝位。但时势造英雄,李隆基抓住时机,果断出击,终为一代帝王。

综述,李隆基的发家史:政变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李隆基带领大唐开创了“开元盛世”,李隆基又带领大唐走向了“安史之乱

”。


吴建彬626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周围围绕着的是他奶奶武则天、他姑姑太平公主、他大爷唐中宗李显和他大娘韦后,以及他堂妹安乐公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危机四伏,三步一坑,五步一坎。

所以李隆基能发家登基,很不容易。


李隆基自幼就是一个很有野心有抱负的人。

在他刚刚五岁那年,他父亲唐睿宗李旦就被他奶奶武则天废了,武则天自己登基成为一代女皇,这给年幼的李隆基不小的心理震撼。

不过他没有一蹶不振或者自怨自艾,反而在小小的年纪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坚韧,他以三国时的曹操为自己的精神偶像,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和曹操一样的小名“阿瞒”。

这样的小孩很明显和那些还在抢吃的抢破头的孩子不一样,到了七岁的时候,李隆基就敢因为看不惯武氏的作为而进行当场训斥,毫不留情面。

虽然自己的族人被小屁孩教训了,但武则天不仅没生李隆基的气,反而觉得这个小孩很有骨气也很勇敢,和李治、李旦、李显这几个她眼里的李家废物不同,倒有几分像李世民的脾气,所以武则天反而很欣赏李隆基。

这种欣赏其实极其有限,实际上李隆基一直在过着朝夕担忧的生活。

武则天一方面继续钳制着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另一方面因为宫廷之内诬告之风盛行,李隆基的母亲也卷入一场宫廷纷争,死了后连埋在哪里都不知道,而李隆基自己也基本上相当于被软禁在皇宫中。


神龙政变前后,李隆基进入了蛰伏期。

在被软禁中一天天长大的李隆基,更加认清了眼前的残酷现实。

他直到十四岁才恢复了人身自由,可以稍微地参与到政事之中,这时候聪明的李隆基采取的对策是蛰伏,尽量低调,并将自己的锋芒掩盖起来。

那时候李隆基曾经担任过专门给皇宫养马的官职,基本上相当于宫廷“弼马温”,这是一个带有轻蔑侮辱意味的官职,但李隆基还是接受了。

很快,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还政李唐,李隆基目睹了这一切,而这个当口其实最好的选择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708年,23岁的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终于离开皇宫离开京城,他继续韬光养晦,装成一副不学无术、疯疯癫癫的样子。

2年后,李隆基偷偷回到京城,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但却对外伪装成一群年轻男子整日打猎、游玩的假象,用来蒙蔽对手。


击杀韦后,初显锋芒

李隆基的一系列表现落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眼里,她们从最初对李隆基的忌惮、使绊子到被李隆基的表象所麻痹,从而将注意力从李隆基身上转开,开始琢磨着如何实现自己的野心。

韦后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婆婆武则天那样成为女王,而安乐公主也一心梦想着要成为“太女”,武则天死后,继位的唐中宗李显之无能,超过了他爸李治和他弟李旦,朝政大权很快被韦后母女把持。

然而,韦后只有野心没有实力,她刚刚毒死李显还没等进行下一步计划,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联盟截胡了。

是的,李隆基不仅暗中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他还拉拢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李显的妹妹,很显然不愿意让韦后这个外来的媳妇夺走本属于自己家的皇权,但太平公主势单力薄,只有选择和李隆基合作。

李隆基发动的这场政变史称“唐隆政变”,其过程非常从容而且干脆利落,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先后被杀,直到彻底将韦后的力量连根拔起后,李隆基才将政变的真相告诉自己的父亲,那时被贬为相王的李旦。

唐朝经过了武则天的夺权之后,对于皇后擅权、外戚专政这样的事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眼看着韦后又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那些文臣武将们大多数都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而李隆基的出现给了他们这个奇迹,所以当时虽然和韦后力量对比悬殊,但李隆基却势如破竹,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携政变之功立为太子,将矛头对准姑姑太平

被雪藏的李旦重新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按照长嫡顺序,李旦应该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这个人有点“不成器”,倒不是说他无德无能难担大任,相反他正是太有德行了。

早年间李成器就曾经谢绝过他大爷李显赐给他的封邑和赏赐,理由是自己何德何能,承担不起,这一回李成器仍旧拒绝了将自己立为太子的提议,认为李隆基在这次政变中功劳最大,应该让他做太子。

于是李旦便将李隆基立为太子,而李成器也因为他的这些选择和举动,一生受到李隆基的敬重,死后还被追封为“让皇帝”,意思是李成器将帝位让给了他。

成为太子之后的李隆基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父皇李旦还是那么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而且最重要的是,姑姑太平公主因为参与了唐隆政变自恃有功,经常对政事指指点点,李旦也挺乐意的,还经常请教她。

这样一来,太平公主日渐变得骄横起来。她自幼受到母亲武则天的影响很深,在她的内心深处,她那种成为女王的念头其实要比死去的韦后更加强烈。

太平公主掐指一算,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李隆基,于是便撺掇着李旦换太子;而李隆基也不甘示弱,他岂能受太平公主摆布,便想除掉自己的姑姑。

这一回,曾经结盟的姑侄二人算是对上了。

这一下子李旦着急了,他生怕母亲武则天、弟媳妇韦后的事件再次重演:虽然太平公主是自己的亲妹妹,那也不行!

于是,李旦立马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以防夜长梦多。

太平公主一看急了,这不是逼我嘛,于是立刻发动“先天政变”,企图效仿母亲和嫂子,并派人在李隆基的饭食里下毒。

只可惜,韦后不如武则天,而太平不如韦后。

她的阴谋很快被李隆基瓦解,支持她的人一一被杀,太平逃跑了三天后又回到皇宫,她觉得没人真的敢杀她,即使她要造反。

李旦也向李隆基求情,但李隆基心意坚决。

从小到大,他已经受够了皇宫内部因为争夺皇权而产生的各种政变、杀戮和血腥,任何想要觊觎李唐帝位的人,都该死。


除掉太平公主后,李隆基终于稳固了自己的帝位,成为李家王朝继李渊、李世民之后第三个做出政绩的皇帝。

(喜欢红颜就请关注我\\(^o^)/~)


红颜读史


1、李隆基(685-762)发家是靠他精明强干,极有胆识,还有一点点运气。

2、具体的,他的发家和“三次清除外戚的政变”有关——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李隆基主导了第三次“唐隆政变”,最后发家。


(705年-710年,清除外戚势力的三次政变)




1、不幸的早年(685-707年)。

685年,李隆基出生在东都洛阳,当时他爸李旦还是傀儡皇帝,所以李隆基被封为楚王;可好景不长,父亲李旦被废、被监视,母亲被杀,出阁的李隆基也降为临淄王。


李隆基的童年非常不幸。但和当时其他李唐皇族动不动灭族相比,他又很幸运,武则天明显对小儿子李旦留了一手,所以她的孙子李隆基也逃过一劫。


李隆基越长越英俊,他多才多艺,仪表堂堂,而且极有胆识。


一次武氏诸王到朝堂参加每月朔望的两次会见,武懿宗看到李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整齐,很不高兴,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横加阻挠;李隆基李隆基却理直气壮地责问:「我家的朝堂,干你甚麼事?竟敢挟迫我的车骑随从!」


武懿宗怒不可遏,却也奈何不了李隆基。


祖母武则天知得知此事,并未加罪于这个帅气、大胆的孙子。

(一张图,看明白李隆基的早年经历)


2、清除外戚的三次政变,李隆基主导最后一次,以非嫡子身份登基大宝。

李隆基的发家也充满了幸运和大胆。


首先是神龙政变,705年武则天让还江山于李唐;

再然后是景龙政变,武三思被杀死,武氏外戚被清除大半。但政变发起人李重俊接续乏力,被韦氏杀死,中宗势力衰弱;

最后是唐隆政变,韦氏外戚及后来太平公主的被杀死,李隆基终于以非长子身份发家。


这三次政变让人眼花缭乱,但总体脉络清晰,三次政变有四方势力:武氏外戚、韦氏外戚、中宗系、睿宗系,被干掉的次序是武氏外戚→中宗系→韦氏外戚,精明强干的李隆基代表了睿宗系,站在了权力之巅。


(李隆基)


我们主要说唐隆政变。


李隆基出镇潞州的时候,就开始加强军事实力,暗中聚结才勇,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恰逢太平公主对景龙政变后,韦氏专权的现状十分不满,于是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鳧、葛福顺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佈命令。


二更时分,葛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党掌握军队的韦璿、韦播、高嵩,然后宣布:「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身高有马鞭之长者皆杀之,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对者,罪及三族。」


羽林军纷纷表示从命。很明显,李隆基从斩断了韦氏外戚的兵权,吸取了李重俊景龙政变失败的经验。


接下来一帆风顺,李隆基率众出禁苑南门,直入玄武门,进攻宫城。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鳧率右万骑攻白兽门,相约在凌烟阁会见。韦后听后惶恐逃入飞骑营,被飞骑斩首献於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画眉,也被斩首,其夫武延秀同时被杀。此后诸韦及韦氏亲信均被逮捕斩首,史称唐隆之变。


政变前,李隆基并未告知软弱的父亲及兄长,李旦得知成功后心惊肉跳,他抱着李隆基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仰仗你了”。


事实的确如此,李隆基地位超过了他的几位哥哥,被立为皇太子;马上连李旦都禅位,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另外,唐玄宗还在先天二年(712)清除了太平公主势力,彻底结束了唐朝前期外戚干政的局面。


涛说精彩历史


李隆基并不是个草包皇帝,虽然他当朝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但他所掌握的唐朝也是整个唐朝最昌盛的时候。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唐隆政变

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从小也比较受武则天喜爱。

武则天死后,传位给唐中宗李显,李显在宫中暴毙。当朝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韦后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都是武则天做的示范)。

当时也有传言,说唐中宗李显就是韦后下毒害死。

而此时,韦后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基本上朝廷内外都被她把持了。

眼见又一个武则天要出现了。

这时候相王李旦的三儿子,就是临淄王李隆基,已经被革去官职。但是李隆基平素里是李氏子弟里比较有担当谋略的一个。

兵部侍郎崔日用,了解到韦后和宰相的阴谋之后,怕自己被牵连,于是把消息告诉了李隆基。

李隆基当时就坐不住了,于是联合太平公主密谋杀掉韦后,夺取政权。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看到母亲能当皇帝,她其实也跃跃欲试。

虽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想要杀掉韦后,而韦后一帮人也想除掉他们。而李隆基手里并没有多少兵权。

恰逢负责皇家护卫的万骑军将领收到韦后集团的欺压,深有不满,同时他们对李隆基又敬重有加。于是李隆基授意他们,择机杀掉韦后。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时(7月21日),李隆基身穿便服,一马当先,冲进禁宫,同时羽林军也倒戈站在了李隆基这边,于是顺利杀掉韦后集团。同时对韦氏一门凡是高过马鞍的全部杀掉。至此将韦后的势力全部铲除。

政变之后,李隆基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为帝。在此之前,相王并不知道此事,事情结束之后才前往告罪。可见李隆基英勇果敢,大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魄力和胆识。

在此期间,是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

长子辞让,得当太子

李隆基拥立父亲称帝,同时得到太平公主的协助。

但李隆基是第三子,并非长子。

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当然,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至此,李隆基具备了当皇帝的基础。

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荣登大宝

太平公主恃著诛杀韦后、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也早就想除掉太平公主。

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才未能得逞。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睿宗对此感到不安。睿宗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处理好妹妹和儿子之间的矛盾。也发现妹妹有武则天的想法,于是不顾大家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自己做了太上皇,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

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其实,太平公主的实力远在李隆基之上。太平公主集合了朝廷内外很多力量打算用各种方法直接除掉皇帝李隆基。甚至打算下毒毒死李隆基。

魏知古将之报告李隆基,李隆基与亲信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内兄)、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骑着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被捉。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于是开启了开元盛世。

靠胆识和实力拼杀出来的千古帝业

武则天之后,纲常崩坏,各种力量蠢蠢欲动,在这样的环境中,李隆基靠着自己的果敢、英勇先除韦后,后诛太平,算是把各种力量,特别是女权力量压制住,理顺了纲常伦理,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下的大一统。


这样的结果也是非常人可及,算是另外一种意义的中兴。也是在这开始,李隆基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一个最鼎盛的时期,长达40年。


疯哥哥l


先不说发家史,我们先说这大唐朝,总是和女人有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概是大唐龙脉上被人栽成了桃花源。自武则天开始,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杨玉环。这几个女人乱政,一个接一个,李隆基的发家史,也总是有这几个女人做配角,而且稍有不慎,就会被这几个配角抢戏。我们先从李隆基悲催的童年史开始吧。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于洛阳,其父李旦为唐睿宗李旦,虽然李旦当时只有25岁,可谓是年富力盛,却只是个傀儡皇帝,做不了他老娘武则天的主,武则天当时已过花甲之年,大概是年纪大总是脑袋不够用吧,武则天自镇压扬州徐敬业叛乱后,朝堂就兴起一阵告密之风,多少宗室朝臣被遭诬陷,两年后,李隆基就被他奶奶过继给了他的大爷李弘,也就是武则天的长子。次年,自己的亲爹李旦被废帝位,移居东宫。

天授二年,七岁李隆基开始出阁,这期间因为父亲李旦私自接见内务大臣,被武则天知道后,因此事牵连,又被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李隆基又一次出阁,武则天听从狄仁杰建议,复立三子李显为太子,李隆基也做官了,不过是弼马温,负责皇帝的日用马匹。但是正是利用这弼马温的职务,李隆基积攒了足有万骑亲卫,这也为其后来政变保障了武装力量。此期间,朝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除掉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则天被迫让位唐中宗李显。

李隆基这个三大爷李显懦弱平庸,朝政大权慢慢的就落在这个三大爷的老婆韦皇后和其女儿安乐公主手里,还让其小舅子韦温掌握了大权,又是女人惹的祸,在自己三大爷李显被这两个妇人毒死之后,李显终于忍无可忍,于公元710年7月21日夜,发动万骑,杀掉三大爷的小舅子们,策反羽林军,并杀死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重要人物,重新辅佐父亲李旦上位,虽已按嫡长子立太子,但是大哥李成器大手一挥说“不必”,坚持拥立政变头功的弟弟李隆基为太子。

朝中政事刚有平稳,女人又想起来闹事,李隆基这个姑姑太平公主仗着政变有功,总想另立太子,这姑侄俩又开始了内斗,李旦一看情形不妙,一方是妹妹,一方是儿子,干脆我嘛也不管了,直接让帝位于李隆基,改元先天,这样双方更是势如水火,关键时刻,李隆基夺得先手,发动“先天政变”,夺回大权,之后,李隆基改年号“元年”,意为再创伟业。

先天政变后,李隆基彻底掌控朝政,刚开始虽然励精图治,治国有方,可能是祖坟真犯了桃花吧,一个杨玉环又引起一个安史之乱,不过这已是李隆基的下坡路了。


兰陵郡主


李隆基曾是一位英勇威武的励志青年,但由于他和杨贵妃哀惋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表达;让我们感觉到唐玄宗是个荒淫、昏聩、无道 的帝王;其实呢?早期的唐玄宗有上劲心、足智多谋、能力卓越,只是在他把大唐推向开元盛世后,他才开始沉溺女色,怠政、惰政罢了。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辟了皇位,由于懦弱无能,朝政大权逐渐落到了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手中,原来带头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五大功臣在韦后及武三思的排挤与诋毁下,被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因遭受安乐公主的打击,不甘心被凌辱,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势力失败后也死于非命。

韦皇后想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君临天下,他重用韦氏外戚韦温等掌握了大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的不法行为也越演越烈,还一味请求父皇李显封她为皇太女,也想过一把女皇的瘾。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李显,韦皇后加紧了篡位的步伐;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主动联手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密谋发动政变,诛灭韦氏及其势力,以维护李唐王室的江山社稷,经过周密计划,姑侄二人决定先发制人。

这年七月二十一日夜,在玄宗的安排下,心腹葛福顺率兵突袭羽林营,诛杀了韦后在军中的党羽,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李隆基则 亲自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韦后的残余势力尽皆被消灭,此举挽救了大唐的江山,史称“唐隆政变”。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韦后拥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禅让,促使李旦复辟了皇位,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旦的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们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第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太子之位的得来,完全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有了崇高的个人威望的结果,他还真不是坐享其成的纨绔子弟。

李旦并无政治理想,而太平公主因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当时的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其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由于风华正茂的李隆基精明能干,太平公主觉得这个侄儿在妨碍自己参政,总想通过皇帝另易太子。毫无主见的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这样姑侄二人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二有,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术士对睿宗说:观天象,太子应该上位。妄图促使睿宗废黜李隆基的太子职位,睿宗是维护李姓宗室的,并没有中套;景云三年(712年),李旦不顾妹妹太平公主的感受,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样,更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二人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长袖善舞的太平公主和其党羽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还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魏知古将此事报告给了李隆基,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跟进,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把太平公主的势力消灭殆尽,太平公主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李隆基拒绝了太上皇李旦为妹妹太平公主的说情,赐死她家于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要再创大唐的伟业;于是他联手群臣励精图治,开创了足以与李世的贞观之治相媲美的繁荣局面----开元盛世;纵上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就是自己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出生入死的奋斗史。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隆基发迹主要在于两次政变,分别是“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可以说“唐隆政变”是李隆基的发迹史。

唐朝在武则天晚年政变频发,先是名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实际政权还是被后宫韦皇后所掌控,韦皇后欲效仿婆婆武则天,想成为第二个女皇,她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母女都想做女皇,安乐公主甚至想让父皇李显册封她为皇太女。

韦氏母女集团的嚣张跋扈,严重威胁到了李唐皇室的生命安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到最后甚至直接毒死了中宗李显,拥立李显幼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即将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这是所有李唐皇室不想看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挺身而出,注意是李隆基挺身而出,他父亲李旦为人比较谨慎小心,所以不敢有什么想法和作为,李隆基挺身而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由李隆基联络禁军从玄武门杀进皇宫,在这次政变中,李隆基表现的非常杀伐果断,他坚持杀尽韦后和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韦后集团党羽,真正做到了斩草除根,以防死灰复燃。

韦后集团被诛杀殆尽后,太平公主亲自将韦后拥立的唐少帝李重茂从龙椅上拉下来,把自己哥哥李旦搀扶上皇位,从此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李旦继位后太平公主因为有拥立之功,权势滔天,一时之间朝中上下无人能及,李旦继位就开始打算立太子问题,李隆基虽然对于大唐立有大功人心所向,但是因为他不是嫡长子,从古至今都是嫡长子承位的规矩,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这位李成器有些像父亲李旦,为人宽厚仁义,温和谦恭,有仁者风范,而李隆基又与大唐社稷有大功,所以李旦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本想把李成器立为皇太子,但是李成器坚决推辞,最后李成器在李旦面前跪哭一夜,恳求李旦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由此李隆基成为皇太子。

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和姑姑太平公主就权力产生了矛盾,太平公主也想效仿母亲武则天,做一个女皇,所以她极力主张哥哥李旦立仁义宽厚的李成器为太子,因为她认为李成器仁义宽厚,比较好糊弄,而李隆基英明果断,不利于她将来掌权,李成器也知道姑姑想利用自己,所以李成器为了避免姑姑利用自己攻击弟弟李隆基,他主动向李旦申请去外地出任刺史,就这样在李成器坚持请求外放,以及贤相姚崇宋璟的劝说下,李旦把李成器外放地方,避免了权力纷争。

这样一来太平公主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李隆基的地位进一步稳定下来,但是李隆基此时虽然为太子,可是他手中权力并不大,朝政大权都在李旦和太平公主那,所以这时期李隆基当太子当的也是很郁闷。

李旦为人性情温和谦恭,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之前就被母亲武则天扶持当过傀儡皇帝,加上经历了后来的几次政变,使得李旦早已对权力比较厌倦,所以他在位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就早早让位给了李隆基。

李旦退位为太上皇之后,李隆基登基,改元先天,但是此时李隆基即使当上皇帝也没多大意思,因为李旦虽然退位为太上皇,还是揽着朝政大权,太平公主也是独霸朝堂,所以李隆基继位之初有些像嘉庆皇帝,有名无实。

太平公主眼看李隆基当了皇帝无法阻止,她又害怕万一李旦去世,李隆基真就大权在握了,所以她千方百计和其党羽密谋毒害李隆基,另立新帝。

李隆基可不是他伯父李显和他父亲李旦那么软弱可欺,他继位以后就一直堤防太平公主,一直暗中积蓄力量准备铲除太平公主,所以太平公主没有毒害他呢,反而被李隆基抢先一步。

先天二年,李隆基继位第二年,他就抢先发动了“先天政变”,他联合弟弟李范、李业以及大将郭元振、宦官高力士等人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这次政变中,李隆基再度体现出他的杀伐果断,太平公主集团的崔湜、萧至忠、窦怀贞、岑羲四位宰相全部被诛杀,大唐内部高层可以说来了一次大换血。事后李旦亲自为太平公主向儿子李隆基求情,想让李隆基绕太平公主不死,被李隆基严词拒绝。

于是,太平公主被赐死,她的党羽利益集团全部被李隆基连根铲除,李旦见到儿子如此杀伐果断,他也果断的把权力全部交给了李隆基,“先天政变”之后的第二年,李隆基改元开元,表示了他想把大唐推向巅峰盛世的理想,李隆基果然一生都在为其努力,也果然创造出了“开元盛世”。

后续再说一下,那位坚持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一生也是受到李隆基的尊重与礼遇,李隆基在当皇帝以后,亲自命人织造了一床可容纳五人的大被子,李隆基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上面两位哥哥下面两位弟弟,他经常找哥哥和弟弟进宫,兄弟五人同床而寝,同被而眠。

兄弟之中李隆基尤其最为尊重和感恩大哥李成器的让位之德,作为皇帝的李隆基给哥哥李成器写信时从来不以皇帝自居,他在给大哥的信中开头都是“弟隆基白”,在大哥李成器面前,他始终都是那位孝敬哥哥的好弟弟,直到李成器去世,李隆基不顾朝臣反对,坚决追谥大哥李成器为“让皇帝”,追谥嫂嫂为“恭皇后”,并为大哥陵寝命名为“惠陵”。

李成器死后三个多月里,李隆基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每日朝会之后必定登高楼向大哥陵寝方向痛哭流涕,随侍左右的高力士等宦官看到这一幕都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李隆基不仅杀伐果断,而且有情有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性情帝王,虽然他后期酿成安史之乱,让唐朝走向衰败,但是李隆基对大唐还是有大功的,功过是非暂且不谈,单以人性来说,李隆基算是古今少有的重情重义的帝王。


小岛知风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出生于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伯父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他的父亲被立为皇帝。虽然李旦为皇帝,却住在偏殿无权听证。当时武则天已经年逾花甲,却仍然专断正事,大兴告密之风。

永昌年间(公元689年),李隆基被她奶奶过继给孝敬帝李弘为子,延续其香火。第二年,他的父亲李旦被废。天授二年八月,因为官员裴匪躬、范云仙私下拜见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武皇帝震怒。女皇下令禁止李旦见大臣,李隆基和其二伯家的三个儿子也被幽禁。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王。同年,他的母亲窦氏和嫡母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八月,其父被诬告谋反,幸亏当时有大臣安金藏大义剖腹,证明李旦并无反心,李旦才幸免于难。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被幽禁七年之久已经十四岁的李隆基被解除禁闭。年事已高的则天大帝在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柬下,仍然立唐中宗李显为太子。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当时,李隆基负责掌管武则天的闲厩马匹。

之后的几年之间,李隆基暗中集结有勇有谋之人,在皇帝的亲军中发展势力。韦后想效仿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想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隆基借太平公主的势力不断壮大自己。

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时,亲近韦后的兵部侍郎崔日用向李隆基告密。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穿便服进入禁苑,说服禁苑总监合作。入夜后,李隆基联合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等人,直入羽林营,斩杀韦后一党,然后宣布“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李隆基率兵进入宫城,直入宣武门。韦后、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延秀都被杀,史称“唐隆之变。”李隆基被封平王、监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监押左右万骑。

政变后,李旦再次被拥立为帝,李隆基被封太子。太平公主仗着拥立有功经常干预政事,精明能干的李隆基的不会任人摆布。皇太子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激烈,太平公主甚至想废掉李隆基。李旦为了社稷稳定最终毅然禅位给李隆基。

延和元年(712年),李隆基继位为帝,即唐玄宗。当时,群臣多是太平公主党,他们看到玄宗锐意进取,多想废黜他。先天元年(713年),唐玄宗联合岐王李范,兵部尚书郭元振等人率先发动政变。玄宗亲自率兵斩杀太平公主亲信多人,公主本人也被赐死于家。同年十二月,玄宗改元开元,他励精图治,开创了繁华的开元盛世,成为一代明君。


漫谈文史八卦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起唐玄宗,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他和杨贵妃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其故事。不过白居易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说本朝事,毕竟有些打皇家脸,所以开头改成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大伙儿可能觉得,唐玄宗是个老糊涂,把唐朝搞得一团乱。其实呢,还真有些冤枉他。事实上,唐玄宗这个人非常有才能,只是后期惰政了。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假设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比如开元二十九年忽然驾崩,那么他绝对是个千古一帝。那么,他当初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呢?

原来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睿宗李旦的三儿子,按照封建制度的传统,皇位应该长子继承。所以李隆基的排位基本上和皇位无缘。睿宗的长子叫做李成器,此人博学多才,性格也很谦和,还有一样特长,喜欢音乐。他还曾经指点过杨贵妃的音乐。那么,既然李成器天生聪明,多才多艺,为人又好,又无过失,这么多光环集于一身,为何李旦要传位给老三李隆基,而不是老大李成器呢?说来又是一番故事。

看过薛刚反唐的朋友应该有些印象,李旦这个人,曾经二次即位。头一次当上皇帝了,无奈他娘太厉害,把他赶下来,自己做皇帝了。李旦的老娘是谁,大家应该知道了吧?碰到这么强势的家长,李旦这孩子的内心从小就是脆弱的。话说他第一次登上帝位,就立时年6岁的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了。后来武则天把儿子李旦赶下来,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地位自然也就拜拜了。再后来,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即位,却被老婆韦皇后和亲生闺女安乐公主毒杀,原因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想继续当女皇,悲催的中宗啊!这时候,李隆基站了出来,他联络朝中,暗地蓄力,在紧急关头,率军入宫,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诛杀。这样,托儿子的福,李旦又登基了。

但是,这次登基之后,李旦对于立谁当太子起了犹豫。按说,李成器以前就是太子,为人也没问题,立太子还是应该选他。但是在第二次登基的过程中,李隆基立了大功,出了大力。没有李隆基当机立断力挽狂澜,李旦的第二次登基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所以李旦犯了犹豫。在这个时候,李成器主动表态了,他说,三弟李隆基有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立为太子。李旦没有立即答应他。李成器却非常坚定,再三请求让李隆基担任太子。李隆基得知后,也上表推辞,说应该大哥长子李成器担任太子。好么,后世的康熙朝是九王夺嫡,抢着当太子。这李旦的两个儿子,却是推着让太子。

三推两让,李成器态度非常坚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治国才能不如三弟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了,和李成器的关系还非常好。直到开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当了三十年皇帝了,李成器才去世。李隆基得知大哥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他下令给李成器“让皇帝”的谥号,以皇帝之礼安葬。我们看惯了历史上兄弟手足之间,为了争抢皇位,闹得手足相残的段子,而像李成器和李隆基这般手足情深,争让帝位的情形,实在难得。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