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硬門拳

安福縣位於今吉安市(舊區名廬陵),廬陵武術歷史悠久,其多源於動盪的社會環境,縱觀廬陵地區歷史進程,其武術發展離不開兩點:

其一便是大大小小多達一百二十餘起反抗鬥爭和農民起義。

廬陵自公元 214 年便有史料記載的農民起義,而後其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數十起,晉至南北朝時期,封建割據勢力在廬陵地區發生的大戰多達十二次;

更有隋唐時期的吉州赤石山寨農民起義、宋代嘉定二年(公元 1209 年)的吉州農民起義、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的金人入侵等,到明清時期,農民運動在吉安地區依然十分激烈,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太平天國運動了。

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吉安自公元 1855 年至公元 1861 年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活動,其影響十分深遠。在鬥爭中,人們對刀、槍、棍、棒等武術器械的使用技術日益精湛,奠定了廬陵地區武術發展歷史的基礎。

其二便是源於人口遷移導致的村落權益保衛的爭鬥。廬陵地區山多林密,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都十分適合人們生活。歷史進程中,不斷有南遷的人們在此定居,為了維護個人與村落的利益,廬陵地區的人民與南遷人民發生的衝突爭鬥數不勝數,南遷人民對廬陵地區人地生疏,經常在爭鬥中吃虧,便請武師相教武術,廬陵人民見此一一效仿,村落間便興起大大小小的習武“樁堂”,民間的尚武、習武熱情高漲,作為攻防格鬥的武術在此過程中得到了飛速發展。“樁堂”武術是廬陵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其對廬陵地區的武術發展乃至江西的武術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江西武術文化、歷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近代在安福縣最早以使硬門拳而聞名的便是少林武師賀金彪(化名)。賀金彪乃是南少林弟子,與人結怨後藏身於少林習武,為人義勇好鬥,武技高超,其自少林歸來之後,以一身功夫在安福縣威震一方,賀金彪在安福縣“起樁”後,收納弟子無數,但遵從傳統武術文化,對嫡系弟子的教授內容的多少還是根據對其人品考證的,賀師傅所收徒弟名氣最盛的有三人,其一名為楊厚德,人稱“駝師傅”,其二名為肖西賢,其三為彭文龍

楊厚德與肖西賢在拜賀金彪為師之前本就是功底深厚的武林中人,又得到師父賀金彪指點,武功日益精進,後各自起樁,開始“教打”(傳授武藝),以此謀生髮展勢力。楊厚德為人忠厚,收徒考量,喜愛切磋,取長補短,收徒上千人。肖西賢為人桀驁,民國時期是安福縣民團團長的保鏢,以此為根據,收徒無數,但是肖西賢成為民國保安團團總的保鏢之後,仗勢欺人,魚肉鄉里,據傳當年彭德懷率紅軍想進入安福縣城,肖西賢帶領了部下進行抵抗,殺人如麻,阻止了紅軍入城。肖西賢於解放後被槍決(當時安福縣屬於白區)。

安福硬門拳


賀金彪的另一個徒弟彭文龍本為武術世家出身,酷愛武術,聽聞賀金彪的名聲,一心想拜賀金彪為師,請了三位有名的裁縫縫紉一個多月,做了一件極其好看的大袍,在新年伊始之際以拜年為由送與賀金彪,見其收下,並當場跪地拜師,賀金彪見不好推脫便收其為徒,後發現其資質過人,便著重培養。彭文龍其為人放蕩不羈,為人豪爽仗義,天資了得學得一身絕技,不但醫術、武功精湛,其樂理、戲曲也是聞名當地,可惜不曾收徒。

安福硬門拳


安福硬門拳在賀金彪和其弟子們的傳播下發展迅速,拜師之人絡繹不絕,在安福獨樹一幟,也因此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的武師,其中有無口柴曾書香霸王手杜武師金槍手毛師傅九節鞭丁師傅獅子頭七師傅等,都各具特色,有自己的拿手絕活。其中獅子頭七師傅便是當代安福硬門傳人劉騁昌的外公歐陽福昌,因家中排行老七,善舞青獅(單人舞獅),故被大家稱為獅子頭七師傅。歐陽福昌的哥哥也是武林中人,師傳於永興的黃振才,他以一身八卦掌絕學在長沙碼頭叱吒,弟子四百餘,歐陽福昌在長沙碼頭幫襯大哥,後因碼頭糾紛,帶其大哥的兒子回到安福躲禍。回到家鄉的歐陽福昌拜了楊厚德駝師傅為師,以其優秀的功底,成為了楊厚德的得意弟子。歐陽福昌的硬門拳功底紮實,“醫藥打”樣樣精通。

安福硬門拳

安福硬門拳傳承表

由於江西硬門拳不僅僅只涵蓋一種拳術,在拳術練習過程中常會有穴位點按和跌打損傷,拳師們一般也精通醫術和解穴(俗稱五百錢),所以硬門拳還包括醫藥理論和解穴點穴手法在其中,即“醫、藥、打”;在樁堂武術盛行的時期,歐陽福昌是當地有名的骨科醫師,他不僅拳技高超,其醫理藥理亦是十分精通。

自少林武僧賀金彪傳承以來,硬門拳在安福周邊發展迅速,二十世紀初期是安福硬門拳最盛行的時期,硬門拳婦孺皆知。隨著改革開放後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習練傳統武術的人急劇減少,“起樁”已經的經濟收入不能拳師的日常生活,安福縣的“樁堂”也越來越少,傳承已面臨斷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